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对脑微出血的诊断及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45
1
作者 马永青 尹喜 王成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诊断脑微出血及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价值,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对47例发病6~72h内未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常规MR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SWAN扫描并复查。分析脑微出血(CMBs)级别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记录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GRE-T2^*WI、SWAN分别检出CMBs病灶115枚、185枚,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73,P<0.05);47例患者中,5例发生HT,CMBs0级与2级、1级与2级HT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单因素分析中,年龄、NIHSS评分、CMBs分级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中,NIHSS评分(OR=1.503,95%CI1.065~2.122,P=0.021)、多发CMBs(>10枚)(OR=26.662,95%CI1.949~364.664,P=0.01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WAN对CMBs的敏感性优于GRE-T2*WI。CMBs数目与HT的发生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相关。利用SWAN检测CMBs对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评估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循环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刘国荣 王大力 +3 位作者 张文丽 安亚臣 郑德松 姚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 目的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卒中 复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磁共振检查对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患者的指导价值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江丽莎 刘树学 +4 位作者 陈志明 曹明明 洪云恒 郗新娟 严兆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4期2706-2710,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复杂性肛瘘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指导意义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到我院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59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82例和对照组177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复杂性肛瘘诊断和术前评估的指导意义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到我院诊断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59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82例和对照组177例。对照组患者术前未行MRI检查,术中行亚甲蓝染色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行MRI检查,术中给予亚甲蓝染色结合术前评估行手术治疗,以术中探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RI术前检查复杂性肛瘘的准确率,Kappa检验评估MRI检查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的一致性,经1-2年的随访统计所有患者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术中探查共发现瘘管内口281个,合并肛周脓肿57例,多发瘘管及支管151例,MRI术前检查瘘管内口、合并肛周脓肿、多发瘘管及支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8.22%(276/281)、85.96%(49/57)、96.03%(145/151),观察组中MRI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对患者Parks分型通过一致性检验显示,两结果一致性较好(k=0.890,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肛瘘位置、内口位置、合并肛周脓肿、既往肛瘘手术史及术前是否行MRI检查均会影响复发率(均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未进行MRI检查、高位肛瘘、内口位于后正中线、既往肛瘘手术史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RI检查复杂性肛瘘能够术前明确瘘管及内口数量,可较为精确地识别瘘管Parks分型,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合并肛周脓肿、术前未进行MRI检查、高位肛瘘、内口位于后位、既往肛瘘手术史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率 肛瘘 磁共振成像 Kappa系数 Parks分型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缪锦林 赵金丽 +1 位作者 顾广鸿 洪春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19-121,138,共4页
目的:探讨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的诊断价值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采用GE Signa HDX 3.0T超导型MR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研... 目的:探讨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的诊断价值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采用GE Signa HDX 3.0T超导型MR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研究分析:①SWI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MBs的检出率和CMBs在SWI的分布特点;②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6项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MRI常规序列、DWI及SWI对62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0%,8.06%,4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WI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DWI序列。CMBs在SWI分布特点:25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CMBs灶均为多发病灶,在脑内各个区域分布不等,以基底节-丘脑区最多,其次为皮质-皮质下区,脑干和小脑最少。患者的年龄、高血压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有相关性(P<0.05),年龄(OR=1.704,95%CI 0.029~2.840,P<0.001)和高血压OR=1.039,95%CI 1.003~1.588,P=0.019)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无相关性(P>0.05)。结论: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比常规MRI和DWI有优势,是检出CMBs的较好检查技术。年龄、高血压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小强 吴君仓 +6 位作者 张继 群森 岳宏 赵昊 张持 吴倩 刘祖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了解脑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CMB分为2组,CMB组40例和无CMB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 目的了解脑微出血(CMB)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MRI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CMB分为2组,CMB组40例和无CMB组4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并进一步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患者TC、TG、LDL-C明显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MB组脑卒中比例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较常见,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高半胱氨酸 高血压 纤维蛋白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 被引量:24
6
作者 顾军 王觅 +1 位作者 张丹凤 张卫东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CA狭窄程度为50%~99%,且确定为责任病变。进行常规MRI及MCA最狭窄处血管壁成像。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MCA狭窄处的血管和斑块特征。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管壁特征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65例存在MCA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年龄(68±14)岁,男性50例(76.9%)。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0例(46.2%),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5例(53.8%),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较小[(2.36±1.09)mm 2对(2.96±1.01)mm 2;t=2.274, P=0.027],斑块面积[(4.46±2.08)mm 2对(2.62±1.32)mm 2;t=4.315, P<0.001]较大,重构指数(1.08±0.11对0.94±0.10;t=5.573, P<0.001)较高,而且明显强化斑块(63.3%对11.4%;χ2=19.034, P<0.001)和正性重构(80.0%对20.0%;χ2=23.311, P<0.001)更多。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面积(优势比2.01,95%置信区间1.35~2.98;P=0.001)、重构模式(优势比16.00,95%置信区间4.73~54.15;P<0.001)、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优势比0.568,95%置信区间0.34~0.96;P=0.033)和强化程度(优势比21.85,95%置信区间5.13~93.0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面积、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和强化程度三者结合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0.93,95%置信区间0.84~0.96)。 结论:当MCA最狭窄处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方依卡 潘速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5-1427,共3页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13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行头颅MRI检查、血生化检查。对CMBs进行分区、计数、分级。分析CMBs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MBs发生及分级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腔隙性脑梗塞、... 目的分析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13例脑血管疾病病人,行头颅MRI检查、血生化检查。对CMBs进行分区、计数、分级。分析CMBs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MBs发生及分级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腔隙性脑梗塞、舒张压、收缩压、HDL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s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相关,P<0.05。CMBs不同区域的多发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腔隙性脑梗塞、舒张压、收缩压、HDL是CMBs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是显著危险因素。CMBs出现在皮层及皮层下区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基底节区和丘脑,然后是小脑,比例最小的是脑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隐匿型冠心病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冯少仁 邹卫兵 +3 位作者 肖琼 付海洪 王水珠 刘国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3435-3438,共4页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新余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核素扫描提示心肌缺血而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均...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南昌大学附属新余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核素扫描提示心肌缺血而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80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血压、体质指数(BMI),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脂蛋白α(LP-α)水平。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隐匿型冠心病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80例隐匿型冠心病患者中轻度狭窄59例,中度狭窄21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空腹血糖、TC、TG、LDL-C水平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OR=3.148,95%CI(1.457,6.712),P=0.003〕、TC≥6.45 mmol/L〔OR=2.368,95%CI(1.322,4.273),P=0.004〕、高血压〔OR=2.256,95%CI(1.173,4.337),P=0.014〕、年龄≥60岁〔OR=1.064,95%CI(1.027,1.110),P=0.000〕是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显示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且血糖、TC、高血压、年龄是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对早期诊断、防治隐匿型冠心病,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隐匿型冠心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D-D、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秦霜 戴才文 +2 位作者 王根强 吴恒 王晖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清D-二聚体(D-D)、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根据患者7d内头颅CT结果分为出血...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清D-二聚体(D-D)、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根据患者7d内头颅CT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28例及未出血转化组66例。比较两组CTP参数及血清D-D、MMP-9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联合血清D-D、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转化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显著低于非出血转化组,相对达峰时间(rTTP)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入院时血清D-D、MMP-9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年龄、心源性栓塞型比例、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空腹血糖(FPG)、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吸烟、合并糖尿病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0.05),而两组性别、BMI、酗酒、合并高血压、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小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BV≤0.65、rCBF≤0.25、rTTP≥1.03s、血清D-D≥1.28mg/L、血清MMP-9≥251.98μg/L、年龄≥61.59岁、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收缩压≥145.30 mmHg、溶栓前FPG≥7.11mmol/L、溶栓前NIHSS评分≥14.87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P联合血清D-D、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结论CTP联合血清D-D、MMP-9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危险因素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转化 CT灌注成像 D-D MMP-9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郭言伟 张敏 +1 位作者 梅雨晴 恽文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博儒 董雪 黄丽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29-2333,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CHB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SWE检查之后1周内均进行肝穿刺活...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CHB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SWE检查之后1周内均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WE诊断肝纤维化分期准确度的因素。结果以肝组织学诊断肝纤维化分期为标准,SWE诊断肝纤维化≥F1期、≥F2期、≥F3期和≥F4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4、0. 880、0. 914和0. 986,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6. 1 k Pa、7. 0 k Pa、8. 1 kPa、10. 0 k Pa,敏感度分别为91. 0%、91. 7%、87. 0%、88. 9%,特异度分别为66. 0%、82. 8%、66. 0%、94. 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 0%、78. 6%、48. 3%、53. 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 5%、93. 5%、97. 2%、99. 2%。根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147例患者中SWE诊断准确的有94例,不准确者有53例,ALT、AST、肝脏炎症分级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 211、-4. 649、-3. 513,P值均<0. 01)。肝脏炎症分级是影响SWE诊断肝纤维化分期诊断准确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0. 552,95%可信区间(95%CI):0. 317~0. 963,P=0. 028],仅在肝纤维化分期为F0期(OR=1. 809,95%CI:2. 305~51. 195)及F2期(OR=1. 345,95%CI:1. 037~13. 647)时肝脏炎症分级对SWE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影响明显。结论 SWE测量肝脏弹性值评估肝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的诊断效能,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准确性受肝脏炎症分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弹性成像技术 诊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陈兰兰 徐耀 +3 位作者 马灿灿 于海龙 李晓波 徐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61-965,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非LI的危险因素,推测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2014年12月13日入住我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类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非LI的危险因素,推测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2014年12月13日入住我院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LI 148例和非LI 148例。根据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数目及位置分为单发LI 113例,多发LI 35例;单发非LI 97例,多发非LI 5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L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发LI的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较多发LI(0.88%vs 11.43%,P=0.013;1.77%vs 17.14%,P=0.002)、单发非LI(0.88%vs 11.34%,P=0.001;1.77%vs 16.49%,P=0.000)、多发非LI(0.88%vs 9.80%,P=0.018;1.77%vs 17.65%,P=0.000)明显低。与单发LI比较,心房颤动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为多发LI(OR=26.353,95%CI:2.778~250.007,P=0.011;OR=11.483,95%CI:2.202~59.891,P=0.011)、单发非IL及多发非IL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LI与单发非IL和多发非LI心房颤动及同侧动脉狭窄≥50%等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结论单发LI与多发LI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心源性栓塞为多发性LI的重要发病机制,但参与单发LI发病过程的概率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循环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孔德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与血浆内皮微粒(EMP)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发病3个月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磁敏感检测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51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浆CD31+/CD4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与血浆内皮微粒(EMP)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发病3个月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磁敏感检测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51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浆CD31+/CD42-EMP水平。结果 CMB组EMP水平明显高于无CMB组[(451.93±94.46)×106/L vs(310.93±55.47)×106/L,P=0.000]。CMB严重程度与EMP呈正相关(r=0.817,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因素影响后,EMP升高仍是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EMP升高是影响CM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MP检测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患者是否合并CMB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基于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杨莎莎 林惠卿 +1 位作者 方欣欣 周戈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1196-1202,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CT灌注成像(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01—2021-06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行取栓手术治疗的AIS患者221例,均经多模态CTP评估侧支循...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CT灌注成像(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01—2021-06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行取栓手术治疗的AIS患者221例,均经多模态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分析临床特征资料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梗死体积扩大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支循环不良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年龄、基线空腹血糖(FPG)水平及合并房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觉醒性卒中、颈内动脉段闭塞比例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术前静脉溶栓比例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合并心功能不全、基线FPG水平升高、合并觉醒性卒中及颈内动脉段闭塞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纳入经双变量检验筛选梗死体积扩大的相关因素,步进法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缺血半暗带体积减少、合并出血转化(HT)及术后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是梗死体积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模型R2=0.91。预后不良组年龄、住院时间、基线FPG水平、合并房颤比例、合并冠心病比例、合并心功能不全比例、合并觉醒性脑卒中比例、合并颈内动脉段闭塞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核心梗死体积、最终梗死体积、梗死扩大体积、合并HT比例、基线及术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T和梗死扩大体积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模型R^(2)=0.85。结论AIS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基于多模式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可独立预测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预后 梗死面积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价和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 被引量:18
15
作者 祝琳 白海威 +2 位作者 米小昆 刘畅 刘青蕊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在中国卒中已成为首位死亡原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均是基于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分层,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存在可随时引起缺血性卒中,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无关。MRI技... 在中国卒中已成为首位死亡原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均是基于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分层,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存在可随时引起缺血性卒中,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无关。MRI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分辨率MRI的出现,使得可对颈动脉斑块结构和性质进行无创性评估,早期为卒中高危人群提供最优化治疗策略,以达到防治卒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分子成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瑞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981-198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就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75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常规行磁共振梯度回...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就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75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常规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扫描,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不同类型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患病率为82.3%(14/17),脑梗死患者为45.9%(112/24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21.4%(3/14),对照组为13.4%(14/103),其中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高血压、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脑白质病、有无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脑微出血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OR=2.211,95%CI(1.181,4.009),P<0.05〕、脑出血〔OR=18.046,95%CI(4.801,65.897),P<0.01〕、高血压〔OR=2.216,95%CI(1.231,4.010),P<0.01〕、脑白质病〔OR=5.003,95%CI(2.988,8.369),P<0.01〕、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OR=2.402,95%CI(1.431,3.901),P<0.01〕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病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脑微出血患病率较高,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脑白质病及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脑血管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预测急性脑出血后血肿增大的影像学征象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子丹 褚鹤龄 +2 位作者 杨晓波 唐宇平 董强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7期623-627,共5页
自发性脑出血是最致命的一类卒中,30d病死率接近40%。超过30%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会出现血肿增大,进而导致转归不良。除了经典的预测指标外,一些影像学征象对于判断血肿增大也有重要的提示意义,例如非增强CT扫描的“漩涡征”、“... 自发性脑出血是最致命的一类卒中,30d病死率接近40%。超过30%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会出现血肿增大,进而导致转归不良。除了经典的预测指标外,一些影像学征象对于判断血肿增大也有重要的提示意义,例如非增强CT扫描的“漩涡征”、“混杂征”和“黑洞征”,增强CT扫描的“渗漏征”,CT血管造影的“斑点征”和改良影像学方法所见的“泄露征”以及CT灌注成像的“斑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疾病恶化 脑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危险性评估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病变评分及体积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歆 顾雨铖 +4 位作者 邹君惠 姜永程 刘任远 程越 徐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1期819-825,共7页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评分及体积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CSVD随访队列研...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评分及体积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CSVD随访队列研究中的非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3.0T头颅MRI检查,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采用W2MHS软件定量WMLs体积,使用Fazekas法分别对脑室周围及深部WMLs进行评分,视觉计数CMBs数量.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MBs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逐步法)分析CMBs数量的独立影响因素,运用Medcalc 18.6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WML Fazekas评分和体积对CMBs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82例患者,CMBs组31例(37.8%),非CMBs组51例(62.2%).两组比较显示,吸烟、使用抗血小板药、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腔隙性梗死史、WMLs体积较大、三酰甘油水平较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可能是CMB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较高(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210 ~ 3.009;P=0.005)和WMLs体积较大(优势比4.620,95%可信区间1.279 ~16.683;P=0.019)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r=0.379,P=0.001)和WML体积(r=0.260,P=0.023)与CMBs数量呈独立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Fazekas评分预测CMBs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95%可信区间0.654~0.881),最佳截断值为3分,敏感性为61.29%,特异性为90.20%;WMLs体积预测CMBs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可信区间0.677~0.867),最佳截断值为WMLs体积达到2 137.96mm3,敏感性为73.33%,特异性为84.00%.结论 在CSVD患者中,WMLs与CMBs存在显著相关性,WMLs Fazekas评分和体积定量有望作为紧急评估CMBs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疾病 脑出血 脑白质疏松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蓓蕾 徐俊 +4 位作者 叶靖 李晓波 于海龙 姜超 李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稳定性的价值以及不稳定斑块和血管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通过HR-MRI评价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收集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HR-MRI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共219例狭窄程度〉5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HR-MRI检查。其中102例(46.6%)存在稳定斑块,117例(53.4%)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118例(53.9%)中度狭窄,101例(46.1%)重度狭窄。35例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19例(54.3%)HR-MRI显示斑块不稳定,20例(57.1%)病理学检查显示斑块不稳定,二者高度一致(κ=0.942,P〈0.001)。不稳定斑块组男性(P=0.007)、高脂血症(P=0.013)、吸烟(P〈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总胆固醇(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1)和空腹血糖(P=0.00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优势比(odds ratio, OR)2.3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8~5.04;P=0.032]、吸烟(OR 3.45,95% CI 1.67~7.14;P=0.001)和空腹血糖水平较高(OR 1.26,95% CI 1.07~1.48;P=0.006)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组患者的所有资料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结论HR-MRI能准确评估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性别、吸烟和空腹血糖增高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辉 方岩 +2 位作者 张莹 周海云 王遂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vs 20.8%,90.0%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诊断显像 磁共振成像 预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