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权限内非药物镇痛措施在癌症疼痛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潘佳颖 童莺歌 +1 位作者 柴玲 刘冬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492-3495,共4页
对临床常用的护理权限内的非药物镇痛措施——音乐疗法、分散注意力疗法、意象疗法的原理、实施以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非药物镇痛措施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非药物镇痛 护理 癌痛 研究进展 音乐疗法 意象疗法 分散注意力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联合用于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实践成效及优势分析
2
作者 周炽刚 《医学信息》 2023年第S02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 imensional-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 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纳入确诊患者,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依据影像... 目的分析头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 imensional-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 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纳入确诊患者,2021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依据影像学手段分组,对照组(n=32):头颈部3D-CTA,观察组(n=32)+DSA,对比图像质量、诊断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瘤体形态、瘤体三维关系、瘤体光滑度和血管显示级别评分更高,造影剂使用剂量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头颈部3D-CTA与DSA联合应用,可提高神经介入手术图像质量,也可减少造影剂用量,防范并发症效果好,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手术 图像治疗 造影剂 并发症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高风超 孙秀娟 张风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肿胀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2%高于对照组的81.81%,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提高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肿胀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肩手综合征 低频脉冲电刺激 镜像疗法 上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段云欣 杨傲然 +2 位作者 王寒明 王丛笑 郄淑燕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91-95,共5页
背景据统计,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生率高达30%~50%,其可导致患者肢体平衡协调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四肢联动训练、镜像疗法可通过不同路径促进偏瘫患者康复,目前尚未见二者联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日常... 背景据统计,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生率高达30%~50%,其可导致患者肢体平衡协调能力及躯干控制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四肢联动训练、镜像疗法可通过不同路径促进偏瘫患者康复,目前尚未见二者联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相关研究。目的分析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躯干控制测试(TCT)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arthel指数分级。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TCT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TCT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AC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级分别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镜像疗法 四肢联动训练 治疗结果 下肢 日常生活活动
下载PDF
镜像疗法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挛缩、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樊蕴辉 李立群 +5 位作者 刘晨 解宝泉 张占波 董静 薛新宏 吴庆文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第5期110-112,共3页
①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挛缩、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②方法选取脑卒中致偏瘫患者6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均按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开始进行镜像疗法及... ①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挛缩、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②方法选取脑卒中致偏瘫患者6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均按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开始进行镜像疗法及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挛缩程度,BI(Barthel Index)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疗效。③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结论镜像疗法能部分预防脑卒中患者上肢关节挛缩和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脑卒中 关节挛缩
下载PDF
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磊 张雨帆 +1 位作者 李珉星 陈松 《河南中医》 2023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续命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下肢功能指标、平衡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能力总分、FMA评分、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小续命汤加减 镜像疗法 全身垂直律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镜像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舒卫群 陈巧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7期106-108,共3页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要求的9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21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12月接受治疗的4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面部按摩、放松运动、语言交流能力训练等传统康复训练,每周2次,每次约4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次MT,主要训练动作包括吮吸、扬眉及部分情感性表情动作。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潜伏期,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及面部残疾指数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潜伏期短于干预前,波幅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面神经功能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而言,MT结合传统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肌电图结果和面神经功能,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周围性面瘫 疗效 肌电图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镜像疗法结合传统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禹彤 毛锐涛 +2 位作者 姚黎清 李旺祥 祝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irror-therapy,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MT组(...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irror-therapy,MT)结合传统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利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MT组(n=20)和传统康复组(n=20)。所有患者均接受面部按摩,呼吸、放松运动,语言交流能力训练等传统康复治疗两月,每周2次,每次约45min。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增加每周1次MT,遮蔽患侧眼睛,将一面镜子置于正前方,另一面的反光侧朝向健侧,两面镜子成90度贴紧放置。主要训练动作包括吮吸、扬眉及部分情感性表情动作。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潜伏期,并运用house-brackmann量表(HBS)、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及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scale,BDI)对患者面神经功能状态、抑郁状态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MT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MT组CMAP波幅较治疗前增大,对照组CMAP波幅较治疗前增大,治疗后比较2组的CMAP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减小,对照组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减小,治疗后比较2组的CMA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HBS分期人数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HBS分期人数较治疗前改善,比较2组治疗后HB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T组SFG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SFG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后SF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T组BD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对照组BD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后B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结合传统康复治疗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对PFP患者的面部生理功能及抑郁状态康复有较好疗效,尤其对于患者抑郁状态,有改善作用,抑郁状态的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面瘫 康复治疗 面神经 抑郁
下载PDF
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效果及采用fMRI技术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建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5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分别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治疗及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8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语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进...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分别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治疗及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8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语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镜像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进行f MRI检查。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及f MRI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分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口语理解评分均有所提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自发言语、复述及命名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失语商(A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Q值均得到显著提高,且观察组AQ值(67.66±12.34)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2.18±11.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表现为语言功能脑区活动异常,主要表现为左侧额下回后部脑区活动出现异常,同时颅内多个脑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及减弱。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后扣带回区低频振荡振幅(ALFF)值降低程度相对较小,且其右侧镜像区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增强。结论将镜像疗法应用于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疗效,通过f MRI技术分析,可从一定程度上评估运动性失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性失语 镜像疗法 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镜像疗法与依达拉奉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细胞因子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媛 周腾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与依达拉奉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基础上接受常规康复训...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与依达拉奉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基础上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源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BDNF、NSE、NTF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BDNF、NSE水平均较对照组低,NTF水平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MAS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FMA、MA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与对照组的7.1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经镜像疗法与依达拉奉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具有一定调节效果,可改善运动功能,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恢复期 镜像疗法 依达拉奉 神经细胞因子 运动功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镜像疗法联合体外反搏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辉 闫业枫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8期53-55,81,共4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体外反搏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反搏干预,观察...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体外反搏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反搏干预,观察组采用镜像疗法联合体外反搏干预,均持续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上下肢肌力及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3.51±1.78)分,低于对照组的(16.34±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评分分别为(86.65±6.24)分、(3.06±0.91)分、(3.32±0.8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7.61±5.45)分、(2.64±0.63)分、(2.85±0.6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为(64.71±5.62)分,高于对照组的(57.74±4.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体外反搏干预可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中枢神经产生良性刺激,提高其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增强上下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偏瘫 镜像疗法 体外反搏 神经功能 肢体功能 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耳针结合镜像治疗对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季 何茂莉 王杨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4期90-91,共2页
探讨耳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疗效。符合纳入标准的幻肢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镜像组、耳针结合镜像组,每组各31例。镜像组每日实施20 min镜像治疗,耳针结合镜像组每日实施30 min耳针治疗及20 min镜像治疗。各组分别持续治疗8周... 探讨耳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疗效。符合纳入标准的幻肢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镜像组、耳针结合镜像组,每组各31例。镜像组每日实施20 min镜像治疗,耳针结合镜像组每日实施30 min耳针治疗及20 min镜像治疗。各组分别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耳针与镜像治疗对幻肢痛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镜像治疗 幻肢痛
下载PDF
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在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及体感诱发电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旭 闫杰 +2 位作者 马瑞丽 孙文佳 文弘扬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72-774,864,共4页
目的:探究给予早期脑卒中患者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其体感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重建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98例早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49例给予基于左右制衡理论... 目的:探究给予早期脑卒中患者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其体感诱发电位及上肢功能重建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98例早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强制性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49例给予基于左右制衡理论的镜像疗法,对比两组患者上肢功能:Bruunstrom分期、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Carroll手功能评定(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上肢协调功能: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手Bruunstrom分期、上肢Bruunstrom分期、肘屈曲协同收缩率、肘伸展协同收缩率、Fugl-Meyer、UEFT量表评分、N20波幅高于对照组,N20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脑卒中以制衡理论为基础进行镜像干预可有效改善大脑诱导电位,提高上肢协调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制衡理论 镜像疗法 脑卒中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及言语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焦楚洋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8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用镜像疗法及言语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95).对...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用镜像疗法及言语训练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90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5)和观察组(n=95).对照组采用言语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均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西方失语症评定量表(WAB)、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WAB、CADL、HH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AB中复述、命名、自发言语、听理解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ADL及HH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在利于患者言语功能改善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提升其希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镜像疗法 言语训练 急性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症 语言功能
原文传递
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雅薇 周天伦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第8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与镜像疗法,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FTHUE-HK分级、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BI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任务导向训练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
下载PDF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进展 被引量:29
16
作者 田源 张红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287-29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物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和螺旋断层放疗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大幅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物理适形度和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放射物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和螺旋断层放疗等先进放射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大幅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物理适形度和治疗效率。但在肿瘤的放射治疗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以生物引导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和放射影像组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着放射治疗向以"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治疗"为终极目标的"三精放疗"时代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治疗 生物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剂量引导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研究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技术与传统臂部支撑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误差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杨丽华 龚敏 +3 位作者 许青 孟怡然 彭佳元 杨焕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6-400,共5页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已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即自行改装后的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的固定装置和臂部支撑装置,讨论分析胸部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肺及...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已进入了精确放疗的时代,摆位误差成为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采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即自行改装后的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的固定装置和臂部支撑装置,讨论分析胸部肿瘤放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选择肺及食管胸部肿瘤患者19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体板+真空垫+体部热塑膜固定(A组)、臂部支撑装置固定(B组)进行摆位和治疗。A组利用二次摆位技术,即先使患者头脚方向的激光线与真空垫上的定位标记一致,再根据患者体表定位标记进行摆位(第一次摆位),最后覆上热塑膜固定,再根据热塑膜上的定位标记移床至治疗位置(第二次摆位);B组利用一次摆位技术,即直接根据体表标记进行摆位。A、B组均利用千伏级锥形束CT(kilo-voltag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KVCBCT)采集治疗前﹑后的图像,并与计划CT图像配准,得到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体位误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两种不同固定方式,A组和B组治疗前误差分别为:X轴(左右方向)(1.06±0.58)和(1.82±0.82)mm,Y轴(头脚方向)(1.31±0.40)和(2.18±1.20)mm,Z轴(腹背方向)(1.28±0.66)和(2.94±1.81)mm。治疗后误差分别为:X轴(0.86±0.54)和(1.29±0.58)mm,Y轴(1.07±0.58)和(1.08±0.45)mm,Z轴(0.98±0.53)和(1.56±0.63)mm。结论:A组误差均小于B组,采用体板结合真空垫及热塑膜固定装置并应用二次摆位技术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不仅摆位的精确度得以提高,同时也保证了体位的重复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固定 摆位误差 胸部肿瘤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下载PDF
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王多明 秦永辉 +2 位作者 古丽娜.库尔班 候友翔 王若峥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88-292,296,共6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对2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验证采集3组锥形束CT图像,每周1次,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X(左右)...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对2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验证采集3组锥形束CT图像,每周1次,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在X、Y、Z方向上首次摆位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1.100±2.984)、(0.883±2.210)、(1.083±2.738)mm,纠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0.708)、(0.061±0.624)、(0.066±0.606)mm与首次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X、Y、Z方向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6±0.578)、(0.033±0.780)、(0.116±0.884)mm,与纠正后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摆位误差所致的宫颈癌原发肿瘤平均剂量变化为-2.58%~3.54%,股骨头平均剂量变化为-7.03%~8.45%,膀胱平均剂量变化为-12.28%~3.79%,小肠平均剂量变化为-3.06%~15.32%,直肠平均剂量变化范围为-10.53%~12.83%,脊髓平均剂量变化为-3.67%~18.14%。结论采用图像引导技术对宫颈癌的调强放疗进行误差纠正,可以缩小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而宫颈癌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较小。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应用图像引导技术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放疗过程的精度,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剂量分布
下载PDF
放疗摆位偏移检测二维和三维X射线图像自动配准技术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袁珂 邓小武 +5 位作者 陈立新 罗广文 孙文钊 靳光华 黄伯天 王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184-1189,共6页
目的:比较常用的二维和三维X射线图像自动配准技术在影像引导放疗摆位偏移检测中的应用精度和效率。方法:使用仿真人头颈和胸腹模体模拟放疗摆位偏移,并通过加速器机载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eing device,EPID)和... 目的:比较常用的二维和三维X射线图像自动配准技术在影像引导放疗摆位偏移检测中的应用精度和效率。方法:使用仿真人头颈和胸腹模体模拟放疗摆位偏移,并通过加速器机载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eing device,EPID)和X射线容积影像系统(X-ray volune imaging,XVI)分别获取兆伏级X射线照片(megavoltage digital radiograph,MVDR)、千伏级数字X射线照片(kilovoltage digital radiograph,KVDR)和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图像(cone beam CT,CBCT)。将上述图像与计划的数字重建X射线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DRR)和CT图像进行自动灰度配准得到配准偏移,比较配准偏移与实际偏移的误差,配准误差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影像获取和配准操作的总耗时。结果:体模的3种图像自动灰度配准误差ΔMVDR、ΔKVDR和ΔCBCT,头颈部分别为(1.50±0.30)、(1.32±0.27)和(1.85±0.35)mm,胸腹部分别为(3.21±0.89)、(2.07±0.53)和(1.95±0.64)mm,头颈部配准误差的95%CI分别为1.18(0.87~2.05)、1.07(0.79~1.86)和1.38(1.16~2.54)mm,胸腹部分别为3.49(1.47~4.96)、2.09(1.02~3.11)和2.51(0.70~3.21)mm。3种自动图像配准方法中,图像获取和配准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25±173)、(346±162)和(620±180)s,KVDR的配准的误差区间最小,图像获取和自动配准速度最快。结论:测试的二维和三维X射线图像自动配准均〉1mm并可能影响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其中KVDR方式的配准精度和效率最优。在放疗摆位应用中应按临床要求进行评估及选择合适的图像和配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引导放射治疗 图像配准 摆位偏差 精度
原文传递
kV—CBCT图像引导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精确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岳丹 杨永净 +7 位作者 赵玲 吴洪芬 卜明伟 赵继红 曹玲 马瑞 杨金磊 刘士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精确性的影响。方法331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每周行kV-CBCT校正扫描。计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σ),摆位扩边按照VanHerk公式计算(2.5∑+0.7σ)。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精确性的影响。方法331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每周行kV-CBCT校正扫描。计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σ),摆位扩边按照VanHerk公式计算(2.5∑+0.7σ)。结果分析3972个CBCT扫描图像。校正前在x、y、z方向上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分别为(0.95±0.79)、(1.04±0.66)、(1.14±0.63)mm和1.32°±0.99°、1.45°±1.37°、1.25°±1.35°,校正后分别为(0.56±0.44)、(0.56±0.51)、(0.42±0.63)mm和0.78°±0.76°、0.62°±0.85°、0.75°±0.64°。在x、y、z方向校正前的计划靶区扩边值(MPTV)分别为2.93、3.06和3.30mm,校正后为1.71、1.76和1.49mm。结论应用kV-CBCT校正鼻咽癌调强放疗摆位中的线性和旋转误差明显缩小系统和随机误差,使得MPTV缩小到2mm以内,提高了放疗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疗 千伏级锥形束CT 调强放疗 鼻咽癌 摆位误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