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来英译《离骚》中屈原形象的误读、调适与趋同 被引量:4
1
作者 冯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164,共7页
从中西《离骚》英译百余年的历史来看,其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从误读、调适到逐步还原的变化过程。这不仅体现出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视域中被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演进规律,而且折射出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 从中西《离骚》英译百余年的历史来看,其屈原形象大致经历了从误读、调适到逐步还原的变化过程。这不仅体现出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视域中被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演进规律,而且折射出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演变。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坚守文化自信这一基本立场,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调适文化的多样性,切实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离骚》 屈原形象 文化自信 主体性 多样性
原文传递
论《屈原》剧作中屈原形象的艺术价值
2
作者 高金星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本文立足《屈原》剧作的时代背景,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屈原形象的时代典型性和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从正反面人物的对比刻画、多重矛盾的相互交织和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中,进而揭示了屈原形象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屈原 屈原形象 艺术价值
下载PDF
在王逸《楚辞章句》注文中挖掘屈原形象的原型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宫昌子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69-776,840,共8页
本研究属于文化史研究,研究对象是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就是后代人寄托于屈原的伦理、情感、审美观念的总体。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注文,将注文当做注者的著作、注者思想的载体来读解。楚辞研究中往往批判注者的"牵强附会",然而... 本研究属于文化史研究,研究对象是文人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就是后代人寄托于屈原的伦理、情感、审美观念的总体。因此本文主要考察注文,将注文当做注者的著作、注者思想的载体来读解。楚辞研究中往往批判注者的"牵强附会",然而这些正是本文所珍视的研究对象。为考察漫长文化史上的变迁中的传承,而且是意识或形象这种难以测量的抽象对象,本研究尝试采取以汉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汉字"为切入点,用电子文献检索有关字群这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逸《楚辞章句》 屈原形象 原型 《离骚》主题 关键字群
下载PDF
《楚辞补注》对屈原形象的重新确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0,共3页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 《楚辞补注》中的屈原,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国"精神,也有儒家推崇的坚贞节操,而在对节操的坚持中又体现出其个体的独立人格。这是洪兴祖注释出的屈原新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宋代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洪兴祖个人的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补注》 屈原形象 新解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屈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六部屈原题材剧作
5
作者 郭丰涛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9-44,共6页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基本奠定屈原的现代形象。事实上,郭剧之前,已存在的六部以屈原为主角的现代剧作郭沫若独幕诗剧《湘累》(1920)、王显廷独幕剧《怀沙》(1929)、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1934)、止戈二幕话剧《抱石...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基本奠定屈原的现代形象。事实上,郭剧之前,已存在的六部以屈原为主角的现代剧作郭沫若独幕诗剧《湘累》(1920)、王显廷独幕剧《怀沙》(1929)、高佩琅六幕话剧《屈原》(1934)、止戈二幕话剧《抱石投江》(1935)、侯枫三幕歌剧《屈原》(1936)、茨荪独幕剧《汨罗江畔》(1939)塑造了别样的屈原形象,然而多未被学界关注。对这几部作品的作者、剧艺及屈原形象等进行考析,一方面可为屈原形象研究提供新的面向;另一方面亦可考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借屈原发抒情感、确定自我身份的戏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戏剧作品 屈原形象 自我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