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亨利五世》中的法国形象
- 1
-
-
作者
邢莉君
-
机构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8-106,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BWW082)
-
文摘
形象(Image)是对认知对象(例如,自然物体或者人为创造物)的感官印象、感知或想法,以及语言层面的概念、判断和结论,甚至理论。破碎的法国形象是一种图式化的、戏剧化的形象。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一剧中表示,想象的法国形象是相对于英国形象而存在的,即统一的英吉利与分裂的法兰西形成了强有力对比的民族形象。在阿金库尔战役前后,网球是一个法国式的象征形象;法国王太子路易部分是法国的象征,法国宫廷的象征人物。法语的已衰落地位、赞美的诗与恋爱中的十四行诗、巴洛克式的夸张语言、法国式行为与风俗(跳舞、戴假发等)、不恰当的对英国的傲慢态度,法国式吹牛(夸耀)与怯弱等构成了整体的、刻板印象的法兰西形象。
-
关键词
《亨利五世》
法国形象
巴洛克
图式化
戏剧化
象征人物
-
Keywords
The Life of King Henry the Fifth
image of france
Baroque
schematization
dramatization
symbolic figure
-
分类号
I56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浪漫法兰西”的变奏:晚清时期法国形象一面观
- 2
-
-
作者
景春雨
-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5-53,共9页
-
文摘
在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法国形象的认知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形成了"浪漫"主调的变奏,王韬与康有为的看法在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王韬与康有为在游记中都对法国的"浪漫"有所表述,但是王韬后来从普法战争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中也认识到法国在"浪漫"之外的文化特性,而康有为则在赴法之前即提出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结果为鉴,不能盲目照搬其政治体制。他们对法国的看法已超出了基于感官体验形成的简单印象而进入到理性层面的审视,这种转变也影响了后世知识分子看待西方的视角。
-
关键词
晚清
法国形象
王韬
康有为
理性审视
-
Keywords
late Qing
image of france
Wang Tao
Kang Youwei
rational recognition
-
分类号
K565
[历史地理—历史学]
I207.41
[历史地理—世界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