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新乡贤”:乡村教师公共身份的困境突破与角色重塑 被引量:39
1
作者 闫闯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3,共7页
乡村教师本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但在偏重专业身份的现代社会教师发展模式中,逐渐丧失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者的公共身份,成为在乡村中的"异乡人"。公共身份的丧失是乡村教师退化为彻底"职业人"的直接产物,根... 乡村教师本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但在偏重专业身份的现代社会教师发展模式中,逐渐丧失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者的公共身份,成为在乡村中的"异乡人"。公共身份的丧失是乡村教师退化为彻底"职业人"的直接产物,根源在于国家法定建构、专业主义引领、技术官僚规训、离土离乡趋向的共同作用。新时代乡村教师可以自愿、主动甚至自觉走向"新乡贤"的返场方式,重新找回公共身份,自发回归乡村教育者与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主导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助推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行为示范作用和价值引领功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公共身份 新乡贤 乡村社会 专业身份
下载PDF
通过陌生性去沟通:陌生人与移动网时代的网络身份/认同——基于“个体化社会”的视角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9,共18页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网络的盛行,传统的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对于网络身份/认同的解释力进一步下降,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为何,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移动网络身份认同放置个体化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欧洲社会...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网络的盛行,传统的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对于网络身份/认同的解释力进一步下降,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为何,成为网络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将移动网络身份认同放置个体化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利用欧洲社会学"陌生人"理论的后现代进展,讨论网络社会中在个体脱嵌的同时,其再嵌入的认同资源为何。最后,围绕个体化与社会整合,多元化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张力,本文对陌生人作为移动网络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实现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陌生人 个体化社会 现代性的矛盾性
原文传递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3
作者 周庆生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第1期72-79,共8页
语言如何反映并影响身份认同,语言如何建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构并维持身份认同,是语言认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学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认同的内涵;2.社会语言与认同;3.教育语言与... 语言如何反映并影响身份认同,语言如何建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构并维持身份认同,是语言认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学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认同的内涵;2.社会语言与认同;3.教育语言与认同;4.农民工语言与认同;5.少数民族语言与认同;6.海外华人语言与认同。本文以中文文献为主,综述国内及海外华人的相关研究,涉及研究进展和动向、主要成果和领域、主要方法及贡献。展望未来,上述六大领域的研究热度似将持续,但会更加青睐新方法、新范式、新路径,特别是民族志等方法,很适合分析"心路"。另外,有关社交网络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尚有大片处女地等待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认同 社会语言与认同 教育语言与认同 农民工语言与认同 少数民族语言与认同 海外华人语言与认同
下载PDF
网络时代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和社会认同建构 被引量:32
4
作者 宋辰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合法性认同的力量下降,社会认同的评价性要求更为强烈。在网络社会,社会认同建构的自主性开始凸现,抗争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抬头,并且已经对传统的合法性认同构成挑战。网络时代的社会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组织诸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而意识形态往往在个体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网络时代开始了意识形态由理论形式向感性形式的转向。因此,网络时代社会认同的自主性建构是以感性意识形态为内核的,而扎根于人的内心的感性意识形态赋予了网络认同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体现在蕴藏于基层社会的巨大现实权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感性意识形态 网络社会
下载PDF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理论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匡时 《社会心理科学》 2008年第6期14-19,28,共7页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对促进社会融合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因此,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从这个意...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对促进社会融合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因此,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社会融合应该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同群体或社会,而群体或社会以更具包容性的姿态接纳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社会认同 社会接纳 和谐社会 社会融合
下载PDF
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 被引量:16
6
作者 巴里.布赞 王江丽 +1 位作者 黄德远 崔顺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4,共10页
文化认同对全球化影响最具抵制性以及人类认同只能保持碎片化状态的观点值得商榷。从历史、理论和安全逻辑的视角考察集体认同后发现,一方面,文化多元性的确具有其强有力的支撑,但另一方面,宣称人类普世认同不可能的观点也存在着重大漏... 文化认同对全球化影响最具抵制性以及人类认同只能保持碎片化状态的观点值得商榷。从历史、理论和安全逻辑的视角考察集体认同后发现,一方面,文化多元性的确具有其强有力的支撑,但另一方面,宣称人类普世认同不可能的观点也存在着重大漏洞。文化融合有其重要的逻辑性,这意味着地方性文化认同与全球认同之间的矛盾要比它们初看上去的情形小得多。因此,"世界社会"的形成是有可能的,它正伴随着地方性认同——而不是与之根本相悖——在国家和民众中渐渐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文化 国际社会 世界社会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永钦 丁菊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0-134,共5页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特定政治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社会经济转型 价值观 社会范畴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 被引量:12
8
作者 曾楠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2,共6页
弱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在弱国家—弱社会到强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到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强社... 弱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在弱国家—弱社会到强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到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到强国家—强社会的动态图景中,政治认同呈现封闭型到权威型、权威型到放任型、放任型到开放型的图式演绎,而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是政治认同生长的最佳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国家 社会 图式变迁
下载PDF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的新视野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文通 李春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4-169,共6页
对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及其多重互动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浅尝辄止的想法。早在1985年8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关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讨论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我就开始思... 对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及其多重互动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浅尝辄止的想法。早在1985年8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有关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的讨论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实现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中介环节问题。1995年9月,出席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后,我们更坚定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信心,并将抗日战争与华北社会问题研究确定为一个主攻方向。经过进一步思考,并受"新革命史"范式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现领导权过程之启发,我认为,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主要在于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话,抗日战争则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国家、民族、社会等多方面认同上达成广泛共识,是近代以来思想解放的一个高峰。上述想法促使我们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着手研究抗日战争与国家、民族、社会认同互动关系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领导权的实现,除了持久战、游击战等军事谋略之外,更主要的是日军全面侵华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中华民族的认同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不动摇,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进程中,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观念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当中逐渐传播开来,并日渐深入人心,进而在当时的各种关于国家重构和社会整合的理论学说中脱颖而出。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雏形——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以及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又让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使中共牢牢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后来的国家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社会认同
下载PDF
数字社会身份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0
作者 于锐 邓晨 +3 位作者 赵洋 陆洪波 邱旭华 冯思琦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6,共10页
当前,我国正全面迈入数字社会,对国家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身份管理作为新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和社会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个人安全。本文研判了数字身份支撑数字社会管理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前,我国正全面迈入数字社会,对国家数字化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身份管理作为新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和社会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支撑,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个人安全。本文研判了数字身份支撑数字社会管理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剖析了数字身份管理的基本现状与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社会身份管理能力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分析了构建中国特色数字身份体系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路线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心化管理+分布式认证”混合架构的数字身份管理体系,强化数字身份监管能力,加强参与方规范管理,推动生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此推动数字身份体系建设,助力数字社会管理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身份 数字社会 密码学技术 大模型 分布式数字身份
下载PDF
高昌汉人的族群认同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欣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66,137-138,共9页
从两汉至魏晋时期,由于屯戍和战乱等原因,以汉人为主的内地移民陆续迁居吐鲁番地区,并于460年在此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高昌国,直到640年才统一于唐。在西域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高昌汉人以文化为纽带维持着汉人的认同;另一... 从两汉至魏晋时期,由于屯戍和战乱等原因,以汉人为主的内地移民陆续迁居吐鲁番地区,并于460年在此建立了一个地方性政权———高昌国,直到640年才统一于唐。在西域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高昌汉人以文化为纽带维持着汉人的认同;另一方面其统治阶层则以血缘、地域等因素分配各种资源,形成多层次的认同,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复杂的内外环境,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在某些方面还会做出形式上的调整与变通,从而体现出"根基论"与"工具论"在不同场景下的结合与交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昌 汉人 族群认同 移民社会 文化认同 地域认同 麴氏 阚氏
原文传递
社会历史、宗教生活与族群身份的建构——以黔西北穿青人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雷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6,共6页
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 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建构的结果。此间所蕴含的逻辑、机制、模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观念形态,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族群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青人 族群身份 社会建构 地方社会
下载PDF
清代徽人墓地、祭祀与认同的时空延续——以歙县桂溪项氏一族为中心的案例研究
13
作者 陆屹洲 裴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4-36,共13页
清代前后的徽州地区因其特殊的时空条件成为一个持续高输出的移民祖籍地。这在催生“徽商”现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徽人认同的复杂变迁,而后者则尚未得到历史学界与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本文以宗族祭祀为切口,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清代桂溪项... 清代前后的徽州地区因其特殊的时空条件成为一个持续高输出的移民祖籍地。这在催生“徽商”现象的同时也推动了徽人认同的复杂变迁,而后者则尚未得到历史学界与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本文以宗族祭祀为切口,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清代桂溪项氏徽人认同离散聚合的案例。研究发现,徽人认同的时空延续既离不开个体对群体的归属,也离不开群体对个体的承认。事实上并非所有满足成文条件的族人都被记入“祔享中龕神主”神主名单,而祭祀的“选择性失格”则很可能意味着认同的“选择性失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外族人亡故后墓地的地理位置则很可能是决定宗族对其承认的关键隐藏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延伸探讨了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在影响群体认同时的复杂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徽州 墓地 认同 宗族社会
下载PDF
文化认同及文化版图演化现象的社会计算模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云健 刘向东 刘勇奎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90-2602,共13页
文化认同以及由于文化认同感的演变结果与地理边界的不一致性在文化版图上形成的文化侵蚀现象、文化融合现象等文化安全问题是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社会计算方法引入之前,该问题是典型的不能假设、无法进行计算实验的社会科学问题... 文化认同以及由于文化认同感的演变结果与地理边界的不一致性在文化版图上形成的文化侵蚀现象、文化融合现象等文化安全问题是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社会计算方法引入之前,该问题是典型的不能假设、无法进行计算实验的社会科学问题.将社会计算方法引入这一核心问题,使对该问题的实验研究进入到一个无风险的实验空间;运用基于多智能体的人工社会建模技术,确定了若干可刻画跨文化交流或文化内部环境稳定性的计算因子、文化抗消解惯性因子、文化身份状态因子、异族群的智能体间地理距离因子、"安土重迁"心理特征因子及"安土重迁"行为特征因子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刻画文化认同及其版图边界演变过程中文化侵蚀、文化融合与文化保护等现象的社会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计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选取的各种计算因子都是影响文化认同及其版图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但作用各不相同;文化认同感演化的诸多规律也由该模型得出.该计算模型今后可在各类文化保护方案设计和方案效果评估等实际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计算 文化安全 文化认同 文化版图 演化 计算实验 人工社会
下载PDF
教学法改革中的组织文化与教师身份重构: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教师发展的本土路径探索 被引量:6
15
作者 欧阳护华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研究应用人类学的长期参与观察方法和社会转型理论,揭示了我国教师发展中普通教师参与教改所遇到的种种超越教学法技术和方法层面的困难,提出只有正视教改中涉及的微政治元素给教师及其所在实践共同体带来的冲击,深入分析教改所带来... 本研究应用人类学的长期参与观察方法和社会转型理论,揭示了我国教师发展中普通教师参与教改所遇到的种种超越教学法技术和方法层面的困难,提出只有正视教改中涉及的微政治元素给教师及其所在实践共同体带来的冲击,深入分析教改所带来的种种权力和利益、情感和观念、身份和文化的重建内涵,才能找到适合本土教改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由"不愿、不敢、不能"到"愿做、敢做、能做"的三部曲行动次序和逻辑,以期指导教师发展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类学 教师发展 教师身份 微观政治学 公民社会
原文传递
如何认识新一代学习者:“α世代”学生身份的数字图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俊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3,共8页
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动摇着过去看似具有绝对合理性的生存规范和行动原则。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化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学生身份是学生认知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的集中表征。出生于2010年以后的“α世代”属... 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动摇着过去看似具有绝对合理性的生存规范和行动原则。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化概念的延伸和深化,学生身份是学生认知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的集中表征。出生于2010年以后的“α世代”属于复合型世代,是被数字技术和媒介形态深度建构的代际群体,展现出明显不同于与过往群体的代际特征,演化成独具技术特质的“数字代”。他们是数字化时代的典型代表,看似具备群体倾向和世代共性,实则暗含极度差异化的成长特征,经历着由传统受教者向时代引领者、从个体化到单体化的身份变迁。学生身份的世代跨越勾连着数字技术的高度解析,是社会数字化和治理智能化的双重投射,共同演绎当代学生的单体化趋势。这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全新现象,也是当前教育研究需要足够重视却又被忽视的关键议题。“α世代”学生个体的极端差异化与当前教育模式的普遍集体化所引发的新的现实矛盾,需要多重教育主体共同努力,去平衡与弥合二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身份 教育数字化 数字技术解析 “α世代” 微粒社会
下载PDF
现代社会认同建构的基础 被引量:3
17
作者 齐忠恒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3-25,共3页
探讨了自愿认同的涵义及其社会价值,论述了来自民众的自愿认同对维持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认同 现代社会 政治权威 合法性
下载PDF
城市生活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认同——以明代南京士绅社会为中心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晓翔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5-89,94,共6页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城市认同、城市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明代中后期南京士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对于传统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城乡连续统一体"概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城市的行政区划,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时人对...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城市认同、城市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明代中后期南京士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对于传统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城乡连续统一体"概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城市的行政区划,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时人对城市的意象都有其各自的空间维度;它们通常超越城墙的围界,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性"的缺失。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城市士绅与腹地农村之间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具体特征受到城市发展模式、士绅家庭背景、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明代南京的发展不同于"中心地"模式,其士绅社会显现出较强的城市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南京 城市空间 城市认同 城乡关系 士绅社会
下载PDF
国际社会影响下的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变迁与现状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思洋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4年第3期96-101,110,共6页
国际社会的力量是新加坡界定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影响其国家认同表现形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促进并形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地缘政治因素,到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国际社会力量在不断形塑新加坡... 国际社会的力量是新加坡界定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影响其国家认同表现形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促进并形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地缘政治因素,到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国际社会力量在不断形塑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形式。近年来的《联合早报》相关报道显示,国际社会中跨国人口的流动因素成为影响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国家认同 国际社会 联合早报
下载PDF
论国家的品德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拥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5-180,共6页
在现代性的情境下,人们对国家的界定建立在对"普遍的人"的想象和相应的伦理基础上,这是界定国家道德义务的重要方面,现代国家不能离开此种界定而得到确认。国家的品德在于成就"普遍的人"。与此同时,也需要一种对这种精神界定的制度... 在现代性的情境下,人们对国家的界定建立在对"普遍的人"的想象和相应的伦理基础上,这是界定国家道德义务的重要方面,现代国家不能离开此种界定而得到确认。国家的品德在于成就"普遍的人"。与此同时,也需要一种对这种精神界定的制度化设计,即一种关于政治公民身份的现代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的便是一种国家与社会建构性的权力关系,一种国家与社会协调性能力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品德 身份 社会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