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陆正 赵岩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概括了中...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概括了中华文化认同认知因子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和呈现特征。结果显示,中华文化认同认知因子渗透于全套教材的全部板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习惯,其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表现出几个特征: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语文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以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分解、融入具体教学目标;注意捕捉、补充教材中表现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教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小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35-40,153,共7页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差序格局”的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认同的灵魂和根基。中华文化包含了三个方面: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中华文化;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基于中华文明的中华文化。相应地...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三重差序格局”的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认同的灵魂和根基。中华文化包含了三个方面: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中华文化;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基于中华文明的中华文化。相应地,中华文化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认同:各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以国家为凝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世界华人“祖国”基础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将“中华文化”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文化认同是一个学术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重差序格局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舞龙习俗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 被引量:14
3
作者 吕韶钧 彭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4,共10页
舞龙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仪式象征与生命隐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以舞龙习俗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生逻辑... 舞龙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仪式象征与生命隐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以舞龙习俗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生逻辑。研究认为,舞龙习俗是在国家和地方并存机制的双向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内容的仪式活动,它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象和价值诉求已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抓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一主线,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振民族精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龙习俗 文化意象 文化认同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新时代文化认同危机及建设路径——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4
4
作者 罗强强 钱佳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84-91,共8页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交往互动中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接纳、认可和归属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态度。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在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自觉认同。西方文化的渗透、社会流动性增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互联网不良信息加速传播等因素使当代中华文化认同出现危机,从加强教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网络导向作用等方面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驱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诗歌的族性本体、文化书写及共同体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民族本体 文化书写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域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12
6
作者 郑宏颖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29,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而构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予以创造性转化,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范式"并应...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而构建了科学的民族理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国家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予以创造性转化,打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范式"并应用于实践,促进了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作用,打造以各民族高度政治共识为基础、以各民族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为原则、以民族关系和谐为动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
下载PDF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 被引量:7
7
作者 暨爱民 《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机理 实践路径
原文传递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规范等凝聚工具的基础上,成为各民族认同凝聚的有效方式。基于所具备的各民族认同凝聚功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以党建引领巩固民族政治共识性基础、塑造民族现代性政治认同,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凝聚中,铸牢各民族的政治归属意识;其次,以党建引领扩充民族关系网络纽带、实现民族社会信任增蓄,在培育中华民族共享社会资本中,铸牢各民族的社会互助意识;再次,以党建引领拓展民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民族政治文化符号、供给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共通意识;最后,以党建引领代表各民族共同性利益、调节具体性利益,在协调中华民族共生利益关系中,铸牢各民族的利益联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认同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传递与共享: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 被引量:2
9
作者 吕志敏 代洪宝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场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构造出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新语境,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新机遇。用活、用好社交媒体对中华...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显著标识。社交媒体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场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构造出的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新语境,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新机遇。用活、用好社交媒体对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现代性诠释和现代性传播,有助于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社交媒体时代中华文化符号传播路径,需要明确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政治方向,突出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的主体地位,发挥公益广告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符号 社交媒体 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高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7
10
作者 洪盛志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6,184,共9页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条件,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校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关键。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目标价值...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校园条件,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筑牢共有精神家园,对于高校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关键。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目标价值的一致性,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共生效应。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体制机制建设,构筑校园文化活动公共空间、精神空间,搭建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和平台,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风俗文化的学习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健全交往交流交融机制,推进文化和心理互嵌,消除各种阻碍交往交流交融的壁垒,增进族际交流沟通的主动性,促进各族学生同心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雨晴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一般来说,文化可分为价值观、制度、器物三个层面。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分为如下三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一般来说,文化可分为价值观、制度、器物三个层面。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核心层中华民族共通的心灵归宿和价值追求,中间层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发展追求,外围层中华民族交融共生的多元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增进共同性、推动意识和存在的双向互动、促进多元共生为基本原则,加强教育工作、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层次结构
下载PDF
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多维探索 被引量:7
12
作者 周俊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8,150,共11页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源泉。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力量,也是联系少数民族个体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纽带,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既是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此,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从以下维度推进。在路径维度上,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平台维度上,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提升文化自信新途径;在认知维度上,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针对性;在行为维度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大学生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策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继富 何佩雯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92,共10页
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包含着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智慧,包含了多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认知观念,成为体认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 二十四节气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包含着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生活实践和生活智慧,包含了多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认知观念,成为体认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二十四节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是二十四节气焕发当代价值的重要转折点,二十四节气通过多种形式的记忆建构、传统复兴、生活交流,展现了其集体记忆、庆典文化和知识体系,实现了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回归,从而成为凝聚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
14
作者 严雪明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4-68,共5页
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表现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制度认同、多元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影片中呈现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景象具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对于不同时代国家政策的宣传体现了制度层面的认... 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中的国家认同表现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制度认同、多元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影片中呈现的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景象具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对于不同时代国家政策的宣传体现了制度层面的认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和彰显了共同体视域下的多元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体现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制度认同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论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
15
作者 张积家 张姝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32,共17页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厘清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意识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厘清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意识内容看,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有“主干论”和“层次论”两种表述;从两种意识的强弱看,二者之间可呈现出“双强”“弱强”“强弱”“双弱”四种模式。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努力增进民族团结,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民族互嵌与民众的政治支持——基于贵州、云南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杜洪文 鄢英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8,共11页
基于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民众政治支持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学界关于政治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已较为丰富,但鲜有研究将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互嵌联系起来共同探讨对政治支持的影响。研究利用课题组在贵州、云南两省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 基于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认同对民众政治支持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学界关于政治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已较为丰富,但鲜有研究将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互嵌联系起来共同探讨对政治支持的影响。研究利用课题组在贵州、云南两省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互嵌对民众政治支持的影响。相关结果表明,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互嵌对民众政治支持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民族互嵌在中华民族认同与民众政治支持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相较于中华民族认同,民族互嵌对民众政治支持的影响力更强。基于此,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强化民族平等团结,注重社会公平,深入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更好地提升我国民众的政治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民族互嵌 政治支持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从族群记忆到国家认同:蚩尤神话的重构与再嵌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立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54-160,共7页
蚩尤神话是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遗产。以神话叙事为原型,不同地域的民众生发出节庆、戏曲、武术、景观等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蚩尤文化谱系。从其多民族的复调叙事中可以看出,蚩尤神话构建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集... 蚩尤神话是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遗产。以神话叙事为原型,不同地域的民众生发出节庆、戏曲、武术、景观等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蚩尤文化谱系。从其多民族的复调叙事中可以看出,蚩尤神话构建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集体记忆,赋予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兄弟身份,表达出血脉相连、家国相亲的情感联结。在新时期,蚩尤神话不仅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还是多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与地方经验的集中表达,为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根基与精神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蚩尤神话 族群记忆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身份动机的视角
18
作者 管健 杭宁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32,共14页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这些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要在激发各民族成员共同体归属动机的同时,满足民族成员的独特动机,降低民族成员的防御动机。与此同时,利用纵向文化进程塑造共同体身份的长期可及性,通过情境文化线索凸显共同体身份的当下可及性,进一步促进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推动多元文化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动机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探索
19
作者 李少惠 何志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地方认同 政府信任 WVS
下载PDF
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效果评价
20
作者 杨建刚 李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3-52,共10页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施效果较好,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认可度高,学生国家... 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疆南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施效果较好,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认可度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相关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运用多种形式补充教师,保障教学顺利开展,但同时也存在学校软件设施和高质量师资不足、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缺少语言学习环境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建议增加和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认同感;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改善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能力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