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纹识别的水体污染溯源案例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吕清 徐诗琴 +4 位作者 顾俊强 王士峰 吴静 程澄 汤久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90-2595,共6页
三维荧光光谱是近年新兴的高灵敏度有机污染检测技术。以此技术,清华大学研制出污染预警溯源仪,并在南方A市投入使用,用于水体荧光水质指纹监测和异常情况污染溯源。这一新型监测手段打破了传统水质监测技术无法提供污染源指向性信息的... 三维荧光光谱是近年新兴的高灵敏度有机污染检测技术。以此技术,清华大学研制出污染预警溯源仪,并在南方A市投入使用,用于水体荧光水质指纹监测和异常情况污染溯源。这一新型监测手段打破了传统水质监测技术无法提供污染源指向性信息的局限,可以有效识别水质异常并快速诊断污染来源。研究中以污染预警溯源仪捕获的S河中一次水质异常事件为例,介绍这次事件的污染源诊断过程:仪器在线监测过程中捕捉到未知类型的水体水纹,根据水纹峰型及峰强度的变化初步推断污染入侵过程;随后通过仪器对水体水纹与污染源水纹的比对来实现溯源。研究采用pH、苯胺类、TOC和TN等水质指标的变化来检验诊断结果。结果表明,通过监测水纹变化,水纹预警溯源技术能够快速识别和预报水质异常,实现比较准确的污染源诊断。此次水质异常可能是河流上游某化工厂倾倒原料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指纹 污染 溯源 预警 水体
下载PDF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在滦河干流水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丽峰 郭勇 +2 位作者 罗阳 张俊 王乙震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5期60-67,共8页
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滦河水质变化趋势,并进行污染源识别。结果表明:滦河干流CODMn和NH3-N 2个指标的浓度、污染物输送率及流量调节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流量调节后上下游各站点浓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同一站点CODMn和NH3-N... 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滦河水质变化趋势,并进行污染源识别。结果表明:滦河干流CODMn和NH3-N 2个指标的浓度、污染物输送率及流量调节浓度均没有明显变化;通过流量调节后上下游各站点浓度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同一站点CODMn和NH3-N的变化趋势也较一致,流量调节浓度趋势分析能够更好地反映水质变化趋势。5个监测站点中只有三道河子和乌龙矶2个断面的CODMn浓度出现小幅上升;5个监测站点NH3-N输送率均未出现上升趋势,三道河子、乌龙矶和滦县3个监测站点CODMn输送率呈现上升趋势。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CODMn和NH3-N主要受面源污染影响;郭家屯以下的4个监测站点受点源和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以点源为主。总体上,滦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污染源中含氮有机物浓度在不断降低或稳定不变,有机污染物总量呈增长趋势。指出郭家屯监测站点以上要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滦河下游要加强对点源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 水质变化 趋势分析 污染源识别 滦河干流
下载PDF
蓟县盘山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识别
3
作者 曹阳 李明明 +2 位作者 杨耀栋 申月芳 马晗宇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6年第4期305-310,共6页
针对天津市蓟县盘山地区官庄镇开展了丰水期(2013年7~9月)与枯水期(2014年3~4月)地下水水质取样与分析。利用多元统计法研究了该区地下水总硬度、SO_4^(2-)、NO_3^-、Cl^-、TDS、Ca^(2+)、Mg^(2+)、Na^+和COD_(Mn)等9项指标的季节变化... 针对天津市蓟县盘山地区官庄镇开展了丰水期(2013年7~9月)与枯水期(2014年3~4月)地下水水质取样与分析。利用多元统计法研究了该区地下水总硬度、SO_4^(2-)、NO_3^-、Cl^-、TDS、Ca^(2+)、Mg^(2+)、Na^+和COD_(Mn)等9项指标的季节变化。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识别地下水水质因子与研究区人口密度、耕地比例、禽类养殖、农家院数量和工业产值等之间的相关性,识别出地下水污染来源。结果显示: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水质,溶滤作用和生活污染是研究区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工业污染和商业服务均对该区地下水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一元线性回归 因子分析法 污染识别 蓟县盘山
下载PDF
基于模拟-优化方法的地下水污染源溯源辨识 被引量:23
4
作者 潘紫东 卢文喜 +2 位作者 范越 李久辉 王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98-1705,共8页
以抚顺市某煤矸石堆放场为研究区,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条件建立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模拟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质未来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正演预报结果构建了假想例子,应用模拟-优化方法对地下水污染源源强及场地的渗透系数进行反演识别.为减小优... 以抚顺市某煤矸石堆放场为研究区,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条件建立地下水污染质运移模拟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质未来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正演预报结果构建了假想例子,应用模拟-优化方法对地下水污染源源强及场地的渗透系数进行反演识别.为减小优化模型反复调用模拟模型所产生的计算负荷,分别采用Kriging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最后运用模拟退火法求解优化模型,得到反演识别结果.研究表明:应用Kriging方法建立的替代模型输出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替代模型的输出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1.5%,应用两种替代模型对污染源源强识别的相对误差均小于0.5%,对场地两个参数分区渗透系数识别的相对误差均不大于5%.综上,应用Kriging方法建立的替代模型精度高于BP神经网络方法,利用基于两种替代模型的模拟-优化方法对污染源源强和渗透系数进行同步识别精度可以满足实际需求,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反演识别 模拟-优化方法 替代模型 KRIGING方法 BP神经网络方法
下载PDF
GIS平台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研究
5
作者 田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2期96-101,共6页
传统的水环境污染监测通常需要人工在特定时间点采样,无法实现连续监测,使得水环境污染监测精度降低。为提高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的精确性,提出应用GIS平台的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研究。通过构建基于GIS技术的水环境总量监控数据... 传统的水环境污染监测通常需要人工在特定时间点采样,无法实现连续监测,使得水环境污染监测精度降低。为提高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的精确性,提出应用GIS平台的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研究。通过构建基于GIS技术的水环境总量监控数据集成平台,完成生态水环境质量的快速查询和可视化表达;以该平台为基础,选择多项环境监控指标对南四湖流域水质展开监控,获取生态水环境污染监控信息,并实施信息融合及综合污染评价,实现生态水环境污染的高效监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验证应用GIS平台的生态水环境污染自动监控研究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平台 生态水环境污染监控 水质监控 信息融合 污染源信息识别
下载PDF
太湖西部河湖氮污染物来源及转化途径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庆乐 阮晓红 +3 位作者 吴朝明 李荣富 王朝炜 万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83-3889,共7页
通过2014年枯水、丰水两期监测,综合分析了太湖西部入湖河流与湖区水体及其沉积物的无机氮形态与同位素特征,并利用δ^(15)N识别了太湖西部上游区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O_3^--N与NH_4^+-N为研究区域入湖河... 通过2014年枯水、丰水两期监测,综合分析了太湖西部入湖河流与湖区水体及其沉积物的无机氮形态与同位素特征,并利用δ^(15)N识别了太湖西部上游区氮污染来源及转化途径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O_3^--N与NH_4^+-N为研究区域入湖河流无机氮的主要形态,而NO_3^--N为西部湖区水体无机氮的主要形态;δ^(15)N-NO_3^-的数值范围揭示了西部入湖河流在枯水季NO_3^--N主要来源于农用化肥,有少量矿化土壤有机氮,而丰水季则以生活污水为主,有少量矿化土壤有机氮及农用化肥;δ^(15)N-NH_4^+的数值范围说明了生活污水是河流水体NH_4^+-N的主要来源;通过水体及沉积物样品NO_3^--N、NH_4^+-N、δ^(15)N-NO_3^-、δ^(15)N-NH_4^+的协同分析可知,湖区氮的赋存形态主要受湖区水体硝化作用及沉积物内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氮污染溯源 迁移转化 太湖西部河网及湖区
原文传递
基于铅同位素解析技术的土壤铅污染来源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多勇 魏益民 +4 位作者 魏帅 郭波莉 蔡先峰 吴小胜 王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9-333,共5页
通过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程度,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解析各污染源对土壤铅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以陕西某工业区为研究区域,采集大气降尘、耕层土壤(0~20 cm)和背景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铅元素质量比及同位素比率(^(206)Ph/^(207)Pb... 通过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程度,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解析各污染源对土壤铅污染的相对贡献率。以陕西某工业区为研究区域,采集大气降尘、耕层土壤(0~20 cm)和背景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铅元素质量比及同位素比率(^(206)Ph/^(207)Pb和^(208)Pb/^(206)Pb),分析耕层土壤铅污染的来源,结合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各污染源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耕层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21.8~40.0mg/kg,平均值为27.1 mg/kg;背景土壤铅质量比范围为19.1~22.1mg/kg,平均值为21.4 mg/kg;大气降尘铅质量比范围为570.2~2 221.7 mg/kg,平均值为1 062.36 mg/kg。该区域铅锌冶炼括动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8.43%,焦化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9.36%,热电厂燃煤对耕层土壤铅的贡献率约为19.71%,背景土壤对耕层土壤的贡献率约为52.5%。背景土壤是耕层土壤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耕层土壤 大气降尘 铅同位素 污染源解析 贡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