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概念性理解——兼及“钱学森之问”的教育破解途径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向东 黄婧 +1 位作者 陈曦 苏小兵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54-68,共15页
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是推进当前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不同于经验性理解,概念性理解是指超越具体事实或现象,在抽象观念(概念、原理或理论)的层面上把握事物间联系、机制或变化的深层次理解。概念性理解的形成是通过反省思维对... 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是推进当前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不同于经验性理解,概念性理解是指超越具体事实或现象,在抽象观念(概念、原理或理论)的层面上把握事物间联系、机制或变化的深层次理解。概念性理解的形成是通过反省思维对事物意义不断概念化的过程。其表现特征体现在个体的知识组织和提取、模式识别或问题表征、解释与预测现象、问题解决与应用迁移等诸多方面。概念性理解本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是一种以现实为指向的建构性学习,是将学科知识和实践方法逐渐转化为学生对所处世界不断概念化的工具和资源的过程。它需要改变既有的学科课程设计和学习范式,以大观念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观念的持续探究和建构过程。培养学生概念性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它让学生能够生成跨时空、可迁移的知识,在观念层面开展深度思维或推理,在纷繁变幻的现象中发现秩序和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概念性理解能力有助于转变我国长久以来的实用理性传统,孕育指向理论创新的科学理性文化,从教育的角度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性理解 反省思维 概念化 大观念 观念性创造
原文传递
基于思维驱动模式的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晓刚 刘靖 张明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年第1期89-91,共3页
事物的认识服从思维创造的规律,充分掌握数学思维的创造过程,对于提高教育统计学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思维创造的机理出发,提出了思维驱动模式的教学概念,在知识点的等效折合理论和假设思维引入的基础上,采用主观顿悟式驱动和逻... 事物的认识服从思维创造的规律,充分掌握数学思维的创造过程,对于提高教育统计学的授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思维创造的机理出发,提出了思维驱动模式的教学概念,在知识点的等效折合理论和假设思维引入的基础上,采用主观顿悟式驱动和逻辑思维力驱动两种模式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迟滞和思维混乱,多角度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思维过程保持充分活跃,从而提高军事教育统计学的授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创造 等效折合 假设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