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brutinib alleviated LPS-induced neuroinflam⁃mation and synaptic defects in mouse model of depression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Wei-fen Tahir Ali +6 位作者 HE Kai-wu LIU Zi-zhen Fawad Ali Shah REN Qing-guo LIU Yan JIANG An-long LI Shu-pe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4-685,共2页
OBJECTIVE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an altered immune system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and inhibi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may represent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o treat depr... OBJECTIVE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an altered immune system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and inhibition of neuroinflammation may represent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to treat depression.Recently,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ibrutinib has been reported.However,the effect of ibrutinib on neuroinflammation-induced depressi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 has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studied.Therefore,we aimed to elucidate the potential anti-depres⁃sive role and mechanism of ibrutinib against neu⁃roinflammation-induced depression and synaptic defects.METHODS AND RESULTS Ibrutinib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lipopolysaccha⁃ride(LPS)-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and neuroinflammation via inhibiting NF-κB acti⁃vation,decreas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levels,and normalizing redox signaling and its downstream components,including Nrf2,HO-1,and SOD2,as well as glial cell activation mark⁃ers,such as Iba-1 and GFAP.Further,ibrutinib treatment inhibited LPS-activat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targeting NLRP3/P38/caspase-1 signaling.Interestingly,LPS reduced the number of dendritic spines and expression of BDNF,and synaptic-related markers,including PSD95,snap25,and synaptophysin,were improved by ibrutinib treatment in the hippocampal area of the mouse brain.CONCLUSION Ibrutinib can allevi⁃ate neuroinflammation and synaptic defects,sug⁃gesting it has antidepressant potential against LPS-induced neuroinflammation and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rutinib NEUROINFLAMMATION depres⁃sion synaptic defects
下载PDF
伊布替尼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军 朱军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8期449-456,共8页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BCM)的一个有效靶点,伊布替尼作为首个口服的新型高效BTK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多种BCM的治疗.然而伊布替尼在我国获批上市时间较短,临床使用经验尚少.为了进一步...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是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BCM)的一个有效靶点,伊布替尼作为首个口服的新型高效BTK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多种BCM的治疗.然而伊布替尼在我国获批上市时间较短,临床使用经验尚少.为了进一步规范伊布替尼在BCM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成员根据目前国内伊布替尼应用现状,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权威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伊布替尼治疗BCM中国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恶性肿瘤 伊布替尼 治疗 中国 共识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协同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梁碧琦 谭晓虹 +3 位作者 孙洁 黄云 李喆 岑洪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35-539,545,共6页
目的近年来发现依鲁替尼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新药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研究逐步展开,本研究探讨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系Farage增殖及凋亡影响的... 目的近年来发现依鲁替尼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新型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联合新药依鲁替尼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研究逐步展开,本研究探讨利妥昔单抗与依鲁替尼对DLBCL细胞系Farage增殖及凋亡影响的协同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单药利妥昔单抗和单药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24、48和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15μmol/L依鲁替尼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采用CCK8法检测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结果利妥昔单抗在不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对Farage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依鲁替尼在含或不含人补体的培养条件下对Farage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种条件下的增殖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8,P=0.329),15μmol/L依鲁替尼作用Farage细胞48h时,Fas(1.63±0.09)、Caspase-8(1.90±0.11)和Caspase-3(2.20±0.1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1.00±0.00)。在含人补体的培养基中,1μg/mL利妥昔单抗联合10μmol/L依鲁替尼同时处理Farage细胞48h后,联合组增殖抑制率为(57.06±1.48)%,高于依鲁替尼单药组(33.83±3.39)%和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6.92±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403,P<0.001。联合组的凋亡和坏死率(44.30±2.20)%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组(21.73±2.00)%和依鲁替尼单药组(17.44±1.60)%,且利妥昔单抗单药组和依鲁替尼单药组均高于空白组(2.32±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7.205,P<0.001。结论利妥昔单抗可通过CDC效应引起DLBCL细胞凋亡坏死及增殖抑制,依鲁替尼可能通过上调Fas、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的表达,促使DLBCL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利妥昔单抗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依鲁替尼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增殖抑制 凋亡
原文传递
新药时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建勇 夏奕 徐卫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30,共10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我国CLL发病率虽偏低,但呈上涨趋势。既往CLL治疗以免疫化学治疗为主。近年来,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acalabrutinib、3-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idelalisib...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我国CLL发病率虽偏低,但呈上涨趋势。既往CLL治疗以免疫化学治疗为主。近年来,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和acalabrutinib、3-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idelalisib和duvelisib、B淋巴细胞瘤-2(BCL2)抑制剂venetoclax的上市使得CLL治疗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包括嵌合性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ART)在内的细胞免疫治疗也初显成效。在众多治疗选择中,如何为临床特征迥异的CLL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 伊布替尼 idelalisib venetoclax
原文传递
Ibrutinib逆转SDF-1α/CXCR4介导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媛媛 陶善东 +3 位作者 马晶晶 周立涛 陈月 于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4-760,共7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中Ibrutinib对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表面CXCR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R4、ERK、Bcl-xL表达水平,qPCR检测CXC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br... 目的:探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中Ibrutinib对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表面CXCR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R4、ERK、Bcl-xL表达水平,qPCR检测CXC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brutinib增强化疗药物阿霉素诱导SUP-B15的凋亡(17.100%±4.3%vs28.133%±3.16%);Ibrutinib抑制SDF-1α诱导的CXCR4磷酸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r_(24h)=-0.99659,r_(48h)=-0.99764,r=-0.99980);Ibrutinib抑制CXCR4下游信号分子ERK、BCL-xL的表达与活性。结论:Ibrutinib增强SUP-B5细胞株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敏感性,逆转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XCR4/ERK/BCL-xL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brutinib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耐药
下载PDF
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依鲁替尼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彦明 钟武 周辛波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5年第4期21-24,共4页
依鲁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是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的第一个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至2015年1月,FDA已批准其用于4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扩展研究仍值得期... 依鲁替尼(ibrutinib,商品名Imbruvica)是由Pharmacyclics公司和强生旗下子公司杨森制药共同研制的第一个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至2015年1月,FDA已批准其用于4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扩展研究仍值得期待。依鲁替尼通过对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的不可逆抑制机制发挥疗效,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最重要的突破,并有望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死刑判决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笔者就依鲁替尼的研发历程、基本性质、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试验及应用等研发动态作一概述,以期能为医院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鲁替尼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套细胞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文帅 管立勋 +5 位作者 程龙灿 狐亚磊 彭博 薄剑 王全顺 高晓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51-1557,共7页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4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结束后的总有效... 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总生存(OS)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4例R/R 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结束后的总有效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生存曲线是否有差异。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1(26-75)岁,确诊为复发/难治前接受治疗的中位疗程数为7(4-13)。最终11例患者获得缓解,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中位ORR持续时间为2.5(0-51)个月。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组患者全部获得缓解(4/4),与高剂量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C-AHSCT)组相当(4/4),且显著高于其他二线方案组(3/6)。患者中位OS时间为17(6-76)个月,接受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患者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不接受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者,确诊为复发/难治时乳酸脱氢酶正常、IPI评分<3分及治疗后达CR/PR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复发/难治DLBCL患者获得缓解的持续时间短、预后很差,确诊为R/R时乳酸脱氢酶增高、IPI评分≥3分及治疗后达SD/PD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伊布替尼联合二线化疗和HDC-AHSCT可以提高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难治 伊布替尼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下载PDF
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二例——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方力维 潘虹 施均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索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例原发性AIHA患者多次复发,1例有脾切除史,经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及多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诊断为复发/难治原发性AIHA。给予伊布替尼起始剂... 目的探索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例原发性AIHA患者多次复发,1例有脾切除史,经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及多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诊断为复发/难治原发性AIHA。给予伊布替尼起始剂量280 mg/d(例1第3~8周加量到420 mg/d)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例1治疗2周后脱离输血,HGB增长>20 g/L,获得部分疗效;10周后HGB 113 g/L伴有代偿性溶血实验室改变,获得完全缓解伴代偿性溶血状态(CRi)。例2治疗2周后脱离输血,HGB增长>20 g/L,获得部分疗效;6周后HGB 118 g/L伴有代偿性溶血实验室改变,获得CRi。2例患者分别随访16周和12周,已维持疗效14周和10周,未复发。伊布替尼治疗期间2例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轻,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AIHA有初步疗效,尚需规范的临床研究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复发/难治 伊布替尼
原文传递
伊布替尼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魏赟晨 李建勇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88-392,共5页
伊布替尼是全球首个口服的不可逆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因在PCYC-1102、RESONATE、RESONATE-2、HELIOS、PCYC-1118E、INNOVATE、PCYC-1104、PCYC-1121等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较高的总反应率、无进展生存率及良好的耐受性,被FD... 伊布替尼是全球首个口服的不可逆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因在PCYC-1102、RESONATE、RESONATE-2、HELIOS、PCYC-1118E、INNOVATE、PCYC-1104、PCYC-1121等多项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较高的总反应率、无进展生存率及良好的耐受性,被FDA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WM)的治疗,以及用于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二线治疗、接受过至少一种含抗CD20单抗方案的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zone lymphoma,MZL)的治疗〔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不良反应 处理
原文传递
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10
作者 姚书娜 严正 +7 位作者 赵爽 王海英 褚俊峰 徐原林 张九阳 张培培 刘艳艳 姚志华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6期570-575,共6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应用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应用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理诊断、治疗经过、毒副作用及生存情况),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12例患者接受该方案治疗。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7例,客观有效率33.33%(4/12)。疾病控制率41.67%(5/1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5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个月。1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并保持完全缓解。在不良反应方面,Ⅲ~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25.00%(3/12),非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Ⅰ~Ⅱ级乏力、皮疹,Ⅰ~Ⅱ级肺部感染约33.33%(4/12),无心脏毒性发生。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伊布替尼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尚可,干细胞的动员不受影响,安全性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伊布替尼 复发/难治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1例
11
作者 任志宏 唐洋 +3 位作者 侯洁 刘洋朴 武泽慧 尹冬虹 《肿瘤药学》 CAS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方法以1例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为切入点,检索FAERS数据库和查阅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结果数据显示,伊布替尼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很...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方法以1例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损伤不良反应为切入点,检索FAERS数据库和查阅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处置措施。结果数据显示,伊布替尼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很低,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可合并蛋白尿、血尿,肾活检显示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时停药、经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后,部分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可有所恢复。结论临床医生应权衡利弊,密切监测患者血肌酐,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肾损伤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12
作者 蔡妮娜 刘婉艺 +5 位作者 刘志强 龚佳惠 林艺玲 王泽川 黄月琴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苯丁酸氮芥 伊布替尼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新型2,4-二羟基蝶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
13
作者 何欢 唐潇 +1 位作者 王勉 王坚毅 《合成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209-215,224,共8页
蝶啶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具有治疗潜力的一类化合物。以Ibrutinib为先导化合物,以4-氨基-2,6-二羟基嘧啶为原料出发,经过多步首次合成了新型2,4-二羟基蝶啶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MS(ESI)的表... 蝶啶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具有治疗潜力的一类化合物。以Ibrutinib为先导化合物,以4-氨基-2,6-二羟基嘧啶为原料出发,经过多步首次合成了新型2,4-二羟基蝶啶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MS(ESI)的表征。选用A549细胞做了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h,5j和6o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小于10%的抑制率,在高浓度下均有大于20%的抑制率,说明5h,5j和6o对A549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氨基-2 6-二羟基嘧啶 合成 蝶啶衍生物 A549 依鲁替尼
下载PDF
BTK抑制药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用药模式与治疗费用分析
14
作者 姜丹 宋再伟 +2 位作者 胡杨 董菲 赵荣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0-1524,共5页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药的用药模式、治疗费用以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构建BTK抑制药真实世界数据队列,并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临床特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计算用药频度(DDDs...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中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药的用药模式、治疗费用以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构建BTK抑制药真实世界数据队列,并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临床特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计算用药频度(DDDs)与日均费用(DDDc),对BTK抑制药的药品用量与使用成本进行统计分析。此外,通过广义估计方程(GEE)对血小板聚集率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93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女性77例(39.90%)。多数患者(n=109,56.48%)应用伊布替尼,77.20%患者同时联用化疗或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国家医保谈判政策的实施对伊布替尼和泽布替尼的临床治疗选择以及使用成本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布替尼与泽布替尼DDDs差异从18.59倍降至1.41倍。伊布替尼的DDDc从1619.99元降至567.00元,而泽布替尼从706.25元降至340.00元,已低于伊布替尼。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相关的治疗中断事件更少,其中血液系统毒性是导致治疗中断的主要药物不良事件(ADE)。此外,GEE模型表明,与未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相比,BTK抑制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β=-34.35%,95%置信区间(CI):-41.60%~-27.11%,P<0.001];与泽布替尼治疗组相比,伊布替尼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β=-12.38%,95%CI:-24.50%~-0.27%,P<0.05)。结论国家医保谈判政策实施后,临床对2种BTK抑制药的选择倾向性已无明显差异。与伊布替尼相比,泽布替尼在经济性、ADE导致的治疗中断以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泽布替尼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药 用药模式 治疗费用 治疗中断
原文传递
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曦 雷涛 +4 位作者 余海峰 李聪 彭帅羚 韩水云 杨海燕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72-477,共6页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MCL患者2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初治/复发难治(R/R)、s-MIPI评分及MIPI-c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患者的总缓解率(ORR...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单药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的MCL患者25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初治/复发难治(R/R)、s-MIPI评分及MIPI-c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患者的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观察所有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分析停药原因。结果初治患者ORR为62%(8/13),CR率为15%(2/13);R/R患者ORR为67%(8/12),CR率为17%(2/12)。根据s-MIPI评分,低、中、高危患者的最佳疗效的ORR分别为70%、78%及33%(P=0.194);根据MIPI-c评分,低、低中、高中、高危患者的ORR分别为67%、86%、63%和25%(P=0.240)。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未达到,1年PFS率为79%,1年OS率为91%。25例患者中共发生54例次不良反应,其中轻度45例次,另9例次为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下降、肺部感染各3例次,中性粒细胞下降、中枢隐球菌感染和继发恶性肿瘤各1例次。伊布替尼治疗前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随后有所下降。有8例患者在使用伊布替尼治疗时停药,主要为疾病进展(3例)和严重不良反应(2例)等。结论伊布替尼单药治疗MCL疗效较好,大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发生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伊布替尼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依鲁替尼(Ibrutinib)合成路线图解
16
作者 刘举 金凡琪 +4 位作者 车晋 高俊峰 李春艳 陈烨 周云鹏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款由Pharmacyclics和Janssen Biotech公司联合研发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也是第一个BTK靶向治疗套细胞淋巴癌(MCL)的小分子药物.本文对依鲁替尼的合成工艺进行归纳总结,以... 依鲁替尼(Ibrutinib)是一款由Pharmacyclics和Janssen Biotech公司联合研发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也是第一个BTK靶向治疗套细胞淋巴癌(MCL)的小分子药物.本文对依鲁替尼的合成工艺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依鲁替尼的合成路线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鲁替尼 合成路线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
下载PDF
依鲁替尼纳米晶的制备工艺研究
17
作者 周洁 刘云 +3 位作者 冯菊红 汪诗雨 葛燕丽 胡学雷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4,63,共6页
为改善依鲁替尼(IBR)的水溶性和溶出度,采用湿法介质研磨法制备了依鲁替尼纳米晶(IBR-NC),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IBR-NC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分析、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PD)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及溶出度实验对IBR-N... 为改善依鲁替尼(IBR)的水溶性和溶出度,采用湿法介质研磨法制备了依鲁替尼纳米晶(IBR-NC),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IBR-NC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粒径分析、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PD)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及溶出度实验对IBR-NC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PVP-K30-SDS为稳定剂,在物料比(IBR、PVP-K30、SDS的质量比)为10∶4∶1、IBR用量为120 mg、氧化锆珠规格为0.3 mm、氧化锆珠用量为40 g、研磨转速为150 r·min^(-1)、研磨时间为2.0 h的最优条件下,制备的IBR-NC的粒径为(224.7±5.7)nm、PDI为0.151±0.017,累积溶出率在10 min能达到99.49%,溶出效果良好,且放置90 d后依然具有良好的溶出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鲁替尼 湿法介质研磨法 纳米晶 累积溶出率
下载PDF
伊布替尼单药或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婷 张淼淼 +2 位作者 张田 胡欣 金鹏飞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挖掘伊布替尼上市后单药或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探索伊布替尼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4年7月至2022年6月不良事件报告数据,综合运用贝叶斯比例失衡算法中的贝叶斯置信... 目的挖掘伊布替尼上市后单药或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探索伊布替尼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4年7月至2022年6月不良事件报告数据,综合运用贝叶斯比例失衡算法中的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和伽玛-泊松分布缩检(GPS)法进行单药不良反应信号挖掘;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采用贝叶斯网络进行伊布替尼相关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BCPNN法共检出单药阳性信号909个,GPS法获得阳性信号739个,前者几乎全部包含了后者,BCPNN法敏感性更高。阳性信号中,大部分为已知的常见不良反应信号,如淋巴细胞增多症(n=244,IC025=3.32)、疲劳(n=4399,IC025=0.32)、腹泻(n=3801,IC025=0.42)、心房颤动(n=3398,IC025=2.06)等;确定了室性心动过速、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风险;未识别肝损伤风险信号;发现了胸腔积液、骨折、感染性休克、青光眼等多项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新的不良反应信号。联用异环磷酰胺、替莫唑胺、卡铂、奥妥珠单抗、维奈托克,最有可能导致伊布替尼部分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其中影响最大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症;性别和适应证是伊布替尼相关性心房颤动是否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伊布替尼的整体安全性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也有部分严重的和新的不良反应信号如室性心动过速、脑血管意外、胸腔积液、骨折、感染性休克等值得临床和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替尼 信号挖掘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依鲁替尼:一种新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小娟 王婧斯 +1 位作者 龚莉 王春龙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依鲁替尼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MCL和CLL均属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难治愈性和易复发性,常用的化学免疫疗法不具备靶向性,常发生3或4级不良反应。依鲁替尼可... 依鲁替尼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MCL和CLL均属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难治愈性和易复发性,常用的化学免疫疗法不具备靶向性,常发生3或4级不良反应。依鲁替尼可与B淋巴细胞形成、分化、信息传递和生存所必需的BTK靶向性结合,不可逆地抑制BTK的活性,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且口服后吸收迅速,1~2 h达最大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属于1或2级,将成为治疗CLL和MCL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鲁替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套细胞淋巴瘤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原文传递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雯 程辉 +5 位作者 唐古生 丁静 胡晓霞 杨建民 王健民 吕书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5-1332,共8页
目的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和AVL-292单药及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和RPMI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AVL-292单药以及联... 目的探讨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和AVL-292单药及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929和RPMI8226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AVL-292单药以及联合硼替佐米处理H929、RPMI822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BTK信号通路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依鲁替尼和AVL-292均可抑制H929、RPMI8226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依鲁替尼对H929、RPMI8226细胞48h的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0.41±3.29)μmol/L和(51.65±13.58)μmol/L,AVL-292对H929、RPMI8226细胞48h的IC50分别为(7.77±2.99)μmol/L和(6.44±1.06)μmol/L。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5、10μmol/L)和AVL-292(5、10μmol/L)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硼替佐米(5、10、20、50nmol/L)联合应用对H929、RPMI822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高于相应浓度单药组(P<0.05,P<0.01),不同组合的协同系数R均>1.0。10μmol/L依鲁替尼、10μmol/L AVL-292和20nmol/L硼替佐米单独作用48h后,H92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12±1.59)%、(18.23±6.38)%和(10.71±1.62)%,均高于对照组[(6.46±1.18)%;P<0.05,P<0.01];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29±1.44)%、(15.01±4.99)%和(7.58±1.13)%,10μmol/L依鲁替尼和10μmol/L AVL-292单药组与对照组[(5.54±1.6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依鲁替尼和10μmol/L AVL-292分别与20nmol/L硼替佐米联合后,H92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31±3.94)%和(51.55±6.39)%,RPMI82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86±1.93)%和(43.23±4.03)%,均高于相应单药组(P<0.01)。10μmol/L依鲁替尼单药和10μmol/L AVL-292单药作用24h后,H929细胞内BTK、NF-κB p65、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及Bcl-xL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药分别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依鲁替尼 AVL-292 硼替佐米 药物协同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