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with phase-cycled and 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for evaluat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被引量:7
1
作者 Dianxiu Ning Meiyu Sun +11 位作者 Bo Sun Li Zhao Weisheng Zhang Lijun Wang Shaowu Wang Ailian Liu Jianlin Wu Zhijin Lang Di Ning Guanfu Liu Xiaochen Ji Xiufeng W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4期1097-1102,共6页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fat in the postganglionic segment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The use of 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may improve signal strength of the brachial plexus postganglionic segment...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fat in the postganglionic segment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The use of 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may improve signal strength of the brachial plexus postganglionic segment.The present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 with phase-cycled and short T1 inversion recovery pulse sequence clearly displayed the anatomical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brachial plexus nerve,together with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volume rendering and othe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is method is also suitable for providing accurate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of the site,severity and scope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chial plexus i-nju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ulse sequence reconstruction
下载PDF
脊髓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小玉 朱庆三 +3 位作者 赵立君 孙庆 秦彦国 段德生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20期2769-2771,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白细胞介素-1Β 脊髓缺血 大鼠
下载PDF
异甜菊醇抗豚鼠离体心脏缺氧复灌损伤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双捷 许德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7-432,共6页
目的 拟证实双萜类化合物异甜菊醇抗豚鼠离体心脏缺氧复灌损伤作用及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 KATP)的关系。方法 Langendorff装置逆向心脏灌注。预先灌注异甜菊醇 1,5和 10μmol·L- 1,5min ,流速约为 9.5mL·min- 1,... 目的 拟证实双萜类化合物异甜菊醇抗豚鼠离体心脏缺氧复灌损伤作用及与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mito KATP)的关系。方法 Langendorff装置逆向心脏灌注。预先灌注异甜菊醇 1,5和 10μmol·L- 1,5min ,流速约为 9.5mL·min- 1,全心停灌 30min ,复灌 2 0min ,观察心脏舒缩功能、冠脉流出液酶学和心肌组织学改变。结果异甜菊醇预处理有效减轻缺氧复灌引起的左室舒缩功能下降 ,降低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浓度 ;延迟停灌后心脏出现挛缩的时间。mito KATP关闭剂 5 羟基癸酸 10 0 μmol·L- 1可部分逆转异甜菊醇 10 μmol·L- 1的心肌保护作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 ,异甜菊醇预处理可减轻缺氧复灌引起的心肌纤维和线粒体损伤。结论 异甜菊醇 1~ 10 μmol·L- 1预灌注可有效减轻豚鼠离体心肌缺氧复灌引起的损伤 ,该作用可能与mito KATP的开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甜菊醇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钾通道
下载PDF
中药白花前胡对麻醉猫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姜明燕 常天辉 徐亚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观察中药白花前胡对麻醉猫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活性及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的影响 ,探讨白花前胡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体麻醉开胸猫心肌缺血模型 ,闭塞冠状动脉 40min后经十二指肠给药 ,分别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 (C... 目的 :观察中药白花前胡对麻醉猫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活性及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的影响 ,探讨白花前胡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体麻醉开胸猫心肌缺血模型 ,闭塞冠状动脉 40min后经十二指肠给药 ,分别测定血清中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 (CK )及其同功酶 (CK MB)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 :白花前胡 0 .2g/kg ,1.0g/kg组给药 5h分别使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从对照组的 (2 3 .6± 6.7) %减小至 (15.0± 5.7) %和 (13 .9± 6.7) %(P <0 .0 5) ;两种剂量白花前胡均明显降低心肌梗死 5h后血清中LDH、CK MB的活性 ,分别由对照组的 (61.1±12 .8) %和 (191.1± 2 2 5.2 ) %降至 (9.1± 44.6) % ,(-1.5± 87.2 ) %和 (3 2 .6± 46.8) % ,(75.0± 3 2 .5)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前胡 急性心肌缺血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MB 梗死面积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利军 孙正义 王清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8期2716-2717,共2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重度(60%)压迫组、减压组、生理盐水(NS)组及IGF-1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重度(60%)压迫组、减压组、生理盐水(NS)组及IGF-1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脊髓进行后路渐进性压迫,于2个月后达到60%左右重度压迫程度,然后减压组、NS组和IGF-1组彻底减压,NS组和IGF-1组分别于减压后1、3、5、7、9d在蛛网膜下腔给予NS和IGF-1(25μl),并于减压后2、4、6、8、10d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压迫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MEP波幅(P1~N1峰峰值)降低、潜伏期延长;IGF-1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MEP波幅及潜伏期有明显的恢复(P<0.05),且于4~6d后显著优于单纯减压组和NS组(P<0.05)。结论IGF-1可明显促进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MEP波形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样生长因子1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后路减压脊髓血供损伤的解剖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梁斌 李佛保 +4 位作者 李健 王兴海 石瑾 刘畅 洪辉文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996-998,共3页
目的 减少胸腰段脊椎手术中脊髓缺血性损伤。方法 运用解剖、灌注铸型等方法 ,对 2 0例尸体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 ,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 ,并对胸段危险区的定义与临床易伤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在胸、腰段毗... 目的 减少胸腰段脊椎手术中脊髓缺血性损伤。方法 运用解剖、灌注铸型等方法 ,对 2 0例尸体脊柱脊髓血管应用解剖较系统地研究 ,了解脊柱脊髓血供及代偿通路 ,并对胸段危险区的定义与临床易伤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在胸、腰段毗邻的肋间动脉、腰动脉之间及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②胸段的脊髓后根髓动脉比较发达 ,前纵行动脉链在中胸髓是行程中较恒定的狭窄或中断部位。在椎管外的脊髓来源动脉 ,与同侧及对侧均有广泛吻合。胸段肋间动脉多见以横向连接 ,与对侧同名动脉之间有广泛吻合。结论 ①胸段椎管内改变了脊髓其他部位前根髓动脉供血为主的模式。提示当脊髓前方受到压迫引起血运障碍时 ,脊髓的血供主要依靠背侧血管丛即后脊支位于从颈部到腰部的肌体群内的吻合通路代偿 ,如此时经后入路广泛椎板减压 ,破坏了最后的代偿 ,就可能引起截瘫。②临床上的危险区应该是外科手术损伤或介入栓塞后 ,邻近血管无法代偿而致脊髓缺血损伤的区域 ,即胸髓T7~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损伤 后路减压术 解剖
下载PDF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程晓午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4期180-182,186,共4页
目的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周期为2周。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和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清醒率、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T检查可知观察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观察组恢复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有效促醒,增加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 颅脑损伤 昏迷 促醒
下载PDF
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龚艳春 郭冀珍 +2 位作者 史桂英 石学耕 龚兰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2期3040-3041,共2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的标志———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FITC标记的抗CD42a单抗(鼠IgG1),PE标记的抗CD62P单抗(鼠IgG1),CY标记的抗CD45单抗(鼠IgG1),FITC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PE标记的鼠IgG1同种型对照免疫球蛋白,上述单抗分别标记全血中血小板及白细胞的相关抗原;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采取全血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全血血小板上P-选择素阳性表达:全血标本中分别加入3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FITC-CD42a,PE-62P及CY-CD45,室温避光反应20min,10g/L多聚甲醛固定10min,用PBS洗2次,上机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表达犤(23.0±4.0)%犦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犤(16.9±1.8%)犦及正常人组犤(5.2±0.7)%犦,三者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7.4,28.4,P<0.05)。结论P-选择素在原发性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与血管渐进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原发性高血压 腔隙性脑梗死 发病机制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晚期截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聂海图 李涛 +3 位作者 张文斗 郑凤琴 宫耀宇 张群玲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 分析晚期截瘫患者再次手术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后的结果。方法 选择 2 40例已经做过 1次以上椎板减压术后没有或已经停止改善的晚期截瘫患者 ,通过CT或MRI、肌电图、临床表现等综合指标确定为手术适应症 ,再次行带蒂大网... 目的 分析晚期截瘫患者再次手术施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治疗后的结果。方法 选择 2 40例已经做过 1次以上椎板减压术后没有或已经停止改善的晚期截瘫患者 ,通过CT或MRI、肌电图、临床表现等综合指标确定为手术适应症 ,再次行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术 ,参照最新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对手术前后脊髓的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等方面的改善进行临床评定。结果 手术后脊髓的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总有效率为 76%。结论 认为“带蒂大网膜脊髓移植”为晚期截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措施 ,对直接威胁病人生存能力的排尿功能的恢复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网膜移植 晚期截瘫 脊髓损伤 排尿功能 脊髓移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