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旭东 刘佩 +3 位作者 王磊 刘红露 梁勇 张银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86-2190,共5页
分别采用凝胶色谱、亲疏水性组分分离、荧光色谱等方法,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亲疏水组分含量以及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疏水性组分较亲水性组分多,疏水性组分约占总有机物的64.3%,而... 分别采用凝胶色谱、亲疏水性组分分离、荧光色谱等方法,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亲疏水组分含量以及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疏水性组分较亲水性组分多,疏水性组分约占总有机物的64.3%,而亲水性组分占35.7%左右;二级出水及其不同亲/疏水组分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基本集中在4.5 kDa以下,其中弱疏水性组分和亲水性组分中主要为分子量小于1.5 kDa的有机物;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中含有腐殖酸类、富里酸类以及蛋白质类物质,其中含量以腐殖酸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出水 溶解性有机物 亲疏水性 分子量分布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臭氧氧化饮用水过程中可同化有机碳生成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董秉直 张佳丽 何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37-1844,共8页
研究臭氧化过程中,臭氧投加量、p H值和离子强度对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在1~5 mg·L^(-1)范围,AOC的生成量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高的臭氧投加量(9 mg·L^(-1)... 研究臭氧化过程中,臭氧投加量、p H值和离子强度对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AOC)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在1~5 mg·L^(-1)范围,AOC的生成量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高的臭氧投加量(9 mg·L^(-1))反而导致AOC生成量下降.p H越高(6~9),AOC的生成量也越高.AOC的生成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而下降.臭氧氧化强疏组分AOC的生成量最高,其次为弱疏,而极亲和中亲最低.研究发现,AOC的生成量与小分子有机物的SUVA有密切的关系,较低的SUVA产生较多的A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稳定性 可同化有机碳 臭氧氧化 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 亲疏水组分
原文传递
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有机物性状及对膜污染的贡献 被引量:5
3
作者 曲颖 王磊 +2 位作者 王旭东 刘佩 刘红露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9,共5页
将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为强疏水性、弱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研究其对超滤膜的污染。测定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对膜污染影响程度顺序为:强疏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弱疏水性有机物。究其原因:(1)膜污染与有机... 将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为强疏水性、弱疏水性和亲水性组分,研究其对超滤膜的污染。测定结果表明,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对膜污染影响程度顺序为:强疏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弱疏水性有机物。究其原因:(1)膜污染与有机物分子量大小有关,膜选择性地截留强疏水性有机物主要是这类有机物分子量较大所致。(2)从三维荧光光谱图上看,3个组分中均含有腐殖酸类荧光峰,说明腐殖酸类物质对膜通量的衰减贡献最大。(3)强疏水性组分中所含有机物最为复杂,荧光峰最为明显,由此可见膜污染的程度不仅与组分中所含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与其含量有关。此外,膜被有机物污染的程度与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总荧光强度(FLU)可作为总有机物含量的一种指标来反映有机物被膜截留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出水 膜污染 亲疏水性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有机物不同组分对于超滤膜污染的中试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永恒 董秉直 《净水技术》 CAS 2011年第5期19-27,71,共10页
该文通过混凝+沉淀+超滤联用工艺中试试验,探讨中试规模超滤膜对于原水中有机物亲水/疏水性组分、不同分子量的分布以及有机物属性的去除规律。试验得出,极性亲水性组分和中性亲水性组分经膜过滤DOC浓度下降明显,最容易被膜截留... 该文通过混凝+沉淀+超滤联用工艺中试试验,探讨中试规模超滤膜对于原水中有机物亲水/疏水性组分、不同分子量的分布以及有机物属性的去除规律。试验得出,极性亲水性组分和中性亲水性组分经膜过滤DOC浓度下降明显,最容易被膜截留,造成膜通量下降。同时,在混凝沉淀阶段,可以有效去除6000~1000 Daltons范围的较大分子有机物,超滤膜去除有机物效率不高,且水力反冲洗可有效恢复膜通量。经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试验原水主要成分为氨基酸(包括色氨酸和酪氨酸)、类蛋白质,对药洗液分析得出酸洗的效果不太明显,只清洗掉了少量的酪氨酸、类蛋白质和腐殖质,而碱洗则大量清洗掉截留吸附在膜表面的类蛋白质。原水中影响膜污染的主要金属离子为Ca^2+和Mg^2+,经过超滤膜的物理截留和吸附作用,这些金属离子主要以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等形式被膜所截留,堵塞膜孔,可通过酸洗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污染原水 亲疏水性 分子量分布 三维荧光 膜污染
下载PDF
氯消毒对再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曹艳丹 李莹 +3 位作者 冯萃敏 安鑫悦 张妍 陈雪如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9-63,共5页
以氯消毒工艺为核心,研究再生水厂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消毒前后化学特性的变化,利用XAD树脂,将再生水氯消毒前出水及不同消毒时间后出水中有机物分为4类:疏水中性有机物(HoN)、疏水碱性有机物(HoB)、弱疏水酸性有机物(WHoA)、亲水... 以氯消毒工艺为核心,研究再生水厂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消毒前后化学特性的变化,利用XAD树脂,将再生水氯消毒前出水及不同消毒时间后出水中有机物分为4类:疏水中性有机物(HoN)、疏水碱性有机物(HoB)、弱疏水酸性有机物(WHoA)、亲水中性有机物(HiN),采用总有机碳、紫外分光光度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不同组分有机物的特性。结果表明:HoN和WHoA是氯化反应的主要反应组分。DOM组分的芳香性程度与参与氯化反应的活跃程度无线性关系。再生水厂出水DOM中主要以芳香性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氯消毒反应后,HoN、HiN、WHoA荧光强度均有增强,HoB荧光强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类荧光物质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氯消毒 溶解性有机物 亲疏水性 紫外分光光度 三维荧光光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