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金羊盆地北票组烃源岩分布及有机质丰度 被引量:15
1
作者 何保 付秋萍 张亚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了更好地评价金羊盆地石油地质条件,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实测剖面以及具有代表性岩样的采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金羊盆地北票组分布广泛,是盆地主要烃源岩,为盆地油气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北票组烃源岩属差—中等... 为了更好地评价金羊盆地石油地质条件,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实测剖面以及具有代表性岩样的采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金羊盆地北票组分布广泛,是盆地主要烃源岩,为盆地油气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北票组烃源岩属差—中等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虽然不高,但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金羊盆地发育的凹陷中,章吉营子--巴图营子凹陷面积最大,北票组沉积厚度大,保存条件相对较好,是找油气的最有利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羊盆地 侏罗系下统北票组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下载PDF
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韩冬梅 《复杂油气藏》 2014年第2期5-8,共4页
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烃物质基础、生排烃特征、有效源岩分布及资源潜力评价系统研究表明,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烃物质基础良好,具有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相似的特征,均发育咸化还原环境下优质烃源岩,是青东凹陷最重... 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烃物质基础、生排烃特征、有效源岩分布及资源潜力评价系统研究表明,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烃物质基础良好,具有与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相似的特征,均发育咸化还原环境下优质烃源岩,是青东凹陷最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烃源岩生烃门限为2250 m左右,排烃门限为2 500 m左右,具有"早生速排"的特点,排烃效率较高。沙四上亚段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青东凹陷北部、中部洼陷以及南部洼陷的少部分区域。估算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总资源量丰富,目前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物质基础 有效烃源岩 资源潜力 青东凹陷
下载PDF
烃源岩中有机黏粒复合体——天然的生烃母质 被引量:20
3
作者 蔡进功 宋明水 +3 位作者 卢龙飞 包于进 丁飞 徐金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3-131,共9页
传统观点认为从烃源岩中分离出的干酪根是油气生成的母质,但它的处理方式破坏了有机质与矿物的原始赋存状态。为此,选取济阳坳陷埋深280~3 900m烃源岩,提取<2μm的有机黏粒复合体,研究其结构和生烃特征。有机黏粒复合体主要由蒙皂... 传统观点认为从烃源岩中分离出的干酪根是油气生成的母质,但它的处理方式破坏了有机质与矿物的原始赋存状态。为此,选取济阳坳陷埋深280~3 900m烃源岩,提取<2μm的有机黏粒复合体,研究其结构和生烃特征。有机黏粒复合体主要由蒙皂石和伊利石组成,TOC为2.62%~9.78%,经H2O2处理后TOC仍高达1.23%~4.63%,表明烃源岩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有机黏粒复合体中。有机黏粒复合体加热到250℃时,在XRD曲线上的衍射峰(d001)在1.3~1.4nm;加热至550℃时,衍射峰(d001)才移至1.0nm处;并且在DTA曲线上350℃附近的放热峰极其稳定,这些特征表明有机质进入到黏土矿物层间域。在PY-GC(热解—色谱)曲线上,烃源岩和有机黏粒复合体都在250~550℃释放C20—C30的有机组分,并在450℃释放量达到峰值。由此可见,烃源岩中的有机黏粒复合体,是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释放出与原油特征相似的有机组分,表明它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天然的生烃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黏粒复合体 有机质富集 特性稳定 天然生烃母质
下载PDF
不同藻类热模拟实验的生烃特征对比 被引量:13
4
作者 孟庆强 马亮帮 +1 位作者 邹安德 李振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1-285,291,共6页
针对多细胞宏观底栖藻紫菜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特征开展了封闭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并与浮游藻和单细胞藻类生烃特点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细胞藻类的生烃率呈双峰分布,低熟阶段是釜壁轻质油的主要产出阶段;气携... 针对多细胞宏观底栖藻紫菜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特征开展了封闭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并与浮游藻和单细胞藻类生烃特点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细胞藻类的生烃率呈双峰分布,低熟阶段是釜壁轻质油的主要产出阶段;气携凝析油在成熟阶段达到生成高峰,气态烃与液态烃产率相当;高成熟阶段因为有机质裂解和液态产物的裂解,气态烃成为排出烃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藻类的生烃高峰及产物的组分在不同成熟阶段各有特点,浮游藻类的脱氧反应主要发生在成熟阶段,而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的脱氧反应主要发生在低成熟阶段。液态产物方面,浮游藻类和多细胞藻类在低成熟和成熟阶段以非烃质产物为主,而单细胞藻类以沥青质为主。高成熟阶段,单细胞藻类的芳烃比例明显增高,而饱和烃产率以多细胞底栖藻类为最高。不同藻类产生的液态产物在族组分上的差异,对资源评价的精度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紫菜 生烃 生烃母质 资源评价
下载PDF
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钱门辉 侯读杰 +1 位作者 蒋启贵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5,共4页
以黄岩14-1-1井为例,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可以划分为2种类型:类型一以镜质组为主,类型二以壳质组+腐泥组为主。2种类型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类型一烃源岩生烃产物以液态烃为主,类型二烃源岩生烃产物以气态烃... 以黄岩14-1-1井为例,西湖凹陷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可以划分为2种类型:类型一以镜质组为主,类型二以壳质组+腐泥组为主。2种类型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生烃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类型一烃源岩生烃产物以液态烃为主,类型二烃源岩生烃产物以气态烃为主,2种类型的煤系烃源岩纵向和横向上差异性分布导致了西湖凹陷油气藏表现为上油下气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生烃母质 煤系烃源岩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我国海相油气生成物质聚集特征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2
6
作者 丘东洲 赵玉华 +1 位作者 刘传鹏 王登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5-430,共6页
从海相油气形成的生烃物质、储烃物质和封烃物质3个方面,阐述这些物质的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海相生烃物质的分布与古构造、古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变化密切相关,其发育层位总是出现于大地构造格局、沉积盆地性质发生重大变革的... 从海相油气形成的生烃物质、储烃物质和封烃物质3个方面,阐述这些物质的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海相生烃物质的分布与古构造、古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变化密切相关,其发育层位总是出现于大地构造格局、沉积盆地性质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换期,在产出层位上与全球性缺氧事件紧密联系;海相储烃物质的分布主要受沉积、成岩、构造3种作用的控制,优质储集层的分布通常与二级海平面变化的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后期密切相关;海相封烃物质的分布与海相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它的类型要比区域烃源层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物质聚集 生烃物质 储烃物质 封烃物质
下载PDF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生烃意义初探 被引量:5
7
作者 潘丽敏 刘群 陈春生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56-359,共4页
从煤化学结构及成分分析发现,作为煤的成分之一的低分子化合物在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成分特点及化学性质均显示出优越的生烃能力。通过进一步对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来源及地质地球化学演化趋势分析,认为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生烃能... 从煤化学结构及成分分析发现,作为煤的成分之一的低分子化合物在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成分特点及化学性质均显示出优越的生烃能力。通过进一步对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来源及地质地球化学演化趋势分析,认为煤中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生烃能力存在重要影响,低分子化合物是重要的生烃母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化合物 煤成烃 生烃母质 煤矿床 矿化
下载PDF
恐龙不同部位化石的激光拉曼光谱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怡林 杨群 《光散射学报》 200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应用波长为785nm的激光拉曼光对来自武定九厂地区的两个不同部位的恐龙化石样品研究测试,首次在1000cm^-1~1800cm^-1波数段得到碳氢物质的拉曼峰图谱。在该波数范围内,颈椎化石和尾椎化石都有强、弱两类特征峰。它们的强特征峰与源... 应用波长为785nm的激光拉曼光对来自武定九厂地区的两个不同部位的恐龙化石样品研究测试,首次在1000cm^-1~1800cm^-1波数段得到碳氢物质的拉曼峰图谱。在该波数范围内,颈椎化石和尾椎化石都有强、弱两类特征峰。它们的强特征峰与源地关系不大,即同一地区的化石特征峰并不很相似。弱拉曼峰与围岩的拉曼峰相似。恐龙化石的强拉曼峰来源于生物遗体分解剩下的碳氢类物质成分,弱拉曼峰源于石化过程中外部填充物质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恐龙化石 碳氢物质
下载PDF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原油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洪蕊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第3期421-424,共4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原油主要分为四类,Ⅰ类原油来自该地区沙四段烃源岩,其γ蜡烷指数中等,重排甾烷不发育,4-甲基甾烷丰富,且具有C_(35)升藿烷"翘尾"特征,表明其母...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的原油主要分为四类,Ⅰ类原油来自该地区沙四段烃源岩,其γ蜡烷指数中等,重排甾烷不发育,4-甲基甾烷丰富,且具有C_(35)升藿烷"翘尾"特征,表明其母岩沉积于高盐度还原环境,这类油主要分布在大王北地区;Ⅱ类油来自沙三段烃源岩,其γ蜡烷含量较低,Pr/Ph、重排甾烷较高,且成熟度较高,母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Ⅲ类原油来自该地区沙一段烃源岩,具有高γ蜡烷含量、低4-甲基甾烷、低Pr/Ph、低成熟度的特征,其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为主,且颗石藻与硅藻类对其贡献较大,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半咸化还原环境;Ⅳ类原油各参数值介于Ⅱ类Ⅲ类原油之间,为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混源供烃,该类油主要见于大王北地区。车西地区以沙三段烃源岩为主力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镇凹陷 油源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生烃母质
下载PDF
利用偏光显微镜反射光系统观察黑色生油岩电子探针薄片中的生烃母质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庆华 刘行军 +6 位作者 刘乔 梁秀玲 张小龙 左琴 杨开艳 马婷 许锋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2-450,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黑色泥岩、油页岩等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的生烃母质,因黑色石油、沥青等黑色有机质的覆盖或不透明,导致其在偏光显微镜透射光系统下观察常局部或整体呈现为黑色。因此,建立一种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生烃...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黑色泥岩、油页岩等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的生烃母质,因黑色石油、沥青等黑色有机质的覆盖或不透明,导致其在偏光显微镜透射光系统下观察常局部或整体呈现为黑色。因此,建立一种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生烃母质有效观察的方法,对致密油、页岩油的生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探针薄片和偏光显微镜的反射光系统观察黑色生油岩中生烃母质特征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生烃母质因被黑色有机质覆盖或不透明,而在偏光显微镜的透射光系统下局部或整体呈黑色的弊端,能够对生烃母质的大小、形态、结构、分布和物质成分等特征进行整体且清晰的观察。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利用偏光显微镜反射光系统观察黑色生油岩电子探针薄片中生烃母质特征的方法,简单有效,易在致密油、页岩油的生烃研究领域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生油岩 黑色有机质 生烃母质 偏光显微镜反射光系统 电子探针薄片
下载PDF
联合罐区氮封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金柱 《中外能源》 CAS 2019年第2期92-98,共7页
轻质油储罐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两大隐患,一是储罐的呼吸损耗,不仅造成了油品挥发浪费,同时还在储罐内形成油气爆炸空间;二是如果油品中硫化氢浓度较高,在储存过程中硫化氢与储罐易形成硫化亚铁,在有氧环境下有"自燃"风险。对联... 轻质油储罐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两大隐患,一是储罐的呼吸损耗,不仅造成了油品挥发浪费,同时还在储罐内形成油气爆炸空间;二是如果油品中硫化氢浓度较高,在储存过程中硫化氢与储罐易形成硫化亚铁,在有氧环境下有"自燃"风险。对联合罐区的8台5000m^3重整原料和轻烃裂解料进行氮封改造,重点是对储罐的通气窗等进行封堵,增加氮气管线、氮气调节阀、呼吸阀、紧急泄压阀等设施,使储罐的油气空间保持正压的氮气封存状态,一般情况下气相空间的压力维持在300~500Pa左右。改造后,8台储罐基本消除了罐内的有氧环境,氧含量维持在0.1%~1.0%之间,杜绝了储罐自燃的风险。经过两年的监测,储罐运行过程中的挥发损耗明显降低,月均损失率由原来的0.18%下降至0.1%。氮封储罐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氮气泄漏、质量波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储罐的密封设施进行有效处理,正确开展储罐正负压实验,以及在储罐联通线上增加单向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原料 轻烃裂解料 氮封 硫化亚铁 自燃
下载PDF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油气形成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佳 杨树春 +3 位作者 胡文博 宋双 王一博 王龙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共7页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安盆地 湄公盆地 热流背景 构造格局 沉积环境 生烃母质
下载PDF
二维新型碳基材料储氢性能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坤 徐漂 王振博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第31期53-57,共5页
在化石能源发展接近于停滞以及世界各地人们对环保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发展绿色能源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氢能作为绿色能源发展的一支,氢气的利用和制造均已达到成熟,经济高效的储存氢气是限制氢能源发展的障碍。世界各国学者对不... 在化石能源发展接近于停滞以及世界各地人们对环保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发展绿色能源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氢能作为绿色能源发展的一支,氢气的利用和制造均已达到成熟,经济高效的储存氢气是限制氢能源发展的障碍。世界各国学者对不同的碳基二维材料进行理论计算并且研究其储氢性能,大部分研究学者所使用的理论计算方法为密度泛函理论(DFT)。众多研究发现掺杂入Li原子之后二维材料的储氢性能是较为优异并且满足人们需求发展的,储氢能力能够达到10%左右。利用不同的掺杂原子修饰不同的二维材料会得到不同的理论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碳基材料 原子掺杂 新型二维材料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介形类化石生油特征的扫描电镜研究
14
作者 刘金 王剑 +3 位作者 张晓刚 罗正江 尚玲 王桂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9-686,共8页
为深化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生烃母质认识,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表征技术对介形类富有机质泥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介形类生物化石分为钙质壳体和几丁质壳体两类。钙质壳体化石由白云石外壳、似蜂巢状几丁质中... 为深化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生烃母质认识,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表征技术对介形类富有机质泥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介形类生物化石分为钙质壳体和几丁质壳体两类。钙质壳体化石由白云石外壳、似蜂巢状几丁质中间层及内层层状几丁质三部分组成,几丁质壳体化石仅由几丁质组成。扫描电镜下芦草沟组有机质孔在20 nm~5μm之间,发育于有机质碎屑之间,呈不规则状、狭缝状,有机质孔为几丁质碎屑缩聚形成的碎屑间孔隙及有机质碎屑边缘生烃形成的生烃孔隙的混合孔隙。介形类来源的有机质在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形成有机质孔,并发生了大量生烃活动,介形类富有机质泥岩游离烃S_(1)均值1.20 mg·g^(-1),壳体内部及壳体上见有大量生成的黑色重质组分油。研究结果打破了准噶尔盆地东部芦草沟组生烃母质主要为菌藻类的单一认识,对芦草沟组生烃母质的全面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同时对国内其它盆地介形类化石生烃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化石 生烃母质 扫描电镜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渤海西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征及生烃物质基础
15
作者 李科亮 王建强 +5 位作者 刘文汇 陈容涛 裴立新 陈晓艳 邓辉 彭恒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101,共11页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及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重点厘定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点和展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烃源岩发育特点,初步探讨了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的生烃物...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及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重点厘定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点和展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烃源岩发育特点,初步探讨了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的生烃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渤海西南部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在埕北凹陷、埕北低凸起及东斜坡和歧南断阶带分布,残存厚度最大超过1200 m,普遍集中于200~800 m之间,具南西厚北东薄的展布特点,地层由凸起、斜坡向凹陷内逐渐减薄甚至缺失,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征及分布受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明显。综合对比渤海湾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厚度及煤系烃源岩发育特点,指出渤海西南部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煤岩厚度普遍在10~40 m之间,煤系泥岩厚度普遍在60~240 m之间,与勘探程度较高的大港探区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南部 石炭系—二叠系 地层残存 三维地震 生烃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