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136
1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3-802,共10页
随着油气钻探技术的提高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深层油气勘探愈来愈被重视,深层将可能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领域。对中国7000m以下深井的钻探资料和深层油气地质资料分析表明,烃源岩的生烃深度下限范围可能较大,高过熟阶段的烃源... 随着油气钻探技术的提高和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深层油气勘探愈来愈被重视,深层将可能成为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领域。对中国7000m以下深井的钻探资料和深层油气地质资料分析表明,烃源岩的生烃深度下限范围可能较大,高过熟阶段的烃源岩生烃潜力依然存在。深部各类有效储集体的保存深度下限可能下移,以发育裂缝型储集体为主,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早期成藏-后期深埋型、储层深埋后晚期成藏型和多期充注成藏型。早期成藏可以抑制深埋过程中岩石孔隙的萎缩,埋深大于6000m的油藏以裂缝型储集体占优势,断裂带附近裂缝型储集体更为发育,断裂通常是晚期成藏型油气藏的重要输导通道。断裂带附近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油气多期充注作用和强烈充注作用往往能提高油气藏的储量丰度。因此,中国中、西部盆地7000m以下层系成藏条件较好,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成藏 烃源岩 生烃潜力 油藏类型 油气勘探潜力 中国中、西部盆地
下载PDF
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福东 李君 +8 位作者 魏国齐 刘新社 国建英 李剑 范立勇 佘源琦 关辉 杨慎 邵丽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1,共9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集层物性、生气下限等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形成主要特征:(1)埋深小于3 000 m,生烃强度达(7~10)×10~8 m^3/km^2即可实现有效充注;(2)致密砂岩层规模性发育有利于聚集致密气;(3)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储集层物性较好的砂体,砂带中心区域局部高点富集天然气,而物性较差砂体整体含气,但含气丰度普遍较低。结合天环坳陷北段气藏解剖,提出低生烃强度区"生烃压力长期充注、规模致密砂层聚气、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局部甜点富集"形成机制及平面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的规律。天环坳陷北段致密砂岩气拓展勘探实践较好地证实了这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生烃强度 致密砂岩气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亮 周心怀 +1 位作者 牛成民 杨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38-846,共9页
莱州湾凹陷近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但构造演化特征复杂,烃源岩、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本文利用多种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首先对本区构造演化所产生的断裂与圈闭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3级断裂体系以及3种... 莱州湾凹陷近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但构造演化特征复杂,烃源岩、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以及油气运聚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本文利用多种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首先对本区构造演化所产生的断裂与圈闭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3级断裂体系以及3种类型圈闭,并深入研究了构造演化对油气生成与演化、优质储盖组合的分布以及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沙三段自源型油气藏以及其它层系它源型油气藏两种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构造演化 油气生成 运移与聚集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沉积盆地超深层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机理及地质模式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嘉 何坤 +9 位作者 孟庆强 卢鸿 钟宁宁 方朋 王远 季富嘉 杨亚南 黄晓伟 李亢 赵忠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972,共12页
全球范围内超深层油气的不断发现,对经典的生烃理论提出了挑战,外源氢加入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烃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地质观察统计数据,分子氢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形成机制复杂。在地质环境中,水和水-岩反应、深部流体等途径产生... 全球范围内超深层油气的不断发现,对经典的生烃理论提出了挑战,外源氢加入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烃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地质观察统计数据,分子氢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形成机制复杂。在地质环境中,水和水-岩反应、深部流体等途径产生的无机氢是最主要的外部氢源。可控加氢模拟实验揭示了沉积盆地的氢逸度水平是调控烃类产物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干酪根的加氢裂解是沉积盆地中易于发生的生烃过程。外源氢介入生烃过程的前提是环境氢逸度大于沉积有机质本身的氢逸度,其有效范围受生烃母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制约,约起始于生油高峰之后,约终止于沉积有机质H/C=0.3之时。亦即,有机-无机复合生烃作用是沉积盆地超深层生烃的有效途径。在其有效发生的范围内,油气资源类型依然由生烃母质类型(化学组成和结构)、成熟度和受热历史等因素决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于经典理论的生烃模式。外源氢的参与,在成熟阶段可小幅度提升生油产率;在高—过成熟阶段可显著增加天然气产率;在高成熟阶段,加氢脱烷基作用最大可增加50%的轻质油/凝析油产率;在过成熟阶段,加氢脱甲基-开环作用最大可增加约5倍甲烷产率。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模式的确立,丰富了传统生烃理论的内涵,奠定了超深层油气生成的理论基础,拓展了油气勘探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氢逸度 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机理 判识标志 生烃模式
下载PDF
东海西部台北坳陷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建 谢睿 +1 位作者 徐敏 林小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58,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北坳陷 福州组 石门潭组 油气来源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areas of low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A case study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 north Tianhuan depression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ZHANG Fudong LI Jun +8 位作者 WEI Guoqi LIU Xinshe GUO Jianying LI Jian FAN Liyong SHE Yuanqi GUAN Hui YANG Shen SHAO Liy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The Upper Paleozoic in the north part of Tianhuan depression in the Ordos Basin,NW China has low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and complex gas-water relationship,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igh... The Upper Paleozoic in the north part of Tianhuan depression in the Ordos Basin,NW China has low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and complex gas-water relationship,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e low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area are studied.Through two-dimensional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alysis of reservoir micro-pore-throat hydrocarbon system and dissection of typical gas reservoirs,the evaluation models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e,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and gas generation threshold were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tight gas reservoirs in low hydrocarbon intensity area:(1)at the burial depth of less than 3 000 m,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ofis high enough to maintain effective charging;(2)tight sandstone in large scale occurrence is conducive to accumulation of tight gas;(3)differences i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gas pool,for the channel sandstone reservoirs,ones with better physical properties generally concentrate in the middle of sandstone zone and local structural highs;ones with poor physical properties have low gas content generally.Based on the dissec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 in the north Tianhuan depression,the formation of tight gas reservoirs in low hydrocarbon generating intensity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long term continuous charging und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essure,gas accumulation in large scale tight sandstone,pool control by difference in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and local sweet spot",and the tight gas pools are distributed in discontinuous"sheets"on the plane.This understanding has been proved by expanding exploration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the north Tianhuan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Tianhuan DEPRESS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distribution pattern
下载PDF
利津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成烃特征及其对滩坝砂油藏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鲍燕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6年第2期10-13,1,共4页
对利津洼陷沙四纯上亚段和纯下亚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达到了好-较好烃源岩的标准,均可作为本区的有效烃源岩。从成烃特征来看,二者在伽玛蜡烷、三甲基萘、硫芴含量方面存在差异。油源对比表明,滩坝砂中原油饱和... 对利津洼陷沙四纯上亚段和纯下亚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两套烃源岩达到了好-较好烃源岩的标准,均可作为本区的有效烃源岩。从成烃特征来看,二者在伽玛蜡烷、三甲基萘、硫芴含量方面存在差异。油源对比表明,滩坝砂中原油饱和烃特征与纯上段烃源岩相似,芳烃特征更接近纯下段烃源岩,可见滩坝砂中原油主要来自纯上段烃源岩,也不排除纯下段的贡献。最后结合典型油藏剖面分析,建立了三种滩坝砂油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津洼陷 烃源岩 成烃特征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丙喜 姜正龙 +2 位作者 朱俊章 邓宏文 施和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通过对其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和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在始新世—早渐新世和中中新世晚期至今形成了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断背斜、断鼻、古潜山以及...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通过对其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和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在始新世—早渐新世和中中新世晚期至今形成了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断背斜、断鼻、古潜山以及岩性等多种类型的圈闭;在49~18.5Ma文昌组—恩平组生成了大量油气,具备形成早期油气藏的条件;中中新世开始的东沙运动使得文昌组—恩平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根据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将文昌组—恩平组的成藏模式分为早期成藏—晚期保存型、早期成藏—晚期调整型、早期成藏—晚期补充型和晚期成藏4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 阶段生烃特征 成藏模式 文昌组-恩平组 惠州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