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被引量:29
1
作者 赵靖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烃类流体 成藏期 运聚史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飞宇 庞雄奇 +3 位作者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气藏 石油运移途径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下载PDF
烃类流体分布与缝洞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志海 黄广涛 +1 位作者 刘常红 常铁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97,共6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性油藏原油类型丰富,包括凝析油、挥发油、中轻质黑油和重质黑油,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根据地质控制因素,对流体性质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表明,烃类流体性质分布的非均质性不仅与成藏过程中对烃类流体的破坏...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性油藏原油类型丰富,包括凝析油、挥发油、中轻质黑油和重质黑油,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根据地质控制因素,对流体性质分布的差异进行分析表明,烃类流体性质分布的非均质性不仅与成藏过程中对烃类流体的破坏改造相关,而且也反映了缝洞性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和多期油源。以烃类流体性质分布的地质响应特征为主,兼顾油井产状相近、储层物性相似及天然能量类型相同等因素,将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缝洞性储层划分为6个流动单元,对不同单元提出了开发建议,以合理开发此类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缝洞性储层 碳酸盐岩 烃类流体 非均质性 流动单元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中部古河道型铀矿床中烃类流体特征与铀成矿关系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兴齐 秦明宽 +6 位作者 范洪海 刘武生 康世虎 张字龙 周飞 蔡亚 史清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5-416,共12页
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砂岩中的酸解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分布富集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赛汉组上段古河道... 通过对二连盆地中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砂岩中的酸解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分布富集的地质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结果表明,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与铀含量呈正比,且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内烃类含量具明显的分带性。酸解烃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表明,研究区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中的烃类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主要为原油伴生气和原油裂解气。根据研究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排烃史分析认为,该区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古河道型铀矿床中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下白垩统阿尔善组(K_1ba)湖相腐泥型或偏腐泥型烃源岩,其次为腾一段(K_1bt^1)低熟-成熟阶段的湖相烃源岩。研究区深大断裂、不整合面、主砂体或裂隙是该区深部油气向上逸散的主要通道,深大断裂及不整合面附近应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油气在该区古河道砂岩型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具有吸附作用、还原作用和保矿作用,区内砂岩型铀成矿期次、油气聚散史明显受控于晚白垩世末—古新世期的反转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流体 砂岩型铀矿 铀成矿特征 古河道 二连盆地中部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构造裂缝方解石脉特征及其与烃类流体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1 位作者 李元昊 刘涛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2,49,共8页
通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方解石充填物的成因及其与烃类流体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泥岩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为相对富集Fe和Mn而贫Mg的(含)铁方解石,其δ13CPDB为-6.6... 通过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方解石充填物的成因及其与烃类流体活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砂泥岩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为相对富集Fe和Mn而贫Mg的(含)铁方解石,其δ13CPDB为-6.6‰~2.7‰,δ18OPDB为-23.0‰~-14.9‰;方解石脉中富集的Mn元素主要源于酸性烃类流体对长7段源岩内部凝灰岩的溶蚀,其成因主要与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甲烷生成作用产生的相对富13C二氧化碳和脱羧作用产生的贫13C二氧化碳有关;方解石脉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长7段烃源岩生排烃期间,稍早于或同步于烃类流体的大规模活动,侏罗纪末期形成的裂缝构成了延长组烃类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有利于烃源岩排烃及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充填方解石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烃类流体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作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少华 秦明宽 +2 位作者 许强 何中波 郭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60-3073,共14页
目前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的性质、类型、作用特征及机理还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从而导致砂岩绿色化成因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仍不是十分清楚.对西山窑组原生灰色砂岩和绿色蚀变砂岩进行了野外岩心观察、光薄片镜下鉴定、X射... 目前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山窑组烃类流体的性质、类型、作用特征及机理还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从而导致砂岩绿色化成因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仍不是十分清楚.对西山窑组原生灰色砂岩和绿色蚀变砂岩进行了野外岩心观察、光薄片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化学全分析、流体包裹体以及C、O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绿色蚀变砂岩普遍发育较强的粘土化(主要为蒙脱石化和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其高岭石相对含量明显减少,还原容量增高;碳酸盐胶结物δ13CV-PDB明显偏负,为-12.8‰^-8.6‰,δ18OV-PDB为-11.7‰^-7.7‰;流体包裹体气体成分以CH4为主,含少量CO2.绿色蚀变砂岩遭受了偏碱性还原态烃类流体改造,进而掩盖保护了早期形成的古氧化带及古铀矿体,增加了找矿难度;且与近现代含氧含铀水相互作用形成了目前发现的铀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 绿色蚀变砂岩 烃类流体 铀矿体 准噶尔盆地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烃类流体在MVT型铅锌矿成矿中角色与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荣西 毛景文 +2 位作者 赵帮胜 陈宝赟 刘淑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5-345,共11页
MVT型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铅锌矿类型之一,近百年来人们在此类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活化、运移和沉淀机制、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与油气相关的烃类流体在Pb-Zn... MVT型铅锌矿床是最重要的铅锌矿类型之一,近百年来人们在此类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活化、运移和沉淀机制、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与油气相关的烃类流体在Pb-Zn等金属元素活化、迁移和沉淀成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前陆盆地烃类流体与MVT型铅锌矿二者之间的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前陆盆地MVT型Pb-Zn矿床共同特征,总结了近年来前陆盆地MVT型铅锌矿烃类流体研究成果和进展,分析表明烃类流体以什么角色、如何参与MVT型铅锌矿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关烃类流体携带Pb-Zn等金属元素能力及其参与Pb-Zn沉淀成矿机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背景下流体汇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破坏与Pb-Zn成矿耦合关系等是未来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科学问题。在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应该发挥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和研究手段,从石油地质学角度出发,研究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烃类流体形成、演化与MVT型铅锌矿成矿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有机流体角度切入,探讨MVT型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是新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VT型铅锌矿 烃类流体 成矿机制 前陆盆地
原文传递
右江盆地含油气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顾雪祥 李保华 +2 位作者 付绍洪 徐仕海 董树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14-217,共4页
通过对右江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探讨含油气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油气演化程度。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是一种多成分、多相态的不混溶体系,主要组分是有机质、CO2和H2O。成藏流体的温度变化于73-200℃,主要集中于90-16... 通过对右江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探讨含油气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油气演化程度。结果表明,含油气流体是一种多成分、多相态的不混溶体系,主要组分是有机质、CO2和H2O。成藏流体的温度变化于73-200℃,主要集中于90-160℃,与我国碳酸盐岩生油最佳温度或生油高峰温度一致。含油气流体的盐度低(多小于6%NaCl),密度中等(0.90-1.02 g/cm^3),压力为4.2-65.4 MPa,有机组分中CH4占绝对优势,次为C2H6。从含油气流体的演化程度和物理化学特征来看,生物礁型油气藏应是右江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特征 含油气流体 油气演化 右江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洛河组砂岩中烃类流体特征与铀成矿关系探讨
9
作者 胡永兴 杨涛 +2 位作者 胡妍 欧扬剑 李小强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3年第3期277-284,共8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新发现的洛河组含铀砂岩样品中的酸解烃分析,初步研究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分特征,并进行成因和可能来源分析;在综合镇原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探讨了烃类流体对砂岩型铀成矿的作用。研究表明,镇原地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新发现的洛河组含铀砂岩样品中的酸解烃分析,初步研究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分特征,并进行成因和可能来源分析;在综合镇原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探讨了烃类流体对砂岩型铀成矿的作用。研究表明,镇原地区洛河组含铀砂岩中酸解烃气体组分以CH 4为主,为早三叠世延长组烃源岩生排烃产物。通过对其相关特征参数分析,认为含铀矿层中烃类气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早期部分原油发生裂解形成的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气。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砂岩型铀矿是深层还原性流体沿构造裂隙或顺层贯入洛河组早期红色砂岩中,形成蚀变分带现象,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形成铀矿(化)体,依此推测研究区内断裂发育处的氧化蚀变砂岩和灰色(灰白色或灰绿色)蚀变砂岩是重点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流体 砂岩型铀矿 洛河组 镇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烃类流体活动在成岩作用上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佳 曾溅辉 +3 位作者 宋国奇 张永旺 王学军 孟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3-1133,共11页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绿泥石薄膜→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高岭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三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二期高岭石)→第四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后期,第二、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中后期,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标志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的结束。烃类流体活动对研究区的自生高岭石、含铁碳酸盐矿物(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等3类自生矿物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砂岩储层中,第二、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港湾状溶蚀现象、高岭石大量发育、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黄铁矿的共生组合等成岩现象可作为微观上识别烃类流体活动的标志。含油性较好的层段,烃类流体活动可导致碳酸盐胶结物产生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并促使长石溶蚀产生大量高岭石,砂泥岩界面处可见黄铁矿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共生;而含油性差及不含油的层段,由于缺少烃类流体提供的大量有机酸,高岭石发育较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保存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烃类流体 沙三段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羌塘盆地含烃类流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及成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春彦 王剑 +3 位作者 何利 付修根 谭富文 曹竣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0-385,共6页
对羌塘盆地内多套重要地层裂缝充填包裹体进行了岩相、温度和成分研究。岩相特征显示,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气相以CH4为主,另外还含有H2S、H2、CO2和N2.羌塘盆地内包裹体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冰点温度-14.2^-2.0℃,均... 对羌塘盆地内多套重要地层裂缝充填包裹体进行了岩相、温度和成分研究。岩相特征显示,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包裹体以气液两相为主,气相以CH4为主,另外还含有H2S、H2、CO2和N2.羌塘盆地内包裹体的温度范围比较宽,冰点温度-14.2^-2.0℃,均一温度0~367℃.分析认为,羌塘盆地内至少存在6期主要的流体活动事件,分别为:0~22℃、76~85℃、122~128℃、172~189℃、220~255℃和300~370℃,表明羌塘盆地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流体活动。其中第一期为超晚期构造抬升之后的流体活动,不含烃类物质,与油气运移成藏无关;另外5期流体活动的包裹体均含有烃类物质,应该与油气运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含烃流体 包裹体 油气运移 成藏分析
下载PDF
论镜像盆地烃源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超 薛大凯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8年第6期72-75,共4页
地球演化在圈层运动和重力物质分异作用中形成镜像盆地和烃源流。烃源流是存在地球内圈地幔流体中的超临界态流体,是高压缩、高密度、高能量且具有极强还原性化合物系统组成的生热、载热的流体物质;其主要化学组成是H、H2、CH4、CO等。... 地球演化在圈层运动和重力物质分异作用中形成镜像盆地和烃源流。烃源流是存在地球内圈地幔流体中的超临界态流体,是高压缩、高密度、高能量且具有极强还原性化合物系统组成的生热、载热的流体物质;其主要化学组成是H、H2、CH4、CO等。地球内部至少存在四大高压充气圈,依次为外地核充气圈、上地幔充气圈、中地壳充气圈和上地壳充气圈,充气圈内的烃源流能量很大,压力、温度、化学活泼性都极高,穿透能力也很强。下镜像盆地是储集烃源的最佳空间。在发育深大断裂并且相互对应的上镜像盆地内探寻追索低速体是发现大型石油、天然气藏的重要依据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盆地 软流圈 烃源流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河街组储层成岩产物对烃类流体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99-100,共2页
烃类物质的生成、运移及聚集发生于包含地层水的流体环境下。含烃流体本身富含来自烃源岩的各种有机酸、酚类、无机酸(CO2及H2S)油气。其化学性质明显的不同于非含烃流体。故而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将与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 烃类物质的生成、运移及聚集发生于包含地层水的流体环境下。含烃流体本身富含来自烃源岩的各种有机酸、酚类、无机酸(CO2及H2S)油气。其化学性质明显的不同于非含烃流体。故而含烃流体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将与岩石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包括烃类包裹体在内的特征成岩产物,因此通过研究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产物,有助于了解沉积盆地古流体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成岩产物 烃类流体 指示意义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区直罗组砂岩中烃类流体特征与铀成矿关系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兴齐 李西得 +4 位作者 史清平 刘武生 张字龙 易超 郭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81-3392,共12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砂岩中139个样品的酸解烃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烃类流体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砂体中CH_...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砂岩中139个样品的酸解烃分析,探讨了酸解烃中烃类气体组成特征、成因及来源,并结合该区铀矿地质特征初步分析了烃类流体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砂体中CH_4及C_2+含量具有从含矿砂体、灰色砂体、灰绿-绿色砂体逐渐变小的分布特征,表明该区铀成矿与烃类气体关系密切。酸解烃中气体组成特征参数C_1/ΣC、C_1/C_2^+、C_2/iC_4、C_2/C_3、iC_4/nC_4、iC_5/nC_5、ln(C_1/C_2)、ln(C_2/C_3)及δ^(13) C_(CO_2)特征表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层中烃类气体为有机成因的油型气,烃类气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原油裂解气与原油伴生气的混合气。通过气源对比分析认为,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烃类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半深湖相腐泥型烃源岩。这些原油裂解气和原油伴生气的混合气主要沿深大断裂、微裂缝等其他运移通道向上运移到直罗组砂岩中,直罗组下段砂体褪色蚀变(漂白)和绿色蚀变均是深部逸散到该层位中的烃类气体对岩石发生蚀变作用的结果,靠近断裂的直罗组下段褪色蚀变砂岩与绿色蚀变砂岩之间的氧化-还原过渡带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烃类流体 成矿关系 直罗组 东胜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深层油气流体相态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鸾沣 雷德文 +4 位作者 唐勇 阿布力米提 陈刚强 胡文瑄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57-969,共13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深层(>5000m)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当前的一个热点风险领域。为给区域下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内烃源岩和油气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正演、反演对比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油气流体相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稳...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深层(>5000m)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当前的一个热点风险领域。为给区域下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内烃源岩和油气进行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正演、反演对比综合研究,重点分析了油气流体相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稳定发育石炭系—二叠系四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普遍达到中等—好质量,类型多种多样,既可生油亦可生气,加之所有烃源岩均已基本进入高—过成熟演化,因此深层油气流体相态总体应高熟轻质,可能包括高熟轻质油、干酪根裂解气、油裂解气等。原油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原油随埋藏深度增加、层位变老,油质有逐渐变轻的趋势,成熟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保存条件亦逐渐变好,因此预测深层原油油质更轻、成熟度更高、保存条件更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浅层天然气可能属于混合来源,包括干酪根裂解气和油裂解气,规模性的高过成熟天然气可能在深层。因此,研究区深层油气资源丰富,相态轻质,成藏有利,值得勘探。这些认识还可供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地区在研究和勘探时类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流体 油气相态 深层 高熟轻质油气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的关键问题和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飞宇 冯伟平 +1 位作者 关晶 CHAO Jun-chi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1-450,561,共10页
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会在岩石中留下烃类流体包裹体,对这些微尺度的流体化石记录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为反演油气成因和运移成藏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回顾了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油气包裹体分... 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会在岩石中留下烃类流体包裹体,对这些微尺度的流体化石记录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为反演油气成因和运移成藏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回顾了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解释的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油气包裹体分析和研究进展,分析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包括:油气成藏过程是否有完整的流体包裹体记录;如何从烃类流体包裹体识别油气藏、古油气柱和运移途径;从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成藏期次和古压力,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等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实现流体包裹体数据与其他不同尺度和分辨率的数据融合和相互约束,规范含油气盆地流体包裹体分析和解释技术,提高流体包裹体在分析油气运移成藏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含油气盆地 运移和成藏 油气柱 成藏期次
下载PDF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Fluid-Bearing Natural Gas Inclusions for Geothermometer and Geobarometer of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i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7
17
作者 Chen Honghan Yao Shuzhen Wang Jiahao Li Chunquan Institute of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40-247,共8页
I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to directly determine fluid pressure during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pVt modeling of coupling hydrocarbonfluid inclusion of its coeval aqueous fluid i... It is a very difficult problem to directly determine fluid pressure during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pVt modeling of coupling hydrocarbonfluid inclusion of its coeval aqueous fluid inclusion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establishing therelationship of formation pressure evolution with tim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fluidinclusion can routinely be measured under microthermometric microscopy. Crushing technique has beenemployed to obtain the composi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commercial software VTFLINC easilyand rapidly completes the construction of p-t phase diagram. The minimum trapping pressure of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 would be then determined in the p-t space. In this paper, three samplesof YC21-1-1 and YC21-1-4 wells at YC21-1 structural closur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were selected for the pVt modeling practice, and the formation pressure coefficient (equals to fluidpressure/hydrostatic pressure) changing trend with time has primarily been established. Themodeling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oirs of Ling-shui and Yacheng formations in YC21-1structure are within a very high potential system and would have undergone a discharging of thermalfluids through top seal rupture, which depicts that there is a very high risk for natural gas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 pVt modeling natural gas migration andaccumulation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斜坡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育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5-1023,共9页
利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部的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的顺1井等钻井资料,在对多套层系的含油气性观察、成岩序列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组合和赋存状态等特征,并综合运用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及... 利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西北部的中1井、顺托果勒低隆起的顺1井等钻井资料,在对多套层系的含油气性观察、成岩序列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度、组合和赋存状态等特征,并综合运用包括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测定、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古地温、埋藏史和构造演化史等技术方法及综合资料,揭示了卡塔克隆起斜坡区内多层系不同相态烃类的充注成藏—调整改造或破坏过程。研究区内主要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成藏时间为410~370 Ma(相当于加里东晚期),第二期成藏时间集中在280~175 Ma(相当于海西晚期—印支期),第三期成藏时间为80~23 Ma(相当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晚期)。其中,下古生界存在3期成藏过程,上古生界有2期成藏,碎屑岩中油气充注—成藏集中于海西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 油气成藏期次 烃类包裹体 卡塔克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流体充注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
19
作者 邓宾 田腾振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鲁鹏达 姜华 曹涛 孙玮 刘树根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11,共14页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 随着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新发现,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区域海相碳酸盐岩因具备优质的烃源岩条件被广泛关注,但其复杂的成藏、改造和调整过程尚未明确。文章使用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U—Pb年代学等手段,聚焦米仓山震旦系灯影组成藏流体活动和沥青特征,揭示其多期成藏改造与调整过程。米仓山灯影组储层普遍发育纤维状—细晶白云石(486Ma±5Ma)→中—粗晶白云石(413Ma±5Ma)→鞍状白云石(268Ma±8Ma)→石英/萤石/铅锌矿(205Ma±10Ma)→沥青(123Ma±4Ma)5期流体活动过程;储层溶蚀孔洞普遍形成团块状、环边状原位沥青和角砾状、破碎状异位沥青。空间对比揭示,米仓山古隆起—山前带—前陆盆地总体体现出沥青丰度减少、原位沥青相对增加、异位沥青相对减少的特征;结合矿物充填序列表明,上寒武统—志留系细晶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主要富含低成熟度有机烃包裹体,中—上二叠统鞍形白云石和上三叠统石英等矿物捕获包裹体成熟度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沥青和包裹体特征显示米仓山古隆起和山前带在二叠纪—侏罗纪先后成为古油气聚集中心(即生气中心和储气中心),晚期构造变形使原生古油藏破坏,油气运聚中心转移至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烃类包裹体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Evolu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Central China 被引量:4
20
作者 LI Rongxi QIN Xiaoli +1 位作者 DONG Shuwen LIU Shuw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61-875,共15页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detaile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 indicate that abundant oil,gas,and solid bitumen inclusions were entrapped in veins and cements of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which w...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detaile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 indicate that abundant oil,gas,and solid bitumen inclusions were entrapped in veins and cements of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which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tectonic evolution.Three stages of veins were recognized and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the Indosinian orogeny from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Dl),the southwest thrusting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towards the Sichuan basin during the Yanshanian orogeny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D2),and extensional tectonics during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D3),respectively.The occurrences of hydrocarbon inclusions in these veins and their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suggest that oil was generat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ectonic evolution,and gas was generated later,whereas solid bitumen was the result of pyrolysis of previously accumulated hydrocarbons.Three stages of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cements of carbonates and sandstones of gas beds in the Dabashan foreland belt and the Dabashan foreland depression(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which recorded oil/gas formation,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paleo-reservoirs during the D2.Isotopic analysis of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s contained in vein minerals shows that δ^(13)C_1 of gas in fluid inclusions ranges from-17.0‰ to-30.4‰(PDB) and δD from-107.7‰ to-156.7‰(SMOW),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gas captured in the veins was migrated natural ga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gas from the gas-fields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Organic geochemical comparison between bitumen and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dicates that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and the Lower Permian black limestone were the most possible source rocks of the bitumen.Combined with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Dabashan forelan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oil was ge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fluid inclusion bitumen FORELAND mineral vein paleo- reservoir Dabashanfore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