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被引量:75
1
作者 龚再升 杨甲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岩性油藏形成规律综述 被引量:59
2
作者 刘显阳 惠潇 李士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4-974,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含油层系主要为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长7优质烃源岩为中生界油藏的主要源岩,异常高压为中生界低渗透储层油气大规模运移的主要动力,孔隙性砂体和裂缝系统是中生界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多种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的有效组合控制了油藏的展布特征。利用储层成岩流体包裹体、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沥青期次等多种方法对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认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为连续充注一期成藏的特点,成藏期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中期和晚期,主成藏期为早白垩世中期的中期成藏阶段。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形成规律,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产生异常高压生的作用下,原油通过互相叠置的相对高渗砂体向上、向下运移,在长4+5、长6、长8形成大规模岩性油藏,并通过微裂缝和前侏罗纪古河输导体系,在长2及侏罗系形成了构造—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岩性油藏 成藏期次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中生界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30
3
作者 范小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104,共6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及储源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地质与成像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盖层分布稳定,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气藏气源均主要来自上三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龙潭组(P2l)烃源岩;储层特征上的差异导致长兴组主要为中高产气藏,飞仙关组主要为低产气藏;而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储源关系的不同,也对富集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成藏差异性 成因 疏导体系 储源关系 压力系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 被引量:25
4
作者 魏福军 高志前 +2 位作者 樊太亮 李尧 曾清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6-273,共8页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 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中地区的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断层、裂缝、不整合、岩溶和砂体是构成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同构造期、不同层序界面输导体系的平面分布特征和纵向演化特征显著不同。输导体系与烃源灶配置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塔中地区的成藏效果。区内断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断裂和不整合是塔中地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途径;塔中地区具有多期成烃、多运移通道、多期成藏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是塔中海相油藏的主要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灶 输导系统 成藏效应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输导系统及天然气主运移方向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保家 李绪深 谢瑞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共3页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盆内输导体系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流体流动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认为:底辟断裂系统为深成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异常高压则是流体压裂运移的关键动力并驱使梅山—三亚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形成了现今的底辟构造气藏;另一方面,一部分天然气在高压的驱动下,沿着T40不整合面和黄流组的骨架砂体向莺东斜坡运移。进而预测指出,处于垂向运移路径上的底辟中深层和侧向主运移方向上的莺东斜坡带中、南段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油气运移 运移方式 底辟构造带 输导系统 勘探区
下载PDF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15
6
作者 高先志 吕双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1,共3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不整合 断层 岩溶 古生代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月 胥凯 +1 位作者 颜世永 林玉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与圈闭,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机制,对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输导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油气在空间输导网络中的运移机制,主要包括输导载体、输导动力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提出油气输导体系的分类命名原则为输导关键时期—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据此可以确定油气输导体系的有效性,进而预测油气藏的分布以及指导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南斜坡为例,将其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油气输导体系分为3类,分别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向上—中高压—中孔隙油气输导体系、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向上—中高压—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横向—中高压-浮力—大孔隙油气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油气输导机制 断层 骨架砂体 不整合
下载PDF
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新认识与勘探新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薛永安 牛成民 +4 位作者 王德英 杨传超 柳永军 张宏国 王粤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9-37,共9页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田储量和产量的主要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渤海海域的勘探实践,结合浅层大—中型油田源外成藏的特性,通过分析油气深层运移与浅层富集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古近系烃源...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田储量和产量的主要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渤海海域的勘探实践,结合浅层大—中型油田源外成藏的特性,通过分析油气深层运移与浅层富集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古近系烃源层油气初次、二次运移所形成的"汇聚脊"对其上浅层油气富集、聚集的控制作用,并根据输导体系的组合划分出油气汇聚样式。在"汇聚脊"控藏模式的指导下,渤海海域多个构造带的油气勘探都取得突破,获得一系列亿吨级新发现,由此保证了渤海海域浅层规模优质油气储量持续发现,指导后续勘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气运移 勘探进展 汇聚脊 汇聚样式 输导通道 渤海海域
原文传递
冀中坳陷碳酸盐岩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有利条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清华 劳海港 +2 位作者 吴孔友 吴兆徽 崔永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39,共8页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碳酸盐岩古潜山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为系统总结该区深层古潜山(深度大于4 000m)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成果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识,准确解析了深层古潜山的构造形态...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层碳酸盐岩古潜山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为系统总结该区深层古潜山(深度大于4 000m)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参数分析成果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识,准确解析了深层古潜山的构造形态,确定了古潜山层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测井、野外勘察和岩心分析等资料,研究了该区深层古潜山的油源、储集空间、盖层、油气输导等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总结了深层古潜山油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深层古潜山多数在渐新世以后进入稳定深埋期,古潜山圈闭的形成时间早,相应的烃源岩埋藏深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生烃窗口跨度大、生排烃期长、热演化程度高,为古潜山成藏提供了油气源保障;②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组成的网络体系,埋藏深度对其物性影响较小;③2套上覆区域性盖层与5套古潜山内部直接盖层,为深层古潜山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④在断层、不整合面近源输导下,深层古潜山各类油气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形成以长6井、宁古1井等为典型代表的"新生古储"古潜山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深层古潜山 油气藏形成 烃源岩 储集空间 盖层 输导体系
下载PDF
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10
作者 罗怀忠 梁兴 +1 位作者 张介辉 周松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24,共3页
白驹凹陷洋心次凹自2005年投入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小断块油气藏。为认识其油气富集与成藏模式,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分析为主线,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成熟期分析、圈闭类型划分,研究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岩浆... 白驹凹陷洋心次凹自2005年投入勘探以来,已发现多个小断块油气藏。为认识其油气富集与成藏模式,提高勘探成功率,以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模式分析为主线,通过烃源岩评价及成熟期分析、圈闭类型划分,研究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岩浆岩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认为:①白驹凹陷洋心次凹发育成熟的古近系泰州组陆相湖盆泥质烃源岩,其油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渐新世末的盐城期是陆相油气源的主要运移、聚集及成藏期,断裂形成的复杂小断块圈闭类型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②贯穿生油深洼的大断层是沟通主力油源区的主要油气通道,油气以断层和砂体为运移通道,就近运移与聚集成藏;③成藏类型为岩性+断块、断块+岩性等的多种圈闭组合的小断块层状砂岩低渗高凝油藏,岩浆活动有利于提高地温梯度,对油气运移、聚集不起破坏作用。结论指出:洋心次凹进一步勘探的重点应以泰州组一段为主,阜宁组一段为辅,若在"油源、储层、圈闭"三者配置条件好的地区找到匹配比较理想的圈闭,将有希望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驹凹陷 箕状断陷 复杂小断块 晚期成藏 油气聚集 输导系统 成藏模式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济阳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卓勤功 蒋有录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5期304-307,共4页
济阳断陷盆地不同区带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输导体系和运聚方向各异。洼陷带深部,油气沿“应压双控”作用产生的裂缝系统———隐蔽输导体系侧向或向上充注于泥岩裂缝圈闭或砂岩透镜体,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与成藏期北东向最大水平主应力... 济阳断陷盆地不同区带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输导体系和运聚方向各异。洼陷带深部,油气沿“应压双控”作用产生的裂缝系统———隐蔽输导体系侧向或向上充注于泥岩裂缝圈闭或砂岩透镜体,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与成藏期北东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洼陷带上部或两侧,油气通过断裂型输导体系向上运移,平面上亦平行于北东向断裂运移;陡坡带和缓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主要为断裂-砂体复合型,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为垂直于盆地边缘边界断层的鼻状构造带的展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方向 应压双控 输导体系 济阳断陷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红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根据钻探揭示结果,分析总结了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输导体系包括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断裂型输导体系和砂岩输导体系等3种类型;成藏模式主要为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沿断裂带垂向运聚模式。
关键词 油气运聚 输导体系类型 成藏模式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Transport Capability of Compound Hydrocarbon Carrier System 被引量:4
13
作者 雷裕红 罗晓容 +2 位作者 张立宽 程明 宋成鹏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28-342,共15页
The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depends on the balance of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of carriers, which restricts mostly the quantity and pos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dr... The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depends on the balance of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of carriers, which restricts mostly the quantity and posi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have been quantitatively studied, whereas the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arriers were only qualitatively discussed up to now. Establishing a compound hydrocarbon carrier system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ing its transport capability are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reveal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come an innovatory trend and also a difficult topic in study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is article, a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using displacement pressure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transport capability of the compound carrier system, which composed of sandstone carriers,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When the weathered and leached zone rarely developed, the basal conglomerate or transgressive sandstone of unconformities can be treated as part of sandstone carriers.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among core porosity, air permeability, and the pore aperture radius corresponding to a mercury saturation of 10% (r 10 ) can be obtain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Using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versed by seismic data,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sandstone carriers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and Washburn Equation.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fault plane can be estimated by the regression formula between fault opening index (FOI) and hydrocarbon column height it can support. This method is appli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 slope in Dongying (东营) depression, Bohai (渤海) Bay Basin, China,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transport capability of the compound carrier system of Shahejie (沙河街) Formation. The results have good agreement with data from drilling wells. This method may be a step further in study of compound hydrocarbon carri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carrier system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transport capability Dongying depression displacement pressure.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白垩系—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月蕾 陈红汉 +3 位作者 张希明 刘建章 唐大卿 陈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4,117,共6页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成藏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成藏模式,但是成藏期次和时间的厘定多建立在对成藏条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乏直接手段,同时,未根据该区不同来源油气运移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输导模式。为此,运用流体包裹...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成藏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成藏模式,但是成藏期次和时间的厘定多建立在对成藏条件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乏直接手段,同时,未根据该区不同来源油气运移的差异,建立不同的输导模式。为此,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方法,对26口井177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分析,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热演化史和输导体系研究成果,探讨其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在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特殊背景下,该区普遍发育"断接式"输导体系,这种输导类型不仅解决了该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同时对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②该区存在3期油气充注,分别为距今14~5 Ma、5~2 Ma和2~0 Ma,且以第2期为主;③主要成藏期为喜马拉雅中—晚期,成藏时期相对较晚,且表现出连续、快速充注成藏特点。成藏史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充注成藏与烃源岩生排烃史、圈闭及其封盖条件和"断接式"输导性能等成藏控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雅克拉断凸 “断接式”输导体系 油气藏形成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包裹体 断裂
下载PDF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油气输导体系及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饶蕾 王学军 +3 位作者 王鹏宇 孟亚丽 柯明文 尚雅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4,113-114,共4页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胡状集油田胡5断块区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发现,胡状集油田为其东侧洼陷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近东西向运移至斜坡带聚集形成;砂体厚度和断距控制断层两侧的岩性对置关系,进而影响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砂体与断层配置形成2种油气输导模式,并控制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于走向与主断层平行的断层,当断距较小且砂岩厚度较大时,具有输导油气的作用;当断距较大时,可断开厚层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对于与主断层斜交的断层,其断距较小且砂体厚度较大的部位有利于油气输导,而断距较大且砂体厚度较小的部位则易于封堵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岩性对置关系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输导体系 油气输导模式 胡状集油田
下载PDF
辽河滩海地区古近系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龙 任珠琳 +2 位作者 李晓光 唐玄 单衍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1-25,101-102,共5页
辽河滩海地区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保储增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相比辽河陆上地区,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足。为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滩海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 辽河滩海地区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保储增产的重要基地之一,相比辽河陆上地区,滩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程度较低,对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足。为此,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滩海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古近系受构造和沉积演化控制,发育沙三段、沙一段和东营组3套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干酪根类型以混合型和腐殖型为主,生烃潜力巨大;油气分布规律存在地区差异,自西向东成藏主控因素依次为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岩性封闭和垂向运移、断块聚集,且油气藏类型从油藏逐渐向气藏过渡;按油气分布情况可分为西部地区低压(常压)断阶式油气成藏模式、中部高压复合式油气成藏模式和东部高压断块式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藏的分布、富集主要受生烃洼陷、输导格架和储层质量3大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滩海地区 古近纪 油气藏 分布规律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输导格架
下载PDF
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耀庭 徐守余 +4 位作者 张世奇 刘金华 巩建强 孟涛 李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9,共8页
综合构造单元划分,结合油气来源分析,对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单元进行划分,进而分析成藏要素,明确源-藏体系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可划分为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类7个多元供烃成藏单元。东营组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 综合构造单元划分,结合油气来源分析,对沾化凹陷多元供烃成藏单元进行划分,进而分析成藏要素,明确源-藏体系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沾化凹陷可划分为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类7个多元供烃成藏单元。东营组沉积时期沙四上亚段烃源岩成熟,形成洼陷内部单源岩性油藏和缓坡带的单源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各段烃源岩均进入大量排烃期,油气在陡坡-凸起带和中央低凸起上形成大规模的混源油藏。不同供烃成藏单元输导体系与储盖组合的耦合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平面上油气呈发散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在缓坡带、陡坡带、低凸起和潜山等有利的圈闭聚集成藏;在剖面上沙四段、沙三段形成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新近系的油气分布于馆陶组厚层河流相储层形成披覆构造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多元供烃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沾化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