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粳稻新粳优1号产量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贺梅 王书玉 +2 位作者 殷春渊 孙建权 胡秀明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5-19,共5页
新粳优1号是一个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2008-2009年,通过两年河南省粳稻区试,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了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在影响产量形成的8个性状中,... 新粳优1号是一个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三系杂交粳稻新品种.2008-2009年,通过两年河南省粳稻区试,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明确了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在影响产量形成的8个性状中,生育期和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其余呈正相关,其中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生育期>穗长>每hm2有效穗>株高.说明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是影响产量形成的主要性状,通过合理栽插基本苗确保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主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是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新粳优1号 主要性状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闽恢3301配制的4个杂交稻品种的光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雪华 李小萍 +3 位作者 陈建民 尤志明 任周俤 姜照伟 《福建农业学报》 2010年第1期39-46,共8页
应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为指标,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闽恢3301配制的Ⅱ优3301、特优3301、闽优3301、天优3301等4个杂交稻品种的感温性弱(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9级)... 应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为指标,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闽恢3301配制的Ⅱ优3301、特优3301、闽优3301、天优3301等4个杂交稻品种的感温性弱(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9级);其中,Ⅱ优3301和特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长,感光性略弱;闽优3301和天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短,感光性略强;Ⅱ优3301比特优3301,闽优3301比天优3301,感温性和感光性又略强。4个品种在福建省水稻安全生长季栽培,除在闽南作双季晚稻栽培外,光敏期日长13.0~13.8h,自然日长不会引发显著提早抽穗或延迟抽穗,气温成为制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平均气温提高1℃,播种至幼穗分化期缩短4.6~5.3d,播种至抽穗期缩短6.1~7.1d,全生长期缩短8.7~9.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生育期 光温特性
下载PDF
杂交稻新组合天优3301光温生态特性分析
3
作者 程雪华 姜照伟 +3 位作者 李小萍 陈建民 尤志明 任周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689-694,共6页
采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指标法,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天优3301感温性弱(1~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育期长(9级);天优3301在福建安全生长季种植,光敏期日长大多超过促进出穗临界日长,... 采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指标法,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天优3301感温性弱(1~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育期长(9级);天优3301在福建安全生长季种植,光敏期日长大多超过促进出穗临界日长,气温成为制约生育期的主要因素,当平均气温每升高1℃,营养生长期缩短4.4d,全生长期缩短8.4d;本田营养生长期日数和结实期日照是影响稻谷产量的重要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天优3301 光温特性
下载PDF
Economic Evaluation on "Planting Three to Produce Four" High-yielding Project of Super Hybrid-rice in Hunan
4
作者 邓文 彭既明 +4 位作者 刘英 金龙新 刘晗 刘军 黄振国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2048-2054,2069,共8页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on 186 farm households in 2014 and carried out economic evaluation on "planting three to produce four" highyielding project of super hybrid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 The research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on 186 farm households in 2014 and carried out economic evaluation on "planting three to produce four" highyielding project of super hybrid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ject of "planting three to produce four"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increasing yields and incomes. For example, per unit area yield of one-season late hybrid rice and middleseason hybrid rice proved the highest, and net income from middle-season rice in Longhui was the highest. It is obvious that to increase per unit yield is key for improving net incomes and to reduce machine fees and worker fees is crucial for decreasing f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hybrid-rice "Planting three to produce four" Economic evaluation HUNAN
下载PDF
杂交粳稻13.5t 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79
5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12 位作者 李德剑 肖跃成 龚金龙 李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沙安勤 周有炎 王宝金 吴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7-1558,共12页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0000×104hm-2以上),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3倍左右,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成穗率高(>75%);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5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在4.0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675×104m2d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45.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积累量略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3.5thm-2以上,抽穗后积累量亦高,一般为9.75thm-2以上,总干物重高达23.25thm-2以上。13.5thm-2超高产群体形成机制为,依靠精苗,发大蘖,及时够苗,提高够苗期群体质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中期高质量群体结构的培育奠定生物学基础;依靠合理的群体动态及其规模,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于抽穗期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依靠平稳消退的光合系统,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力,增大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并维持较大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的安全抗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 被引量:60
6
作者 李晓 陈春燕 +1 位作者 郑家奎 唐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197-4208,共12页
【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超级稻研究现状,为超级稻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择Webof science、CAB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对超级稻研究的国家、作者、机构、载文期刊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发文量和引证... 【目的】客观地分析国内外超级稻研究现状,为超级稻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择Webof science、CABI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对超级稻研究的国家、作者、机构、载文期刊及研究内容进行了发文量和引证分析。【结果】Webof science和CABI数据库共检索出中国、日本、菲律宾等21个国家143个研究机构的215名作者在102种刊物上发表的271篇文献,CNKI检索出715个研究机构的954名作者在182种刊物上发表的1321篇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了超级稻的耕作栽培、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方面。【结论】中国超级稻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机构分布广,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丰富,但高产活跃作者群队伍不够强大,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不是很高,高产机构较少,不同研究方向的成果数量极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稻 研究动态 发展趋势 文献计量
下载PDF
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对杂交早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程建峰 潘晓云 刘宜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15-19,共5页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灌溉和施肥处理对杂交早稻稻米的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但对蛋白质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 ,在水稻生育期间保持浅水层 ,在中、后期 (特别是抽穗期 )追施氮肥 ,能提高杂交早稻稻米的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杂交早稻 稻米品质 灌溉 施肥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被引量:41
8
作者 龚金龙 胡雅杰 +11 位作者 龙厚元 常勇 李杰 张洪程 马荣荣 王晓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邓张泽 明庆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47-2158,共12页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大穗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穗部构成特征 超高产
下载PDF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1 位作者 赵甘霖 洪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6-430,共5页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分别与其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及再生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力 品种 冠层特征 水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晓然 张巫军 +7 位作者 伍龙梅 翁飞 李刚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王绍华 丁艳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05-2717,共13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31.8%。与Ⅱ优084比较,Y两优2号成熟期田间倒伏率明显减少,倒伏指数下降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原因是Y两优2号基部节间显著缩短,茎壁明显增厚,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了茎秆粗度方面的劣势;其基部节间单位长度茎干重虽略有降低,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抗倒伏性提高。随施氮量增加,超级杂交籼稻基部节间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导致倒伏指数显著上升。大幅增加氮肥水平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单茎鞘干重和灌浆后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叶鞘干重,从而使得茎秆质量变劣,且叶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持能力降低;此外,基部节间茎、鞘中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随之下降,倒伏风险增加。Ⅱ优084在较低的施氮水平下,折断弯矩大幅降低,甚至低于Y两优2号高氮水平,导致倒伏指数明显上升,尽管增加氮素用量未能显著增加其倒伏率,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量。【结论】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以弥补茎秆粗度不足的劣势,增加叶鞘充实程度,提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撑作用,是增强超级杂交籼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的主要途径。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籼稻 抗倒伏 氮素 茎秆强度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硅对杂交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陈进红 毛国娟 +1 位作者 张国平 郭恒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26,共5页
比较研究了硅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用硅肥对杂交粳稻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效应大于常规粳稻 ;同时在促进水稻植株对 N、P和 K吸收的作用上 ,也表现出对杂交粳稻的作用较为明显 ... 比较研究了硅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用硅肥对杂交粳稻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效应大于常规粳稻 ;同时在促进水稻植株对 N、P和 K吸收的作用上 ,也表现出对杂交粳稻的作用较为明显 ,尤其对促进 K的吸收 ,效应更为明显 .杂交粳稻对硅的需求量高于常规粳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干物质 养分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杂交稻开花后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和产量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蔡永萍 左震东 杨其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1998年第3期17-20,共4页
比较研究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开花后旗叶衰老、根系活力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水稻开花后旗叶与根系各衰老指标变化关系十分密切。根系伤流强度下降,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的下降、MDA含量的上升与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 比较研究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开花后旗叶衰老、根系活力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水稻开花后旗叶与根系各衰老指标变化关系十分密切。根系伤流强度下降,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的下降、MDA含量的上升与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膜相对电导度增加正相关。②根叶早衰导致旗叶光合速率迅速降低,籽粒增重缓慢,千粒重低,结实率低。③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稻生育后期根叶衰老快。因此,保证杂交稻第2个灌浆高峰并促进籽粒迅速增重,是提高杂交水稻结实率及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水稻 旗叶衰老 伤流强度 粒重
下载PDF
机插杂交粳稻基本苗数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乔晶 王强盛 +3 位作者 王绍华 刘正辉 郝建华 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25.05、50.10和75.15万株·hm^(-2) 3个基本苗数,进行机插秧新生分蘖跟踪挂牌,研究各级分蘖的发生率及成穗率特征。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粳稻栽插50.10万株·hm^(-2)基本苗时群体有效穗数最多,产量最...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置25.05、50.10和75.15万株·hm^(-2) 3个基本苗数,进行机插秧新生分蘖跟踪挂牌,研究各级分蘖的发生率及成穗率特征。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粳稻栽插50.10万株·hm^(-2)基本苗时群体有效穗数最多,产量最高;机插杂交粳稻分蘖发生和成穗主要集中在2/0、3/0、4/0、5/0和6/0的一级分蘖及1/2、1/3和1/4的二级分蘖;随着基本苗数增加,分蘖发生数减少,最终成穗数也减少,同时高位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也减少,单茎重、各蘖位的每穗粒数和占最终穗数的比例均减小。机插杂交粳稻移栽时以50.10万株·hm^(-2)基本苗为宜,过多或过少都影响机插杂交粳稻分蘖发生、蘖位利用和成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机插秧 分蘖发生率 分蘖成穗率 产量
下载PDF
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金伟栋 张旺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78-1484,共7页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量性状的超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竞争优势平均值变幅为-54.8%~10.3%。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161-10、3402、HP121,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晚熟粳稻 杂种优势 亲本配合力
下载PDF
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22
15
作者 钱太平 方锡文 +4 位作者 张继新 邹春华 陈建军 徐志进 肖齐圣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193-4195,4199,共4页
以8个杂交中稻品种(含对照)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作中稻再生栽培头季稻和再生稻抗病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K优AG、新两优223两季产量比两优6326(CK)增产极显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Y两优1号... 以8个杂交中稻品种(含对照)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各品种作中稻再生栽培头季稻和再生稻抗病性、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深两优5814、K优AG、新两优223两季产量比两优6326(CK)增产极显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Y两优1号与CK产量相当,可以适当种植;C两优343、渝优1号、渝优15比CK显著或极显著减产,不适宜在湖北省蕲春县作再生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品种筛选 产量
下载PDF
杂交籼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郭咏梅 卢义宣 +4 位作者 刘晓利 涂建 辜琼瑶 李华慧 谭春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7-21,共5页
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共7项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 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共7项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煮品质,应降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增加长/宽,并选用双亲胚乳性状差异小的亲本;②要求杂交稻的整精米率高,必须选育整精米率均高的亲本;③要提高优质杂交稻的营养品质,可通过选育适当的亲本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稻米品质 品质性状 遗传改良 整精米率 外观品质 蒸煮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垩白率
下载PDF
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15
17
作者 袁勤 倪林娟 +1 位作者 曹黎明 吴月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应用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 ,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 ,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 ,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 综述了中国杂交粳稻选育的历史及目前应用的主要细胞质源、组合及各生态类型 ,提出推广和应用杂交粳稻是水稻生产高产、稳产的需要 ,是产量、品质、抗性兼顾的需要 ,也是种子产业化和优质米工程的需要。今后杂交粳稻育种将以优质为主攻目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细胞质源 育种方向 选育 应用 发展史 中国
下载PDF
控水增密模式对杂交籼稻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敏 罗德强 +4 位作者 江学海 蒋明金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30-1447,共18页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 以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开展大田试验,以常规高产栽培(N0W0D0)为对照:N0为施氮量187.5 kg hm^–2、W0为湿润灌溉(0 kPa)、D0为密度20.0×10^4 hm^–2,在减氮10%(N−10%)和减氮30%(N−30%)条件下分别设置3种单一增密处理(W0D1、W0D2、W0D3;D1为增密20%、D2为增密40%、D3为增密60%)和9种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处理(W1D1、W1D2、W1D3、W2D1、W2D2、W2D3、W3D1、W3D2和W3D3;W1、W2、W3分别为轻、中、重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分别为−10 kPa、−20 kPa和−30 kPa),研究控水增密耦合模式对水稻不同程度减氮后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减氮10%(N−10%)条件下,3种单一增密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其中W0D1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略有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9种控水增密模式中W1D1和W2D1分别较对照平均增产3.70%和1.19%,前者差异达显著水平,该2种模式的有效穗数与对照基本相当,穗粒数分别降低3.50%和2.79%,结实率分别提高3.04%和2.37%,千粒重分别增加0.71%和0.35%,2种模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3.88%和5.54%,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2.77%和0.59%,同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与对照基本相当,且穗部干物质分配量分别增加3.87%和1.78%、穗部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5.50%和6.24%,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3%和5.93%。(2)减氮30%(N−30%)条件下,9种控水增密模式2年均较对照显著减产,平均减产15.44%~30.85%,其中W2D2和W1D2模式减产幅度较小。因此,合理的控水增密耦合模式能在少量减氮条件下调控群体生长特性以实现水稻增产,但过量减氮条件下控水增密模式的调控效应变弱、难以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调控
下载PDF
收获期对杂交早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程建峰 潘晓云 刘宜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31-35,共5页
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杂交早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收获期处理间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垩白指数及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 ,但胶稠度及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以抽穗后 35d收获的稻米胶稠度最高 ,以抽穗后 2
关键词 杂交早稻 收获期 稻米品质 精米率 胶稠度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郸 李郁 +9 位作者 孙永健 谌洁 吕腾飞 孙知白 吕旭 刘芳艳 郭长春 孙园园 杨志远 马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81-1590,共10页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水稻提质丰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材,通过大叶芥菜-水稻、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大叶芥...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水稻提质丰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材,通过大叶芥菜-水稻、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大叶芥菜、油菜、小麦3种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与不同氮肥运筹(常规施纯氮量为150 kg·hm^-2,4︰4︰2和3︰3︰4两种基肥︰蘖肥︰穗肥比例运筹,及根据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地力水平和斯坦福方程计算施氮量和基肥∶蘖肥∶穗肥为3︰3︰4的氮肥运筹)处理,研究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优化配施对杂交籼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并探讨多元化轮作模式下杂交籼稻提质丰产的调控途径。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产量和米质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两因素对产量、垩白粒率、籽粒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大叶芥菜秸秆(G)分别较油菜秸秆(R)和小麦秸秆(W)还田处理增产1.1%~7.8%、10.5%~19.8%,且大叶芥菜-水稻模式相对其他轮作模式能进一步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改善食味品质。3种轮作模式下水稻季施氮处理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均以N2处理(施氮量150 kg·hm^-2,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产量最高,在此基础上3种轮作模式相对于N2处理分别减少氮肥用量16.7%(N-G处理)、30.0%(N-R处理)和16.7%(N-W处理),产量分别减少2.6%、1.7%和5.8%,其中大叶芥菜-水稻、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减产不显著,且可以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食味品质,达到提质稳产节氮的效果。综合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大叶芥菜-水稻轮作模式下,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至125kg·hm^-2,氮肥运筹基肥︰蘖肥︰穗肥为3︰3︰4,为本试验最优组合;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分别为10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产量 米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