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对分布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一个由169株板栗(Castanea m ollissima)和281株锥栗(C.henryi)组成的天然同域居群的20个叶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根据叶片背面和叶柄的被毛情况及叶缘形状3个定性性状,在总共450个个体中,共得到18个(4%)中间过渡类型个体。利用17个数量性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SDA)表明:根据定性性状得到的中间型个体中分别有7个和11个被归入板栗和锥栗;板栗和锥栗在叶形上的差异较大,有8个数量性状被选入判别方程,判别方程对板栗和锥栗的判别准确率都达93%以上,判别结果较为理想;综合20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和2的贡献率分别为53.5%和18.7%,累计贡献率达72.2%。前2个主成分的散布图中,有6个(1/3)中间型个体位于板栗和锥栗的重叠分布区域,可能是二者之间存在杂交的表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