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reative Design Research of Product Appearance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heng, HE Wei-ping, ZHANG Ding-hua, YU Sui-huai, CAI Hong-ming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 ,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52-153,共2页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sign theory, the FBS design mod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stru cture of the product. But this model still couldn’t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 ween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human-machine desig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adopt converse design thinking and presents an improved design thinking methodo logy based on C: FBS for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give a general summarizat ion for the feature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it also combines with the behavior design of product r elated IT fields and constructs a new outline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product a ppearance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 the new metho d about design thinking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the new abstract product design model and the key problem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 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is kind of creative design theory that is driven by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CAD software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design and manufa cture.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beneficial characters to address the theor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ing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trends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t he technology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S model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human-ma 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HMI&I)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从技术整合到人机融合 被引量:32
2
作者 蔡连玉 金明飞 周跃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4,共9页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转型本质 技术整合 人机融合
下载PDF
认知电子战初探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珂 张璇 金家才 《航天电子对抗》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认知电子战是建立在具有一定认知性能的电子战装备基础上,注重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处理能力的电子战新形态。通过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已有电子对抗技术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集成,认知电子战装备对电磁环境实时感知能力以及干扰的快速反应能... 认知电子战是建立在具有一定认知性能的电子战装备基础上,注重自主学习能力与智能处理能力的电子战新形态。通过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已有电子对抗技术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集成,认知电子战装备对电磁环境实时感知能力以及干扰的快速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发展认知电子战有助于提高对复杂电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形成与目标电子设备技战术水平相应的对抗能力。作为未来电子战的发展趋势,认知电子战将推动电子战作战方式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电子战 认知无线电 电子防御 电子进攻 人机关系
下载PDF
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综述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亚珅 陈浩 +2 位作者 葛悦涛 朱小伶 欧阳小叶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67,共14页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不仅催生了全新的战争样式,而且显著提升了军事作战能力。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军事应用现状,梳理和总结了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科技进展。综述表明: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不仅催生了全新的战争样式,而且显著提升了军事作战能力。为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军事应用现状,梳理和总结了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科技进展。综述表明: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顶层战略、研发投资、技术规制等方面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战略布局;军事智能在生成式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具身智能、平行智能等技术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将人工智能视为未来战场制胜的核心技术,正在快速将人工智能广泛并深化应用于陆战、海战、空战等多作战域。为进一步提升军事智能化水平,提出宏观战略规划与微观技术评估并重、技术理论研究与领域实战应用并举等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军事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混合智能 群体智能 具身智能 平行智能
原文传递
AIGC技术冲击下外语人才培养的破壁与升级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 顾晓乐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3,共9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引爆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同时也使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破解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困境的方法和路径。文章基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和人机协作教...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引爆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同时也使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旨在探讨破解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困境的方法和路径。文章基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和人机协作教育理论,阐释如何在人工智能(AI)时代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AI赋能,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破壁与升级。文章提出AI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包括拓展立德树人途径、加快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创新交叉融合型跨学科课程群、重构教学环境、开辟人机协作式教育模式、智能化评价方式,以培养跨学科、跨领域、懂AI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文章强调外语界亟须主动求变,从工业化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型,既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与方式,形成“师—机—生”三元协同的育人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 AIGC技术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人机协作教育理论 “新文科”建设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研究探析——生成式行动者、复杂因果分析与人机科研协同
6
作者 庞珣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0,153,共29页
人工智能作为科学研究第五范式下的主要工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和积极构建科研中的人机智能关系,探索和发掘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的力量源泉。社会科学领域涌现出对人工智能进行应用的富有启发性的测试,正在创造性地开拓新范... 人工智能作为科学研究第五范式下的主要工具,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和积极构建科研中的人机智能关系,探索和发掘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科学的力量源泉。社会科学领域涌现出对人工智能进行应用的富有启发性的测试,正在创造性地开拓新范式下的研究路径。建立在既有经验和发现基础上,作者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和重塑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方向及其挑战与前景:一是人工智能作为生成式行动者,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将革命性地改变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干预的方式和自由度;二是人工智能自动化因果分析将极大地助力探索社会因果复杂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回答以前无法回答的因果问题;三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人机科研协同,机器智能将贯穿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驱动快速迭代型的科研创新。这三个方向的人工智能赋能和影响对于社会科学各领域具有普遍性,但也将根据各学科的研究特色而在具体形式、节奏和路径上呈现多样性。以国际关系学为例的相关探讨或许能够激发社会科学各领域对第五范式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科学 因果推论 人机协同 科学研究第五范式
原文传递
军事指挥控制智能化发展与建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莉莎 黄孝鹏 +2 位作者 郑华利 刘浈 吴莹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2,共8页
结合世界战争形态、战斗力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趋势,设计人与多机制整合的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架构(HMMI),概述其运行机理及优势特点。以HMMI中信息收集—共享—处理,综合态势认知、决策方案生成、战斗任务执行以及人机协同机制为... 结合世界战争形态、战斗力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趋势,设计人与多机制整合的新型指挥控制系统架构(HMMI),概述其运行机理及优势特点。以HMMI中信息收集—共享—处理,综合态势认知、决策方案生成、战斗任务执行以及人机协同机制为概念基础,分析其智能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并给出未来军事指挥控制的智能化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C2 智能化C2 态势认知 智能决策 人机融合
原文传递
人机携行外骨骼双腿交替多相行走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琦 刘放 王智政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85,共6页
为了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行走过程中多相交替过程下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D-H坐标系对外骨骼建立运动学模型,运用Newton-Euler递归公式计算出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表达式。为实现外骨骼与人体的携行运动,通过位移姿态传感器对人体行走... 为了研究人机携行外骨骼行走过程中多相交替过程下运动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基于D-H坐标系对外骨骼建立运动学模型,运用Newton-Euler递归公式计算出行走过程中的运动学表达式。为实现外骨骼与人体的携行运动,通过位移姿态传感器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各关节参数进行了测量与分析。基于西南交通大学第三代人机携行外骨骼为研究对象,在Adams环境中建立虚拟样机,以人体运动参数为驱动,对外骨骼进行运动学仿真,并以双腿多相交替过程为切入点,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为人机携行外骨骼驱动的测控系统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交替多相 运动学仿真 人机携行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的维护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微 李永康 戴杨波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5-137,141,共4页
以广州地铁3号线为例,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ATS(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的设备特性及维护人员的配备,强调了优化ATS子系统在行车组织中的作用,建议强化ATS子系统值班人员的职责,并通过设备设施的国产化技术改造优化其监控力度。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ATS(列车自动监控)子系统 人机接口界面 维护
下载PDF
起重机械梯子栏杆平台尺寸的合理性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潇 董达善 郑惠强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10,共6页
试图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探讨起重机辅助结构的设计原理及相关规范条文的合理性。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参阅国外规范和我国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起重机辅助结构(梯子、栏杆、平台)设计的相关规定,提出了适合于中国港口起重机辅助结构... 试图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探讨起重机辅助结构的设计原理及相关规范条文的合理性。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参阅国外规范和我国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起重机辅助结构(梯子、栏杆、平台)设计的相关规定,提出了适合于中国港口起重机辅助结构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和依据。文中的设计原则和辅助结构设计尺寸的计算公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起重机 辅助结构 人机工程学
下载PDF
人机口语对话:智能时代的口语传播
11
作者 杨启飞 陈虹 《新媒体与社会》 2021年第1期250-261,共12页
智能时代,得益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搭载人机口语对话系统的智能个人助理、社交聊天机器人也日渐普及,人机口语对话成为口语传播在智能技术语境中的新形态。人机口语对话带来了口语文化的回归,丰富... 智能时代,得益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搭载人机口语对话系统的智能个人助理、社交聊天机器人也日渐普及,人机口语对话成为口语传播在智能技术语境中的新形态。人机口语对话带来了口语文化的回归,丰富了口语传播“主体”,拓展了口语传播的空间,消弭了口语传播中的时间,但也为口语传播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口语传播范围扩大还是缩小、质量提升还是降低、人的主体性被释放还是被抑制,目前都尚无定论。除此以外,在机器被赋予社会角色并成为人类情感投射对象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认同难以构建、刻板认知不断加深等一系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人机口语对话 口语传播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抑制人胃腺癌细胞体外侵袭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艳梅 陈炳卿 +3 位作者 王璇琳 郑玉梅 刘家仁 刘瑞海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83-1185,共3页
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模拟体内肿瘤转移过程 ,研究c9,t11-共轭亚油酸 (CLA)对肿瘤细胞侵袭及侵袭相关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 0 ,2 5,50 ,10 0和 2 0 0 μmol/LCLA处理SGC -790 1人胃腺癌细胞 2 4h后 ,分别进行重组基底膜侵袭试... 目的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模拟体内肿瘤转移过程 ,研究c9,t11-共轭亚油酸 (CLA)对肿瘤细胞侵袭及侵袭相关特性的影响。方法 用 0 ,2 5,50 ,10 0和 2 0 0 μmol/LCLA处理SGC -790 1人胃腺癌细胞 2 4h后 ,分别进行重组基底膜侵袭试验、趋向性运动实验和粘附试验研究CLA对侵袭、运动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 2 0 0 ,10 0和 50 μmol/L浓度时 ,c9,t11-CLA对肿瘤细胞侵袭重组基底膜的抑制率分别为 53 7% ,40 9%和 2 9 3 %。同时 ,c9,t11-CLA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降低 ,但对肿瘤细胞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c9,t11-CLA可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人胃腺癌细胞 转移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自噬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 刘忠强 +1 位作者 苏云洁 李熙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初步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的自噬现象及其对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方法RPMI1640培养U251细胞24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感染复数(MOI)值为1加入EV71,EV71感染12h后采... 目的初步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的自噬现象及其对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方法RPMI1640培养U251细胞24h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感染复数(MOI)值为1加入EV71,EV71感染12h后采用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标志细胞自噬泡,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泡的形成。EV71感染24h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LC3,荧光显微镜观察LC3在U251细胞内的分布。EV71感染2、4、8、12、24、48h采用Westernblot检On.0LC3-I和LC3-II蛋白的表达,并对LC3-II蛋白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白噬泡经过MD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自噬泡呈点状结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EV71感染12h,U251细胞内自噬泡明显增多;EV71感染24h,U251细胞皱缩、变小、形态不规则,LC3蛋白表达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EV71感染4h后,LC3-II蛋白表达开始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V71能有效诱导U251细胞自噬,发挥其溶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肠道病毒71型 人恶性胶质瘤 U251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