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传感器和互联:后人类时代的智能化艺术 被引量:8
1
作者 郑达 艾敬 刘晓丹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2-21,共10页
目的分析后人类时代下艺术家们通过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创作具有智能化的艺术作品的方式。智能化技术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实施的工具,同时机器视觉也已成为创意思维的组成机制,建构了从“不可见”到“可见”的新视觉文化体系... 目的分析后人类时代下艺术家们通过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创作具有智能化的艺术作品的方式。智能化技术对艺术家的创作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实施的工具,同时机器视觉也已成为创意思维的组成机制,建构了从“不可见”到“可见”的新视觉文化体系。方法在后人类赛博格语境中,从创作设计的智能技术路径、作品交互体验类型的维度,探讨算法和数据作为智能化艺术作品的两个面向;对自然界中的风力、河流等数据可视化,所应用的算法和采集的数据是使艺术作品具有智能化运行的关键因素。从自身艺术创作的智能化动态艺术装置“机器的皮肤”的机制出发,分析具有自主智能艺术的相关文献与作品特征;探索传感器的介入,以及创作者、智能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交互联结的产生途径。结论描绘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参与,艺术家身份的转换;分析了自然数据、传感器输入和交互互联在智能技术参与下的艺术创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系统 计算机视觉 后人类语境 智能化艺术 自然数据 传感器输入 交互艺术
下载PDF
《审美教育书简》中的美学思想——审美教育论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玉能 《美育学刊》 2014年第1期47-62,共16页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席勒在其中阐述了他的审美教育论。席勒的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美和艺术所进行的,改变人的人性、塑造人性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审美教育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们进入一种审美状态或者审美心境之...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席勒在其中阐述了他的审美教育论。席勒的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美和艺术所进行的,改变人的人性、塑造人性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审美教育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们进入一种审美状态或者审美心境之中,从而形成一种自由的可规定性状态,进而把人们确定为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性完整的人。审美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让人们由自然的必然王国,经过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伦理(政治和道德)的自由王国的审美教育过程。美和艺术在审美教育中成为了人的"第二创造者",通过审美外观和审美游戏把人创造成一个人性完整的人。审美教育中,刚毅美(崇高)和柔软美(优美)对不同的人性缺失者产生作用,使得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人性缺失,造就人性完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 人性 艺术
下载PDF
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述评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慧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鲁道夫斯.坦纳是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所创建的华德福学校教育逐渐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和实践。斯坦纳教育思想以人智学为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本文通过对斯坦纳教育思想内涵的阐释和评价,分析斯坦纳教育思想对我... 鲁道夫斯.坦纳是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他所创建的华德福学校教育逐渐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和实践。斯坦纳教育思想以人智学为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本文通过对斯坦纳教育思想内涵的阐释和评价,分析斯坦纳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道夫·斯坦纳 人类本质 艺术
下载PDF
神性、人性和理性——略论艺术形态与时代精神 被引量:4
4
作者 邵百鸣 饶素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146,共6页
艺术的本质在于其精神性,从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中去确立划分艺术形态的标准是符合艺术本质的。按照艺术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的不同,艺术形态可分为神性艺术、人性艺术和理性艺术,以丰富的艺术史例可以说明其特征。
关键词 神性艺术 人性艺术 理性艺术 艺术形态 分类标准 时代精神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世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4,59,共1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论界就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流文论界基本上通过批判的方式以阶级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艺表现人性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论界就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流文论界基本上通过批判的方式以阶级性替代、否定了人性,也否定了文艺表现人性的必要性、重要性,其结论和批判的方式都严重地影响了学术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学术环境的改变,随着文艺、文论的拨乱反正,文论界、美学界、哲学界逐渐正视这个问题,就人性、人道主义的含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比较自由的讨论,但是,就基本观点而言,学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相当大的差别、分歧,甚至严重的对立。尽管如此,大多数学者仍然肯定了人性、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它们的联系,以及文艺表现人性、人情的重要性。这两次讨论主要针对人性与人的阶级性、社会性的关系,力图把文艺从"极左"政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澄清了不少理论问题、促进了文艺创作与批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经济、金钱已经对人的存在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探讨人性、人道主义及其与文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新形势下文艺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艺理论 人性 人道主义 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 文艺思想
下载PDF
从人性空间的设计角度浅谈环境陶艺 被引量:2
6
作者 袁乐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71,34,共3页
生存的艺术化与艺术的人性化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趣味趋向,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美化人类自我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的重要渴求。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不仅要迎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提供给人们一种愉快、轻松和自然的生... 生存的艺术化与艺术的人性化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趣味趋向,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美化人类自我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的重要渴求。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不仅要迎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提供给人们一种愉快、轻松和自然的生活空间,还满足人类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人以“人性化”的关怀。主要从人性空间的设计角度浅谈环境陶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空间 环境陶艺 设计
下载PDF
倾慕现代,抑或呼唤传统——论张爱玲小说的中国文化精神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建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49-52,共4页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张爱玲小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精神 自然人性 金钱商品 艺术趣味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被引量:3
8
作者 谢南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文论 语言学 人性 形象性
下载PDF
3D电影产业悖论解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苏月奂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4,共6页
3D电影一方面屡创票房神话,另一方面饱受诟病,两者形成了一大产业悖论。这一悖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产业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利己性由于缺乏产业规范的有效约束而被放大和放纵,艺术家和观众的利益分配失衡,经济关系恶化。破解这一悖论的... 3D电影一方面屡创票房神话,另一方面饱受诟病,两者形成了一大产业悖论。这一悖论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产业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利己性由于缺乏产业规范的有效约束而被放大和放纵,艺术家和观众的利益分配失衡,经济关系恶化。破解这一悖论的根本在于匡正人性,关键在于制定和完善艺术法,而完善艺术法的难点在于解决艺术质量标准问题。在艺术法得到完善和遵守的前提下,再谈3D电影艺术质量提升才是有意义的。3D电影艺术构建应以国家为单位,集一国之技术、财力和创造力,挖掘一国之文化宝藏和艺术素材,建立品牌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电影 产业悖论 艺术质量 人性 艺术法
下载PDF
浅谈人性特点与育人的艺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桂蕊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54-156,共3页
文章阐述了人际交往、两性交往和情绪情感中人性的特点 ,并从人性特点出发论述了育人的艺术。
关键词 人性的特点 育人艺术
下载PDF
人性的毁灭——谈张爱玲小说《金锁记》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静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33-34,共2页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不仅仅限于描写一个受封建家庭及婚姻残害的女性命运,而是用充满意象和隐喻的文字,一层层细细地剖开一个女人的灵魂,将一个女人在封建畸形婚姻中的心理裂变,即人性阴暗心理的激化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使人性毁灭的...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不仅仅限于描写一个受封建家庭及婚姻残害的女性命运,而是用充满意象和隐喻的文字,一层层细细地剖开一个女人的灵魂,将一个女人在封建畸形婚姻中的心理裂变,即人性阴暗心理的激化过程,作了深刻的剖析,使人性毁灭的悲哀与可怕,赤裸裸地展现出来,重重地震撼着世人的心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毁灭 思想价值 艺术价值
下载PDF
试析席勒的审美乌托邦理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学雨 《安康师专学报》 2005年第1期38-41,共4页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审美乌托邦 人性 审美 艺术
下载PDF
《山本》“混沌”美学特色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晓可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0-35,共6页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体现了为中国最伟大的山秦岭做志的抱负。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本》想要为山“立言”,便只能用禾草盖珍珠的近乎原生态的、复杂多元的混沌书写方式。通过探索性分析,一方面挖掘《山本》中开启“混沌”内容的生...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体现了为中国最伟大的山秦岭做志的抱负。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本》想要为山“立言”,便只能用禾草盖珍珠的近乎原生态的、复杂多元的混沌书写方式。通过探索性分析,一方面挖掘《山本》中开启“混沌”内容的生态、历史、文化三重“密码”;一方面聚焦于人性问题,探索了“人之初”原生、复杂的“混沌”秉性。最终通过这些分析,来展现《山本》在“混沌”书写方面所呈现出的空间构筑、叙事艺术、哲学思维诸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而对其气韵宏大的艺术高度和雄浑苍茫的艺术境界给予整体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本》 混沌 秦岭 人性 艺术 价值
下载PDF
青衣的悲剧人生——解读《青衣》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妮 《宜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1-114,共4页
《青衣》是毕飞宇创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完成了他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在创作上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标高。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衣》中三代青衣人各自的悲剧命运分析,对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对小说的悲剧艺术进行全... 《青衣》是毕飞宇创作的一个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完成了他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在创作上再次出现一个新的标高。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衣》中三代青衣人各自的悲剧命运分析,对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进行阐释,以期对小说的悲剧艺术进行全面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衣 政治悲剧 人性悲剧 社会悲剧 艺术悲剧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俊贤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55-59,共5页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文学发展特征 真善美 人性 艺术创新
下载PDF
人性、美与艺术
16
作者 李龙强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感性 艺术 艺术品
下载PDF
传统印染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7
作者 周升 《染整技术》 CAS 2018年第8期79-81,共3页
当人与自然从大的社会环境向小的生活环境进行转移时,传统印染中强调以色彩为主的理念已经明显落伍,如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成为关键的切入点。
关键词 印染理念 人与自然 环境艺术设计
下载PDF
米开朗基罗人性本能中的情感世界及其艺术创作
18
作者 刘永亮 王力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基督徒同时又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在米开朗基罗的同、异性恋情中,神圣的、完美的、纯净的,不存在肉欲和性爱的爱情观构成了他人性美的精神世界。同时,柏拉图式的爱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温纯的情调与幸福的感受,并成为...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基督徒同时又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在米开朗基罗的同、异性恋情中,神圣的、完美的、纯净的,不存在肉欲和性爱的爱情观构成了他人性美的精神世界。同时,柏拉图式的爱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温纯的情调与幸福的感受,并成为维系他诗歌艺术、雕刻艺术及绘画艺术创作的精神支柱。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是其人性本能的呈现,并赋予深刻的情感经历,流露出其人性美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人性 宗教 艺术 柏拉图主义
下载PDF
寻根索源——探讨民间艺术的天人合一
19
作者 张云霞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1年第2X期283-285,共3页
文章所探讨的是民间艺术的"天人合一"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文人把自然作为人和艺术美的对应物,在自然美中关照自身,以达怡身畅神之目的的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民间艺术种... 文章所探讨的是民间艺术的"天人合一"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文人把自然作为人和艺术美的对应物,在自然美中关照自身,以达怡身畅神之目的的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我仅以剪纸、社火为例,来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对寻根与失根、理想与现实、真与幻的永恒矛盾中,不断追求精神的超越,民间艺术就是这样维系着中华民族之魂魄,弘扬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民间艺术 剪纸 社火
原文传递
人与自然对话的基本范式
20
作者 张强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3-21,共9页
神话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范式 ,它的发生来源于自然崇拜。继神话范式以后 ,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二个范式是哲学。哲学从神话中提升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它消除了神灵信仰造成的误区 ,以经验关心宇宙的本原 ;二是它把探索宇宙本... 神话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范式 ,它的发生来源于自然崇拜。继神话范式以后 ,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二个范式是哲学。哲学从神话中提升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它消除了神灵信仰造成的误区 ,以经验关心宇宙的本原 ;二是它把探索宇宙本原的重心转移到人的方面。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三个范式是艺术范式。艺术范式诞生于神话与哲学的母体之中 ,神话与哲学分别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起点 ,这两种方式贯穿于思维活动的始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对话 范式 神话型 哲学型 艺术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