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5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
1
作者 刘丹丹 杨磊 窦银慧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4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SF)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采用乱数表法将102例老年CHF患者分组;常规组(n=48例)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联合组(n=54例)则联合RHGSF辅助治...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SF)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采用乱数表法将102例老年CHF患者分组;常规组(n=48例)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联合组(n=54例)则联合RHGSF辅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IF-1α、VEGF、口腔pH值及VA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28 d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血清HIF-1α的平均水平低于常规组、VEGF水平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H值低于常规组,各指标组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RHGSF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显著,可碱化患者口腔唾液,缓解疼痛,实现抗炎和修复口腔黏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GSF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VEGF
下载PDF
十一味参芪片联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及对骨髓抑制的影响
2
作者 徐洋 袁慧 陈红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十一味参芪片联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及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启东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人粒细胞... 目的:研究十一味参芪片联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效果及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启东市中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研究组给予十一味参芪片联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常规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均降低,研究组WBC、Hb、PLT、NEU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CD3^(+)、CD4^(+)、CD8^(+)均降低,研究组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痛、发热、乏力、头痛头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选择十一味参芪片联合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予以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维持患者血常规水平及免疫功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味参芪片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癌 化疗 骨髓抑制 血常规
下载PDF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协标品均匀度分析
3
作者 朱留强 刘兰 +3 位作者 于雷 丁有学 史新昌 周勇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0-853,共4页
目的:分析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协作标定样品(以下简称协标品)均匀度。方法:利用协标品协作标定数据中同一次实验中A组和B组配对数据差值估算协标品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而估算协标品的均匀度;以数据两两间差值的标准差和协标品引入... 目的:分析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协作标定样品(以下简称协标品)均匀度。方法:利用协标品协作标定数据中同一次实验中A组和B组配对数据差值估算协标品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而估算协标品的均匀度;以数据两两间差值的标准差和协标品引入的不确定度共同估计国际标准品引入的不确定度。结果:协标品的不确定度为0.27×10^(6)IU·支^(-1);扣除实验影响,协标品均匀度约为3%;国际标准品带来的不确定度为0.49×10^(6)IU·支^(-1)。结论:探讨生物学活性协标品均匀度分析方法,为其他标准品协作标定提供方案参考,也为该标准品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生物学活性 协作标定样品 协作标定 均匀度 不确定度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金素芳 方锦川 +1 位作者 李石 马文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92-594,F0003,共4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宫腔灌注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60例复发性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宫腔灌注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60例复发性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hG-CSF宫腔灌注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雌、孕激素水平,治疗后的胞饮突成熟率以及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雌二醇(E2)及孕酮(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患者继续妊娠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流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活产分娩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发育成熟的胞饮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复发性流产的患者采用rhG-CSF宫腔灌注治疗,有助于患者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提升,子宫内膜容受性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使患者流产率显著降低,增加妊娠成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治疗 宫腔灌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子宫内膜容受性 妊娠结局
下载PDF
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马晶晶 曹梦璐 +3 位作者 姚雨君 邹凤 李亚军 喻皇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15-2819,共5页
目的对比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使用长、短效两种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经多周期化疗造成骨髓抑制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对比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使用长、短效两种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经多周期化疗造成骨髓抑制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17例,其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短效,rhG-CSF组)54例,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长效,PEG-rhG-CSF组)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髓抑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化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经治疗后PEG-rhG-CSF组患者WBC/ANC恢复至正常值范围所需的时间为(3.53±1.38)d,短于rhG-CSF组(4.52±1.78)d(P<0.01)。WBC/ANC升至正常范围后的维持时间在PEG-rhG-CSF组是(11.07±2.98)d,而rhG-CSF组是(6.04±2.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G-CSF治疗3 d后rhG-CSF组患者WBC/ANC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比例为59.20%,而PEG-rhG-CSF组患者为69.80%。结论rhG-CSF和PEG-rhG-CSF对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WBC/ANC的恢复PEG-rhG-CSF组优于rhG-CSF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恶性肿瘤 多周期化疗 骨髓抑制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知刚 张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RHGSF)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RHGSF)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研究组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RHGSF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口腔pH值、VAS评分、血清HIF-1α、VEGF水平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疗效(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7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口腔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口腔P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HIF-1α的平均水平为(4.8±1.1)ng/L,血清VEGF的平均水平为(29.1±3.2)ng/L。对照组血清HIF-1α的平均水平为(6.1±1.2)ng/L,血清VEGF的平均水平为(19.7±3.4)ng/L。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患者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联合RHGSF治疗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其口腔PH值和疼痛程度,减少HIF-1α和增加VEGF在机体内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永娜 贺宝霞 +2 位作者 张振鑫 陈金花 张文周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826-1830,共5页
目的:对比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成本-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使用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 目的:对比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成本-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使用长、短效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132例病例,其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短效,A组)60例,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长效,B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髓抑制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两组治疗方案的成本,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并以下调药品价格2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A、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骨髓抑制情况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成本分别为(335.91±180.34)、(1982.75±603.15)元,A组成本明显低于B组(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69、26.44。以A组为参照,B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94.5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无差异。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预防和治疗肺部恶性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有效性相当,但前者的成本-效果比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肺部恶性肿瘤 骨髓抑制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敏 帅晋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探究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价值。方法:114例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所有患者(57例)均采取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 目的:探究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价值。方法:114例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所有患者(57例)均采取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所有患者(57例)则采取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及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25%)高于对照组(87.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为(7.45±1.04)分,对照组症状积分为(7.43±1.11)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积分为(2.33±0.46)分,对照组积分为(3.89±0.48)分,经治疗后各组患者症状积分均一定程度下降,患者症状均改善,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为(6.34±1.32)d,短于对照组(10.24±1.11)d,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为(5.11±1.01)d,短于对照组(8.42±1.06)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与对照组(3.51%)相当,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96.49%)高于对照组(85.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效果良好,患者粒细胞减少症状明显改善,且患者恢复快,满意率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粒细胞减少 地榆升白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伟 王研 +4 位作者 丁年羊 刘小林 王超 翟建皓 吴君 《肿瘤药学》 CAS 2018年第5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选取59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Ⅲ期肺癌并行化疗后出现IV度骨髓抑制(WBC<1×10~9 L^(-1))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有效性及经济性。方法选取59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Ⅲ期肺癌并行化疗后出现IV度骨髓抑制(WBC<1×10~9 L^(-1))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或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3 d的WB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从开始治疗至WBC恢复至正常水平(WBC>4×10~9 L^(-1))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经济性。结果治疗前及治疗第3 d,两组患者W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WBC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患者死亡;实验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及更短的治疗周期,但费用较为昂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白细胞减少症 有效性
下载PDF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肝癌患者介入术后骨髓抑制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书元 余辉 +2 位作者 傅琪琳 范文征 尚长青 《陕西中医》 2018年第10期1390-1392,共3页
目的:探讨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接受经导管TACE治疗,连续... 目的:探讨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接受经导管TACE治疗,连续4个疗程化疗;术后所有患者均预防性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芪胶升白胶囊。结果:治疗组化疗完成率为100%(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64%(39/44)(P<0.05)。治疗组化疗后WBC、Hb和PLT指标Ⅲ~Ⅳ度骨髓抑制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WBC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_4^+和CD_4^+/CD_8^+均显著上升(P<0.05),CD_8^+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骨髓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显著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对患者WBC、Hb和PLT的抑制程度,缩短骨髓抑制恢复时间,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保证TACE的治疗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芪胶升白胶囊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雨媛 郭瑢 +6 位作者 黄胜 杨银菊 王常安 汤琦 王建逵 周绍强 陈德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26-31,共6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双周紫杉醇(EC-T)化疗方案,化疗后随机分成接受PEG-rhG-CSF预防的试验组和接受rhG-CSF预防的对照组,监测各个化疗周期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15例。各化疗周期中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PEG-rhG-CSF组比rhG-CSF组低,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两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能够降低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优于rhG-CSF,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乳腺癌 剂量密集型化疗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种肖宇 高玲娜 +2 位作者 朱小丽 马红芳 种宝贵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8期814-818,共5页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1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防NG药物分为实验组(n=99)与...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预防肺癌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1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防NG药物分为实验组(n=99)与对照组(n=99),两组均以DDP方案(多西紫杉醇+顺铂)化疗,每周期化疗结束24~72 h后,实验组给予PEG-rh G-CSF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治疗。观察两组Ⅲ/Ⅳ度NG、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及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FN)再住院情况,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化疗延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Ⅲ/Ⅳ度NG发生率为18.18%,小于对照组(49.49%),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实验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71.71%)、因FN再住院率(9.09%)及不良反应发生率(37.37%)与对照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80.81%)、因FN再住院率(14.14%)及不良反应发生率(47.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率、化疗延迟率为8.08%、5.05%,均小于对照组因NG化疗药物剂量调整率(30.30%)、化疗延迟率(17.17%),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 PEG-rh G-CSF可有效预防肺癌化疗NG发生,减少因NG导致的化疗药物剂量调整、化疗延迟,且不显著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预防 化疗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建红 陈海辉 +1 位作者 张日光 黄慧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825-2829,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n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n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化疗第一周期的第3天给予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若出现ANC减少,则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继续给予6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若未出现ANC减少,则在化疗第二个周期给予3 mg PEG-rhG-CSF皮下注射。结果化疗第一周期、化疗第二周期3 mg PEG-rhG-CSF、化疗第二周期6 mg PEG-rhG-CSF后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1%、31.6%、55.6%(P<0.05);三者之间的ANC减少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一周期、化疗第二周期3 mg PEG-rhG-CSF、化疗第二周期6 mg PEG-rhG-CSF的FN发生率分别为4.3%、7.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有2例出现骨痛、1例出现乏力、1例出现肌肉疼痛,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结论化疗期间使用PEG-rhG-CSF可有效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老年 消化道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宫颈癌和卵巢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银谋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宫颈癌、卵巢癌行化疗治疗患者75例,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化疗中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预防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收治宫颈癌、卵巢癌行化疗治疗患者75例,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 5 mg/kg皮下注射,37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取PEG-rhG-CSF 100 mg/kg皮下注射,对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外周血象进行检测,对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进行计算,统计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后第3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出现一过性下降,在5~7 d达到相对最低值,在7~14 d逐渐回升,在化疗第14天时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均回复到化疗开始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化疗第1、3、5、7、14天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Ⅲ度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10. 81%(4/37),与对照组患者(13. 16%,5/3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骨骼肌肉疼痛、皮疹、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EG-rhG-CSF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减少的发生风险,具有同rh G-CSF相当的药物效果,但其操作更为简便,仅需一次注射即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卵巢癌 化疗并发症 粒细胞缺乏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少清 黄祥妹 王雪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0-86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照组40例患者在白细胞计数4×109/L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统计8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例患者免疫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白细胞最低值、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等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化疗期间感染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改善白细胞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缩短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皮下注射 T细胞群落 中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效果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红利 孔旭东 +4 位作者 徐升 刘玉霞 孙武 左旭 耿秀琴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6期6757-6760,共4页
目的探讨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药物分为短效组[n=40,接受重组... 目的探讨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使用药物分为短效组[n=40,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治疗]和长效组[72例,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给药后WBC或ANC恢复至正常所用时间、恢复至正常后的维持时间及WBC升高情况,比较两组药物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两组患者WBC、ANC水平均升高,且长效组高于短效组(P<0.05)。与短效组比较,长效组患者给药后WBC或ANC恢复至正常时间缩短,WBC或ANC恢复至正常后的维持时间延长(P<0.05)。长效组患者治疗5 d和治疗7 d的WBC升高率高于短效组(P<0.05)。长效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短效组,药物费用高于短效组(P<0.05)。结论PEG-rhG-CSF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WBC和ANC的回升,且可以延长WBC或ANC恢复至正常后的维持时间,效果优于rhG-CSF,且安全性更高,但价格昂贵。临床使用中应充分考虑患者骨髓抑制程度,并结合患者家庭经济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的剂量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白细胞减少症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疗效
下载PDF
宫腔灌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彩娟 何瑞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6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宫腔内灌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本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30例接受G-CSF宫腔... 目的探讨宫腔内灌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本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30例接受G-CSF宫腔灌注治疗为研究组,另外28例接受芬吗通(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m、RI、A型子宫内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Em均高于对照组,RI值、A型子宫内膜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灌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其质量剂量、时机和灌注次数,对不孕不育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灌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芬吗通片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海龙 王丁丁 +3 位作者 陈雨桐 陈晓伟 李冰 王欣丽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氟尿嘧啶联合顺铂3周疗法进行化疗,3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24~48 h开始,给予5μg·kg^(−1)·d^(−1)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每天1次,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降至最低值后连续两次≥5.0×10^(9)·L^(−1)或1次≥10.0×10^(9)·L^(−1),或连续用药14 d。试验组患者给药开始时间同对照组,给予3 mg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1个化疗周期用药1次。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化疗周期的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给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6、9、12、15、18天时的外周血AN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3、21天时的ANC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率显著减少(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给药前,两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中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情绪状况4个方面内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FACT-G量表各项内容评分均较给药前升高,试验组给药后FACT-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PEG-rhG-CSF用于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能显著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化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VDLP方案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司艳辉 王洋洋 +2 位作者 李冰 黄鹏程 李录克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4期96-99,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VDLP方案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费城染色体阴性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VDLP方案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60例费城染色体阴性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缓解率[70.00%(21/30)]高于对照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VDLP方案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ALL患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城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VDLP方案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苗苗 徐海燕 +2 位作者 孙瑞 刘姗 王延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1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PEG-rhG-CSF)对于预防肺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 目的本研究探讨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PEG-rhG-CSF)对于预防肺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11月至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40例作为一级预防组,在每周期化疗结束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选择同期的肺癌化疗后前一周期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作为二级预防组,在第2个周期化疗后24h给予低剂量PEG-rhG-CSF 3mg进行预防性治疗,观察化疗后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及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一级预防组患者治疗后31例(77.5%)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22.5%)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5.0%),1例合并抗生素治疗,1例因出现4级血小板减少导致化疗药物减量并化疗延迟。二级预防组治疗前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55%),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8例(45%),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合并抗生素治疗,发生率2.5%,化疗延迟10例(25.0%)。在给予3mg PEG-rhG-CSF治疗后,32例(80.0%)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20.0%)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例(7.5%),无化疗药物减量者,化疗延迟1例(2.5%),无发热及使用抗菌药物。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15.0%比12.5%)及乏力(7.5%比10%)。结论低剂量聚乙二醇化粒细胞刺激因子能够预防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