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寺中晚期人骨的种系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雅军 何驽 张帆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371,共9页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灰坑中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和种族类型的分析,并报告了人骨古DNA的分析结果。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墓葬中的人骨和灰坑中的人骨在单倍型的分类上没有差别,属于中国北方人群的常见单倍群。头骨测量特征的...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墓葬和灰坑中的人骨进行了性别年龄的鉴定和种族类型的分析,并报告了人骨古DNA的分析结果。DNA的分析结果表明墓葬中的人骨和灰坑中的人骨在单倍型的分类上没有差别,属于中国北方人群的常见单倍群。头骨测量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出灰坑的人骨与二十世纪发掘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形态距离较远。这个结果可能暗示着陶寺早期人群和中晚期的人群可能有不一样的来源,期望未来对这两个人群的直接的DNA对比结果会有助于来源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 陶寺 墓葬 灰坑 山西
下载PDF
从人骨材料谈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永生 肖雨妮 曾雯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65,共10页
枕骨变形和人工拔牙等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西山、淅川沟湾,湖北房县七里河、枣阳雕龙碑等遗址的古代居民也发现有枕骨变形、人工拔牙等现象;而且从遗传特征最为明显的颅面部来看,这四处遗址的古... 枕骨变形和人工拔牙等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西山、淅川沟湾,湖北房县七里河、枣阳雕龙碑等遗址的古代居民也发现有枕骨变形、人工拔牙等现象;而且从遗传特征最为明显的颅面部来看,这四处遗址的古代居民最接近于大汶口文化居民。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些带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器物,且墓葬中亦存在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故而推断这四处遗址应该有从海岱地区迁徙而来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由于未发现大规模的创伤现象,此次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应为和平的人口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材料 大汶口文化 枕骨变形 人工拔牙 人口迁徙
原文传递
鹤壁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标本鉴定报告 被引量:6
3
作者 魏东 张林虎 赵新平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2,共4页
本文是刘庄遗址下七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鉴定报告。共对202例个体进行了鉴定。对死亡年龄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古代居民的死亡高峰集中25~35岁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该墓地古代居民齿科疾病患病率低。
关键词 刘庄遗址 下七垣文化 人骨 病理
原文传递
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出土人骨的创伤、病理及异常形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魏东 曾雯 +1 位作者 常喜恩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6,共11页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古代人骨的病理、创伤及异常形态的综合研究。通过检查,笔者发现齿科疾病、关节疾病、创伤等病理现象在该人群中都有一定频率的出现。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 本文是对出土于新疆哈密黑沟梁墓地古代人骨的病理、创伤及异常形态的综合研究。通过检查,笔者发现齿科疾病、关节疾病、创伤等病理现象在该人群中都有一定频率的出现。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反映出该批人群的生活状况做出推论。文中同时对骨骼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做了尝试性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沟梁墓地 人骨 创伤 病理 功能压力
下载PDF
宁夏海原石砚子墓地人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涛 张群 +2 位作者 赵惠杰 张雯欣 张全超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6-104,72,共10页
本文对海原石砚子墓地的颅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我们认为石砚子居民总体的颅面部形态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较为相似,但在个别特征表现上又明显与之有别,显示出混合型的体质特点,推测是该地区早期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的结果。我... 本文对海原石砚子墓地的颅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我们认为石砚子居民总体的颅面部形态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较为相似,但在个别特征表现上又明显与之有别,显示出混合型的体质特点,推测是该地区早期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高度融合的结果。我们在石砚子M12中的1例成年男性个体的颅骨上发现有大面积不规则形的骨质破坏,推测应系由颅骨转移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砚子墓地 人骨 颅骨转移癌
下载PDF
新乡善护寺遗址明代墓葬人骨观察
6
作者 孙蕾 郭强 李彦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1,160,共7页
善护寺位于河南新乡原阳县,是明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寺院,至清嘉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未再复建。本文对善护寺遗址明代墓塔南侧的两座竖穴土坑墓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与观察,发现人骨上特殊的肌肉韧带起止点痕迹、颈肩部位退行性关节炎... 善护寺位于河南新乡原阳县,是明代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寺院,至清嘉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未再复建。本文对善护寺遗址明代墓塔南侧的两座竖穴土坑墓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与观察,发现人骨上特殊的肌肉韧带起止点痕迹、颈肩部位退行性关节炎及多处创伤等一系列骨骼特征,显示其生前有长期和频繁的结珈跌坐行为,头颈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并于青壮年期参与暴力打斗。参考临床医学、生物考古学和相关历史文献,认为两例老年男性人骨的身份为陪葬在墓塔旁的僧人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护寺 僧人 人骨 结珈跌坐 创伤
原文传递
人体骨骼生物力学测试研究综述
7
作者 张冠军 马巾慧 +1 位作者 李昊 刘煜 《汽车工程学报》 2024年第3期433-454,共22页
骨骼是由矿物质和胶原蛋白等成分构成的多尺度层级结构,其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自适应特性造就了骨骼复杂的非均匀性、各项异性等特性。为适应机械、生物力学、医学、航空航天、法医等多领域中骨骼生物力学特性的表征,需要利用多种不同的... 骨骼是由矿物质和胶原蛋白等成分构成的多尺度层级结构,其在生理载荷作用下的自适应特性造就了骨骼复杂的非均匀性、各项异性等特性。为适应机械、生物力学、医学、航空航天、法医等多领域中骨骼生物力学特性的表征,需要利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力学测试方法,准确地获取骨骼的材料本构参数。全面介绍了骨骼试样的保存、制备、测试及材料本构参数识别方法,分析了各种力学测试方法的特点及其对骨骼试样的要求。还介绍了新测试技术在骨骼力学特性表征方面的应用,基于三点弯曲测试方法提出了一套人体骨骼的材料参数获取流程。可为骨骼生物力学特性的系统表征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骨骼 力学测试 生物力学 材料参数
下载PDF
四川宁南钟家梁子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
8
作者 朱语桐 张国文 +1 位作者 郑万泉 张燕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79,共13页
本文通过对四川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人骨样品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该遗址及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结果显示,钟家梁子遗址先民的δ^(13)C值范围为-18.4‰~-10.0‰,δ^(15)N值范围为4.76‰~12.63‰,表明其食物... 本文通过对四川宁南县钟家梁子遗址人骨样品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该遗址及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结果显示,钟家梁子遗址先民的δ^(13)C值范围为-18.4‰~-10.0‰,δ^(15)N值范围为4.76‰~12.63‰,表明其食物结构中C_(3)、C_(4)类食物均占有一定比例,且摄入了较多的动物性蛋白;不同性别、年龄及葬俗的群体间存在食谱差异。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相关考古成果,推测钟家梁子遗址先民从事稻/粟混作农业,并通过采集野生植物进行补充;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渔猎及家畜饲养均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金沙江中下游地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梳理,发现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作物结构一直以稻/粟混作为主,青铜时代开始种植小麦、大麦、大豆等作为补充,对植物资源的利用越发灵活和多样化。此外,该地区不同遗址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可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形阻隔、人群交流及当地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人骨 稳定同位素 饮食 生业经济
下载PDF
Microwave/Thermal Analyses for Human Bone Characterization
9
作者 Vinay Kumar Suryadevara Suyog Patil +3 位作者 James Rizkalla Ahdy Helmy Paul Salama Maher Rizkall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A novel imaging approach utilizing microwave scattering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analyze various properties of bone. Microwave frequencies of 900 MHz, 1 GHz, and 2.4 GHz were used during this study. This investigation... A novel imaging approach utilizing microwave scattering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analyze various properties of bone. Microwave frequencies of 900 MHz, 1 GHz, and 2.4 GHz were used during this study. This investigation’s objectives were to emphasize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ities in human bones and to detect fine fractures through contrasts in bone densit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presented here is generated from COMSOL software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optimum transmission directed at the interface layers from an external microwave source. It was found that approximately 900 MHz microwave power was ideal for this application.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enetration depth where the power dissipat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bone condition. The microwave energy was generated from an exterior antenna that was interfaced, via catheter, to skeletal bone. The power transmitted to bone was converted into thermal energy, and has led to a visibl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reflects the bone density level, and accordingly, the type of bone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electr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including the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eat flux absorption through the bone substance,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on the FEM distributi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using tangential matching of field components at the tissue-bone interface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average power from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stimated from the Poynting’s vector, P = E*H), was assumed to be fully absorbed as heat due to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bone material. Furthermore, microwave energy was applied as a delta function and the thermal distributions have been analyzed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normal healthy bone and bones with structural or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The latter was emulated by different bone density to contrast normal bone anatomy. The FEM simulation suggests that thermography microwave imaging could be a good tool for b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human bones SIMULATION FEM COMSOL THERMAL DIAGNOSIS
下载PDF
河南开封御龙湾遗址人骨的创伤
10
作者 孙蕾 万军卫 +1 位作者 唐静 任婷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9-792,共14页
本文对开封城东南部一处明代晚期御龙湾建筑遗址出土的人骨遗骸进行鉴定,将其中存在死前创伤的人骨标本(R2、R3、R5、R6、R11和R12)作为研究材料,对人骨上的砍、砸、切及灼烧痕迹作辨析。结果显示:1)R6浅埋于明文化层,仰身直肢,头部有... 本文对开封城东南部一处明代晚期御龙湾建筑遗址出土的人骨遗骸进行鉴定,将其中存在死前创伤的人骨标本(R2、R3、R5、R6、R11和R12)作为研究材料,对人骨上的砍、砸、切及灼烧痕迹作辨析。结果显示:1)R6浅埋于明文化层,仰身直肢,头部有多处砍痕,被砍原因不明;2)R3在淤积黏土层中,侧身屈肢,除头部以外身体其余部位完好无缺,头部两处砸痕可能是房屋倒塌、砖块或房梁砸击头部导致;3)容器(R2、R5、R12)和房屋(R11)中人骨的砍、砸、切痕等属于暴力砍砸并存在肢解痕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片显示容器中的人骨经过了低温加热。第三点中所述人骨在出土地点、骨骼部位出现情况、伤痕位置与类型或灼烧痕迹等方面,都符合同类相食的基本标准,从生物考古学角度印证了史料记载“人相食”的人类惨剧。御龙湾明代建筑遗址出土的部分死前创伤人骨,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有可能属于同类相食事件的人类骨骼标本,为深入了解古代人相食现象及明代的社会历史等问题提供了人类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人骨 创伤 同类相食
下载PDF
郑州地区汉唐宋墓葬人骨种系研究——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蕾 朱泓 +1 位作者 楚小龙 樊温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15,I0015-I0016,共13页
本文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的汉唐宋墓葬人骨为研究对象,对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的颅骨标本进行了人骨种系的研究,并对以之为代表的汉唐宋中原汉民族的人种成分构成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推测和归纳。虽然郑州汉代组可能混入... 本文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的汉唐宋墓葬人骨为研究对象,对郑州地区汉、唐、宋组居民的颅骨标本进行了人骨种系的研究,并对以之为代表的汉唐宋中原汉民族的人种成分构成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推测和归纳。虽然郑州汉代组可能混入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郑州唐代组也受到了除汉民族以外更多异族的影响,但郑州汉、唐组均较大地体现出古中原类型的特点。郑州宋代组古中原类型的体质特征明显减少,表现出更加混合的体质性状。就本文所研究的资料而言,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终形成的时间应不早于宋代。本文的研究将为探讨当今南、北方汉民族体质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古代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阳薛村遗址 郑州 汉唐宋 人骨 汉民族
原文传递
宁夏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涛 朱存世 +1 位作者 王晓阳 张全超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98,共7页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 宁夏地区的古人骨材料较为丰富,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有发现,为探讨该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类型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从宁夏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材料出发,在梳理人骨材料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各时期古代居民的体质类型的分类,进而对不同时期人群的构成问题进行了讨论,为解决宁夏地区历史时期各部族或民族的渊源和流向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人骨 体质类型
下载PDF
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居民的疾病考古学观察——以兴平留位墓地出土人骨为例
13
作者 景雅琴 陈靓 +1 位作者 王东 熊建雪 《文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1,共6页
本文对出土于兴平市留位墓地的十六国时期人骨牙齿和关节疾病进行了观察。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牙周病、根尖脓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观察结果显示留位居民龋齿的发病率相比关中地区其他人群偏低... 本文对出土于兴平市留位墓地的十六国时期人骨牙齿和关节疾病进行了观察。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牙周病、根尖脓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骨关节疾病包括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观察结果显示留位居民龋齿的发病率相比关中地区其他人群偏低,牙周病罹患率较高,前后牙均有发病。牙结石全部出现在后牙。两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关联,期待DNA的检测结果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位墓地 十六国 人骨 疾病考古学
下载PDF
新疆多岗墓地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雪莲 仇士华 +1 位作者 张君 郭物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79-91,59,共14页
拜城多岗墓地是新疆西部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的墓葬群之一,墓葬情况复杂,葬俗葬式多样,是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资料。本文对于采集到的该墓地41具人骨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多岗居民的饮食状况;并结合墓葬类型、随葬品种类,男女性别... 拜城多岗墓地是新疆西部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的墓葬群之一,墓葬情况复杂,葬俗葬式多样,是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资料。本文对于采集到的该墓地41具人骨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多岗居民的饮食状况;并结合墓葬类型、随葬品种类,男女性别以及考古学分期等对不同条件人们的食物差别进行考察,为该区域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饮食结构研究提供依据。分析结果显示,多岗居民δ15N平均值为12.56‰,表明食物中有较多的肉类;而δ13C分析平均值为-14.77‰,相应植物类食物中C4类植物为40%左右。参考周边遗址的出土遗存,其C4类植物应为粟或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多岗墓地 人骨δ13^C、δ15^N分析 饮食结构 早期铁器时代
下载PDF
西坡墓地再讨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雪莲 李新伟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2,共15页
西坡墓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04年-2006年发掘墓葬34座。本文以考古学翔实而完整的发掘记录与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碳氮稳定同位素古人类食物分析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科技手段与考古学结... 西坡墓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2004年-2006年发掘墓葬34座。本文以考古学翔实而完整的发掘记录与深入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以碳氮稳定同位素古人类食物分析为主线,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尝试科技手段与考古学结合进行西坡墓地的新探讨。研究发现,西坡墓地似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主要的为两部分。这样的划分不仅有利于食物分析关系上的理顺,而且还可以得到随葬器物的使用以及摆放上的支持。文章还对器物使用、墓葬年代以及墓葬等级划分及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坡墓地 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 墓地划分 墓葬年代 墓葬等级
原文传递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晓汀 林留根 朱泓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64,共12页
通过对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人骨进行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墓地所出人骨的体质特征,属于蒙古人种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与同属大汶口文化的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遗址非常接... 通过对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人骨进行观察、测量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墓地所出人骨的体质特征,属于蒙古人种且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与同属大汶口文化的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遗址非常接近,与属于仰韶文化的华县元君庙所出人骨也非常接近,为"古中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王城遗址 大汶口文化 人骨研究 古中原类型
原文传递
喇家遗址先民食物的初步探讨——喇家遗址灾难现场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雪莲 叶茂林 仇士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7-202,共6页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古食物 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下载PDF
古代人骨羟磷灰石的去污染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2 位作者 何德亮 高明奎 兰玉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8-74,共7页
前言 以古代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化学成份的分析,可以系统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迁徙路线,进而获取关于古代动植物的变迁、农业起源、动物驯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古代人类食谱研究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 前言 以古代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化学成份的分析,可以系统了解先民的食谱,揭示其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以及迁徙路线,进而获取关于古代动植物的变迁、农业起源、动物驯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古代人类食谱研究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当今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人骨 羟磷灰石 X射线衍射 喇曼光谱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原文传递
成都市十街坊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的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君 朱章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5-79,共5页
前言 十街坊遗址位于成都市南郊的棕树村,是一处属于宝墩文化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1998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没有... 前言 十街坊遗址位于成都市南郊的棕树村,是一处属于宝墩文化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1998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排列有序,没有发现棺木痕迹,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我们对墓葬中所出13个个体的人骨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十街坊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骨 拔牙风俗
原文传递
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骨盐框架结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景文 杨海贤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研究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骨盐的框架结构及框架中骨微间隙。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电脑图像分析及能谱分析,分析无骨病成人长骨、扁骨200例骨盐分布特征。结果:骨盐框架结构由微柱、微梁、微小梁、弓状梁... 目的:研究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骨盐的框架结构及框架中骨微间隙。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电脑图像分析及能谱分析,分析无骨病成人长骨、扁骨200例骨盐分布特征。结果:骨盐框架结构由微柱、微梁、微小梁、弓状梁、致密点、隔板和骨微间隙构成。骨微间隙由洞、内衬和壁组成,洞平均直径为84.4±75.6nm,与骨小管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0.001),平均密度为11~17个/μm2,与骨小管之比超过10:1。骨盐分针形结晶和微颗粒结晶。结论:骨盐框架结构及骨微间隙是骨盐在人皮质骨矿化基质中的存在形式,可能与骨盐吸收、沉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骨盐 矿化基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