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促进与局限 被引量:78
1
作者 杨振山 龙瀛 Nicolas DOUAY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人文—经济地理学 研究范式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56
2
作者 樊杰 周侃 +1 位作者 孙威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41
3
作者 樊杰 孙威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59-1469,共11页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交叉学科 学科进展 发展趋势 中国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对该领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展历程的讨论 被引量:30
4
作者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在回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出该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20世纪后半叶,一是确定了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定位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发展导向,并开拓了技术... 在回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出该学科建设的基本脉络。20世纪后半叶,一是确定了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定位和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发展导向,并开拓了技术经济的研究方法;二是在人文—经济地理地域分异格局研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突出体现在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究为代表的地域分异系统的研究,以及以区位论及"点—轴系统"研究为代表的空间结构组织的研究方面。21世纪的前10年,继续沿袭地域分异和空间结构的研究脉络,在地域功能区形成与演化,空间相互作用,城乡等不同地域统筹发展等空间组织方面产生了具有影响的理论和应用成就。与此同时,一方面由于新地域空间和新因素的研究产生的人文化趋向,以及新生领域的不断涌现,包括对信息化、全球化的响应研究及旅游地理学、金融地理学等学科方向的形成,使人文—经济地理学增强了活力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由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及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牵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得到重视,以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为特色、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研究方向在本所得到确立。目前开始着手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将以数据库为基础,以模型库为主要支撑手段,以可视化的地理过程表达及人机互动的辅助决策过程实现为成果的主要出口,努力通过技术方法的改进推动学科能力建设的实质性提升。未来学科建设的重点将聚焦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应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可持续性 区域发展 城市化 农业区划 土地利用 点-轴理论 地域功能 空间结构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 被引量:29
5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7-396,共10页
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 论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和人-地系统的特征,倡导开展"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阐明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术界特别是自然科学范畴内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在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地位逐步形成共识,促进地球表层领域内资源-环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的形成。针对少数学者的偏见,强调并分析了人文-经济地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人-地系统 方法论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被引量:28
6
作者 陆大道 刘彦随 +3 位作者 方创琳 陈明星 王姣娥 席建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70-2592,共23页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点—轴系统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对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的讨论 被引量:25
7
作者 樊杰 蒋子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 "未来地球"计划旨在提出系统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学术思想、顶层设计、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等,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在分析"未来地球"核心理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定位,并探索"未来地球"计划的5个优先事项对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的目标、视角和路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两个层次探讨了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学术思路。以"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为参照标尺,按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的逻辑架构,从提高预测能力和评估水平、调控过程和管制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体制机制设计等3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未来地球"的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地球 地球系统科学 可持续发展 人文—经济地理学 区域 系统解决方案
原文传递
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明星 龙花楼 +1 位作者 王成金 黄金川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56-1471,共16页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人才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研究回顾 展望 高层论坛 变化背景
原文传递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9
作者 韩增林 狄乾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34-1537,共4页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总结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厘定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与海岛 研究进展 人文-经济地理学 中国
原文传递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如何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大道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本质要求,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响应。响应中国式现代化,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该树立与遵循3个基本理念:资源节约理念、综合理念、战略思维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乡村振兴、新型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本质要求,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积极响应。响应中国式现代化,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该树立与遵循3个基本理念:资源节约理念、综合理念、战略思维理念;主要研究领域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等;地理学者要深刻把握基本国情,重视经济原则,讲好现代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情 基本理念 资源节约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原文传递
新时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刍议——兼议吴传钧先生的小事、大业 被引量:9
11
作者 樊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共8页
吴传钧先生是《经济地理》杂志的创办者,是杂志刊名的题写者。他是中国当代地理宗师、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领路人。2018年4月2日是吴先生百岁诞辰。文章从几件直接感受先生处事待人的风采、直接聆听先生谆谆教诲的回忆切入,叙述... 吴传钧先生是《经济地理》杂志的创办者,是杂志刊名的题写者。他是中国当代地理宗师、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领路人。2018年4月2日是吴先生百岁诞辰。文章从几件直接感受先生处事待人的风采、直接聆听先生谆谆教诲的回忆切入,叙述了先生在专业方面是融会贯通的典范、在国际交流中具有感染朋友的气场,为我们营造了团结合作的团队文化,并反复强调“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事业的根本是首先学会做人”。总结和体会多年来吴传钧先生发展和壮大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事业的经典要领,包括对学科交叉综合的学术定位和经世致用的应用定位,他提出做好学问的关键路径是脚踏实地,而发展壮大事业的座右铭是“学业并重”。在梳理新时代国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特点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要求,聚焦吴先生建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新命题,对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即:充分认知“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人地系统表现与成因机理,系统研究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调控原理,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过程的人地关系响应规律,以及形成面向7大战略和3大攻坚战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成果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传钧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回忆 新时代
原文传递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明星 周素红 +19 位作者 何深静 叶超 汪明峰 孙威 王开泳 刘艳军 朱晟君 马海涛 姚华松 马仁锋 张华 余建辉 吴康 王丰龙 黄耿志 赵荣钦 郝庆 刘春腊 郑捷 刘海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9-472,共24页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青年学者 责任 行动 传承 创新 新时代
原文传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与解读——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明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7年第4期426-434,共9页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不回避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却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采用词云图等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不回避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却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采用词云图等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定量指标和重点区域作了梳理和分析,三大特点:(1)"改革"的笔墨最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83次;(2)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和"群众"分别被提及40次、28次;(3)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府依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给学科提出了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咨询问题,主要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空间治理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精准扶贫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亟待开展扎实和深入研究,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中科院作为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保持快速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政府工作报告 分析 解读 新型特色智库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原文传递
近20年来新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小雷 雷军 +4 位作者 段祖亮 杨兆萍 时卉 杨德刚 杨振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8,共10页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和社会地理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为国家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处于重要的... 文章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乡村地理、人口和社会地理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为国家和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在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背景下,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发展总目标,围绕干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复杂问题,创新干旱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开展了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干旱区主体功能区划及城乡统筹研究、重点地区城镇化格局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疆旅游全产业链研究,发挥学科的科学支撑作用,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美丽新疆建设、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学科进展 发展趋势 新疆
原文传递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行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明星 陆大道 +27 位作者 唐常春 刘承良 叶玉瑶 丁建军 王姣娥 刘晔 唐志鹏 孙中伟 陈东 李钢 孙伟 李鹤 潘峰华 张圆刚 李玉恒 李裕瑞 魏冶 赵建吉 彭立 高菠阳 胡志丁 钱丽芸 姜炎鹏 董冠鹏 杨传开 虞虎 安宁 戚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96-2124,共29页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也将迈入新时代。青年学者恰好处在承前启后的这一时期,围绕学科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面向新时代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40周年。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也将迈入新时代。青年学者恰好处在承前启后的这一时期,围绕学科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面向新时代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青年学者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和传承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所建立的学科体系,并力图继续开拓和创新。一是助力建设学科文化,打造具有学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术共同体。二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的自主理论建构与创新。三是向相关学科方向学习,加强交叉与综合的数据和方法创新,建设科学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体系。四是青年学者更需要踏实认真的态度,找准个人研究领域方向,求真务实并力图创造新的知识,不断提升研究深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学者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青年学者 责任 行动 传承 创新 新时代
原文传递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 China: A comparison with the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Geography in the USA 被引量:4
16
作者 SUN Jun PAN Yujun +1 位作者 TANG Maolin WU Youd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963-977,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Planet: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UCP),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A), and its com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propose that uppercas... 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Planet: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UCP),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A), and its com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propose that uppercase and plural "Geographical Sciences" (GS) i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geography in the next decad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ur rapidly changing planet. According to these comments, UCP valued technologies and tools exces- sively ("task"), and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methodology ("discipline"). Actually, both "task" and "discipline" are geographical wings, especially in the time of "big science". Enlightenment from UCP and its comments is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that should be balanced between "task" and "discipline", GS should be a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 of a disciplinary system, methodology, and technologies and tools, and this system should be scientific hu- manism based on scientific spirit and directed by humanism.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Chi- nese geograp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GS, including practice and theory. Obviously pro- gress and outlook are proposed as interdisciplinary GS, Earth Surface Sciences (ESS) and Geographical Construction (GC).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GS is very complex, and is composed of such human knowledge domains as sciences,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 The main mission is to research the open, complex, and macro earth system (not only scientifically, but also humanistically), and one significant methodology is "comprehen- sive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ns" (CIQQM).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changing direction in Chinese geography is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H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egic directions for geography geographical sciences earth surface sciences geographical con-struction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China
原文传递
李希霍芬的中国考察及其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价值刍议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晓平 高珊珊 +1 位作者 陈明星 刘卫东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7,共10页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了近代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他命名的"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国内学界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评述聚焦于他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 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了近代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他命名的"丝绸之路"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沿用至今。国内学界对李希霍芬学术贡献的评述聚焦于他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但对其研究成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价值尚缺少深入的总结。本文分析李希霍芬到中国考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基础文献,梳理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间在中国的历次考察路线和主要考察内容,以及与中国古"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计划;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总结分析了李希霍芬对中国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贡献,如区位分析、"联系"与"流"的分析、农业地域差异分析、人地关系分析、制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最后提出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研究对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研究及人文-经济地理学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一带一路”倡议 人文-经济地理学 区域合作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展望
18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80-1393,共14页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①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②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③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光缆网络 信息通信 交通运输 网络空间 人文—经济地理学
原文传递
提升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地位,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面向“十二五”规划的人文—经济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育填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7-361,共5页
面向"十二五"规划,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交流各单位对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考虑,以及在"十二五... 面向"十二五"规划,人文—经济地理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交流各单位对今后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考虑,以及在"十二五"有关规划研制过程中,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迎接"十二五",人文—经济地理学要以"人—地系统"动力学作为学科发展的理论方向,以国家需求及国际趋势为学科发展方针,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革新研究方法。充分发挥人文—经济地理学战略咨询作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提交具有影响力的咨询研究和咨询报告,抓住机遇,使人文—经济地理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 “十二五”规划
原文传递
ICT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总体特征及其知识图谱--基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视角与CiteSpace计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英浩 汪明峰 计怡村 《中国名城》 2021年第3期27-36,共10页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的应用与更新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国内外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体特...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的应用与更新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国内外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总体特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通过对国家合作网络分析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无论是在发文影响力还是在国家合作方面均处于边缘地位;英文文献对于“去中心化”“互联网骨干网络”和“不同的障碍”等主题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中文文献对“互联网”“大数据”对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对“智慧城市”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共同焦点,其中,国外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关怀”较为关切,国内研究则更注重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理论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与构建、全球趋势变化的影响、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对城市发展影响,以及ICT推动城市创新转型发展典型案例与模式总结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与通信技术 互联网 智慧城市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可视化软件 城市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