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时期的人与动物关系述评——以牛为个案 被引量:5
1
作者 苏全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48-361,共14页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学术界研究的很不够。以牛为例,经济方面,晚清国人对牛这一动物最为关注的所在,主要涉及耕牛、出口、捐税、牛奶、牛业管理等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最主要的是绘画形式,其次才是文学形式;猎奇方面的记载,《点石斋...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学术界研究的很不够。以牛为例,经济方面,晚清国人对牛这一动物最为关注的所在,主要涉及耕牛、出口、捐税、牛奶、牛业管理等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最主要的是绘画形式,其次才是文学形式;猎奇方面的记载,《点石斋画报》及《益闻录》较为突出;法律方面,多为案件描述,也有法令等内容;外国方面,主要涉及瘟病、交易、比赛、饲养等;动物学及医疗卫生方面,涉及到牛的特征以及饲养方法,牛的瘟病等医疗以及公共卫生等内容。此外,还有制造、学术、政治、哲学、社会等方面的记载。总之,晚清国人对牛的认知,视角多元,内容十分丰富。牛只是一个案例,其他如鼠、虎、兔、龙、蛇等,不胜枚举。人与动物的关系课题,是晚清乃至整个史学应该予以关注和强化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动物 晚清
下载PDF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关系试析——以狗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苏全有 李萌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79-84,共6页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学术界关注较少。以狗为个案,晚清时期国人在经济方面关注点是狗的捐税、与狗相关的职业、狗的经济功能、比赛、广告等方面;文学艺术方面,主要体现在绘画、小说、寓言、歌谣等;法律方面,以案件描述和法令为主;... 晚清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学术界关注较少。以狗为个案,晚清时期国人在经济方面关注点是狗的捐税、与狗相关的职业、狗的经济功能、比赛、广告等方面;文学艺术方面,主要体现在绘画、小说、寓言、歌谣等;法律方面,以案件描述和法令为主;医疗卫生方面,涉及狂犬病的治疗和公共卫生;此外,还有政治、军事、社会、猎奇等方面的记载,这些方面是了解晚清社会的关键。晚清国人对狗的认知,视角多元,人与动物的关系,学界应当加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动物 晚清
下载PDF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哲学维度
3
作者 高晓波 苏跃林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9-25,共7页
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新冠肺炎的暴发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尖锐对立。因此,有必要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一步将动物分解为野生动物和家畜两种类型,最终揭示人与动物的本质关系,即人与野生动物和... 作为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新冠肺炎的暴发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与动物关系的尖锐对立。因此,有必要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一步将动物分解为野生动物和家畜两种类型,最终揭示人与动物的本质关系,即人与野生动物和人与家畜的关系。新冠肺炎的暴发启示人类为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必须充分尊重野生动物生存规律,消除人与动物之间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人与动物 本质关系 野生动物
下载PDF
从人与动物的和谐看伊斯兰饮食理念
4
作者 李娟 《陇东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4-66,共3页
在伊斯兰理念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拥有和人类相同的生存权。动物供人类食用,而人类要保护和善待动物,这不仅是人类的义务也是真主所喜悦的善功。伊斯兰饮食理念提出饮食的选择性、伦理性和适度性观点,对保障动物的权利促... 在伊斯兰理念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真主的被造物,拥有和人类相同的生存权。动物供人类食用,而人类要保护和善待动物,这不仅是人类的义务也是真主所喜悦的善功。伊斯兰饮食理念提出饮食的选择性、伦理性和适度性观点,对保障动物的权利促进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人体健康、伦理道德构建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 人与动物 当代饮食
下载PDF
人兽共患病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潘润存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70-72,共3页
近年来,人兽共患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探讨人兽共患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提高人们对预防和控制人兽共患病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科学与动物相处、预防人兽... 近年来,人兽共患病不仅频繁发生,而且呈现上升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探讨人兽共患病上升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提高人们对预防和控制人兽共患病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科学与动物相处、预防人兽共患病的良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兽共患病 上升原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一种自由空间下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文哲 宫佳 +2 位作者 马洋洋 吕昊 薛慧君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3期8-13,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以增强辨识准确性和鲁棒性。方法采用中心频率7.29 GHz、带宽1.4 GHz的片上超宽带生物雷达系统采集人体与动物在自由空间条件下的雷达信号,经直流滤波、低通滤波、自适应滤波算... 目的提出一种非接触辨识人与动物的生物雷达信号处理算法,以增强辨识准确性和鲁棒性。方法采用中心频率7.29 GHz、带宽1.4 GHz的片上超宽带生物雷达系统采集人体与动物在自由空间条件下的雷达信号,经直流滤波、低通滤波、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信号预处理后,从频率和能量角度提取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结果人与动物辨识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相比,本文所提的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具有高准确率、高鲁棒性的特点,可以消除因个体差异而导致辨识误判的现象。结论基于生物雷达信号提取的增强型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能更准确辨识人体和动物目标,该方法可作为非接触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的底层基础性技术,帮助其辨识目标,进而确保信号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生物雷达 人与动物辨识 非接触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 算法 呼吸与心跳能量比特征
下载PDF
中西文化比较视阈下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反思——从“舌尖上”的疫情说起
7
作者 蒋建辉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6-36,共11页
新冠肺炎是一场由吃所引发的全民灾难,其反应出的伦理实质是当前人与动物关系的矛盾和混乱。因中西文化的冲突,我们在诸如“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从而导致在面对自然的必需和必然性难题时,无法形成统一的... 新冠肺炎是一场由吃所引发的全民灾难,其反应出的伦理实质是当前人与动物关系的矛盾和混乱。因中西文化的冲突,我们在诸如“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从而导致在面对自然的必需和必然性难题时,无法形成统一的伦理共识和价值尺度。解决当前人与动物关系的矛盾,需正视中西文化中各自伦理的缺陷,在生态伦理的理论指导下,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特征的新型伦理道德。通过对疫情的伦理反思,认为构建人与动物的新型伦理关系,需要遵从“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友好互利,可持续发展”和“健康节俭,适度消费”的基本原则,明确消费者、行业企业、政府、媒体的主体责任,在“适然”的道德实践中探寻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人与动物关系 生态伦理 新冠肺炎
下载PDF
我国农村人畜饮水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8
作者 李琪 严家适 《农田水利与小水电》 1991年第11期1-7,48,共7页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人畜饮水困难,这是历史遗留下的严重问题之一。文章对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从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原因;总结了人畜饮水工作的基本经验;指出了存在...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人畜饮水困难,这是历史遗留下的严重问题之一。文章对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分布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从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原因;总结了人畜饮水工作的基本经验;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水资源 调查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沛霖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4,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趋向繁盛,其中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形成近代城市人畜力公共交通、近代城市机械化公共交通、近代公共交通与城市社会变迁等热点专题领域。然迄今尚无专文梳理相关学术史。既如此,对该...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趋向繁盛,其中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形成近代城市人畜力公共交通、近代城市机械化公共交通、近代公共交通与城市社会变迁等热点专题领域。然迄今尚无专文梳理相关学术史。既如此,对该域研究的学术源流、发展现状加以爬梳总结,兼论阙失而展望未来,不仅可为学界添枝加叶,亦有裨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史和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学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城市 人畜力 机械化 公共交通 城市社会变迁
下载PDF
细胞焦亡与人和动物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续 徐世文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由炎性小体通过Gasdermin D(GSDMD)的切割以及IL-1β和IL-18等无活性细胞因子的激活而引发的炎症性细胞死亡形式。按激活的机制,可分为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依赖性经典途径和Caspase-4511依赖性非经典途径。...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由炎性小体通过Gasdermin D(GSDMD)的切割以及IL-1β和IL-18等无活性细胞因子的激活而引发的炎症性细胞死亡形式。按激活的机制,可分为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依赖性经典途径和Caspase-4511依赖性非经典途径。研究发现,细胞焦亡广泛参与人和动物的多器官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主要对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与其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鉴别以及细胞焦亡与动物和人类多器官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为动物和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及临床药物的靶向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指导和现实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分子机制 GSDMD 炎性小体 人和动物 器官系统疾病
下载PDF
云南大理和元阳人畜血清新疆出血热抗体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庆虹 冯锡光 +1 位作者 李兆祥 杨卫红 《地方病通报》 2002年第1期38-39,共2页
1993~ 1994年 ,采集云南省大理州花甸坝牦牛血清 12 6份、大理市发热伴出血病人血清 2份、红河州元阳县发热病人血清 371份 ,用 IFA及 CF试验检测新疆出血热抗体 ,结果均为阴性 ,表明该两地可能不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感染。
关键词 新疆出血热 抗体 人畜血清 云南
下载PDF
Factory Farming or Organic Farming:An Issue of Animal Cruelty in A Thousand Acres
12
作者 WU Li-min ZHOU X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9期896-900,共5页
Jane Smiley’s A Thousand Acres is one of her most famous and most studied works.Among several conflicts across the novel,one is often unnoticed.That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ctory farming and organic farming,represe... Jane Smiley’s A Thousand Acres is one of her most famous and most studied works.Among several conflicts across the novel,one is often unnoticed.That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factory farming and organic farming,represented respectively by Ginny’s father and husband,and by Ginny’s lover and the neighbor.Through a depic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factory farming and the failure of organic farming in the novel,Smiley exposes animal cruelty in factory farming,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nimal welfare and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tory farming organic farming animal cruelty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
下载PDF
Nuisance species:beyond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3
作者 Zina Skandrani Sebastien Lepetz Anne-Caroline Prevot-Julliard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14年第1期236-247,共12页
Introduction:‘Nuisance species’(or‘invasive’species)are often propos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concer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biodiversity crisis.Despite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exotic species do n... Introduction:‘Nuisance species’(or‘invasive’species)are often proposed to be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concer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biodiversity crisis.Despite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exotic species do not always become invasive,this perception is still commo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This suggests that other issues are at stake in the concept of nuisance species rather than just the problems they raise,grounded mostly in ecological or economic arguments.Methods:We retraced the evolution of pigeon representation in France through an extensive review of ancient texts related to pigeons and reviewed more than 240 source texts,dating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to the 1990s.We completed these data with literature on human-animal relationships and animal conceptions in religious,philosophical,scientific,and political currents of thought that were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and,specifically,French tradition.Results:We used the heated debate over pigeons(Columba livia)as pests as a case study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relations regarding pigeons.Through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debate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of pigeons,we propose a new and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 for the modern thinking of pigeons as a nuisance species,based on what we termed their socio-nature characteristics.In particular,we use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theory to highlight the issues of human identity construction at stak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igeons as a nuisance species.Conclusions:We invite the reader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such human self-definition on environmental stances,as it could constrain further developments or improvements of conservation perspec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human-animal relations Identity construction ‘Nuisance species’ Social representations Socio-natures
原文传递
Food preferences by birds using bird-feeders in winter: a large-scale experiment
14
作者 Piotr Tryjanowski Anders Pape Moiler +3 位作者 Federico Morelli Piotr Indykiewicz Piotr Zduniak Lukasz Myczko 《Avian Research》 CSCD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Background: Intentional winter bird feeding in garden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teractions between birds and humans. Because feeding may have both desired effects(provisioning of nutritious food for under-nourished... Background: Intentional winter bird feeding in garden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teractions between birds and humans. Because feeding may have both desired effects(provisioning of nutritious food for under-nourished birds) and undesired effects(favouritism of competitively superior species, transmission of disease), management of supplementary sites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an ecological and conservation perspective. Therefore,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erimentally test winter food preferences of birds, with underlying potential influence of habitat(rural vs. urban) on realised food preferences pattern.Methods: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food preferences of wintering birds by provided bird-feeders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across Poland. Data were collected twice during winter 2013–2014 across Poland, in total with 80 experimental trials.Results: Sunflower seeds were the most preferred food supplement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habitats, significantly more exploited than any other food simultaneously available in feeders(animal fat, millet seed and dry fruits of rowanberry).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recorde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abitats in use of food.Conclusions: The degree of use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food at bird-feeders depended on the overall use of food in a bird-feeder—consumption of each of the four types of food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others, and i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number of birds observed at the fee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D Food preferences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Supplementary food WINTER
下载PDF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7-70,共4页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而实验教学的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存在着教学手法单一等诸多问题.目前,本院以虚拟仿真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整合了部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重构了教学体系.通过...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而实验教学的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存在着教学手法单一等诸多问题.目前,本院以虚拟仿真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整合了部分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重构了教学体系.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度、并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探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虚拟仿真
下载PDF
人体及动物组织H.E染色石蜡切片法的技术改进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赵惠玲 王青 王蔚魁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43,F002,共3页
报道人体及动物组织石蜡切片方法的全面革新技术。以组织块的固定、苏木精染色和脱水同时进行为主要技术特征 ,改进了某些操作细节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人体及动物组织 组织块染色 石蜡切片
下载PDF
非人类物种的辐射生物效应及其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永增 《辐射防护通讯》 2004年第4期1-9,共9页
简要介绍了非人类物种的辐射生物效应 ,并将其与人类的生物效应进行了比较。根据 ICRP的有关出版物和其他资料 ,对防护人类和非人类物种的共同方法。
关键词 辐射效应 放射防护 非人类物种 参考动物和植物
下载PDF
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现状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中 李丹 +2 位作者 张焕裕 彭新德 马庆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简要阐述了湖南省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分析了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省实际提出了开辟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开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大力开发和应用沼气技术,降低生态污染、加强政策法规... 简要阐述了湖南省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现状,分析了湖南省农业废弃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湖南省实际提出了开辟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开展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大力开发和应用沼气技术,降低生态污染、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等建议,以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农业废弃物利用 农作物秸秆 人畜粪便 建议
下载PDF
基于知识的航空虚拟维修技术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钡钡 田凌 +1 位作者 杨宇航 王占松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09-1528,共20页
为解决人体模型驱动效率低、难以优化配置维修资源、不能同步优化维修流程等问题,研究基于知识的航空虚拟维修技术。该技术主要由基于知识的人体模型驱动、维修资源管理和维修流程管理技术组成。首先,基于本体建模航空虚拟维修知识。随... 为解决人体模型驱动效率低、难以优化配置维修资源、不能同步优化维修流程等问题,研究基于知识的航空虚拟维修技术。该技术主要由基于知识的人体模型驱动、维修资源管理和维修流程管理技术组成。首先,基于本体建模航空虚拟维修知识。随后,通过三维模型匹配、感知和识别交互对象;根据对象推送和重用手部交互位姿,以驱动虚拟手。基于工具-紧固件匹配规则、工具配置优先度评价模型,推送能拆装指定紧固件的虚拟维修工具。通过语义相似,检索和重用维修流程模型;在仿真中,提示并修订模型中的各个维修步骤。最后,通过驱动虚拟手抓握维修工具实验和直升机维修仿真案例、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维修 知识管理 人体模型驱动 维修资源配置 维修流程管理
下载PDF
中国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立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人与道、天道的内在联系在根本上是对人的特殊存在地位的觉醒,人之为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人之为人的尊严意识的觉醒,这也是中国哲学突破的一个标志。尽管殷周之际,“修德”已俨然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周人“敬德”观念背后的... 人与道、天道的内在联系在根本上是对人的特殊存在地位的觉醒,人之为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人之为人的尊严意识的觉醒,这也是中国哲学突破的一个标志。尽管殷周之际,“修德”已俨然成为“精神内向运动”的主题,周人“敬德”观念背后的“忧患意识”亦确具有“道德的性格”,只是这个“德”仅限于在位者而仍未及一般人,更为重要的是以“敬”为本的“礼”,其原初动机亦不外天子、诸侯之祈福心理。孔子为己之学坚持有教无类,其“学”牢固地锚定于学者自身的修养、完整人格的培养。自此德性世界的普遍性、纯粹性与自足性得以证成。实际上,“自我—转化”与“超越的突破”均是轴心期的特点,惟有中国文明其“自我—转化”“超越的突破”始终在“世间”与“超世间”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轴心文明中普遍的“自我—转化”现象在儒家这里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儒家对修身之“身”的理解,本身就决定了中国文明之轴心突破的这种以人为中心而贯通“天文”与“地文”的人文主义底色。“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儒家为何用“身”来指示西方宗教与哲学之中的自我转化的对象?“身”之“修”跟一般的器具、器物之“修”之间存在着本体论的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由于对“身”的这一独特理解,使得中国轴心期突破始终是在人间化、人伦化、在地化乃至肉身化之中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心期 修身 人禽之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