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95
1
作者 甄峰 席广亮 秦萧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2-409,共8页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地理学 流动空间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生态建设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吕一河 傅伯杰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91-3897,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恢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生态恢复的众多研究成果,认为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它具有复杂性、针对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恢复逐渐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生态恢复的众多研究成果,认为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它具有复杂性、针对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影响,其类型多种多样。从方案运筹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建设的共性原则,包括面向区域的问题导向原则、目标的科学性原则、参与的广泛性原则和科学监测与评价原则。生态建设是一个不断试验、学习和优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决策、实施、监测与评价以及方案调整等重要环节。公众参与对于生态建设是一种很好的知识、信息和资源输入渠道,对活化生态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以这些理论分析为依据,对中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并提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是提高生态建设有效性的核心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 有效性评价 生态建设 人地关系 生态复杂性
下载PDF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被引量:38
3
作者 吴传钧 《人文地理》 CSSCI 1996年第S1期1-10,共10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迈入21世纪时,作者建议中国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以下各课题:(1)为充实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2)为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研究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3)以土地利用为中心来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4)从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出发,研究地区自然资源系统;(5)为发扬中国地理学的传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6)从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并配合国家任务,开展区域综合发展的研究.包括国家和各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海域、生态脆弱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 持续发展、全球变化 资源系统 农业现代化 区域综合发展
下载PDF
从生物地理区划到生态功能区划--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4
作者 刘焱序 傅伯杰 +1 位作者 王帅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7761-7768,共8页
全球生态区划可以为全球和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起到关键的空间指引作用,但当前全球生态区划方案存在重视生物地理分布特征而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并总结为萌芽、发展和再认识的3个阶段。Bailey... 全球生态区划可以为全球和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起到关键的空间指引作用,但当前全球生态区划方案存在重视生物地理分布特征而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展,并总结为萌芽、发展和再认识的3个阶段。Bailey和Olson等的两套全球生态区划方案在近40年来使用最为广泛,但两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区划目标的方案均属于生物地理区划范畴。为实现对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全面支持,有必要开展以功能区划为主的全球生态区划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区划理论体系、探索生态区划方法集成、突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并聚焦人地关系动态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区 生态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齐乌云 梁中合 +4 位作者 高立兵 贾笑冰 王树芝 王金霞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88,共9页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其中人骨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以小米等C4植物为主。借助G IS,SPSS软件所建立的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表明,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坡度越大,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小;遗址距离大河流越远,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越小,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大;遗址距离中等河流的垂直距离、小河流的水平垂直距离越大,人类不便于利用水资源,遗址存在的概率就越小。区域地质地貌考察及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古气候有温和偏湿—温凉偏湿—冷凉干旱—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古植被主要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存在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来回摆动的情况。暖湿时期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冷干时期人类聚落也随水从高处往低处迁移。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早期阶段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化晚期及岳石文化初期出现的冷干气候事件有可能对龙山文化的结束和岳石文化发展进入一个低谷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史前文化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概念与空间单元 被引量:15
6
作者 蒋依依 王仰麟 成升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0-915,共6页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可理解为旅游者的活动作用于系统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与组织形式;其次,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其中斑块由节点与域面组成。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空间差异。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并能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格局 人地关系 功能异质性
下载PDF
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被引量:18
7
作者 戴俊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6-532,共7页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文学空间 人地关系 文化地理学
原文传递
社会-生态网络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萌萌 王帅 +2 位作者 傅伯杰 刘焱序 武旭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09-8319,共11页
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耦合系统。理解社会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实现有效、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社会-生态网络方法是网络理论在社会-生态交互作用研... 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一个或多个社会和生态子系统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耦合系统。理解社会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对于实现有效、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至关重要。社会-生态网络方法是网络理论在社会-生态交互作用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的产物,在定量刻画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系统动态变化、推动系统适应性治理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社会-生态网络研究,首先从网络的类型、构建模式、分析方法3个方面介绍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并阐述其在资源管理、社会-生态匹配、社会-生态适应性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在研究社会-生态交互作用中的优势和挑战,最后提出未来社会-生态网络研究的重点方向,即社会-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生态网络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旨在深化网络分析可用于描述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为社会-生态系统的网络研究提供实践指导,以期促进社会-生态网络方法在我国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网络 人地关系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匹配
下载PDF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绍洪 刘卫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9-177,i001,共10页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 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 服务 区域系统 划分 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因素 地表层 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野生动物肇事:研究热点、难点与争论焦点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祁新华 陈哲璐 +3 位作者 郑伯铭 张惠光 蔡斌 程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34-4444,共11页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 文章系统地回顾了野生动物肇事研究进展,对时空规律、肇事损害与评估以及防范策略等热点与难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指出当前争论的焦点,即如何协同社区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当地原住民或动物哪方应当搬迁、如何开展动物肇事补偿、是否采用生物或基因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强调突破人类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多学科研究视角、兼顾利益攸关者的不同需求以及关注自然保护地等,希望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肇事 人兽冲突 超越人类地理学 人地关系
下载PDF
能值理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1
11
作者 薛冰 李春荣 +4 位作者 任婉侠 耿涌 刘祚希 王美玲 于晓曼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基于CNKI与Web ofknowledge...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紧密嵌合而成的特殊的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关于现代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主体之一。文章论述了能值理论内涵与方法,基于CNKI与Web ofknowledge数据库的文献分析表明,能值理论在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领域研究具有普遍的认可度;能值研究在基础理论阐释、指标体系开发、案例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农业能值流程图的绘制,农业能值强度的区域适用性,农业能值计算的时空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生态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下载PDF
水患与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变迁研究——以河南汜水县城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隆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2-109,共8页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黄河水患的加剧,致使这一地区古代城市的面貌、前途和命运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河南汜水镇的前身是著名的虎牢关城,由于黄河的南移,位于大伾山顶的虎牢关城被黄河所侧蚀,使虎牢关城不得... 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河患较为频繁的地区,由于黄河水患的加剧,致使这一地区古代城市的面貌、前途和命运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河南汜水镇的前身是著名的虎牢关城,由于黄河的南移,位于大伾山顶的虎牢关城被黄河所侧蚀,使虎牢关城不得不迁徙至今汜水镇一带。由于新的汜水县城濒临汜水,黄汜水患常常冲入新城,使汜水县城的水患延续了600年之久。历史上汜水镇曾与河阴、荥阳、成皋等城并列,俱为县城,但由于水患的危害,汜水由县而镇,地位不断下降。汜水县城的衰落说明城市周围生态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城市兴亡盛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的恶化使得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失去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明清以来黄河流域古代城市的衰落和城市地位的不断下降,由汜水镇的变迁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虎牢关城 汜水城 水患 人地关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关系: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四种关系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甘晖 叶文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6期7-11,共5页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 文章主要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例,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明演化中存在分裂的现象,并初步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被分解成两种关系,即人与天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从系统的整体角度考虑,将涉及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为人与天的关系;从自然中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此种分解亦可以作为理解"李约瑟问题"的一种视角。本文将这两种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共四种关系,统一在三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内。这样的划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管理学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天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 李约瑟问题 生态文明 三种生产理论
下载PDF
红原泥炭6000a以来元素异常及其可能反映甘青地区人类活动信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于学峰 周卫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7-603,共7页
通过对红原泥炭沉积剖面Pb,Zn,Fe,Mn,Cu,Co,Ni,Ti,V,Al等10种元素和灰分的测试,发现多数元素在该剖面的变化与灰分变化较为一致,但Cu,Pb和Zn元素的变化在剖面300cm以上出现较大异常:这3种元素的变化与其他元素变化呈相反... 通过对红原泥炭沉积剖面Pb,Zn,Fe,Mn,Cu,Co,Ni,Ti,V,Al等10种元素和灰分的测试,发现多数元素在该剖面的变化与灰分变化较为一致,但Cu,Pb和Zn元素的变化在剖面300cm以上出现较大异常:这3种元素的变化与其他元素变化呈相反的规律,而且Pb和Zn两种元素的含量较之剖面下部出现数量级的增大。通过对比,发现元素含量的异常与位于剖面上风区的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青铜时代文化在发生时间上较为吻合,认为这可能是人类活动环境效应的记录。用600—300cm段的元素变化作为背景值,用与Pb,Zn元素相关较好的4种元素分别计算出二者变化的自然背景值,从而分离出了人类活动强度信息与自然环境背景值,分离结果与著名的青海柳湾墓地出土人口规模对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元素异常 青铜时代文化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构建及实证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宇鑫 李宏庆 +2 位作者 杨铮 张晓青 薛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3-1143,共11页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 开展乡村家庭尺度的碳研究对于制定精细化的乡村碳治理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物质流方法构建了乡村家庭尺度全景碳流模型,提出家庭的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等概念,并将家庭活动划分成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生活活动,以此架构了边界内活动及外界系统间的物质流和碳流。同时通过设立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构建了家庭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家庭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价值,并以山东省淄博市的典型农耕兼业型家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使用,且各碳排放源的排放量差异较大;家庭投入和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分别为44637 kg和4558 kg,碳汇过程的碳汇量为547 kg,循环过程的潜在碳排放量为1216 kg,投入过程的碳排放量远高于产出过程的碳排放量,并且碳汇和循环过程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家庭碳循环率、碳效率和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21.0%、3.6元·kg^(-1)和12162 kg,虽然家庭碳排放水平不高,但仍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因此,未来案例家庭应优化调整消费结构,选择低碳能源产品,采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特别是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加强绿色基础建设,增设餐厅垂直绿化,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增加家庭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谢 家庭碳排放 物质流分析 碳流 人地关系
下载PDF
西部地区人地关系与西部大开发 被引量:4
16
作者 邱道持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19,共3页
西部地区是一个特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正确认识西部地区人地关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十分必要。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是因地制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西部地区 西部开发 科技 教育 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 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
下载PDF
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4-32,共9页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可以凝练为三个方面,即生物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由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融合关系。其中,生物关系既表明了人无法逃脱的生命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也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可以凝练为三个方面,即生物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由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融合关系。其中,生物关系既表明了人无法逃脱的生命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依赖,也从发生学的角度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供了学理基础。但是,如果停留于这种关系,则难以使人与一般自然存在物区别开来,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的开创与发展。人在“化”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从一般自然存在物中超拔出来,并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转而进入社会关系层面。同样地,尽管自然的人化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社会关系层面。人与自然之间生物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融合才意味着二者矛盾的解决,才是它们关系的出路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关系 社会关系 融合关系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时空耦合分析
18
作者 刘海猛 卢佳祎 +4 位作者 王成新 丁宇辰 杨志伟 李智勇 乔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99-6512,共14页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人口与产业集聚区,其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研究该区域的人地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网格化治理等现实需求,目前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还缺乏精细栅格尺度研究。使用人类足迹(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地系统的代理变量,基于Sen+MK趋势检验识别了2000—2020年1km×1km栅格尺度下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四象限图解法量化了两者协调与冲突关系,基于多种回归模型解析了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EQI和HF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显著上升区域前者占比64.2%,后者占比49.2%。黄河流域人地关系整体呈现协调演化态势,人地协调演化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太行山西麓和宁夏沿黄等地区;人地冲突区域仅占7.7%,主要分布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地区和上游生态脆弱区。在控制了气温、降水、日照、海拔等自然因子后,HF对EQI仍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看HF每增加1%,EQI将下降0.067%。但这种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中下游EQI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20年间整个流域的HF对EQI的负向影响呈现缓慢增加态势。为栅格尺度的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人地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足迹 生态系统质量 冲突与协调
下载PDF
否定之否定:从中西对比中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19
作者 李晓雅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5期84-91,共8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遵循和谐—对立—和谐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西方现代化以“理性”战胜自然,否定了前现代化时期受低生产力水平限制和“神”干预的人与自然朴素共生的初级和谐,却将人与自然置于资本增殖体系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辩证扬弃,将人与自然关系从资本增殖体系中解放出来,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绿色发展”超越“黑色发展”,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的高级和谐,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自然写作
20
作者 王志彬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22,123,共13页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在自然写作中,以“返魅”书写技法、“主体间性”立场和动物视角等叙事策略,通过对民族自然风景的诗意讴歌赞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担忧,对民族传统狩猎渔捕文化的诠释,展示了山海民族特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自然观念。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推动了当代中国台湾自然书写,为人类应对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提供民族经验和地方智慧,以艺术审美的方式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学 自然写作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