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变的“家计”:县域农民“家庭城镇化”的日常呈现
1
作者 胡静凝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8,共18页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农民家庭向县城迁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罗山县的田野调查,以“家计”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透视农民“家庭城镇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在城乡迁...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农民家庭向县城迁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罗山县的田野调查,以“家计”为切入点,从日常生活中透视农民“家庭城镇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逻辑。本文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在城乡迁移中不断经历时空变革,受经济动机驱使进入城市积累经济资本,又在家庭诉求主导下回流家乡县城。“家计”秩序呈现显著的“流变性”特征,以城乡迁移、代际协作、工农兼顾来满足农民家庭日益复杂的功能性需求,塑造一个跨越“城-县-乡”三域的家庭生产生活弹性模式。在县域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家庭深度卷入县城社会系统,其“家计”逐步迈向现代化,呈现居住县城化、生计多样化、消费商品化和教养精细化等多元复杂的生活样态。“家庭城镇化”是家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入县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这种以家庭为单元的自主城镇化实践蕴含着独特的生活理性,即根据进城农民家庭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家庭形态与资源分配,策略性安排家庭生产与再生产行动,积极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社会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城镇化 家计 家庭再生产 现代化转型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重构家计:转型社会的家庭研究理路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新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2,共9页
"转型社会"对于家庭研究的意义何在,是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家庭研究对于转型社会有着两种彼此疏离的认识,一是聚焦国家与市场对家庭的冲击与依托,二是关注个体于家庭的脱离与回归。追溯并考察卡尔·波... "转型社会"对于家庭研究的意义何在,是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家庭研究对于转型社会有着两种彼此疏离的认识,一是聚焦国家与市场对家庭的冲击与依托,二是关注个体于家庭的脱离与回归。追溯并考察卡尔·波兰尼的经典转型社会理论,《巨变》中存在着一条关注家计的叙事线索,表现为个体命运因为家庭的瓦解,而同国家与市场的隐显关联为整体的研究命题。新自由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促使家庭的外部世界与内在秩序发生转型,家庭展开了再制度化。学界重拾对家计的关注,研究命题逐渐分离为"国家—市场与家庭"以及"个体与家庭"。家计的重构催生了家庭研究对于转型社会认识的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社会 家庭研究 波兰尼 家计
原文传递
土地的家计过程与贫困户的生存弹性——基于河南省平楼村的实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皓 汪淳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47,共9页
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是基于“贫困户缺什么”的外力型扶贫,产业扶贫的诸多困境表明应在“贫困户有什么”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扶贫重点。土地是贫困户最为关键的自有资源,对贫困户具有生计保障的物质性功能,并深深嵌入其家计过程。家计过程... 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是基于“贫困户缺什么”的外力型扶贫,产业扶贫的诸多困境表明应在“贫困户有什么”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扶贫重点。土地是贫困户最为关键的自有资源,对贫困户具有生计保障的物质性功能,并深深嵌入其家计过程。家计过程视角不同于生计框架,家计过程注重体察家庭再生产环节的变化和家庭内部生活的组织过程,有助于解释贫困户依托土地而实现自力型脱贫的发生机制,弥补国内扶贫研究过于政策化的不足。结合河南省平楼村的实地研究发现,土地的家计过程包括贫困户利用土地维系家庭再生产的流变策略,围绕土地形成的劳动力配置和社会关系动员机制,以及依靠土地实现的家庭内部权力和财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土地的家计过程直接形塑出贫困户的生存弹性,具体包括贫困户生存自保的独立性、代价分配转化的妥协性以及自主资源库改善和代际传承的连续性。贫困户的生存弹性说明贫困户具有摆脱生存弱势和外部风险的能力。政府应警惕资本下乡以土地流转或产业扶贫之名破坏贫困户的家计过程,设置以贫困户家庭整体单元为对象的扶贫政策,同时激活贫困户的生产组织潜能,使贫困户享有真正持续的脱贫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户 土地 家计过程 生存弹性 产业扶贫
下载PDF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 被引量:157
4
作者 陈佳 张丽琼 +1 位作者 杨新军 李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09-1724,共16页
乡村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重构人地关系,对农户、乡村社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旅游开发模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绩效。以三类乡村旅游地为例,在总结资源、管理和发展主体差异的基础上,发现其呈现三类模式,各自特征分别表现为社区集体... 乡村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重构人地关系,对农户、乡村社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旅游开发模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绩效。以三类乡村旅游地为例,在总结资源、管理和发展主体差异的基础上,发现其呈现三类模式,各自特征分别表现为社区集体发展的民俗体验、社区主导的农家乐休闲和政府主导的遗址景区休闲。进而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旅游效应理论,系统分析旅游开发模式对农户生计变化和社区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种模式下农户生计策略都由传统农业生计方式向新型旅游经营主导生计转型,农户金融、物质、社会资本提升明显;其资源开发模式决定农户生计多样性与务工选择,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影响生计资本变化方向和社区旅游效应差异。其次,通过逻辑回归模型深入解释了三种类型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作用,并给出其影响机理的理论解释。研究指出三种模式旅游影响途径都以农户金融、物质资本提升、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相比而言,社区集体运营、农户主导的袁家村模式以"人"为核心,促进了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总体来说,资源差异与社区基础是农户生计变化、社区影响的原动力,政府角色、社区(企业)作用与农户利益是旅游开发管理的核心,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有效管理、农户主体地位与外界力量正确介入才能保障乡村旅游有序进行,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户 旅游开发模式 社区 生计资本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 被引量:113
5
作者 张丽萍 张镱锂 +1 位作者 阎建忠 吴莹莹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7-385,共9页
利用分层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及其工具、地块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63个农户、272个地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取样,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金川县克尔马村的生计多样化与耕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策略选... 利用分层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及其工具、地块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63个农户、272个地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取样,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金川县克尔马村的生计多样化与耕地利用模式。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组合及收入不同,生计多样化,引入并扩大非农活动是当地生计策略的发展趋势,但不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户自身素质共同影响了生计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②各种生计策略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主要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③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可能是该区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生计多样化 非农就业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及政策衔接——行为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106
6
作者 杨玉珍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0-147,共8页
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访谈河南省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共996户农户,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微观层面宅基地禀赋效应、农户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的锚定心理、农户的现状偏见、未来状态... 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访谈河南省城市近郊、城市远郊共996户农户,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微观层面宅基地禀赋效应、农户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的锚定心理、农户的现状偏见、未来状态的不确定性厌恶以及群体社会性特征对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年龄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兼业程度、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禀赋效应抬高农户宅基地主观估价,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农户的现状偏见、不确定性厌恶、关注负面事件的锚定心理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群体内从众、示范、攀比效应以及利他、互惠行为双向影响宅基地退出。针对研究结果,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应进行政策引导与解读,消除不同主体认知偏差。注重宅基地退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整理、农民安置、就业、子女教育、社保及落户政策的衔接,解决宅基地退出后的连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宅基地退出 影响因素 政策衔接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被引量:100
7
作者 李赞红 阎建忠 +2 位作者 花晓波 辛良杰 李秀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1-734,共14页
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在农... 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撂荒户数比重、户均撂荒面积、撂荒面积占承包地面积比重随耕作半径的变化情况、撂荒地现状及不同时间段撂荒面积;②野生动物影响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共同原因。此外,影响基本型农户的因素包括户主外出经历、耕作半径和房屋离集镇距离;影响自然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比重、户主外出经历、地块平均面积和耕地收益;影响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家庭人口、非农收入、耕地转出面积和耕作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影响因素 农户 重庆市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98
8
作者 张馨 牛叔文 +1 位作者 赵春升 胡莉莉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5-75,共11页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家庭 直接能源消费 间接能源消费 碳排放
下载PDF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被引量:64
9
作者 李伯华 曾菊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88,共5页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问题与发展趋势,如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文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角度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过程和原因...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问题与发展趋势,如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该文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角度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农户空间行为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过程和原因,认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目标就是从农户空间行为调控的内在机制出发,制定引导农户空间行为的相关政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空间行为变迁 乡村人居环境
下载PDF
基于农户行为的农地流转实证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312户农户为例 被引量:58
10
作者 宋辉 钟涨宝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3-949,共7页
本文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襄阳市3县(市)6镇(街)13村312户农户样本数据,分析了当地农地流转的现状。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要素禀赋及外部体制环境等方面对襄阳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襄阳市3县(市)6镇(街)13村312户农户样本数据,分析了当地农地流转的现状。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状况、农户要素禀赋及外部体制环境等方面对襄阳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与来源、农地面积、农地承包期和户主年龄、职业等内部因素与农地的转入及转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介入、村委会对流转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息发布的指导、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合理确定等外部体制环境因素也会对农地流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强化农户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内生型农地流转中介组织,转变市场化流转中的政府职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农户行为 农地流转 外部体制环境 湖北省襄阳市
原文传递
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5
11
作者 张晶 李薇薇 +2 位作者 杨淑香 郭云昌 付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 目的分析中国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家庭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中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引发环节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2010-2016年共发生5197起家庭食源性疾病,累计发病数29210例,平均每年发病数约为4173例,死亡780例,病死率为2.7%;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从2010年的1873例增加到2016年的7842例,5-10月发病数最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发病数以云南省居首位;2010-2016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一级致病因素主要为菌类(9438例,32.3%)和生物性污染(8277例,28.3%),2010-2013年生物性污染是最主要的一级致病因素,2014-2016年以菌类居首位;致病微生物中,沙门氏菌引起发病数最多(3891例,59.2%),2012年后逐渐减少;原因食品中,菌类食品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数最多(9592例,32.8%),其次是肉类(4854例,16.6%);引发环节以多环节为最多(7901例,27.0%),其次是误食误用(7647例,26.2%)。结论中国5-10月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数较多且聚集在南方地区,菌类是导致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家庭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户用型沼气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高云超 邝哲师 +6 位作者 潘木水 黄小光 陈薇 叶明强 徐志宏 张名位 肖更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22-27,共6页
概述了我国沼气的发展过程,我国沼气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关注,但由于推广和技术的限制,每个阶段的发展规模不同,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作为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手段,对沼气的作用... 概述了我国沼气的发展过程,我国沼气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关注,但由于推广和技术的限制,每个阶段的发展规模不同,并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作为解决农村能源的重要手段,对沼气的作用、问题和前景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户用型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分析 被引量:52
13
作者 刘向耘 牛慕鸿 杨娉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7-117,共11页
本文运用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2004~2007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及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风险角度看,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强,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资产负债风险急... 本文运用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居民2004~2007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及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风险角度看,我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强,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出现资产负债风险急剧扩大的情况,相反,居民部门仍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消费能力,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良好基础;但从效率的角度看,居民金融资产的积累率过高,而金融资产投资渠道狭窄、收益较低,居民负债也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应在继续保持居民资产负债表风险可控的基础,进一步改善居民资产结构,提高居民资产负债的配置效率,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资产负债表 配置效率 风险
原文传递
中国人口、家庭户与住房需求预测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蒋耒文 任强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5年第2期20-29,共10页
我国未来住房需求的变化将受到人口、家庭户数量和结构变动的影响。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的户主率家庭预测模型,假定分家庭规模、户主年龄、性别的户主率不变或变化的情况下,预测未来家庭户的数量、结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200... 我国未来住房需求的变化将受到人口、家庭户数量和结构变动的影响。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的户主率家庭预测模型,假定分家庭规模、户主年龄、性别的户主率不变或变化的情况下,预测未来家庭户的数量、结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2000年普查得到的不同家庭户类型住房情况的信息,对未来30年我国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和间数的需求进行了预测。由于人口和家庭户的增长,我国居民住房面积和间数的需求在未来三十年将持续增长;由于家庭户数量增长速度超过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按家庭户变化预测的未来居民住房的需求较大;由于人口和家庭户结构的变化,未来三十年的住房需求在不同时期的情况有所不同,年均新增住房需求的增长在2015年前虽波动起伏,但变化不大; 2015年之后,年均新增住房需求将逐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主率 家庭户 住房需求 预测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影响 被引量:47
15
作者 樊胜岳 周立华 马永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3期124-128,共5页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农户在经济利益上所接受。盐池县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近年来盐池县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并开始实行草原禁牧的政策,以保护...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被农户在经济利益上所接受。盐池县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近年来盐池县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并开始实行草原禁牧的政策,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农户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并不成功,90%以上的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禁牧使农户收入减少是导致该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虽然农户的生态意识较为理性,但是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与农户经营行为之间至少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生态效益长期性与农户追求短期效益的矛盾;二是,生态环境外部性与农户小农意识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政策 农户 盐池县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6期524-527,512,共5页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即人居环境研究的"城市主义"倾向明显,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分析了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多维视角,即基于农户空间行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基于"3S"技术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乡村人居环境 城市主义
下载PDF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5
17
作者 曲建升 刘莉娜 +3 位作者 曾静静 张志强 王莉 王勤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3-41,共9页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生活消费视角定量评估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一个包括消费碳排放强度、消费结构、城乡消费比重、消费水平、经济水平和城乡结构在内的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驱...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生活消费视角定量评估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一个包括消费碳排放强度、消费结构、城乡消费比重、消费水平、经济水平和城乡结构在内的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我国1995-2012年的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水平、经济水平、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城乡消费比重各因素效应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均大于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消费水平、经济水平、消费结构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明显;城镇人口效应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量的减排意义重大,而农村人口效应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量的增加;城乡结构变化会带动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城乡结构达到一定程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变化也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节能减排的对策及建议,引导居民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生活 驱动因素 LMDI 中国
下载PDF
从“一户一宅”的视角探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取得 被引量:35
18
作者 周洪亮 陈晓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8-105,共8页
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比较混乱。现行立法对户的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使得“一户多宅”现象较为突出。房屋继承后,“地随房走”原则的贯彻,促使“一户多宅”现象更加严重。宅基地使用权获得后,有时并不立即建造房屋,造成宅基地使... 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比较混乱。现行立法对户的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使得“一户多宅”现象较为突出。房屋继承后,“地随房走”原则的贯彻,促使“一户多宅”现象更加严重。宅基地使用权获得后,有时并不立即建造房屋,造成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与建造房屋的目的相脱离。作者认为,法律应该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与房屋的建造之间规定一定的期限。农村因继承房屋而能否实际取得宅基地使用权需要具体分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需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宅基地使用权 一户一宅 一户多宅
下载PDF
技术认知、风险感知对黄土高原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及代际差异 被引量:41
19
作者 刘丽 褚力其 姜志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3-775,共13页
黄土高原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和对水土流失风险的感知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对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户技术采用率的提高、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利用黄土高... 黄土高原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和对水土流失风险的感知是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二者对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户技术采用率的提高、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利用黄土高原12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逐步回归法和分组回归法,分析了农户技术认知和风险感知对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结果表明:①技术认知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对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少免耕、深松耕、秸秆还田、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强度均是新生代农户大于老一代农户。②风险感知对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户等高耕作和沟垄种植技术采用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存在代际差异;对新生代农户少免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老一代农户深松耕、秸秆还田、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风险感知在技术认知和采用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等高耕作、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对于老一代农户的调节作用强于新一代;在少免耕、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中,风险感知对于新一代农户的调节作用强于老一代。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等控制变量对新生代和老一代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建议农业技术和政策推广视新老农户区别对待,提供有针对性的补贴,并通过鼓励土地流转为技术采用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认知 风险感知 农户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采用意愿 代际差异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及对策 被引量:41
20
作者 张保留 吕连宏 +3 位作者 吴静 王斯一 王深 罗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65-2075,共11页
全国碳达峰目标已经明确,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亟待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基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基于情景分析... 全国碳达峰目标已经明确,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亟待得到有效控制.为研究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基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基于情景分析法,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设定不同情景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的碳达峰时间及峰值.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量占国家碳排放总量的3.0%~4.0%.②在2030年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65%的目标下,农村居民生活同步碳达峰目标约为3.64×10^(8) t;农村居民煤炭消费的碳排放已在2017年达峰,总量达峰则依托于能源结构调整情景实现目标.③基准情景下,2030年前无法实现碳达峰;政策情景下,将在2027—2028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3.66×10^(8) t;优化情景下,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峰值约为3.44×10^(8) t.④基于能源结构调整的碳达峰路径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占比降至18.0%左右,天然气、电力、其他能源消费占比分别提至1.5%、35.0%、30.0%左右.研究显示,促进碳达峰的措施可重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农村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保障、创新资金支持、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实施,从而推动农村的能源变革与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居民生活 能源消费 碳排放 达峰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