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黄灌区灌淤土硝态氮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易军 张晴雯 +3 位作者 王明 张惠 王永生 杨正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46-2053,共8页
为研究硝态氮在宁夏黄灌区灌於土中的基本运移规律,采用水平土柱进行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并采用自制垂直土柱完成了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研究。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硝态氮运移与水分湿润峰迁移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随着硝态氮运... 为研究硝态氮在宁夏黄灌区灌於土中的基本运移规律,采用水平土柱进行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并采用自制垂直土柱完成了硝态氮垂直运移规律研究。硝态氮水平运移规律研究表明:硝态氮运移与水分湿润峰迁移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随着硝态氮运移距离的增加,硝态氮浓度升高,并在湿润峰处累积;硝态氮浓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并呈幂函数关系;硝态氮运移速率随运移距离增加而减小,且呈冥函数关系。硝态氮垂直运移实验表明:由于有机质和粘粒含量不同,各土层硝态氮穿透曲线差异较大;CXTFIT模型的拟合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关性很好,说明可以使用CXTFIT模型进行土壤硝态氮运移预测和土壤硝态氮运移参数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於土 硝态氮 水平运移 垂直运移 穿透曲线
下载PDF
吊装盲区内大跨度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6
2
作者 安恺 赵龙坡 庄会云 《建筑技术》 2023年第22期2698-2700,共3页
随着城市发展,场馆建设越来越多,大跨度钢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泰安市全民健身馆项目结构体系采用混凝土结合钢结构体系,其中屋盖部分采用钢结构形式,钢结构采用张弦梁体系和正交单梁结构体系,其中内部的张弦梁结构为大跨度钢结... 随着城市发展,场馆建设越来越多,大跨度钢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泰安市全民健身馆项目结构体系采用混凝土结合钢结构体系,其中屋盖部分采用钢结构形式,钢结构采用张弦梁体系和正交单梁结构体系,其中内部的张弦梁结构为大跨度钢结构,跨度为42m。如果采用常规施工方法,需要在附近区域布置1台塔式起重机,成本增加。如果采用移动式起重机进行吊装,势必要使用1台大型机械起重机,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采取一系列施工方法,以实现吊装盲区内的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既可保证施工质量,又可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钢结构 吊装盲区内施工 水平运输 垂直运输
下载PDF
基于垂直加密观测的北京地区霾和沙尘复合污染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青春 王耀庭 +3 位作者 李伟 郑祚芳 程志刚 李梓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3-818,共16页
为了弄清蒙古气旋外围出现的霾和沙尘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本研究利用多种遥感设备(增强型云高仪、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垂直加密观测数据,结合大气主要污染物(PM10、PM2.5、SO2、NO2)监测数据、加密自动气象站观... 为了弄清蒙古气旋外围出现的霾和沙尘复合污染特征及其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本研究利用多种遥感设备(增强型云高仪、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垂直加密观测数据,结合大气主要污染物(PM10、PM2.5、SO2、NO2)监测数据、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常规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等,分析发生在北京春季的2次霾和沙尘重污染过程.结果表明,2017年5月4—5日为一次PM10和PM2.5混合污染过程,与上游地区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后部风沙区的输送有关.上游地区因受中-低空西来槽影响上升气流加强,使沙尘细颗粒物(粒径≤10μm)悬浮于空中,由中-低空偏西风输送至下游地区,被北京及附近的弱下沉气流带至地面造成严重的PM10、PM2.5混合污染.其中,地面偏西风对上游地区的PM10、PM2.5的水平输送作用明显;2018年3月27—28日凌晨是受蒙古气旋底部低压区辐合作用和偏南气流输送作用形成的积累型霾(PM2.5)污染.28日凌晨2:00开始蒙古气旋后部沙尘区随东-西向冷高压南压而向南扩散.随后冷高压不断东移形成回流偏东风,偏东风使北京及西北部地区的低层大气产生辐合上升运动,导致本地尘土扬起,造成PM2.5重污染和PM10极严重污染;浮尘天气引发的大气污染具有突发性特征,且持续时间较长.边界层高度低、低层大气存在逆温层(或等温层)并长时间维持是霾和沙尘复合污染形成和持续的重要条件.霾和沙尘复合重污染的形成是人为污染物、沙尘细颗粒物水平和垂直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和沙尘复合污染 垂直加密观测 水平和垂直输送 大气稳定度
原文传递
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婷 李丽平 王远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5-724,共10页
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 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6的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事件,日界线附近的海温较1997/1998年的偏高。2)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西部、江南北部到长江流域、黄淮北部到华北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强雨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黄淮地区和华北一带及河套北部。3)1997/1998年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西,脊线偏南,向上垂直质量输送异常偏强、高低层水平风场配合以及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偏强均有利于长江流域一带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产生,而2015/2016年事件次年的副高相对偏弱,且脊线位置偏北、偏东,水平、垂直异常环流和水汽偏弱,因此降水范围和程度较1997/1998年的偏弱。从海温分布型和次年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上看,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别于传统东部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东部降水 水平风场 垂直质量输送 水汽通量
下载PDF
大涡模式水平分辨率对边界层夹卷过程及示踪物垂直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蓉 黄倩 岳平 《干旱气象》 2019年第1期48-56,共9页
利用敦煌干旱区野外加密观测资料,结合大涡模式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对边界层对流、夹卷过程及示踪物垂直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水平分辨率越高,模拟的边界层对流泡个数越多,尺度越小,且对流强度越强;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夹卷层... 利用敦煌干旱区野外加密观测资料,结合大涡模式模拟研究模式水平分辨率对边界层对流、夹卷过程及示踪物垂直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水平分辨率越高,模拟的边界层对流泡个数越多,尺度越小,且对流强度越强;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夹卷层位温方差增大,水平速度方差减小,垂直速度方差增大,且上升冷气流对夹卷层热通量的贡献最大。模式水平分辨率越高,垂直速度、位温及示踪物绝对质量浓度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变化范围相对越广,且模拟的细微变化特征越清晰。另外,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模拟的示踪物空间分布特征更加细致,示踪物传输高度也较高。综合考虑到分辨率越高在模拟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越大且计算时间越久等问题,认为采用200 m水平分辨率时,模式既能较好地模拟出边界层对流的平均结构,又能模拟出边界层湍流的较细微分布特征,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水平分辨率 边界层 夹卷 示踪物 垂直传输
下载PDF
The Zonal Structure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被引量:2
6
作者 Peter G.BAINE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69-883,共15页
A discussion of the mass transport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is presented, with regard to its longitudinal structure.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 for the period 1948-2005 is 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 A discussion of the mass transport of the Hadley circulation is presented, with regard to its longitudinal structure.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set for the period 1948-2005 is 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olsticial seasons of June-August and December-February. Quantitative estimates have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data to observ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zonal mean of the upper tropospheric north/south mass transpor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driving factor of tropical precipitation (implying latent heat release) and subsidence in the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belts.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of this flow is then examined with regard to these three main variables. The poleward upper tropospheric transport has four (JJA) or three (DJF) main branches, which link regions of major precipitation with corresponding regions of large subsidence, and one (June, July, August) or two (December, January, February) reverse branches. This structure has remained stable over the past sixty years. Although the total upper tropospheric transport in each season is less than the total sinking transport in the target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belt, this does not apply to the individual branches, the balance being made up by the upper tropospheric reverse transports. An analysi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all of these various components shows, however, that the complete picture is more complex, with some precipitation regions being linked to subsidence regions outside their own bra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 circulation PRECIPITATION SUBSIDENC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port
下载PDF
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尺度的依赖性研究
7
作者 尹君红 王諝 张广俊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云分辨模式对南半球热带地区达尔文站点附近对流活动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并探究了随模式水平分辨率逐步提高时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的重要性。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 利用高分辨率云分辨模式对南半球热带地区达尔文站点附近对流活动过程的模拟,研究了次网格对流输送及其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并探究了随模式水平分辨率逐步提高时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的重要性。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紧密联系的次网格对流水平通量。结果表明:(1)在对流发生的子区域中次网格对流输送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而增强;当水平分辨率达到5 km时,次网格对流对纬向动量的水平输送变得非常重要;(2)对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而言,环境与对流的贡献几乎可以相互抵消;对于次网格对流垂直输送而言,环境的贡献相对于对流的贡献来说不可忽略;(3)与次网格对流水平输送不同,次网格对流水平通量本身主要来自环境的贡献;但随着水平分辨率的逐步提高,对流的贡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对流 水平分辨率 水平输送 垂直输送 水平通量
下载PDF
Lower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Variations Diagnosed from Satellite Observations,Reanalysis Data,and a Chemistry-Climate Model 被引量:1
8
作者 Yan XIA Yi HUANG +1 位作者 Yongyun HU Jun Y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701-715,共15页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variations,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climate,have drawn extensive studies.Here,the variation i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data from observations of ...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variations,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urface climate,have drawn extensive studies.Here,the variation i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data from observations of the 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on the Aura satellite,from the ECMWF Interim Reanalysis(ERAI),and simulations by the 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WACCM).We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annual mea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among these datasets may be part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transports.Using budget analysis,we find that the upward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at 100 h Pa is mainly located over the Pacific warm pool region and South America in the equatorial tropics in boreal winter and over the southeast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south of North America in boreal summer.It i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averaged over regions with upward transport is a better indicator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mean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than the tropical mean temperature.It seems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easonal cycle amplitude of lower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in the tropics can also be impacted by the vertical transport.The radia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in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most stratosphere are underestimated by approximately 29%in both ERAI and WACCM compared to MLS,althoug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most stratosphere are dramatically overestimated in ERAI and WACCM.The results here indicate that the radiative effect of long-term changes in water vapor in the lowermost stratosphere may be underestimated in both ERAI and WACCM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ransport chemistry-climate model radiative effect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原文传递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方向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建强 赵青芳 +4 位作者 梁杰 陈建文 董贺平 李双林 孙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32,共14页
深水油气成为全球常规油气最重要的接替领域。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沿线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深水油气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发现的油气田较少,勘探潜力巨大。海丝路沿线深水盆地主要... 深水油气成为全球常规油气最重要的接替领域。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沿线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最活跃的地区,深水油气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部分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发现的油气田较少,勘探潜力巨大。海丝路沿线深水盆地主要呈"一横一纵"的分布格局,"一横"主要指近东西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一纵"主要指近南北向的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最新深水油气发现证实,海丝路沿线盆地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存在高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海丝路沿线深水油气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未来深水区油气以寻找构造和岩性两大类圈闭为主。孟加拉湾深水区以新生代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为目标。巴基斯坦深水区以新生代生物礁和河道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为目标。东非海岸深水区以近岸的中—新生代发育的生物礁、海底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地层圈闭为目标。东南亚深水区以寻找大型构造型油气田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深水油气 一横一纵 盆地群 物质基础 运移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