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纯 张宁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5期470-471,共2页
目的 修订归因方式问卷(ASQ).方法 对46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定.结果 ①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总体信度达到0.842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4~0.9之间.②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 目的 修订归因方式问卷(ASQ).方法 对46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定.结果 ①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总体信度达到0.842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4~0.9之间.②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结论 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方式问卷 抑郁 归因方式 无望感
下载PDF
抑郁、绝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吴才智 陈真珍 +2 位作者 于丽霞 段文婷 江光荣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40-1043,100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预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心理痛苦量表对武汉八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数据2033份。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绝望... 目的:探讨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预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心理痛苦量表对武汉八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数据2033份。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绝望和心理痛苦都和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2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控制抑郁和绝望感,心理痛苦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仍显著;3路径分析发现,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著,通过心理痛苦作用的间接效应也显著。结论: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痛苦 抑郁 绝望 自杀意念
原文传递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纯 张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自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自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郁与自尊有显著相关,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总体上验证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中国大学生抑郁者具有对负性事件宿命性、普遍性和持续性归因、无望感和低自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无望感 归因方式 自尊
下载PDF
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辛自强 马君雪 耿柳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6,共6页
以607名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收据,探讨了青少年未来无望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受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青少年无望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特别是有13.7%的人至... 以607名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收据,探讨了青少年未来无望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受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青少年无望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特别是有13.7%的人至少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无望感而需特别帮助。从影响因素角度看,控制信念对无望感的解释率最高(12.6%),其中二级控制中的认知控制有保护作用,而情感控制则是危险因素,初级控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其次是社会支持,解释率为6.2%,其中家庭支持显著有利于减少未来无望感,朋友或一般他人的支持无显著预测作用;最后是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是事件影响程度),解释率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未来无望感 压力生活事件 控制信念 社会支持
下载PDF
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付亚亚 郑晓边 《医学与社会》 2009年第3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冲动性、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及绝望感等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对某省6所高校的6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①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有良好的信度。②大学生总体自杀意念筛查率为9.04%。有无... 目的:研究冲动性、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及绝望感等因素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对某省6所高校的6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①修订的自杀意念问卷有良好的信度。②大学生总体自杀意念筛查率为9.04%。有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分别在抑郁、绝望和特质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0.01),性别、年级、专业满意度和学习成绩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抑郁情绪和绝望感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预测力,冲动性和特质焦虑对自杀意念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意念 抑郁 绝望感 冲动性 特质焦虑
下载PDF
认知情绪调节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焦虑、绝望之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小娟 陈冲 +1 位作者 杨思 朱熊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年第8期987-988,共2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焦虑和绝望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Beck焦虑量表(BAI)、Beck绝望量表(BHS)对504名大一新生进行测评,运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来... 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焦虑和绝望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Beck焦虑量表(BAI)、Beck绝望量表(BHS)对504名大一新生进行测评,运用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对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的调节效应分别是-0.097、0.125;青少年生活事件对焦虑的总体效应为0.412,其中直接效应为0.293,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间接效应为0.119;青少年生活事件对绝望的总效应是0.222,其中直接效应为0.131,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的间接效应为0.090。结论积极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均可以调节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均不能调节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情绪调节 青少年生活事件 焦虑 绝望 调节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堃炎 林冰冰 +1 位作者 马建平 叶一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3-687,共5页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关变量后,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②绝望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未来取向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中介路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未来取向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儿童期情感虐待对绝望的影响更大。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还通过绝望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未来取向调节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虐待 绝望 未来定向 自杀意念
原文传递
绝望与感恩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4
8
作者 林琳 刘羽 +5 位作者 王晨旭 莫娟婵 刘俊岐 姜喆昊 李慧生 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9-556,共8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绝望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感恩对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相对于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介效应仅在感恩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 自杀意念 绝望 感恩 大学生
下载PDF
住院癌症患者绝望及焦虑抑郁水平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巧艺 江锦芳 +1 位作者 于春蓝 李东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29期-,共5页
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与自杀相关的心理现状。方法抽取我院508例癌症患者,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 Beck 绝望量表(BHS)进行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的测评,按年龄段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3组患者间焦虑、抑郁、绝望得分... 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与自杀相关的心理现状。方法抽取我院508例癌症患者,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 Beck 绝望量表(BHS)进行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的测评,按年龄段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3组患者间焦虑、抑郁、绝望得分差异。结果所有调查对象中,存在焦虑的患者占38.7%(172/445),存在抑郁的患者占26.3%(117/445),存在不同程度绝望的患者占59.1%(263/445)。在3组患者的比较中,<40岁患者焦虑得分为(6.84±3.73)分,40~49岁患者焦虑得分为(7.17±3.75)分,50~60岁患者焦虑得分为(6.14±3.79)分,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83,P<0.05;而抑郁、绝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U=2.417、0.166,P 值均>0.05。结论癌症患者中部分存在焦虑/抑郁,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这些与自杀相关的心理应得到医护工作者重视,采取相应的干预,以避免住院癌症患者自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焦虑 抑郁 绝望 调查
原文传递
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无望感及抑郁状况调查 被引量:13
10
作者 欧阳燕 韩燕红 +3 位作者 邓云云 李蕾 吴玉琴 张幽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状况及无望感水平,分析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3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心胸外科住院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状况及无望感水平,分析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3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心胸外科住院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以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和Beck无望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和无望感发生率分别为47.2%和53.9%;照顾者的无望感水平、教育水平、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肿瘤分期和病情知晓情况是照顾者抑郁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共解释32.3%的变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及无望感较普遍,晚期、不知情患者及无望感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配偶照顾者更容易发生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照顾者 抑郁 无望感
下载PDF
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与绝望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文朝琴 康婵娟 陈冬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96-100,共5页
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绝望情绪会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对其负性行为起到推动作用,故明确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与绝望间的作用,并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对缓解患者绝望情绪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领悟... 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绝望情绪会加重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对其负性行为起到推动作用,故明确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与绝望间的作用,并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对缓解患者绝望情绪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领悟社会支持与绝望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的晚期肺癌患者395例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绝望量表(BH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其进行调查。晚期肺癌患者BHS、PSSS、CD-RISC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对心理弹性在晚期肺癌患者绝望、领悟社会支持间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发放问卷395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2.15%。晚期肺癌患者BHS总分为(10.23±3.87)分,有352例(96.7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PSSS总分为(46.14±7.78)分,CD-RISC总分为(48.77±12.00)分。晚期肺癌患者BHS总分与PSSS总分、家庭内支持得分、家庭外支持得分、CD-RISC总分、坚韧得分、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PSSS总分与家庭内支持得分、家庭外支持得分、CD-RISC总分、坚韧得分、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家庭内支持得分与家庭外支持得分、CD-RISC总分、坚韧得分、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家庭外支持得分与CD-RISC总分、坚韧得分、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CD-RISC总分与坚韧得分、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坚韧得分与自强得分、乐观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自强得分与乐观得分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参数为:χ2/df=1.44、比较拟合系数(CFI)=0.997、Tucker-Lewis指数(TLI)=0.99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5、标准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晚期 心理弹性 领悟社会支持 绝望 中介作用
下载PDF
肺癌患者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喻婷 胡德英 +2 位作者 刘义兰 滕芬 周依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63-67,共5页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自杀意念现况,并探讨联结中断、心理痛苦、绝望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联结中断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及Beck绝望量表对366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自杀意念现况,并探讨联结中断、心理痛苦、绝望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联结中断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及Beck绝望量表对366例肺癌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2.68%;联结中断、心理痛苦、绝望均可直接影响自杀意念(直接效应值为0.13、0.37、0.17);联结中断通过心理痛苦、绝望可间接影响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为0.38),其总效应值最大(为0.51),且可调节绝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绝望可通过心理痛苦间接影响自杀意念(间接效应值为0.17),二者无交互作用。结论肺癌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以增强肺癌患者联结感为关键,通过减轻患者心理痛苦、增加其希望对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自杀意念 联结中断 心理痛苦 绝望 结构方程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大学毕业生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铃 宁彩芳 +3 位作者 黄四林 窦东徽 张红川 张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社会支持越高,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自主性 无望感 社会支持 性别差异 大学毕业生
原文传递
绝望在初中生抑郁与自杀危险性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楹 程小菁 张金玲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91-693,共3页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抑郁、绝望情绪与自杀危险性的关系及其绝望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对临沂某地5所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20个班的1 381名学生... 目的 探讨初中生的抑郁、绝望情绪与自杀危险性的关系及其绝望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对临沂某地5所初级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共20个班的1 3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自杀危险性与抑郁、绝望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0.64,P<0.01).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绝望在抑郁与自杀危险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5.8%,以性别、年龄对样本进行分组,男生组和初一组中,绝望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2.7%和29.9%.女生组和初二组中,绝望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74.1%和95.3%.结论 初中生的抑郁、绝望情绪越严重,自杀危险性越大.绝望在不同性别、年级初中生中的中介效应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危险性 抑郁 绝望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住院癌症患者绝望感现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巧艺 江锦芳 +2 位作者 钟鉴宏 李东洋 邵晓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6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住院癌症患者的绝望感现状.方法 抽取445例癌症患者,使用BHS进行绝望感的测评,按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2组患者间绝望程度的差异.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中无绝望感182例占40.9%,轻度绝望178例占40.0%,中度绝望68例占... 目的 探讨住院癌症患者的绝望感现状.方法 抽取445例癌症患者,使用BHS进行绝望感的测评,按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2组患者间绝望程度的差异.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中无绝望感182例占40.9%,轻度绝望178例占40.0%,中度绝望68例占15.3%,重度绝望17例占3.8%.青年组与中年组的绝望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居住地及治疗时间的患者绝望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多数癌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感,治疗时间、居住地等因素会影响患者的绝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 癌症患者 绝望 现状 调查
原文传递
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桂珍 孙宏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487-1490,共4页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绝望感 心理韧性 自杀意念
下载PDF
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艳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绝望感量表(BHS)、大学生复原力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70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682份。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有自杀意念大... 目的探讨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绝望感量表(BHS)、大学生复原力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70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682份。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在绝望感及各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外部复原力、内部复原力上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复原力在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绝望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意念 绝望感 心理复原力 大学生
下载PDF
医学生完美主义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瑜来 彭欣 +5 位作者 王猛 李丹 陶永刚 高思阳 白洁 晏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完美主义差异,医学生完美主义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以及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对负性情绪预测。方法:抽取217名医学生和157名非医学生,测试两种多维完美主义,前者同时测试大五人格和负性情绪,6个月后,对其117名医学... 目的:探讨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完美主义差异,医学生完美主义与大五人格的关系,以及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对负性情绪预测。方法:抽取217名医学生和157名非医学生,测试两种多维完美主义,前者同时测试大五人格和负性情绪,6个月后,对其117名医学生再测负性情绪。结果: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完美主义无差异(Pillai's Trace=0.001,P=0.776);适应性完美主义与神经质呈负相关(r=-0.147,P<0.05),与道德感正相关(r=0.211,P<0.01),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157,P<0.05),与利他性呈负相关(r=-0.159,P<0.05),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抑郁、绝望呈正相关(r=0.187,0.424;P<0.01);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不能对6个月后的抑郁、绝望起预测作用。结论:本研究支持完美主义双重过程模型,且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利他性、道德感有关,适应不良完美主义与基线的抑郁、绝望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美主义 大五人格 抑郁 绝望 纵向研究 医学生
下载PDF
失意感对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翁定军 华红琴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79,共25页
本研究按照"社会结构性因素→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失意感→行为倾向"这一关系链,以定量研究方式探讨个体的失意感及其对攻击和沉默两种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失意感是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结构性因素和生... 本研究按照"社会结构性因素→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失意感→行为倾向"这一关系链,以定量研究方式探讨个体的失意感及其对攻击和沉默两种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失意感是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结构性因素和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是否影响行为倾向,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会转化为失意感,行为倾向中的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是一对源于"不满"的心理同构体。据此结论,本研究认为,攻击倾向构成了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沉默倾向构成了"社会溃败"的心理基础,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化"阻碍了人们的向上社会流动,是造成失意感的社会机制。因此,防范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应从消除人们的失意感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意感 攻击倾向 沉默倾向
下载PDF
无望感-自尊理论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青静 王纯 +3 位作者 关承斌 李箕君 张宁 张婕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371-374,共4页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在归因方式、无望感、自尊上的异同,探索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对无望感-自尊理论的适用性。方法:对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n=81)、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1)被试进行...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在归因方式、无望感、自尊上的异同,探索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对无望感-自尊理论的适用性。方法:对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n=81)、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1)被试进行归因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的测评,得分进行4组间比较。结果:①抑郁症组在归因方式总分、普遍维度和无望感得分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2,0.03),焦虑症组和强迫症组普遍维度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3);②抑郁症组、焦虑症组、强迫症组的自尊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结论:本研究支持了无望感-自尊理论适用于抑郁症患者,但并不适用于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方式 自尊 无望感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