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岭成矿带铀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全位成矿模式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赵如意
王登红
陈毓川
冷成彪
秦锦华
赵晨辉
-
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DD20160346、DD20190379)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JYYWF20183701、JYYWF20183704)资助成果
-
文摘
南岭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铀矿基地,产出的铀矿床以花岗岩型为主,其次为碳硅泥岩型和少量砂岩型。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前人找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认为南岭成矿带多期多阶段构造演化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初始铀源、产铀花岗岩、断裂网络和含铀热液等有利的成矿条件。产铀花岗岩大多是由高硅、过铝、偏钾高碱的S型花岗岩,沿断裂分布的构造碎裂岩、蚀变岩和还原性地质体是有利的赋矿围岩。矿化与蚀变中心带发育沥青铀矿、黑色微晶玉髓、紫黑色萤石、胶状黄铁矿、赤铁矿、绿泥石等矿物组合。铀矿体形态多样,以中小规模、中低工业品位为主。南岭成矿带中新生代多阶段区域性拉张过程中形成了多阶段铀矿化。花岗岩型铀矿床分布于加里东隆起区花岗岩内部构造结和岩体接触带附近,矿体沿断裂与蚀变体一起赋存于氧化-还原界面和脆韧性构造转换面之间的"成矿壳层"内。南岭成矿带中新生代"空间全位"铀成矿模式显示,不同的构造层、不同的建造、不同的岩性及不同的部位均有铀成矿潜力,但由于具体成矿条件的不同组合而产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时间和不同强度的铀矿化。也就是说,难以排除某一空间部位不成矿的可能性。根据这一"全位"成矿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对南岭成矿带中新生代铀成矿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尚未落实的"缺位",再根据工作区具体成矿条件指导铀矿找矿新突破。
-
关键词
南岭
铀矿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全位成矿
-
Keywords
Nanling region
urani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regularity
metallogenic model
holomorphic mineralization
-
分类号
P619.14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