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及其对相邻海岸沉积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从先 范代读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钱塘江河口湾 南黄海潮成沙脊体系 海岸沉积 下切河谷 全新世海侵
下载PDF
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金陵 Cha.,WYB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6-154,共19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9个具代表性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约自1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孢粉序列表明:本区约在距今12000年前就已发育了亚热带性质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约在9000—5000aB.P.常绿阔叶林...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9个具代表性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约自1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孢粉序列表明:本区约在距今12000年前就已发育了亚热带性质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约在9000—5000aB.P.常绿阔叶林获得大发展。孢粉序列良好地记录了古季风盛衰的历史,表现在:12000—10800aB.P.较温湿,东南季风强度加强;10800(或11000-10000(或10300)aB.P.偏闵干,东南季风强度减弱,对应于新仙女木期;约自10000a.P.起,气候好转,气温明显上升,东南季风强度再次增强,约在9000—5000aB.P.温暖湿润,为东南季风强盛期。此外.还讨论了约在距今11000年前的海侵,全新世下限和哥德堡事件的年代问题,并确定哥德堡事件的年限为11000—1000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生态学 长江三角洲 环境变迁 古植被 孢粉
下载PDF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张华 陈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7-545,共9页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 70 0 0aB .P .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 70 0 0aB .P .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 ,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比之下 ,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 ,地势高爽 ,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 ,盐沼化过程稍弱 ,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迁移 全新世海侵 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 被引量:25
4
作者 凌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4-479,共6页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新世以来 ,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全新世 ,本区受海侵影响 ,7~ 6kaB .P .左右海侵达到高峰 ,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 ;中全新世 ,...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新世以来 ,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全新世 ,本区受海侵影响 ,7~ 6kaB .P .左右海侵达到高峰 ,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 ;中全新世 ,海面相对稳定 ,长江、淮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 ,古海湾被岸外砂堤所包围 ,形成泻湖 ;晚全新世 ,海岸东迁 ,古泻湖演变为湖泊沼泽 ,在人类活动与黄河夺淮的影响下 ,本区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里下河地区 海侵 黄河 古地理 人类活动 淮河 长江
下载PDF
全新世海侵痕迹遥感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英时 杨忆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3-81,共9页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咸水体及水化学特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水、热、盐、土、植被等环境因子。通过多种图象处理方法,突出古海岸线两侧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识别和勾绘古岸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海侵 遥感 图象处理 信息提取
下载PDF
辽宁沿海早、中期全新世海进中的一次海退事件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方晶 武亚芳 +4 位作者 李瑞武 周江 康玲玲 柴锐 马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6-403,共8页
通过分别对辽东半岛东侧大洋河平原中部的D65孔岩心做连续的硅藻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西侧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B3孔、下辽河平原的机械钻孔X33及手动钻孔X11和X21等钻孔岩心做连续的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得到各岩心的硅藻图谱/或... 通过分别对辽东半岛东侧大洋河平原中部的D65孔岩心做连续的硅藻分析,以及对辽东半岛西侧的长兴岛八岔沟古泻湖平原B3孔、下辽河平原的机械钻孔X33及手动钻孔X11和X21等钻孔岩心做连续的粘土混浊水电导率测定,得到各岩心的硅藻图谱/或粘土混浊水电导率图谱。显示出在这些海岸平原均有厚度在6m以上的海相层存在。表明全新世海侵时海水达到并长期占据这些海岸平原。同时还显示在这些海相地层的5~7m深处,普遍存在一层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通过对各地点已有的14C年代数据分析,推测这层陆相层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应该形成于全新世海面上升的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时期。表明全新世海进期当中,辽宁沿海普遍存在一次海退地质事件。从下辽河平原样品的14C测年数据,推测这次海退时期大致在9300~8000aB.P.(校正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海侵 硅藻分析 粘土混浊水电导率 海相层 陆相层
下载PDF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孙立广 谢周清 +1 位作者 沈显生 朱清时 《自然杂志》 2000年第6期354-357,共4页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剖面厚达3.3 m.断面长达75m,是全新世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直接证据.它提供了研究华东沿海岛屿的古文化、全新世古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的丰富材料.本文鉴定出古木层中大量的古树茎、植物叶片、果实... 浙江朱家尖观音湾古木层剖面厚达3.3 m.断面长达75m,是全新世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直接证据.它提供了研究华东沿海岛屿的古文化、全新世古植物群落的生态、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的丰富材料.本文鉴定出古木层中大量的古树茎、植物叶片、果实、种子和孢粉所属的科属,确定古木层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根据C^(14)定年确定古木层埋藏年龄距今的8500~6200年;古木的地球化学元素特征显示古木已弱硅化.自下而上硅化程度有减弱的越势;古木层的产状层序特征及古植物、昆虫的保存状态表明.古木层是在海平面上升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海湾环境下近距离搬运埋藏后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家尖 全新世 海进 古木层 年代测定 孢粉种属
下载PDF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8
8
作者 王为 曾昭璇 +3 位作者 吴正 王小铭 黄山 叶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9-927,共9页
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至今为止所发现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范围超过200米,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根据地形特征、地层(钻孔)资料、海侵范围、史料记载进行综合确定了古海... 广东中山市黄圃镇海蚀遗址是广东沿海至今为止所发现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范围超过200米,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仍保持得较为完好.根据地形特征、地层(钻孔)资料、海侵范围、史料记载进行综合确定了古海蚀遗址的形成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古海蚀崖所在的尖峰山由白垩系陆相红色碎屑岩系构成.黄圃附近地区在晚更新世末期第一次海侵前已经是一隆起地块,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次海侵时都处在较高的位置,出露的白垩系地层(尖峰山)为蚀余的低矮山地.这些残余山地在全新世海侵大部分时段内为珠江口古海湾中的岛屿,黄圃镇作为大陆岸线的时间很短,海蚀地形主要形成于晚全新世前海侵时(距今约6100~1600年)的岛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蚀遗址 岛屿 全新世海侵 黄圃镇
下载PDF
Phase Evolution of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Benthic Foraminiferal Evidence from Core CO2 被引量:8
9
作者 FANG Li XIANG Rong +3 位作者 ZHAO Meixun ZHOU Liping LIU Jianguo ZHANG Lanl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4期629-638,共10页
Assemblage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in a sediment core(C02)near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Mud were studied to decipher the phase evolution of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mblages of benthic foraminifera in a sediment core(C02)near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Mud were studied to decipher the phase evolution of Holocen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It appears that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11.2 10.1 kyr BP),the faunal was dominated by low salinity and shallow water species 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 and Ammonia beccarii,reflecting a near coas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A rapid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mmonia compressiuscula between 10.1 9.3 kyr BP indicates that the sea level rose rapidly during that time period.From 9.3 7.7 kyr BP,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high percentage of A.compressiscula,suggesting that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stable.An obvious transition of benthic foraminifera,from the A.compressiuscula-dominated assemblage to an Ammonia ketienziensis-dominated assemblage,occurred between 7.7 6.2 kyr BP,possibly corresponding to a second sea level rapid rise period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the Holocene.This transition may correspond to th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and finally is established the modern-type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It may also mark the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Sea cold bottom water(YSCBW)during that period.Since then,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 based on core C02 was dominated by typical YSCBW species,A.ketienziensis,Astrononion italicum and Hanzawaia nipponica,at 6.2 4 kyr BP.A non-deposition period occurred since 4 kyr BP,which possibly related to the hydrology changes caused by the East Asia monsoon.The two obvious benthic foraminiferal transitions recorded in core C02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Yellow Sea has undergone a two-phase rapid sea level rise during the Holocene marine transg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foraminifera holocene southern Yellow Sea PALEOENVIRONMENT marine transgression
下载PDF
河北雄县全新世中期海侵地层的发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袁路朋 王永 +4 位作者 姚培毅 江南 董进 田飞 汤文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1-915,共5页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是第四纪晚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以往研究表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侵已经深入到文安县。本次研究在文安县西北30km的雄县15BZ02剖面第8层底部灰褐色粉砂中发现大量缢蛏新种,壳体呈斜交或垂直层面产出,反映了潮间带中下部的内湾、河口环境。同时,在该层段发现了海相介形虫Tanella opima。由此推断,渤海湾西岸海侵于全新世中期(6970~6670cal a BP)达到最大范围,海水曾经到达雄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海侵 微体古生物 雄县 河北
下载PDF
山东半岛莱州湾滨海地区黑土湖组地层特征、时代及指示的全新世海岸带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建国 徐华 +3 位作者 张涛 张卓 祁晓凡 纪汶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地质调查发现,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滨海地区普遍发育黑土湖组滨海湖沼相、潟湖相沉积,其下伏末次盛冰期泛滥平原相沉积,上覆全新世中晚期海侵层。黑土湖组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全新世海侵的影响,其形成时代为8.5—5.5 ka B.P.,即由现代... 地质调查发现,山东半岛西北部的莱州湾滨海地区普遍发育黑土湖组滨海湖沼相、潟湖相沉积,其下伏末次盛冰期泛滥平原相沉积,上覆全新世中晚期海侵层。黑土湖组的分布受古地形和全新世海侵的影响,其形成时代为8.5—5.5 ka B.P.,即由现代海岸线附近因8.5 ka B.P.前后海面上升环境效应开始出现,向陆地方向逐渐过渡到最大海侵线附近的5.5—6.0 ka B.P.期间形成。该地层单元的穿时性指示了海侵向陆地方向的推进,以及大约自5 ka B.P.开始河流沉积作用超过海面高度,莱州湾开始逐步成陆的过程。研究表明,莱州湾地区东部的鲁东地块相对抬升,造成黑土湖组顶板高出现代海面。西部的济阳坳陷区沉降较大,造成黑土湖组埋深较大。莱州湾南岸黑土湖组单元形成的古地形坡度,与现代地形坡度接近,在5.5—8.5 ka B.P.期间的海面变化不大。新的研究结果为更深入认识山东半岛全新世海岸带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黑土湖组 全新世海侵 海岸线迁移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江苏南通市四甲镇全新世以来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于俊杰 胡飞 +4 位作者 杨祝良 张宗言 蒋仁 柯学 劳金秀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09-1620,共12页
对江苏省南通市四甲镇CSJA6钻孔上部近43m的沉积物岩心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和有孔虫鉴定及组合划分,发现41属77种(含8个未定种)有孔虫。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垂直分布特征与AMS^14C年龄,初步建立了时间被部分标定的全新世有孔虫... 对江苏省南通市四甲镇CSJA6钻孔上部近43m的沉积物岩心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研究和有孔虫鉴定及组合划分,发现41属77种(含8个未定种)有孔虫。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垂直分布特征与AMS^14C年龄,初步建立了时间被部分标定的全新世有孔虫化石组合,自上而下为Ammonia beccarii vars.-Cribrononion subincertum Asano组合、Ammonia beccarii vars.-Globiger-inira glutinata组合和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组合2、3带的时间界线约为8.1ka cal BP,组合3带的下界至少是10ka cal BP。这3个组合带的特征与以珠海、上海地区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沿海平原全新世有孔虫组合相似。若将前人全新世海侵的14C年龄做进一步的校正,并结合本文钻孔研究成果可初步推测,在8.5-8ka cal BP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达到最大海侵,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长江巨大河口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有孔虫组合 海侵
下载PDF
全新世海侵以来山东荣成朝阳港泻湖沉积层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江 刘冬雁 +2 位作者 庄振业 王祖正 刘利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3-808,共6页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 泻湖是全新世海侵以来发育的以淤积为主的海岸地貌,其沉积地层蕴含了丰富的古环境演变信息。对朝阳港泻湖SO4钻孔岩芯样品作粒度、软体动物、孢粉和14C等项目的测试分析,将该孔地层自下而上划分成陆相、滨浅海相、泻湖相、泻湖-沼泽相等四层和Ⅰ,Ⅱ,Ⅲ,Ⅳ个孢粉组合带。基于对地层和孢粉组合特点的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朝阳港泻湖自全新世海侵以来经历了海湾、沙坝-泻湖和泻湖-沼泽等3个环境演化阶段,同时存在明显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事件,包括8~7 ka B.P.海陆相之间的不整合沉积间断事件、7~6 ka B.P.的气候暖湿事件和5~4 ka B.P.的明显降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港泻湖 全新世海侵 孢粉组合 地质事件
下载PDF
全新世海侵与盐城市西冈古砂堤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凌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7,共6页
西冈位于盐城市西部,是全新世海侵时代的产物,也是盐城市境内成陆最早的陆地。本文通过对全新世以来海面变化、西冈的地貌形态、沉积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全新世海侵对西冈古砂堤形成的影响以及苏中地区海岸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全新世 海侵 西冈古砂堤
下载PDF
Holocene Biostratigraphic Zones Corresponding Litho-Chronostratigraphy,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and Successive Changes in the Geomorphology of Bengal Basin, India during Last 10,000 Years 被引量:1
15
作者 Prasanta Kumar Sen Manju Banerje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6年第4期615-629,共15页
Biostratigraphic Zones Bb. Bz. H. I-V distinguished in C<sup>14</sup> dated Peat, peaty clay sediments above arid, Barren zone have identified distinct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as fresh water mixed b... Biostratigraphic Zones Bb. Bz. H. I-V distinguished in C<sup>14</sup> dated Peat, peaty clay sediments above arid, Barren zone have identified distinct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as fresh water mixed brackish water to shallow marine to brackish water mangrove swamp, brackish water mixed fresh water swamp followed by colonization of non-littoral species to fresh water swamp during Holocene in the Bengal basin, India in chronological succession. The successive phase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have identified the events of sea level rise,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sea ward movement of the sea. The unique database has explored successive changes in the geomorphology of South Bengal from upland dry to marine deltaic environment to fresh water uplan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BIOSTRATIGRAPHY Flandrian transgression GEOMORPHOLOGY Bengal Basin
下载PDF
江苏洋口港地区埋藏古潮成砂脊年代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仁 曾剑威 +5 位作者 刘凯 劳金秀 于俊杰 彭博 赵玲 李长波 《华东地质》 2019年第1期11-18,共8页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高海平面时期(5 22... 江苏如东县洋口港地区普遍发育末次冰盛期(MIS 2)"第一硬粘土层"。全新世早期,该区暴露侵蚀,仅局部地区发育潮汐水道。全新世中期(7 000 a B.P.)以来,在最大海侵作用影响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以潮坪沉积为主;高海平面时期(5 220 a B.P.),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水下沉积环境;随着海平面下降,北部地区发育古潮成砂体,属于滨海潮坪—潮成砂脊沉积体系。根据地层沉积特征,识别出4期埋藏古潮成砂脊。地层AMS14C年龄表明,4期砂脊是依次在5 220~1 000 a B.P.沉积形成的,反映了潮汐动力作用下古潮成砂脊的动态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成砂脊 岩相古地理 全新世海侵 洋口港 江苏
下载PDF
Change in Sediment Provenance Near the Current Estuary of Yellow River Since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被引量:3
17
作者 SONG Sheng FENG Xiuli +3 位作者 LI Guogang LIU Xiao XIAO Xiao FENG L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en it comes to the studies on marine sedimen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jor and rare earth 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when it comes to the studies on marine sedimen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jor and rare earth elemental compositions, micropaleontological features and ^(14)C ages in order to examin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of the core BH6 drilled at the m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in Bohai Sea. According to the grain size and the micropaleontological compositions, 4 sedimentary un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Unit 1(0–8.08 mbsf) is of the delta sedimentary facies, Unit 2(8.08–12.08 mbsf) is of the neritic shelf facies, Unit 3(12.08–23.85 mbsf) is of near-estuary beach-tidal facies, and Unit 4(23.85 mbsf–) is of the continental lake facies. The deposits from Unit 1 to Unit 3 have been found to be marine strata formed after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t about 10 ka BP, while Unit 4 is continental lacustrine deposit formed before 10 ka BP. The provenances of core BH6 sediments show propertie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vary in different sedimentary periods. For Unit 4 sediments, the source regions are dispersed while the main provenance is not clear, although the parent rock characteristics of a few samples are similar to the Luanhe River sediments. For Unit 3, sediments at 21.1–23.85 mbsf have been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Liaohe River, while sediments above 21.1 mbsf are mainly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partially from the Liaohe River. For Unit 2, the sediments have been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with a small amount from other rivers. For Unit 1, the provenance is mainly the Yellow River catchment. These results help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River Estuar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rare earth element PROVENANCE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探讨——以天津市西南精武镇一带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晶 胡克 +5 位作者 张国艳 王俊杰 王立刚 白铁磊 任小松 舒琳 《海岸工程》 2012年第3期45-54,共10页
通过对位于天津西青区精武镇的小南河村西南H孔和潘楼村西PL孔2个钻孔做粘土混浊水电导率,结合贝类及有孔虫鉴定,区分了海相层和陆相层的界限,探讨了天津市西南全新世最大海侵的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精武镇附近早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相... 通过对位于天津西青区精武镇的小南河村西南H孔和潘楼村西PL孔2个钻孔做粘土混浊水电导率,结合贝类及有孔虫鉴定,区分了海相层和陆相层的界限,探讨了天津市西南全新世最大海侵的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精武镇附近早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相-短暂的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过程,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在H孔与PL孔之间,距现代海岸线大约57km。H孔的薄层海相层为全新世最大海侵期形成的海陆过度相沉积物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西南 全新世 海侵 海陆相地层 地壳下沉
下载PDF
辽东湾沿海平原中西部晚更新世以来低速、快速沉积的差别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兴钰 马宏伟 +4 位作者 李琰 杨大炜 李建芬 商志文 王宏 《华北地质》 2022年第3期22-28,35,共8页
研究河海相互作用下的沉积过程,对了解海岸演化过程和趋势、制定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东湾沿海平原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区,根据38个反映晚更新世以来海陆地层时空变化的海陆标志点(the land-sea change in... 研究河海相互作用下的沉积过程,对了解海岸演化过程和趋势、制定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东湾沿海平原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区,根据38个反映晚更新世以来海陆地层时空变化的海陆标志点(the land-sea change indicators)(作者积累的33个、前人的5个),本文获得了辽东湾沿海平原中西部的4条具有沉积等时线的地层剖面,揭示了晚更新世-全新世明显的低速沉积(slow-sedimentation)和快速沉积(rapid-sedimentation)的变化特征。现有证据表明,在研究区南部现代海岸线附近向陆侧,该低速沉积具有至少始于~40 ka之前、埋深很浅(现代高程~-15 m)的时空分布特征。当全新世海侵向北推进、于~6.24 ka在距现代海岸线~60~70 km的新民地区停顿下来,随后转为海退之后,低速沉积仍持续至~1.5 ka时(甚至更晚),平均沉积速率仅~0.1 mm/a。随即转入时长仅1.5~1 ka左右的快速加积期,加积厚度~10 m,平均沉积速率>5 mm/a。另外,在与浅丘陵区接壤的研究区西北侧和东北侧外缘(后者并向东延伸至辽东湾平原的东部),还有另一次局部的、稍早发生于~3 ka时的快速加积事件,其泛滥扇覆于全新世海侵层顶板之上,沉积速率甚至可达厘米/年级别。发生于~3 ka前后和~1.5~1 ka的这两次覆盖在海退潮间带海相层之上的河流泛滥扇快速加积,构成了辽东湾沿海平原的现代地貌(~10 m和~5 m阶面)。近0.5 ka以来的新近快速加积,最终填充了研究区东南部的盘锦湾洼地,完成了研究区南部的成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沿海平原 低速沉积 快速沉积 全新世海侵
下载PDF
太湖平原全新世海侵与太湖成因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金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S2期41-46,共6页
从太湖平原普遍分布的全新统海侵层,说明太湖曾是浅水海湾;而全新统泥炭层与古遗址的分布、堆积等特点,则从不同的侧面证明本区曾经海侵。所以现代太湖是海湾——泻湖型湖泊。
关键词 全新统 海侵层 泥炭层 古遗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