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代文话”的接受史意义——《醉翁亭记》接受史的四个时代 被引量:8
1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9-298,共10页
《醉翁亭记》的千年接受史,经历了由质疑、讥病到辩护、赞颂的曲折历程。具体而言,可分为特点鲜明的四个时代,即宋代之"讥病",元明之"辩护",清代之"细读",现代之"追问"。全面考察《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的千年接受史,经历了由质疑、讥病到辩护、赞颂的曲折历程。具体而言,可分为特点鲜明的四个时代,即宋代之"讥病",元明之"辩护",清代之"细读",现代之"追问"。全面考察《醉翁亭记》跌宕起伏接受史,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作者命意,也可以由此见出文学观念的微妙变化,见出文评家的识见和经历对文本解读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醉翁亭记》 接受史 四个时代
下载PDF
《辋川集》的经典化和辋川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8
2
作者 袁晓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9,共7页
后人对《辋川集》的接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和诗歌意蕴的阐释,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范型的认同与向往。历代文人围绕辋川别业的吟咏感慨和心慕手追塑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辋川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经典园林的... 后人对《辋川集》的接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论析和诗歌意蕴的阐释,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范型的认同与向往。历代文人围绕辋川别业的吟咏感慨和心慕手追塑造了具有原型意义的"辋川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经典园林的构建模式、文人雅集酬唱的吟游方式、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以及调理性情、回避矛盾的人格精神。较之陶渊明的"桃源","辋川模式"对士人有更大的现实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辋川集 接受史 辋川文化 辋川模式
原文传递
接受视野中的金圣叹研究——以金评本《水浒传》为接受史研究重点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1,共6页
金圣叹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对金圣叹的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审视金圣叹研究的历程和现状,可以预期,在新的学术视野中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作接受史研究,是拓展和深化金圣叹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金圣叹 小说评点 接受史 研究
下载PDF
早朝大明宫唱和诗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雅静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1期101-116,共16页
乾元元年春,贾至作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等人皆应诗而和。这组唱和诗以朝会为题材,以七律为体式,在当时可谓发端之作,在后世更是声名不断、嗣响不绝。追索其传世过程可知,别集并载作为重要的存录方式,使四诗裒... 乾元元年春,贾至作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等人皆应诗而和。这组唱和诗以朝会为题材,以七律为体式,在当时可谓发端之作,在后世更是声名不断、嗣响不绝。追索其传世过程可知,别集并载作为重要的存录方式,使四诗裒聚一处,在选本之外开拓出共时传播的新路径;历代诗话聚焦次第评定,相继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批评场域,推动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不断深入;名家手笔共同呈现的壮丽气象,牵引起社会各阶层的颂盛情结,并催生了文学、书法和楹联等不同领域的追摹风尚。正是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合力强化了诗歌的历史影响,同时也折射出同题共作在接受史上区别于独吟诗歌的一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明宫 唱和诗 共作 接受史
下载PDF
分裂的场域与多元的形象——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厄普顿·辛克莱形象构建
5
作者 张宝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厄普顿·辛克莱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这一时段中国的美国文学接受史,辛克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在政治场和文学场急遽分化的时代语境中,不同倾向的中国文人对辛克莱的认知呈现出显著差异... 厄普顿·辛克莱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这一时段中国的美国文学接受史,辛克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在政治场和文学场急遽分化的时代语境中,不同倾向的中国文人对辛克莱的认知呈现出显著差异,也构建出了多元的辛克莱形象。国民党官方因辛克莱政治立场激进,视其为极端危险分子,严禁其作品翻译和流通。梁实秋、胡适等自由主义文人,也无法认同辛克莱的政治取向和创作理念。尽管左翼阵营积极参与了辛克莱译介,但具体评价时呈现出些许话语分歧,构建出的辛克莱形象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克莱 接受史 形象构建
下载PDF
杜诗“诗史”说检讨
6
作者 罗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205-213,共9页
杜诗"诗史"说被广泛接受。杜诗"诗史"说最初特指杜诗中记载"安史之乱"中社会动荡以及杜甫个人流离经历的诗歌。孟棨认为,所有的杜诗都具有史的特质,其中所记载的事全部都是真实的。"诗史"说的... 杜诗"诗史"说被广泛接受。杜诗"诗史"说最初特指杜诗中记载"安史之乱"中社会动荡以及杜甫个人流离经历的诗歌。孟棨认为,所有的杜诗都具有史的特质,其中所记载的事全部都是真实的。"诗史"说的接受分为肯定与否定两条脉络,肯定者从各个角度对杜诗"诗史"说进行阐释,丰富着"诗史"理论,但依然无法解决命题自身的理论缺陷。虽然杨慎、王夫之等否定者从各方面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但对杜诗"诗史"说的肯定依然是接受史的主流,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思维和文化局限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史” 接受史 阐释 检讨
下载PDF
“易安体”美学意蕴的历史阐释——易安词千年接受史考察
7
作者 程晶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易安体”丰富蕴涵是在历代的接受中不断得到认识发现的。从宋元时期创作风格的初探,到明代对词风词境的发明探微,再至清代对人格风神的体认,易安词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低潮期、转折期、接受高潮期三个阶段,分别从艺术表现、本色词风、别... “易安体”丰富蕴涵是在历代的接受中不断得到认识发现的。从宋元时期创作风格的初探,到明代对词风词境的发明探微,再至清代对人格风神的体认,易安词的接受大致经历了低潮期、转折期、接受高潮期三个阶段,分别从艺术表现、本色词风、别样词境、人格风神四个层面丰富发展了“易安体”的内部构层。千年接受史也就是“易安体”美学意蕴的衍展史,并且这一接受过程也永不会完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安体 接受史 美学意蕴 艺术风格 词风词境 人格风神
下载PDF
喜剧形象背后的悲剧价值--对宋襄公与堂吉诃德形象接受史视角的思考
8
作者 曾中辉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78-83,共6页
宋襄公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中期的宋国国君,堂吉诃德是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们两人生存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思维逻辑、行事方式,以及一生经历和最后结局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给后人留下了... 宋襄公是中国历史上春秋中期的宋国国君,堂吉诃德是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们两人生存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思维逻辑、行事方式,以及一生经历和最后结局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读者对他们形象评价的演变,从接受史视角思考,可认识他们喜剧形象背后的悲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襄公 堂吉诃德 喜剧形象 悲剧价值 接受史
下载PDF
许德蘋《和漱玉词》创作缘由、所据版本及特色
9
作者 付兴林 徐梦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3-66,共14页
清末女词人许德蘋有《和漱玉词》一卷,系唱和李清照《漱玉词》而成。她的创作主要缘于孤苦无依的情感寄托、丈夫与前辈文人的鼓励及与李清照的隔空相通;她所参考的词集版本众多,其数量高达54首;其创作特色体现为严格和韵、用语清新自然... 清末女词人许德蘋有《和漱玉词》一卷,系唱和李清照《漱玉词》而成。她的创作主要缘于孤苦无依的情感寄托、丈夫与前辈文人的鼓励及与李清照的隔空相通;她所参考的词集版本众多,其数量高达54首;其创作特色体现为严格和韵、用语清新自然、造语新巧及擅用典故;词中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怡然自得、伤春悲秋、闺中怀人与百无聊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德蘋 李清照 《和漱玉词》 文学接受
下载PDF
国外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接受史——从费慰梅到李约瑟
10
作者 许冠儿 尹璐(译) 罗德胤(校) 《世界建筑》 2010年第4期116-119,共4页
接受史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知识主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被公众所接受的过程。本文关注的是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接受情况,旨在将学社的历史与国际活动结合起来,并检验学社的研究如何对外国的学术界产生影响... 接受史是一门学科,研究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知识主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被公众所接受的过程。本文关注的是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接受情况,旨在将学社的历史与国际活动结合起来,并检验学社的研究如何对外国的学术界产生影响,以及反之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史 营造学社在国外的声望 费慰梅 李约瑟 中国建筑史与汉学
下载PDF
接受的复调——关于巴赫金接受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军 《云梦学刊》 2003年第1期64-68,共5页
对巴赫金接受史的研究应该在西学新潮的背景下,将之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提出一种“复调的接受史”作为对巴赫金接受史的描述方法,主张在尊重线性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多元接受史观。并在对话性基... 对巴赫金接受史的研究应该在西学新潮的背景下,将之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提出一种“复调的接受史”作为对巴赫金接受史的描述方法,主张在尊重线性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多元接受史观。并在对话性基础(需要/可能)、接受视野问题(知识背景/问题意识)、接受者问题(现实性接受者个体/想象性接受者群体)、接受者间的对话交流等问题上超越了现有的影响/接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接受史 接受史方法论模式 复调的接受史 多元接受史观
下载PDF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34-543,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史 范式
下载PDF
电影接受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吉安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电影接受史是电影史研究中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而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它深受受众研究传统的影响,主张将观众的审美经验纳入电影史的研究视野。它与现有的电影美学史、电影批评史、电影传播史、电影观众史等研究领域在研究对象、研... 电影接受史是电影史研究中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而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它深受受众研究传统的影响,主张将观众的审美经验纳入电影史的研究视野。它与现有的电影美学史、电影批评史、电影传播史、电影观众史等研究领域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电影接受史研究应从接受主体、接受对象、接受时间、接受语境等多方面切入,综合考察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情况。它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电影史的不足,还能开拓一片新的研究领域,为电影史研究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接受史 接受美学 积极受众
下载PDF
文学接受史:一种文学史的写作实践——评高淮生教授“红学学案”系列成果的文学史写作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长利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61-66,共6页
高淮生教授“红学学案”系列成果自产生以来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深入系统总结其学术价值,对文学史包括“红学史”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红学学案”系列成果的文学史写作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认为它是一种文学接受史或效果史的... 高淮生教授“红学学案”系列成果自产生以来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深入系统总结其学术价值,对文学史包括“红学史”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把“红学学案”系列成果的文学史写作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认为它是一种文学接受史或效果史的写作实践,它超越了“传统学案”写作路数而具有“现代学案”之品格,它对文学史包括“红学史”写作具有多方面的方法论启示价值。该评论对高淮生教授“红学学案”系列成果的学术价值具有发掘和总结意义,对文学接受史或文学效果史写作理论具有探索与建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学学案 文学接受史 现代学案 方法论
下载PDF
论释惠洪对陶渊明接受的承袭与创见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莜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4-46,共13页
北宋诗僧释惠洪推崇陶渊明诗文,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惠洪结合“文字禅”理论对“无弦琴”的双重玄学意蕴进行的解读,契合陶渊明的玄学思维以及魏晋“言意之辨”的思想内涵。在诗文风貌评价上,他首次提出“彭泽诗中图画”的创... 北宋诗僧释惠洪推崇陶渊明诗文,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惠洪结合“文字禅”理论对“无弦琴”的双重玄学意蕴进行的解读,契合陶渊明的玄学思维以及魏晋“言意之辨”的思想内涵。在诗文风貌评价上,他首次提出“彭泽诗中图画”的创见,为后代陶渊明诗意题材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惠洪性格率真,赞赏陶渊明委心从性、为人真诚、洞见守节的“坦率”人格。他对陶渊明的接受,既与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主流意识趋同,也有另辟新见之处,体现出宋代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文学接受史 惠洪 陶渊明 无弦琴 诗中图画 三教合流
下载PDF
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洛特曼接受史摭拾
16
作者 王加兴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2年第3期4-16,共13页
俄罗斯及爱沙尼亚对洛特曼的接受已有40年的历史。洛特曼的结构诗学和符号学理论在俄苏学界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和学术环境使然,洛特曼及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学说不仅无法得到广泛的传... 俄罗斯及爱沙尼亚对洛特曼的接受已有40年的历史。洛特曼的结构诗学和符号学理论在俄苏学界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和学术环境使然,洛特曼及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学说不仅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反而备受质疑,只是到了80年代初才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自1992年起,俄罗斯和爱沙尼亚开始对洛特曼的理论学说展开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本文不仅综述了俄罗斯和爱沙尼亚对洛特曼的研究现状,而且还指出了其研究特点、局限性以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洛特曼接受史 特点 局限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接受美学和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
17
作者 文浩 《湘南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7-51,共5页
新时期以来,接受美学和广义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浪潮发生交融互动。姚斯的接受之维帮助中国的文学史研究者调和文学历史性和审美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针对旧有文学史格局实现了重要的转向,并成为新时... 新时期以来,接受美学和广义的"重写文学史"学术浪潮发生交融互动。姚斯的接受之维帮助中国的文学史研究者调和文学历史性和审美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针对旧有文学史格局实现了重要的转向,并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文论建构的重要成果。中国学人对中国化的文学接受史范式提出三种重要阐释并大胆实践,形成书写实践共识和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论 文学接受史 文学历史性 文学审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