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范式转换与知识体系建构
1
作者 纪建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76,180,共14页
伴随着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来到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也相应发生了范式转换,具体包括基于文学现象同源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文学规律同理性的平行研究、基于异质文明同情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比较文学,就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 伴随着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来到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也相应发生了范式转换,具体包括基于文学现象同源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文学规律同理性的平行研究、基于异质文明同情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比较文学,就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就比较范式而言,可以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就学理逻辑而言,可以分为相交模式、平行模式、异面模式(多样性模式)。比较文学是跨文化交流之桥,而比较文学史就是跨文化交流中那个最有效用的“公垂线”。通过比较文学史可以把比较文学研究“无方向的流”编成序列,进而以恰当的方式把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连通起来。把关于本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教学这三驾马车联动起来协同发展,或可是比较文学本体矛盾的一种解决之道,也即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范式转换与知识体系建构的答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史 比较文学教学 比较文学本体矛盾 多样性模式
原文传递
在民族国家、文学与学术之间:比较文学史回溯及反思
2
作者 姚孟泽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55-74,共20页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就建立起了一种以“学派”和相应方法的更迭为线索的学科史叙事,讲述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从欧洲萌芽、法国确立、美国发展到中国繁荣的过程。这一叙事具有体系严明、逻辑清晰、板块完整和易于教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就建立起了一种以“学派”和相应方法的更迭为线索的学科史叙事,讲述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从欧洲萌芽、法国确立、美国发展到中国繁荣的过程。这一叙事具有体系严明、逻辑清晰、板块完整和易于教学的特点,并作为“基本概论”而沿用至今。然而,由于其局限在“学科”框架之内和过于简明整齐的特点,这种学科史实际上离真实历史和研究实践相去甚远,成为了只在课堂和考试真空中存活的“可爱而不可信”的知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放置到大历史中进行解释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学术史,而非局限在预设的“体系”和“理论”之内的学科现象史。比较文学的萌芽生发自18-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与民族文学双重发现的历史过程中,此后,随着不同时空中的学者对于“民族国家”“文学”和“学术”这三要素的不同理解,比较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形态差异。在19-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通过跨越民族国家界限和确认历史学与文学史的“科学”地位,比较文学在文学关系史基础上呈现出跨国界和历史学研究的特征。到了20世纪中叶的美国,通过继承和突破文学关系和文学史学,比较文学从一种地方性和边缘性的学术领域转型成为西方的文学学术共同体,呈现出超越国家和文学中心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全球地方化和理论化的发展,比较文学成为一种后国家和超文学的人文学术实践。从民族国家、文学与学术这三要素来描述比较文学的历史脉络,既能清晰地看到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界人文学术的多元形态,也能深入体认不同的比较文学实践与大历史的动态关联,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与未来打开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文学 学术 比较文学史
下载PDF
再论比较文学到底是“比较”还是“不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晓清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67,共6页
当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无法回避从学科之初就遇到的比较文学是否"比较",怎样"比较"的历史问题。从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维度系统考察分析为"比较"正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理由认为比较文学必须坚持"... 当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无法回避从学科之初就遇到的比较文学是否"比较",怎样"比较"的历史问题。从比较文学学科史的维度系统考察分析为"比较"正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理由认为比较文学必须坚持"比较"为学科之专名,不能取消,而且当前中国比较文学提出的"跨文明"与"变异学"两大范式是对"比较"正名的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学科史 比较 正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