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新审视芮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 被引量:10
1
作者 吾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4,共8页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代表作《农民社会与文化》因其中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而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思想史诸领域极负盛名。芮德菲尔德"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看似简...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代表作《农民社会与文化》因其中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而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思想史诸领域极负盛名。芮德菲尔德"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实则复杂,且并不完善,甚或会造成错误和混乱。其中就语词来说,以精英与大众来定义"大传统"与"小传统"并非科学。事实上,国家或政府层面的某种价值导向未必就一定是大传统,也并非所谓精英层面的思想就一定是大传统;民间或民俗层面的某种观念或价值取向也未必就一定是小传统;并且国家层面的文化传统与地方层面的文化传统未必就是对立的,它们完全可能是一致的或统一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精英与大众也并无二致。确定"大传统"与"小传统"只有一条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这就是应从主流与非主流的角度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芮德菲尔德 大传统 小传统 精英 大众 人类学 文明史
下载PDF
论“第二个结合”开启的文明视野与文艺的文明维度
2
作者 向云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8,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型文明观。其中,“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为我们开启了文明的视野。打开文艺的文明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空间。在文明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型文明观。其中,“第二个结合”的论述为我们开启了文明的视野。打开文艺的文明维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空间。在文明的发生时代、轴心时代、全球化现代文明时代和当下又一个文明时代,中华文明都在其中且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具有深远意义。人类文明具有特定的层次、性质、范畴。文明体有三个立面:历史立面、社会立面、艺术立面。文艺是文明的重要形式和形象。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艺术发生。艺术与文明的关系也显现出若干重要的质的规定性和史的规律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也体现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审美风范,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征。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历史证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艺术与文明继续深化关系、拓展关联的必由之路。以艺术形象展示国家形象,通过彰显中华审美风范的艺术感染力,在有形与无形中润物于无声、通情于无形、达理于无言,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历史贡献和文明职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文明史 艺术与文明 艺术的文明规律 中华审美风范
原文传递
涂尔干:道德本原与现代潮流以自杀类型为线索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楠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70,共38页
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涂尔干的《自杀论》并不是一部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实证性结论的"科学"著作,在《自杀论》的四种自杀类型背后,有着关于现代社会的完整的病理学分析。本文尝试从自杀类型入手,联系涂尔干有关道德教育与原始宗教... 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涂尔干的《自杀论》并不是一部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实证性结论的"科学"著作,在《自杀论》的四种自杀类型背后,有着关于现代社会的完整的病理学分析。本文尝试从自杀类型入手,联系涂尔干有关道德教育与原始宗教的著作,揭示涂尔干有关人性与社会之健康道德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涂尔干关于法国中等教育史以及政治和法律史的讨论,深入发掘涂尔干对西欧现代社会之源起和演进的思考。在涂尔干看来,正是现代社会潮流的极端化发展,导致社会的种种危机与病态。要克服现代社会的这一危险倾向,必须回到历史来考察现代潮流的源起和演进,才能在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接续传统,重建人心和道德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病理学 道德要素 集体表现 社会潮流 文明史
下载PDF
从重写文明史到重写文学史
4
作者 曹顺庆 郭霄旸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如何建立中国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长久以来,文明话语中都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文明观输出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文明史对中国的叙述常常存在歪曲、偏离史实的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具... 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如何建立中国话语与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长久以来,文明话语中都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文明观输出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文明史对中国的叙述常常存在歪曲、偏离史实的问题。西方话语霸权具体体现在各学科内部,使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都面临“失语”的窘境。针对这一现象,提出“重写文明史”与“重写文学史”的号召。从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史实出发,尊重文明多元化与异质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进而重写学科史,重写文学史。通过反思学科话语问题,发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重新建构学科话语。用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共同建设文明新话语是重写文明史、重写学科史的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学科史 文学史 话语霸权 中国话语
下载PDF
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5
作者 赖区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1,共8页
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 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由此可见以王心斋为核心的泰州学派在儒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及其在现代性叙事中的文明史意义。从“心本”到“身本”的结构转换,与西方文化中从意识到身体的转换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也有差别。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可以发现关于现代性的另一种叙事,即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儒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儒学 泰州学派 身体转向 儒学史 文明史
下载PDF
革命再造文明:文明史意义上的革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6
作者 尹占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文明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本质上在于对生存实践进行文化的意义建构。在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型塑了文明类型、奠定了衍化基础,中国是以“家国”为内核、以“此岸世界”为致思取向的“家国同构”和“孝(忠)感文化”,西方是以“城邦(城市... 文明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本质上在于对生存实践进行文化的意义建构。在轴心时代,中西文明型塑了文明类型、奠定了衍化基础,中国是以“家国”为内核、以“此岸世界”为致思取向的“家国同构”和“孝(忠)感文化”,西方是以“城邦(城市共和国)”为内核、以“共存世界”为致思取向的“民主共和”和“罪感文化”。不同文明衍化的结果是近现代史上西方的“革命”和中国的“晚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革命再造文明”的逻辑不仅体现为由西方革命创造的人类文明的现代形态,更重要的是体现为由中国革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再革命”、新时代以来对革命内涵进行“再丰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扬弃,也是对未来文明的开启,更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生存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文明史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家和 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99,共27页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政治结构上,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都是编户齐民,身份和法律地位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民族结构上,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汉身份相同,受同一个法律的管辖。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文化结构上,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的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道教、佛教更关注个人内心世界,弥补了儒家的不足。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文化认同。西方由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罗马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补了对个人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作为国家唯一的合法崇拜,基督教仍是担负政治职能的组织。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6世纪 中国与西方罗马世界 历史与文明 比较
下载PDF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基本向度的契合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力之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3,共10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实性存在,必须到文明史上去进行确认。由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逐渐形成,文明史呈现向前向好发展的大趋势。关于文明状态本身的评价标准问题,必须以人类中的绝大多数,... 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实性存在,必须到文明史上去进行确认。由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逐渐形成,文明史呈现向前向好发展的大趋势。关于文明状态本身的评价标准问题,必须以人类中的绝大多数,在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段之后来回答这个问题。文明分为两个最基本的向度———技术向度和伦理向度,前者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指向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凡是先进的技术成果,无论出自哪个文明圈,只要传入另一个文明圈,总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人性的向善性而不是向恶性体现了社会关系运行方向的伦理要求,即人与人的关系总体上在朝着友善和谐的方向走。通过长时间段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人性价值观念处在普遍的认同中,人权保护意识对野蛮杀戮、虐待、摧残行为是超越性的,而不是相反。伦理向度主要表现:其一,和平超越战争;其二,规模性的虐待行为受到制约;其三,阶级分化下的底层苦难在改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人类共同价值 文明史 技术向度 伦理向度
原文传递
文明史视域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三部曲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玉杰 季芳 李景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6-250,共5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演化历程,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人类 自然 关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向度、内在逻辑及新发展
10
作者 张旭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19,153,共9页
人类已经成为最大共同体,为应对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通过纵向考察历史文明的演进,再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及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全球化的必然性与不可解决的内在悖论,而构... 人类已经成为最大共同体,为应对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通过纵向考察历史文明的演进,再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及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全球化的必然性与不可解决的内在悖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回答这一“世界之问”的中国密钥。同时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逻辑的基础上,强调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行知合一的“践履逻辑”、汇纳百川的“思想逻辑”等内在要义。进而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征程”中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价值 历史文明
下载PDF
从“一带一路”文明史迈向新时代 被引量:3
11
作者 乌东峰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5期1-4,161,共4页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大通道。古丝绸之路开拓于陆地,也发展于海上,具有丰厚的商贸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非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欧亚非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 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大通道。古丝绸之路开拓于陆地,也发展于海上,具有丰厚的商贸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昭示了古代欧亚非文明交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欧亚非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轨迹。文章就如何使21世纪欧亚非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和经贸对接更加顺畅、更加便利、更富于成效、互利共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文明史 共赢主义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神话”、“历史”的联袂与分裂——以1902年为起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佳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8-32,共5页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学 历史学 新史学 文明史
下载PDF
匠心独运的人类文明史研究新著——读解光云、房列曙主编的《中外文明史纲》
13
作者 罗先奎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23-126,共4页
《中外文明史纲》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和外国文明精要的著作。该书力求突破传统的文明史编著构架,以神话、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教育、艺术、新闻出版、生活习俗等文明史的具体内涵为主线,释介中国文明和外国文明的演进... 《中外文明史纲》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和外国文明精要的著作。该书力求突破传统的文明史编著构架,以神话、宗教、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教育、艺术、新闻出版、生活习俗等文明史的具体内涵为主线,释介中国文明和外国文明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规律。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史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新著 体例新颖 内容丰富 史论结合
下载PDF
浅谈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婷 《科教文汇》 2015年第24期117-118,共2页
文明史观作为一种史学范式是近年来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进展,而随着本世纪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该史观在中学历史课标和教材中的体现日益明显,逐渐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各环节中。研究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 文明史观作为一种史学范式是近年来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进展,而随着本世纪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该史观在中学历史课标和教材中的体现日益明显,逐渐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各环节中。研究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各版本教材中的渗透,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师转变史学观念,多元解读历史,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观 中学历史教学 渗透 教学建议
下载PDF
谈低碳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丽君 《山西建筑》 2015年第32期20-21,共2页
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概述,得到了生态城市规划的特征,并提出了低碳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时所具备的先决条件及措施,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长期有效的低碳生态设计规划,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
关键词 低碳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 历史文明
下载PDF
让文明史贯穿于历史教科书的始终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正才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5-29,共5页
新世纪 (版 )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中华文明史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这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种编写体例有诸多好处 :一、可以用人类文明的历史来替代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有利于落实《历史课程标准》... 新世纪 (版 )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中华文明史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这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种编写体例有诸多好处 :一、可以用人类文明的历史来替代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有利于落实《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主题式体系 ,更好地体现文明历史的特点 ;三、有利于化难为易 ,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 ;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能够把全部历史贯穿始终 ;六、用中华文明历史进行教育 ,同样可以贯穿于世界历史的教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历史教科书 编写思路 课程内容 中学
下载PDF
与历史同行——从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看《北纬四十度》
17
作者 谭雪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4-48,共5页
《北纬四十度》一书充分表明了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以“此时此地”的主体视角创造性地把握住历史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作者将“北纬四十度”建构为一个文明史问题,它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文明视野,补充并冲击着大一统王朝的“天下观... 《北纬四十度》一书充分表明了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以“此时此地”的主体视角创造性地把握住历史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作者将“北纬四十度”建构为一个文明史问题,它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文明视野,补充并冲击着大一统王朝的“天下观”,提示着历史定论背后的其他可能。作者通过重走“北纬四十度”一线的真实生命体验,深入探究民族文化与华夏文明、个人与整体、文学虚构与历史研究之间的“越界”关系,为理解当下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版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意识 文明史 动态 文学
下载PDF
如何透过风险的视角理解历史?——评《文明的逻辑:人类与风险的博弈》
18
作者 彭凯翔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1,共6页
《文明的逻辑》一书摆脱过度重视经济增长的窠臼,将风险应对力视为和生产率同等重要的维度,揭示出为“工业革命”光芒所遮掩的精彩纷呈的文明变迁。在解释路径上,作者兼采理性选择、演化、历史叙事等多元逻辑,来说明不同文明中文化与组... 《文明的逻辑》一书摆脱过度重视经济增长的窠臼,将风险应对力视为和生产率同等重要的维度,揭示出为“工业革命”光芒所遮掩的精彩纷呈的文明变迁。在解释路径上,作者兼采理性选择、演化、历史叙事等多元逻辑,来说明不同文明中文化与组织对各种外生或“人造”风险的应对。不过,它们是否可构成统一的理论框架,还需探讨。此外,本书也尝试从风险或不确定性出发对各类组织的内部逻辑进行经济解释,但对国家的讨论相对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文化 组织 文明史
原文传递
论编辑工作的历史文化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丹郁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本文论述了编辑在保存积累知识、传播创造文明、沟通古今未来的伟大文化工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
关键词 编辑 历史文化 价值 中国
下载PDF
文明史的生态学思考
20
作者 雷戈 李六石 《北方论丛》 2000年第4期25-30,共6页
生态环境理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二者之间虽有异有同 但毕竟是异大于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理论既有某种世界观的功能,又具有某种历史观的功能。用“历史性”消解“人类中心论”,也就是把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建立在“历史性”的基... 生态环境理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二者之间虽有异有同 但毕竟是异大于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理论既有某种世界观的功能,又具有某种历史观的功能。用“历史性”消解“人类中心论”,也就是把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建立在“历史性”的基础上,即是用“历史性”去规范人类的目的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生态学 生态环境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