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个共同”视域下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远桢 《实事求是》 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
“四个共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观基本立足点的科学阐释,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核心内涵,为增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四个共同”... “四个共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观基本立足点的科学阐释,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核心内涵,为增强新疆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提供了思想支撑和方法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四个共同”中寻找历史依据,在共拓中华疆域中增进新疆各民族政治上的一体认同、在共书中华历史中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在共创中华文化中增进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共育中华之魂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共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各民族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下载PDF
如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
2
作者 马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是今后我们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据此,要开展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梳理和分析中华民族演变史料,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民族史研究,同时开展与其他国家演变历史的比较研究,从而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华民族史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体系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大历史观”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校 张媛媛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中华民族史观和“大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认知历史的整体意识,均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华民族历史观可从不同角度理解,但“大历史观”则为深层次理解、把握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是探讨历史规律新的历... 中华民族史观和“大历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体现的是认知历史的整体意识,均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华民族历史观可从不同角度理解,但“大历史观”则为深层次理解、把握中华民族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是探讨历史规律新的历史思辨,是跳出时间局限学习中华民族历史观新的史学视角。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大历史观”均以唯物史观指导中华民族史的书写、叙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中华民族贡献历史智慧。中华民族历史观及其相辅相成的“大历史观”突出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故本质上不同西方学术界的“大历史”及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大历史观” 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史
原文传递
20世纪通史类民族史论著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航 杨艳飞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5-13,共9页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进程中,刘师培、王桐龄、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吕振羽、江应梁、王钟翰等不同时期的学者均撰写了通史类中国民族史论著。受时局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论著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刘师...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进程中,刘师培、王桐龄、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吕振羽、江应梁、王钟翰等不同时期的学者均撰写了通史类中国民族史论著。受时局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论著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刘师培到宋文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史论著中开始发轫;林惠祥所著《中国民族史》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历史观,展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史论著中得到了显著发展;吕振羽所著《中国民族简史》是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中国民族历史的著作;江应梁及王钟翰所著《中国民族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和民族战争,强调政权的统一性和各民族的凝聚性,体现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史论著中的集中升华。立足新时代,我国学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纲”,主动回应时代关切,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探析在中华民族史教学中铸就家国情怀的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喜倖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9-101,107,共4页
在中华民族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使命。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是基础,要科学剖析知识储备、兴趣、民族观,建构合适的支持系统开展课堂教学;鲜活素材的深层互动是关键,要有机融... 在中华民族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所承载的使命。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是基础,要科学剖析知识储备、兴趣、民族观,建构合适的支持系统开展课堂教学;鲜活素材的深层互动是关键,要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实事热点、典型案例,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传播教学意旨;情怀素养的自我生成是旨趣,要有效践行思想交流、价值引导、情感体验,奠定切身的价值旨归深化情怀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史 策略探析
下载PDF
简析梁启超的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武麟 李婷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0-95,共6页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 梁启超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民族"概念问题、中国民族的来源、中国民族的分类、民族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其对近代民族史学的贡在于,一是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独立与繁荣,二是为后世树立了民族史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为近代民族史研究提供了基本路径,四是为近代民族史学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民族史学的不足和缺陷在于汉族中心论取向及具体问题研究之空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民族史研究 民族史学
下载PDF
交融·认同·传承——论何兹全先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被引量:3
7
作者 廖靖靖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8,共10页
何兹全先生在一生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共同发展与民族团结的民族观,对历史上的民族战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民族“大融合时代”、南方诸族的华夏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族与边疆诸族的互为乐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其研究... 何兹全先生在一生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共同发展与民族团结的民族观,对历史上的民族战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民族“大融合时代”、南方诸族的华夏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族与边疆诸族的互为乐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其研究始终立足于历史实际,并符合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客观辩证与爱国团结的精神对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探讨何先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助于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的认识,对于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兹全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 被引量:12
8
作者 黄钰 陈建樾 郎维伟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2,共6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凝聚,并在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识遵循,正是源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够得以凝聚,并在新时代以来得以进一步确认和发展,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意识遵循,正是源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铸就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各民族"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又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因此,中华民族才能够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凝聚力和危机感。文章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发展的视角,以不同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所反映出来的路线和思想为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内涵,进而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 新时代民族工作
原文传递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沈桂萍 沈春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22,共11页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今来各民族及其先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党中央关于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学科话语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对建构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认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各族儿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奠定了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共同”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理论体系建设的里程碑——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0
作者 马成明 崔莉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6,共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同体书写 中华民族史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发展史视域下自强不息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197,共7页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一种伟大品格,具体包含奋发进取、刚健有为,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独立不惧、忧国忧民,顺应天时、生生不息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后,自强不息精神成功地实...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一种伟大品格,具体包含奋发进取、刚健有为,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独立不惧、忧国忧民,顺应天时、生生不息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后,自强不息精神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映照,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提升自强不息精神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相促进,增进自强不息精神的价值自觉与行动自觉相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史 现代化
原文传递
论习近平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科学体系、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12
作者 彭武麟 王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习近平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一个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思想体系,从中华民族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全程视角、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多元性与一体性相统一的全局观念三个层面把握了中华民族形成史、发展史与繁荣史的主流本... 习近平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一个科学的、逻辑性极强的思想体系,从中华民族历史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全程视角、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多元性与一体性相统一的全局观念三个层面把握了中华民族形成史、发展史与繁荣史的主流本质。习近平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逻辑依托,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指南,为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反分裂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准确把握习近平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一方面要求我们重视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在鉴古知今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助力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同时也要汲取中华民族历史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科学体系 价值意蕴 实践指向
原文传递
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中的国家安全思想及启示
13
作者 梁宏亮 吴克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历史学科拓荒者之一,《中国民族简史》是其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代表作。该著中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廓清法西斯大民族主义者所说的“本支百世的文王子孙”民族理论谬误... 吕振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历史学科拓荒者之一,《中国民族简史》是其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代表作。该著中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廓清法西斯大民族主义者所说的“本支百世的文王子孙”民族理论谬误,以凝聚国家安全意识;二是构建多元一体民族结构,以促进国家安全自觉;三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与共同进步原则,以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自信;四是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增强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本领。吕振羽基于唯物史观视角,关注国内民族历史发展,《中国民族简史》至今仍然是认识和分析我国民族安全平等发展的重要借鉴。他从独特视角透射出民族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端本正源,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振羽 《中国民族简史》 国家安全思想 启示
下载PDF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蕴的时代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先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70-79,共10页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有提升民族自尊、增强民族自信,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发展史 重大意蕴
原文传递
中国“山”“水”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方 史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从《山海经》《昆仑神话》以来,山水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是壮阔浩渺、壮烈惨痛的生存经验。以中国自然地理之沉雄伟大,应该写出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但是这一使命并未完成。为了推进这一使命,需要通过东方表现主义进行创造。东方表现主义的学... 从《山海经》《昆仑神话》以来,山水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是壮阔浩渺、壮烈惨痛的生存经验。以中国自然地理之沉雄伟大,应该写出人类最伟大的史诗,但是这一使命并未完成。为了推进这一使命,需要通过东方表现主义进行创造。东方表现主义的学理立足点是在东方审美经验上面落地,而不是套用西方表现主义。通过东方表现主义的本土表达,把中国山水的神圣能量(其本源是中国大地先天存在的粗粝基质与艰难困苦),进行精神升华,构成中国特定的神圣山水艺术。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神圣山水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从人类精神史、思想史的高度去理解文明,达成"趋向神圣而获得灵魂升华"的精神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 中华民族迁徙史 东方表现主义 神圣山水艺术 文化资源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治边稳藏——以学科交叉研究为平台的共同富裕指向
16
作者 孙勇 孙昭亮 朱明杰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文字文本蕴涵的许多理念,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经过三个叠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近现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经考验,愈加巩固。习...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通过文字文本蕴涵的许多理念,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经过三个叠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素。近现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历经考验,愈加巩固。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治国治边、治边稳藏、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等重要内容,阐明了我国西部涉藏地区面对两个大局需要牢牢把握的原则和进路,是在边疆做好意识形态以及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包括西藏和涉藏州县在内的各个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通过五个方面达成共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最终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宏伟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 民族共同体 三个叠合 治边稳藏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试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渊源及特征
17
作者 王群红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03-106,共4页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逐渐萌芽发展生成的。农业文明背景下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频繁的自然灾害、合力治水、艰险的周边环境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渊源。与此相应,中华民族的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下逐渐萌芽发展生成的。农业文明背景下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频繁的自然灾害、合力治水、艰险的周边环境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渊源。与此相应,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了独特的特点,她是无声的、深沉的、包容的、推己及人的、博大的、执著的、持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发展史 爱国主义精神渊源 爱国主义特征
下载PDF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过程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18
作者 崔舒怡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从过程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进程,包括发展进程中经历的曲折。进程的轨迹构成了历史,历史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是不断实现自身发展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与中华文明... 从过程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进程,包括发展进程中经历的曲折。进程的轨迹构成了历史,历史诠释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是不断实现自身发展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彼此助推,形成中华民族史和中华文明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在尊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事实基础上,以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与规律为遵循,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原文传递
融通“自在”与“自觉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新解--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之二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先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4,共8页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史的范围 融通“自在”与“自觉”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价值审视与纾困路径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文兵 吴连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3,共7页
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实践导向价值。在这项教育实践中,课程存在虚化泛化倾向,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 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实践导向价值。在这项教育实践中,课程存在虚化泛化倾向,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创新融合有难度;教师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学实践效能流于浅层,实效性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途径协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常态化;需要夯实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目标导向,推进教育内容体系创新;需要增强主体力量,聚焦实践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转化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 价值审视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