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醒的批判 无奈的慨叹——论李商隐咏史诗的政治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文航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在儒家伦理道德居统治思想地位的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人将治国的希望寄托于当政者的道德行为,对当政者治国的成败主要诉诸道德尺度的评判,形成了以德责人的德型政治文化。李商隐的咏史诗从一个侧面宣示,传统德型政治文化具有其内在的清醒... 在儒家伦理道德居统治思想地位的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人将治国的希望寄托于当政者的道德行为,对当政者治国的成败主要诉诸道德尺度的评判,形成了以德责人的德型政治文化。李商隐的咏史诗从一个侧面宣示,传统德型政治文化具有其内在的清醒自觉与必然的无奈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德型政治 政治文化 李商隐
下载PDF
元上都咏史诗的内容及其意义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富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7-29,共3页
咏史诗中诗人的历史观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元上都咏史诗的题涉及到李陵、苏武等,各民族咏史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传统价值观认定并没有因为统治主体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传统价值观得以赓续,明显受到儒家... 咏史诗中诗人的历史观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精神。元上都咏史诗的题涉及到李陵、苏武等,各民族咏史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传统价值观认定并没有因为统治主体的更替而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传统价值观得以赓续,明显受到儒家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的影响。这说明:元代的文化政策是开明、开放的,也是宽松的;也是元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并能够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生动例证;其中由咏史引发的国家强大的自豪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元代生动而具体的写照,说明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已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上都 扈从诗 咏史诗 诗人 内容 意义分析
下载PDF
论《全唐诗》中的“渭水诗”
3
作者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 2012年第5期22-30,39,共10页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qu...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渭水诗” 抒情诗 咏史诗 感怀诗
下载PDF
历史与现实间的感悟——浅论杜牧“咏史诗”的审美回忆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青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杜牧 审美回忆
下载PDF
论胡曾《咏史诗》的蒙学教育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红漫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8-14,共7页
晚唐胡曾《咏史诗》并非特为教授学童而作,在文学性层面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因其客观上符合蒙学教育综合性强、接受性强的要求,提供了可以模仿的写作样式,因此成为流传久远的蒙学经典读物,显示出独特的蒙学教育价值。
关键词 胡曾 《咏史诗》 蒙学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中“静轩诗”是依据小说文本吟咏写作的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望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44-55,共12页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 研究者一直认为增插在《三国志演义》中的"静轩诗"所咏吟的是古人古事,属于诗歌体类中的咏史诗。对此,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量化分析后的结果却是否定的,认为"静轩诗"所吟咏的是小说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可视之为咏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周静轩 咏史诗
下载PDF
汪端咏史诗的内涵及其逆传统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尹玲玲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71-75,共5页
汪端咏史诗议论史事,以贞节为标准评判古人,大胆指斥,议论英伟。其议论与现实无涉,与自我无涉,打破了历来咏史诗的传统,又与闺阁凸显性别意识的咏史诗不同。
关键词 汪端 《自然好学斋诗钞》 咏史诗 淡化自我
下载PDF
论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的怀古咏史诗
8
作者 郗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1-46,共6页
王鸣盛借助咏怀历史古迹来见证历史、评论历史人物。他也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抒发对先贤的崇敬、同情,表达自己真实性情及对丑恶的不满。作为一位史学家、学者,王鸣盛此类诗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七言、五言皆备;修辞巧妙,写景如画,含蓄典... 王鸣盛借助咏怀历史古迹来见证历史、评论历史人物。他也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抒发对先贤的崇敬、同情,表达自己真实性情及对丑恶的不满。作为一位史学家、学者,王鸣盛此类诗体式多样,古体、近体、七言、五言皆备;修辞巧妙,写景如画,含蓄典雅,见解深刻。其诗从吟咏范围和对象非常丰富,囊括了《史记》、《汉书》、《隋书》等史籍。与赵翼咏史诗相似,王鸣盛此类诗也有识见高超、在历史陈迹中寄寓着诗人情感、志向等特点。乾嘉时期,咏史组诗再次繁荣,其中也包括了王鸣盛创作的一组七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鸣盛 怀古诗 咏史诗 咏史七绝组诗
下载PDF
融通与新变——陶渊明咏史诗新论 被引量:1
9
作者 余正帆 《杜甫研究学刊》 2018年第4期101-108,共8页
咏史诗有两种写作模式,即隐括史传的正体和借咏史来咏怀的变体,前者以班固为代表,后者以左思为代表。陶渊明集中有如《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咏贫士》等咏史诗,能融合班固、左思两家咏史诗体式,能够完整地叙述史事而不显得冗长... 咏史诗有两种写作模式,即隐括史传的正体和借咏史来咏怀的变体,前者以班固为代表,后者以左思为代表。陶渊明集中有如《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咏贫士》等咏史诗,能融合班固、左思两家咏史诗体式,能够完整地叙述史事而不显得冗长,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史事融为一体,既得班固隐括史传之体,又得左思咏怀之体。陶渊明能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变为新体,使自己的咏史诗在整个咏史诗历史上有其独特价值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咏史诗 融通 新变
下载PDF
从咏史诗看柳宗元与白居易迁谪心态的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再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1,共4页
同为中唐时期的大诗人,柳宗元在贬官永州之后显得忧悲憔悴,酸楚凄恻,而白居易却能够随缘自适,自我开解,并最终从遭受贬官的打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旷然适性、自得其乐的迁谪心态。二人在咏史诗中表现出了对待历史与人生的不同... 同为中唐时期的大诗人,柳宗元在贬官永州之后显得忧悲憔悴,酸楚凄恻,而白居易却能够随缘自适,自我开解,并最终从遭受贬官的打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旷然适性、自得其乐的迁谪心态。二人在咏史诗中表现出了对待历史与人生的不同态度,从中可以看出造成他们在迁谪心态上的这种差异的一些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柳宗元 白居易 迁谪心态
下载PDF
咏史诗与文艺世俗化的潮流——从另一个角度看郑思肖的《一百二十图诗集》
11
作者 吴德岗 《阅江学刊》 201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郑思肖《一百二十图诗集》的题材指向和主题意蕴,以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与宋、元通俗文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致性,表明在宋末元初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世俗化倾向广泛地存在于各门类艺术中,诗歌、绘画、戏曲等各种艺... 郑思肖《一百二十图诗集》的题材指向和主题意蕴,以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与宋、元通俗文艺有许多共同点和一致性,表明在宋末元初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世俗化倾向广泛地存在于各门类艺术中,诗歌、绘画、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一道,共同汇成了通俗文艺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思肖 一百二图诗集 咏史诗 世俗化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阈下的唐代咏史诗——浅论唐代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
12
作者 李帮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年第3期69-73,共5页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咏史以申志抒情;借鉴历史以讽谏当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历史人物 诗传 评议 抒怀
原文传递
论宋代咏史诗繁荣的史官文化背景
13
作者 张焕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20-25,共6页
宋代史学发达,宋人编撰的史籍为文人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推动着历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咏史创作的繁荣。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态也渗入到了咏史创作中,使咏史诗在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史论、史评等史学体裁的融合,并... 宋代史学发达,宋人编撰的史籍为文人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推动着历史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咏史创作的繁荣。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态也渗入到了咏史创作中,使咏史诗在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史论、史评等史学体裁的融合,并成功地完成了由叙史言志到论史鉴世,从资政劝诫到童蒙教育,从文人雅赏到市井娱乐的功能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咏史诗 史官文化 史评 史论
下载PDF
试论中晚唐历史小说对唐代咏史诗的文化依附
14
作者 许晓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9-82,共4页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历史小说 咏史诗 时代精神
下载PDF
中晚唐咏史诗略论
15
作者 胡少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16-120,共5页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中晚唐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论汉魏咏史诗中的悲情意识
16
作者 李梓怡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70-74,69,共6页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汉魏时期的咏史诗表现了一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根据引发情感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诗歌中的悲情分为史实客体之悲和诗人主观之悲两大类。这种悲情意识的产生与汉魏社会动荡的背景息息相关,同时也是...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汉魏时期的咏史诗表现了一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意识,根据引发情感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诗歌中的悲情分为史实客体之悲和诗人主观之悲两大类。这种悲情意识的产生与汉魏社会动荡的背景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多种思潮融汇之下诗人们思想活跃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 咏史诗 悲情意识 成因
下载PDF
论晚唐罗隐的咏史诗
17
作者 汤军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11,15,共5页
罗隐是晚唐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咏史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或借古讽今,或借史写心,立意新颖,讽刺尖锐,艺术特征鲜明。罗隐的咏史诗成为其反映和表现唐末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与途径,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褒赞。
关键词 晚唐 罗隐 咏史诗
下载PDF
论温庭筠、李商隐的咏史诗及其淑世情怀
18
作者 张自华 《武陵学刊》 202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晚唐绮艳诗派代表人物温庭筠和李商隐创作了大量咏史诗,这些诗歌批判了南朝君臣生活上的奢侈享乐,揭露了南朝腐朽的政治环境,讽刺了南朝君主政治上的腐败无能,给晚唐统治者敲响了历史警钟;他们怀抱儒家入世理想和抱负,在诗歌中流露出了... 晚唐绮艳诗派代表人物温庭筠和李商隐创作了大量咏史诗,这些诗歌批判了南朝君臣生活上的奢侈享乐,揭露了南朝腐朽的政治环境,讽刺了南朝君主政治上的腐败无能,给晚唐统治者敲响了历史警钟;他们怀抱儒家入世理想和抱负,在诗歌中流露出了对国政大事的担忧,以及拯救衰败唐王朝的雄心壮志,展现出诗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博大深厚的淑世情怀。他们的咏史诗虽风格艳丽,但有"艳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李商隐 咏史诗 淑世情怀 南朝
下载PDF
胡曾与《咏史诗》
19
作者 姜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72-174,共3页
我国学者对胡曾的关注并不多,其研究论文多集中在对他本人生平的考辨上。关于胡曾的作品《咏史诗》,古今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和同时代咏史诗作家作品的比较及对其文学性价值研究上。胡曾《咏史诗》的版本主要有四部丛刊本、四库本、胡元质... 我国学者对胡曾的关注并不多,其研究论文多集中在对他本人生平的考辨上。关于胡曾的作品《咏史诗》,古今学者多倾向于将其和同时代咏史诗作家作品的比较及对其文学性价值研究上。胡曾《咏史诗》的版本主要有四部丛刊本、四库本、胡元质本。其诗的咏史之特色历代罕见,平易浅近,容易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曾 咏史诗 校勘 评价
下载PDF
论李易安的诗才
20
作者 张成恩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45-49,共5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李清照,更多的是致力于其词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其实,李清照的咏史诗、抒情诗以及那些短章、失题之作,同样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认真研究这些诗文,方能全面、客观的对李清照的创作加以考察,还这位杰出女...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李清照,更多的是致力于其词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其实,李清照的咏史诗、抒情诗以及那些短章、失题之作,同样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认真研究这些诗文,方能全面、客观的对李清照的创作加以考察,还这位杰出女性以真实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咏史诗 抒情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