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两户”民事主体地位的历史解释与未来因应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伟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两户”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事主体,学界对其存废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从历史维度来看,“户”作为法律主体的时间长达两千余年之久,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当代“两户”自下而上的成功,是生活单位“家”向生产经营单位“户”自然转换的结果... “两户”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事主体,学界对其存废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从历史维度来看,“户”作为法律主体的时间长达两千余年之久,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当代“两户”自下而上的成功,是生活单位“家”向生产经营单位“户”自然转换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家庭成员对于整体之家的生存和情感依赖。“两户”存废论争的产生,是整体之家与家庭成员权利义务不够清晰的产物。但基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短期内实现这种清晰界分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尊重社会自然进化的规律而非以法律将二者强行撕裂开来。在当前仍有较大社会需求而法律未能提供充分制度供给之前,不宜轻易废弃“两户”的民事主体地位,而应围绕主体范围等对其加以优化,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主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户 家户制传统 民事主体 历史解释方法
下载PDF
从“深层历史解读”到“思想构境”——由“拟文本”看文本对象在方法论创新尝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学军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59-62,共4页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出理论生产的主体性,这恰恰为"思想构境论"提供了理论印证。"思想构境论"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告别以还原或者逼近客观性为宗旨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坦然承认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拟文本"自身固有的特质与"思想构境论"主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凸显了文本对象与解读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历史解读 思想构境论 拟文本 文本与方法论
下载PDF
“虚伪”无须“通谋”:《民法典》第146条适用要件的历史解释视角——兼论德国法上“通谋虚伪表示”与中国法上“虚假意思表示”的异质
3
作者 李欢 李建伟 《清华法律评论》 2023年第2期7-39,共33页
民法学界已达成共识,后《民法典》时代为解释时代,法典条文的适用要件是法释义学争论的核心之一。《民法典》第146条确立了“虚假意思表示规则”,目前主流解释为德国民法上的“通谋虚伪表示”。此解释路径关注形式逻辑的规范表达,而非... 民法学界已达成共识,后《民法典》时代为解释时代,法典条文的适用要件是法释义学争论的核心之一。《民法典》第146条确立了“虚假意思表示规则”,目前主流解释为德国民法上的“通谋虚伪表示”。此解释路径关注形式逻辑的规范表达,而非权益保护的裁判实操。由此带来三个方面的难题:其一,在解释路径上,不符合我国的历史认知。其二,在逻辑结构上,不能涵摄单方虚伪表示与避法行为。其三,在司法审查上,实操性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德国民法典》将虚伪表示分为真意保留、戏谑行为与通谋虚伪,分别规定于第116条、第118条、第117条,在行为规制上形成逻辑闭合。在我国原《民法总则》的制定中,立法者有意将“单方虚伪表示”条款与“串通”二字同时删去,条文设置与规制结构与德国法已大有不同,不能机械照搬“通谋虚伪表示”的学理解释。承接中国法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遵循历史解释方法,将“虚假意思表示规则”解释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正向进化,对该条款的适用不以“通谋”为必要要件,上述难题将迎刃而解。好的解释方法应以建构减轻论证负担的法释义学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谋虚伪 虚假意思表示 历史解释方法 单方虚伪表示 恶意串通
下载PDF
中共党史资料的解读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良书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5,159,共8页
解读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功。党史研究者不仅要学会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一般方法,而且还需把握以下三种特殊方法。一是"历史钩沉法",即重新寻出业... 解读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功。党史研究者不仅要学会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一般方法,而且还需把握以下三种特殊方法。一是"历史钩沉法",即重新寻出业已沉没的史实;二是"剥茧抽丝法",即通过一层层剥茧,一根根抽丝,以发掘史料的意义;三是"通盘联络法",即将同类分散的史料联络起来,以显现其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史料生成的特殊背景。因为只有将史料置于特定"语境"中,才能理解它的确切含义;同时掌握必要的"社会常识"也至关重要,否则很难从史料中获得准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史 历史资料 解读方法
原文传递
史料选取与思想发微——从治学之途到致思之径
5
作者 王纪波 宋晓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历史文本”的重新阐释、对“边缘史料”的再度疏解,使得学术界——特别是思想史界、哲学界、历史学界,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治学方式,并进而导致“致思路径”的新取向。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和福柯的哲学研究可算是这一变化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 历史文本 边缘史料 重释 治学之途 致思之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