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生物地理学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赵铁桥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2年第1期35-48,共14页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重建生物区系历史。分替理论的复兴动摇了散布理论的上百年统治。最近10年主要是分替理论推动了历史生物地理学,出现了多个途径——种系发生物地理学、分支分替生物地理学、特有性的俭...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历史生物地理学重建生物区系历史。分替理论的复兴动摇了散布理论的上百年统治。最近10年主要是分替理论推动了历史生物地理学,出现了多个途径——种系发生物地理学、分支分替生物地理学、特有性的俭吝分析和泛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了改进和严格的实验检验;庇所学说产生了新的模型。最后就我国如何发展生物地理学提出了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历史生物地理
下载PDF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明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33-44,共12页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扩散和隔离分化的理论。到目前为止 ,形成了扩散学派、种系发生学派、泛生物地理学派和分支生物地理学派。除了扩散学派外 ,其它学派都有一些可操作的、规范的分析程序和方法。文中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扩散和隔离分化的理论。到目前为止 ,形成了扩散学派、种系发生学派、泛生物地理学派和分支生物地理学派。除了扩散学派外 ,其它学派都有一些可操作的、规范的分析程序和方法。文中对它们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述评。作为南半球环太平洋分布的、且研究较多的植物例子 ,也简要介绍了南山毛榉属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生物地理学 隔离分化 泛生物地理学 扩散学派
下载PDF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奠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3-289,共7页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 近年来历史生物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隔离分化学派的进展。对隔离分化学派的几个分支学派,特别是分支生物地理学和泛生物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最近十年来分子手段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快速崛起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本学科的发展做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生物地理学 进展 分支生物地理学 泛生物地理学 谱系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ancestral ranges in historical biogeography:propertie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3
4
作者 Kristin S.LAMM Benjamin D.REDELING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9-382,共14页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proliferation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iogeographic inference. In particular, novel parametric approaches represent exci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range evolution. Here, ...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proliferation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iogeographic inference. In particular, novel parametric approaches represent exci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range evolution. Here, we review a selection of current methods for biogeographic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ir respective properties. These methods include generalized parsimony approaches, weighted ancestral area analysis,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 the dispersal--extinction--cladogenesis model and other maximum likelihood approaches, and Bayesian stochastic mapping of ancestral ranges, including a novel approach to inferring range 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island biogeography. Some of these methods wer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problems of ancestral range reconstruction, whereas others were designed for more general problems of character state reconstruction and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ancestral ranges. Methods for reconstructing ancestral history on a phylogenetic tree differ not only in the types of ancestral range states that are allowed, but also i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events that may change the ancestral ranges. We explore how the form of allowed ancestral ranges and allowed transitions can both affect the outcome of ancestral range estimation. Finally, we mention some promising avenues for future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based approaches to biogeographic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PATRY ancestral range ancestral state reconstruction biogeography dispersal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review SPECIATION statistics vicariance.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Allium L. in the Qinghaie-Tibet-Plateau region: Immigration and in situ radiation 被引量:2
5
作者 Frank Hauenschild Adrien Favre +3 位作者 Jan Schnitzler Ingo Michalak Martin Freiberg Alexandra N. Muellner-Riehl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7-179,共13页
A plethora of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iverse mountain taxa has assumed a causal link between geological processes (orogenesis) and a biological response (diversification). Yet, a substan... A plethora of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iverse mountain taxa has assumed a causal link between geological processes (orogenesis) and a biological response (diversification). Yet, a substantial delay (up to 30 Myr) between the start of orogenesis and diversification is often observed.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should therefore identify alternative driver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in mountain systems. Using phylogenetic, biogeographic, and diversification rate analyses, we could identify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that most likely explain the diversity of the widespread genus Allium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region: (1) While the QTP-related taxa of the subgenus Melanocrommyum diversified in situ, (2) QTP-related taxa of other subgenera migrated into the QTP from multiple source areas. Furthermore, shifts in diversification rates within Allium could not be attributed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to the uplift history of the QTP region. Instead, global cooling and climate oscillations in the Quaternary we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increased speciation rates in three clades of AUium. Our study therefore adds to the growing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mountain-geo-biodiversity hypothesis", 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climate oscillations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untain org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ium Evolution Hengduan mountains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Molecular dating Qinghai-Tibet plateau
下载PDF
中国蝗科部分昆虫的分子生物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殿锋 张志轩 +3 位作者 蒋国芳 张大羽 刘建文 霍光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6-764,共9页
在用DNA序列重建蝗科昆虫系统发育的基础上,采用组成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蝗科部分昆虫分布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虽然用贝叶斯法、最小进化法和最大简约法得到的分子系统树并不完全一致,但根据这些分子系统树得到的严格合意分布区分支... 在用DNA序列重建蝗科昆虫系统发育的基础上,采用组成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蝗科部分昆虫分布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虽然用贝叶斯法、最小进化法和最大简约法得到的分子系统树并不完全一致,但根据这些分子系统树得到的严格合意分布区分支图却完全相同.严格合意分布区分支图表明,在这些蝗虫的分布区中,首先在东北区形成,接着在青藏区形成,然后依次在蒙新区、华北区、华东区形成,最后在华中区、西南区和华南区形成.总体来看,位于中国北部的分布区和青藏区比位于中国南部的分布区形成要早,其原因可能与第四纪冰期冰川的活动有关.青藏区和东北区都是较早形成的分布区,由于二者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相邻,因此可以推测在第四纪更新世后期的间冰期,除了东北区外,青藏区也是蝗科昆虫向其他分布区扩散的一个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地理学 历史生物地理学 分子系统发育 组成成分分析 蝗科
原文传递
历史生物地理学中的BPA分析法Ⅰ:初级BPA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凯巴依尔 李枢强 傅金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68,共5页
BPA(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在过去的 2 0年内得以发展和完善。除了用于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支序分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外 ,BPA也可用于寄生物与宿主、物种与区系以及协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 BPA(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在过去的 2 0年内得以发展和完善。除了用于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支序分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外 ,BPA也可用于寄生物与宿主、物种与区系以及协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BPA的原理以及初级BPA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A 初级BPA 历史生物地理
下载PDF
历史生物地理学中的BPA分析法Ⅱ:二级BPA
8
作者 孟凯巴依尔 李枢强 傅金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9,共8页
BPA(brooksparsimonyanalysis)是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 ,包括初级BPA和二级BPA。前者主要用于寻找共同格局 ,后者是对网状进化格局的解释。本文详细介绍了二级BPA的分析方法 ,并就BPA与其它历史生物地理学
关键词 BPA 历史生物地理学 支序学派 分析方法 二级BPA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9
作者 梁伟诺 胡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0-125,共16页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类遗存是探讨现生种类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明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对比了鉴定至物种的遗存记录分布与现状分布,探讨了个别物种古今分布变迁的...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类遗存是探讨现生种类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明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对比了鉴定至物种的遗存记录分布与现状分布,探讨了个别物种古今分布变迁的可能成因。结果显示:(1)目前中国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共鉴定记录了72个类群,分属于8目12科,其中以鲤形目的类群数量最多(43);鉴定至物种的共42种,其中以鲤(Cyprinus carpio)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出土遗址(群)数量最多(各46个)。(2)有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出土记录的遗址中,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群)数量最多(68),从这些遗址(群)中出土鉴定的类群数(60)也在各时期中居于首位。(3)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鉴定记录的类群最多的流域是长江流域(55个),其次为淮河流域(24个)和黑龙江流域(22个);而南海流域、西南流域和台湾岛流域各仅有1个类群。(4)有8个物种在其现存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鉴定记录: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龙州鲤(Cyprinus longzhou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日本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除草鱼和青鱼之外,其余6种在其各自现存分布区以北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所展现的区系地理格局整体上与现今格局一致。个别物种在历史时期的分布较现今分布区范围更广,这可能是因为遗存出土地区的古气候普遍较现今温暖,亦或是因其后气候变化或水系变迁使部分鱼类的分布区变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动物遗存 地理分布 鲤形目 历史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台湾海峡两岸生物地理学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毅峰 陈宜瑜 +1 位作者 何德奎 隋晓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2,共5页
对生物地理学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近期海峡两岸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目标应当集中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对海峡两岸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海峡两岸现代动植物区系的渊源、台湾最后与大陆保持陆地连接的时间与范... 对生物地理学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近期海峡两岸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目标应当集中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对海峡两岸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海峡两岸现代动植物区系的渊源、台湾最后与大陆保持陆地连接的时间与范围、东亚岛弧对台湾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海峡两岸生物的物种分化与生态适应性五个方面。同时认为海峡两岸现代生物分布格局关系的一种历史生物地理学解释,应当是一个在末次冰期期间存在于长江以南的大区系片断化后对海峡两岸各自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目标 历史生物地理学 动植物 分布格局 海峡两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