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染色方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比较 被引量:13
1
作者 朱书生 刘西莉 +2 位作者 刘鹏飞 范洁茹 袁善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0,共5页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 比较了Calcofluor、苯胺蓝、荧光素钠3种荧光染色方法和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考马斯亮兰和苯胺蓝组织透明染色法对黄瓜霜霉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荧光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孢子囊、休止孢、芽管、附着胞、孢囊梗等寄主组织外部菌体的原位染色,其中Calcofluor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法能观察黄瓜霜霉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但该法更适宜胞间菌丝及吸器的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组织学观察 真菌原位检测
下载PDF
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效果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健强 刘西莉 王红梅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92-596,共5页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钠 考马斯亮蓝 应用 小麦白粉病菌 染色效果 比较
下载PDF
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远期的组织学观察与手术要点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莉萍 张志华 +6 位作者 李岩 孔祥红 刘郭 张文浩 储海函 李习荣 张宏图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86-688,共3页
目的对接受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远期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探讨该术式的手术要点。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采用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患者68例,随访6~12个月,对其中10例重度腋臭患者进行了术... 目的对接受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远期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探讨该术式的手术要点。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们采用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患者68例,随访6~12个月,对其中10例重度腋臭患者进行了术中和术后1年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本组68例患者治愈66例,治愈率达97.1%;显效2例,占2.9%。10例重度腋臭患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术中皮瓣修剪前观察到皮瓣上有大量顶泌汗腺;皮瓣修剪后未观察到顶泌汗腺;术后1年观察到皮下脂肪层有少量顶泌汗腺残留。结论直视下皮瓣修剪术治疗腋臭可将大量顶泌汗腺直接清除,残留的顶泌汗腺导管部亦被剪断破坏,从而使腋臭治愈;显效病例系术中皮瓣分离范围不够或皮瓣修剪不到位所致。术中重视手术要点的处理,可达到治愈率高、并发症低的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病理观察 组织学观察
原文传递
先天性小肠I型闭锁胚胎期再贯通残留液泡的组织学形态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雪来 曹学会 +6 位作者 宋岩彪 高鹏 崔钊 张创 张永婷 费川 李索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索Ⅰ型肠闭锁隔膜的组织学形态和其内残留的胚胎液泡结构,为再通障碍学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例Ⅰ型肠闭锁隔膜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和常规HE、Masson染色,观察隔膜的组织学形态,并寻找其内残留的胚胎液泡结构。结果15例隔膜组织... 目的探索Ⅰ型肠闭锁隔膜的组织学形态和其内残留的胚胎液泡结构,为再通障碍学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例Ⅰ型肠闭锁隔膜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和常规HE、Masson染色,观察隔膜的组织学形态,并寻找其内残留的胚胎液泡结构。结果15例隔膜组织标本中,大体观察隔膜中央有孔洞者3例,12例为完整隔膜组织。HE染色镜下可见隔膜组织断面上、下缘各有黏膜层覆盖。对于中央有孔洞的隔膜在孔洞处黏膜互相延续。隔膜中央断面可见疏松的黏膜下层和纵行平滑肌,无典型环形平滑肌和肠壁浆膜层。2例隔膜组织内发现胚胎期液泡,位于隔膜中央散在纵行平滑肌之间。液泡可见囊壁和囊壁裂隙,外被大量成纤维细胞和纤维条索所包裹。Masson染色显示部分囊壁组织呈现红色坏死团块。结论Ⅰ型肠闭锁隔膜上、下缘有完整黏膜层覆盖并在孔洞处延续,提示肠管再通过程发生在肠管不同部位,黏膜相互融合,而非单一方向融合。胚胎发育期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可能参与此过程。在隔膜中央所见残留的原始胚胎液泡是肠管再通学说的形态学结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闭锁 隔膜 液泡 组织观察
原文传递
人工繁育条件下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繁殖特性研究
5
作者 邹雄 阮泽超 +3 位作者 张燕 王跃斌 汪倩凤 柴学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7-1036,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人工繁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繁殖特性,从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采集不同月份的褐菖鲉性腺样本,对不同阶段的性腺表型和组织变化、发育周期、生殖腺指数及绝对繁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典...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人工繁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繁殖特性,从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采集不同月份的褐菖鲉性腺样本,对不同阶段的性腺表型和组织变化、发育周期、生殖腺指数及绝对繁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典型的卵胎生鱼类,精巢为全囊成熟型,可分为6期;卵巢为部分同步型,交尾受精后存在妊娠期,共分为7期。各月份性腺分期及生殖腺指数统计结果显示,褐菖鲉繁殖高峰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4月,其中雄性1龄性成熟,雌性2龄性成熟,生殖腺指数在发育阶段显著上升(P<0.05),在交尾排精和产仔后显著下降。此外,1~4龄褐菖鲉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7087、(19726±4470)、(35924±4190)、(43203±6204)粒,各年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方程拟合得出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呈二项式相关。首次对人工繁育条件下的褐菖鲉性腺发育过程和繁殖特性进行两周年的持续追踪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其繁殖特性的了解,提升规模化繁育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 精巢 卵巢 组织学观察 生殖腺指数 绝对繁殖力
下载PDF
草鸡白血病部分内脏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婷婷 符腊梅 宁康健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15,共4页
通过对疑似白血病草鸡部分内脏肿瘤宏观和微观的病理学观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宏观解剖学观察结合微观病理组织学观察的方法对来安县某鸡场一批200日龄疑似禽白血病的蛋种草鸡群进行初步诊断。宏观采用解剖直接观察法... 通过对疑似白血病草鸡部分内脏肿瘤宏观和微观的病理学观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宏观解剖学观察结合微观病理组织学观察的方法对来安县某鸡场一批200日龄疑似禽白血病的蛋种草鸡群进行初步诊断。宏观采用解剖直接观察法,微观采用病理学组织切片观察法,取病变部位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变组织结构。宏观变化:肝脏,脾脏和肾脏显著肿大,为正常体积的2~3倍,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灰白色肿瘤结节,肿瘤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微观变化:空肠、肝脏等组织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散在或呈团块状增生,肿瘤细胞向外增生扩张呈膨胀性生长,挤压并破坏正常组织,严重的发展为坏死性肿瘤病灶。以上结果初步证实,该蛋鸡场存在禽白血病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白血病 解剖学观察 病理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6种染色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宝艳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张小飞 赵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9-132,共4页
比较了姬姆萨氏色素(Giemsa)、苯胺蓝-乳酚油、番红O-KOH、苯胺蓝-甘油、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和考马斯亮兰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条件下,6种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冬孢子、... 比较了姬姆萨氏色素(Giemsa)、苯胺蓝-乳酚油、番红O-KOH、苯胺蓝-甘油、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和考马斯亮兰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染液浓度条件下,6种染色方法均可进行冬孢子、芽管、先菌丝、担子、担孢子等寄主组织内部菌体的原位染色。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方法更稳定、简捷和易于观察,能观察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因此适宜胞间菌丝的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染色 组织学观察 真菌原位检测
下载PDF
缪刺对大鼠跟腱病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泉巅 赵勇 《四川中医》 2014年第12期52-55,共4页
目的:取跟腱病大鼠健侧相关穴位给予电针处理,探讨缪刺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缪刺治疗跟腱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K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Y组,n=18)... 目的:取跟腱病大鼠健侧相关穴位给予电针处理,探讨缪刺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缪刺治疗跟腱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K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Y组,n=18)、缪刺组(M组,n=12)。Y组随机分为Y0组、Y1组和Y2组,各6只,M组随机分为M1组和M2组,各6只。造模3周后,M组取健侧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K组和Y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K组和Y0组大鼠,第1疗程和第2疗程后分别处死Y1、M1组和Y2、M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1第1疗程后M1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Y1组,差异具显著;第2疗程后M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Y2组,差异具显著。2TGF-β1:K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M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缪刺能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刺激TGF-β1的合成,提高TGF-β1的活性,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胶原纤维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病 电针 缪刺 组织学观察 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无性发育阶段组织学染色方法
9
作者 于丹 曹支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149,共4页
观察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和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2种荧光染色方法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无性发育不同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染色处理后能够较清楚地观察到锈菌的夏孢... 观察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和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2种荧光染色方法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无性发育不同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染色处理后能够较清楚地观察到锈菌的夏孢子、萌发的芽管、附着胞、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易观察到锈菌的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结构。因此,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荧光染色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杨树互作的一种组织病理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组织学观察 松杨栅锈菌
下载PDF
猪链球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10
作者 李小杉 杨丰利 +1 位作者 曾德年 何宝祥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0年第1期24-26,共3页
为更深入地了解猪链球菌病的病理学特征,本文运用病理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对3头8月龄人工致死的猪链球菌病猪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死猪耳廓、颈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肤可见紫红色出血斑点;全身多器官肿大、出血,脾脏... 为更深入地了解猪链球菌病的病理学特征,本文运用病理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对3头8月龄人工致死的猪链球菌病猪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死猪耳廓、颈下、腹下和四肢末端皮肤可见紫红色出血斑点;全身多器官肿大、出血,脾脏出血点隆起,边缘"锯齿"样突起,并有出血梗死区,切面略突出;关节肿胀,切开后可见大量黄色渗出物,关节窝有骨骼样赘生物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组织学表现为脏器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以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各脏器还出现特有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病理解剖学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带蒂筋膜瓣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
11
作者 王耀一 杨新明 +4 位作者 胡振顺 孟宪勇 张瑛 阴彦林 张军威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8-63,67,共7页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带蒂筋膜瓣 组织工程骨 促血管化成骨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KOM—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志平 苏剑生 +1 位作者 潘可风 李国强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第3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探索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6只狗分3组分别作实验。每组2只动物行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愈合过程观察;动物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各处死2只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光镜、扫描... 目的:观察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探索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6只狗分3组分别作实验。每组2只动物行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愈合过程观察;动物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各处死2只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可以达到骨性愈合。结论:1、KOM一段式种植体的即刻种植是一种临床可行的种植方式。2、即刻中植时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骨间隙是否充填生物替代材料,除了考虑种植体周围骨间隙的大小,还要考虑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M一段式种植体 实验研究 即刻种植 组织学观察 骨结合
下载PDF
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凯云 文兆海 +3 位作者 翟少华 周海莹 胡远 简子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9-286,共8页
试验探究了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RV)弱毒疫苗株能否刺激小鼠产生RV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了其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免疫剂量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选取28只体重(20±3)g、35日龄左右的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为7组:第1... 试验探究了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RV)弱毒疫苗株能否刺激小鼠产生RV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了其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免疫剂量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选取28只体重(20±3)g、35日龄左右的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为7组:第1组为低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2组为中等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3组为高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4组为低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5组为中等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6组为高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7组为口服对照组:复合佐剂300μL+SRV9亲本毒株300μL,分别于0、7、14d进行免疫,采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各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G水平进行检测,免疫期结束后取各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RV抗体IgG;肌内注射免疫产生的抗体速度较口服免疫快,但肌内注射免疫会导致小鼠发病死亡;600μL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0、300μL口服免疫组及亲本毒株SRV9对照组(P<0.05),说明适当加大口服免疫剂量会使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增加,并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口服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的形态结构较为正常,未发生病变,表明基因重排RV疫苗株口服免疫副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本试验结果为研制新型口服疫苗开辟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 免疫 抗体 病理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跟腱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泉巅 王传恩 亓效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分为B0组、B1组和B2组,各6只,C组随机分为C1组和C2组,各6只。造模3周后,C组取患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A组和B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B0组和A组大鼠,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处死B1、C1、组和B2、C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 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细胞计数:第一疗程后C1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1组,差异具显著;第二疗程后C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A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C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电针能改善跟腱病组织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了TGF-β1的合成,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数量增殖与胶原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病 电针 患侧刺 组织学观察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小鼠下颌切牙胚发育的动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志远 刘磊 +3 位作者 杨苗苗 张勇 林云锋 田卫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2期220-222,F0002,共4页
目的:牙齿发育生物学研究是当今口腔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切牙胚发育机制的研究仍较少见。本研究对小鼠切牙胚发育过程进行动态观察,从细胞水平上了解切牙胚存在的时空位置和形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孕12、13、14、15、16、17、1... 目的:牙齿发育生物学研究是当今口腔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对切牙胚发育机制的研究仍较少见。本研究对小鼠切牙胚发育过程进行动态观察,从细胞水平上了解切牙胚存在的时空位置和形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孕12、13、14、15、16、17、18天胎鼠及新生1、2、3天乳鼠,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含有切牙胚的颌骨,并分离取得下颌骨,常规固定包埋,进行连续切片及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动态观察,了解切牙胚发育大小和形态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观察发现小鼠切牙胚位于下颌突内,牙胚由远中向近中斜向上前方走行,牙胚前端表面被一层矿化的硬组织覆盖;发现E13d胎鼠切牙胚发育进入蕾状期,E16d的胎鼠切牙胚处于帽状期,E18d的胎鼠切牙胚处于钟状早期,新生1d的乳鼠切牙胚处于钟状晚期。结论:本实验明确了小鼠切牙胚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小鼠切牙胚发生发育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牙胚 动态组织学观察 牙齿发育 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蝴蝶兰叶片离体培养胚状体的发生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8
16
作者 崔广荣 侯喜林 +3 位作者 张子学 张从宇 胡能兵 刘跃成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31-436,共6页
以蝴蝶兰试管苗幼叶为外植体,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6-苄基腺嘌呤(6-BA)、腺嘌呤硫酸盐(Ad)、萘乙酸(NAA)及其组合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及椰汁添加量对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对胚... 以蝴蝶兰试管苗幼叶为外植体,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6-苄基腺嘌呤(6-BA)、腺嘌呤硫酸盐(Ad)、萘乙酸(NAA)及其组合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及椰汁添加量对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对胚状体的诱导效果较Ad好,NAA与二者配合使用可提高胚状体的发生率,其最佳浓度组合为6-BA4.0mg/L+Ad2.0~4.0mg/L+NAA1.0~2.0mg/L。蔗糖20~40g/L+椰汁200mL/L有利于胚状体的形成。组织学观察表明,胚状体起源于叶片气孔附近的上表皮细胞或上表皮下方的叶肉组织细胞,为单细胞起源,其发育过程与一般植物胚状体发生发育特征相似,最终发育成为类原球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叶片 胚状体 组织培养 组织学观察 原球茎
下载PDF
南方鲶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修月 焦保卫 +2 位作者 吴天利 金灿彪 王德寿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8,共8页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鲶 (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 (口服 ) ,获得雄鱼。对孵化后第 5~ 1 3 0d的南方鲶幼鱼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鲶 (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 (口服 ) ,获得雄鱼。对孵化后第 5~ 1 3 0d的南方鲶幼鱼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南方鲶性腺分化发生在孵化后 7d左右 ,雌雄性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雌鱼卵巢腔在孵化后 1 2d左右形成 ,生殖细胞在孵化后 3 5d左右快速增殖 ,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 5 5d左右 ;雄鱼生殖细胞在孵化后 1 3 0d左右快速增殖 ,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 1 3 0d左右。雌性性腺分化早于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鲶 性腺分化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蓝莓离体叶片胚状体高效发生及其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4
18
作者 崔广荣 陆峰 +3 位作者 曹华龙 刘淼才 丁为群 张子学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99-607,共9页
以高灌蓝莓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以改良WPM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源激素TDZ、ZT及其组合对离体叶片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水解酪蛋白、椰汁等对胚状体发生、丛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TDZ、ZT... 以高灌蓝莓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以改良WPM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源激素TDZ、ZT及其组合对离体叶片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水解酪蛋白、椰汁等对胚状体发生、丛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TDZ、ZT及其组合对胚状体的发生频率、丛芽的形成和生长起重要作用;蔗糖浓度对胚状体的发生及丛芽的生长影响较大,而添加有机质则对胚状体的发生及丛芽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适合高灌蓝莓叶片胚状体发生及成苗的培养基为WPM+TDZ 0.04mg/L+ZT 0.25~2.0mg/L+蔗糖20~40g/L,而培养基WPM+ZT 0.5—1.0mg/L+蔗糖20g/L适合于丛芽继代生长。组织学观察表明,蓝莓叶片胚状体发生主要起源于叶上表皮细胞和部分叶肉细胞,可能为多细胞起源,历经多细胞原胚、原球胚、梨形胚、心形胚、子叶胚等发育阶段,并能直接发育成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组织培养 胚状体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双酚A对斑马鱼肝脏和性腺的作用 被引量:24
19
作者 曹娜 魏华 +2 位作者 吴陵广 吴婷婷 李国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92-2198,共7页
为了阐明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水生动物的毒理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BPA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及组织学损伤作用。结果表明:BPA对斑马鱼具有急性毒性效应,96h半致死浓度为6.3mg·mL-1,96h暴露对斑马鱼的肝脏产生了浓度依赖性损伤;在高... 为了阐明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对水生动物的毒理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了BPA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及组织学损伤作用。结果表明:BPA对斑马鱼具有急性毒性效应,96h半致死浓度为6.3mg·mL-1,96h暴露对斑马鱼的肝脏产生了浓度依赖性损伤;在高浓度组,精巢结构损伤,卵泡萎缩严重(闭锁率35%);在0.2mg·mL-1亚致死浓度BPA组中,暴露96h后,斑马鱼肝脏受到轻微损伤,性腺组织结构没有受到明显损伤,卵巢中处于第Ⅲ时相晚期和第Ⅳ时相配子数比率增加,单个卵母细胞直径增加(P<0.05);在2mg·mL-1亚致死浓度BPA组中,暴露96h,斑马鱼的肝脏组织受到了一定损伤,细胞核萎缩变形,细胞肿胀,核固缩,性腺组织受损不明显,卵巢中第Ⅲ时相晚期和第Ⅳ时相配子数比率有所增加;在6.1mg·mL-1BPA组中,暴露96h,斑马鱼肝脏产生了极大的损伤,细胞空泡化,大面积的组织坏死,空洞产生,精巢组织结构受到一定损伤,卵巢中发现大量细胞萎缩现象;BPA对斑马鱼肝脏具有靶器官毒性,对性腺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双酚A 急性毒性 组织切片
原文传递
斑马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晶 王冰 +2 位作者 李纪同 杨磊 张永忠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8-174,共7页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 在过去几十年,斑马鱼(Danio rerio)由于其发育周期短且速度快,胚胎发育透明,已经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典型模式生物。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和分化非常特殊,雄性和雌性幼鱼的性腺在早期全部发育成"类卵巢"结构。目前,对于斑马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分化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以孵化后不同时期的斑马鱼仔鱼和幼鱼的生殖腺为材料,经石蜡切片和苏木精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斑马鱼仔鱼性腺从出现、分化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孵化后5~10日龄仔鱼腹腔两侧可以观察到没有分化的生殖腺,其中的生殖细胞明显比周围的体细胞大;孵化后14~24日龄仔鱼的生殖腺中可见由卵原细胞分裂形成的生殖包囊,其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分化、分裂形成体积更大、数量更多的卵母细胞;25日龄左右的仔鱼,其性腺成为在腹腔两侧对称,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较为典型的卵巢样结构。到35日龄前后可见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步由卵巢样结构向精巢结构转变的过程。我们在2周左右的仔鱼的性腺中观察到了生殖包囊存在,这一现象还未见有前人报道。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清楚地观察到类似卵巢的性腺中"卵母细胞"逐渐凋亡消失的过程,还观察到性腺由最初的类似卵巢样结构逐渐变成典型的精巢结构的整个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发育生物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性腺发育 石蜡切片 生殖包囊 组织学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