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雅茜 方晰 +2 位作者 冼应男 王振鹏 项文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326-5338,共13页
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大山冲林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立地、土壤、气候)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林(CL)和3种次生林:马尾松-柯(又名石栎)针阔混交林(PM-LG)、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柯-青冈常绿阔叶林(LG-CG),每种林地随机设置5个2... 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大山冲林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立地、土壤、气候)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林(CL)和3种次生林:马尾松-柯(又名石栎)针阔混交林(PM-LG)、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柯-青冈常绿阔叶林(LG-CG),每种林地随机设置5个20 m×20 m的样地,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氮(BN)、磷(BP)和蔗糖酶(INV)、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BC、BN、BP和ACP活性依次为:CA> LG-CG> PM-LG> CL,INV和URE活性依次为:LG-CG> CA> PM-LG> CL,CAT活性依次为:CA> PM-LG> LG-CG> CL,说明森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土壤BC、BN、BP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SOC和TN/TP,TN和TN/TP,TP和SOC/TP,而TN/TP与BC之间,TN与B_N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INV、ACP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TN、TN/TP,其中TN/TP与INV、ACP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URE、CAT活性分别为B_P/TP和BP,BC/SOC和SOC,其中B_P与URE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BC/SOC、SOC两者与CAT活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此外,土壤BC、BN、BP以及INV、URE、ACP、CAT活性的剩余余项通径系数较低,说明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BC、BN、BP之间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杉木人工林 次生林 森林植被恢复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林地凋落物层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杜雨潭 陈金磊 +4 位作者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苏元博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9,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地表凋落物 分解层 C、N、P含量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振鹏 陈金磊 +2 位作者 李尚益 张仕吉 方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 【目的】探讨亚热带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分阶段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湘中丘陵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建立部分主要树种相对生长方程和引用部分主要树种通用生长方程估算生物量,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植被层各组分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变化,同一恢复阶段各组分碳含量基本上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碳含量以PLL最高,其次为LAG,LCQ最低;同一土层碳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从LVR到LAG,植被层、枯落物层、0~40 cm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0.80、1.17、67.05和139.02 tC·hm-2;植被层、生态系统碳储量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均呈先快后慢的特征,而土壤层呈快—慢—快的特征;不同恢复阶段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一致的垂直分配格局:0~40 cm土壤层>植被层>枯落物层;随植被恢复,植被层碳储量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层碳储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枯落物层变化不大;生态系统、植被层、土壤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除植被层外)、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随着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植被层生物量、土壤碳含量、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层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增加,但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为了提高亚热带森林生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层 土壤层 碳储量 湘中丘陵区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植被恢复对林内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陶萍萍 方晰 陈金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3,共11页
【目的】为正确评价亚热带植被恢复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 【目的】为正确评价亚热带植被恢复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地域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CC)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用GPRS无线远程数据实时监测系统观测林内距地面1.5 m处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结果】1)4个植被恢复阶段林内空气温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低、日间高的“Ω”字型变化趋势,月平均空气温度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型,1月份最低,8月份最高,但由于受外界大气候的支配不同恢复阶段间林内月平均气温差异不显著;随植被恢复,林内月平均气温振幅和月较差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植被恢复对林内气温缓冲作用和降温防暑、保温防寒作用增强;2)从LVR到LCC,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林内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差异显著,LCC林内空气湿度始终显著高于LVR,LCC增湿作用加强;随植被恢复,空气相对湿度日较差降低,最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小气候的相对稳定性的能力增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内月间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最大值平均值的差异比最小值平均值的差异更大。【结论】植被恢复对林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调节作用加强,因此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群落结构,以提高森林调节小气候的生态系统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空气温度 空气相对湿度 湘中丘陵区 日较差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密度 被引量:4
5
作者 何玉姣 陈婵 +2 位作者 朱小叶 陈金磊 方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8-264,共7页
以湘中丘陵区的檵木—南烛—白栎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1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_4^... 以湘中丘陵区的檵木—南烛—白栎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1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其密度,分析SON、NH_4^(+)—N、NO_3^(-)—N含量与土壤黏粒、全氮(TN)、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土层SON、NH_4^(+)—N含量随植被恢复而增加,与LVR相比,LAG、PLL、LCQ 0—40 cm土层SON含量分别增加225.78%,121.22%,54.73%,NH_4^(+)—N分别增加22.10%,14.74%,7.80%;而各土层NO_3^(-)—N含量随植被恢复先下降再增加,LAG各土层NO_3^(-)—N含量最高,LCQ最低;0—40 cm土壤层SON、NH_4^(+)—N密度分别为143.82~528.12,55.73~65.57 kg/hm^(2),与LVR相比,LAG、PLL、LCQ土壤SON密度分别增加267.20%,98.40%,86.30%,NH_4^(+)—N密度分别增加17.70%,7.90%和11.60%;0—40 cm土壤层NO_3^(-)—N密度为22.91~25.87 kg/hm^(2),与LVR相比,LAG增加13.16%;SON、NH_4^(+)—N密度各阶段间的增长速率呈快—慢—快的特征,而NO_3^(-)—N呈慢—慢—快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SON、NH_4^(+)—N的影响大于NO_3^(-)—N,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N养分积累,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含量和密度,增加土壤N的可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可溶性有机氮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湘中丘陵花岗岩侵蚀劣地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傅集贤 龙俊和 彭文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9-53,共5页
湘中花岗岩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1986-1996年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大面积水土保持林效益研究表明:采用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湘中丘陵 花岗岩 侵蚀劣地 水土保持林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