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电子变压器的高速铁路同相供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夏焰坤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8-102,共5页
传统的同相牵引供电系统能够解决电气化铁路供电长期存在的电能质量和过电分相等问题,但存在高压大功率降压隔离工频变压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同相供电系统能取消工频变压器,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首先提出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 传统的同相牵引供电系统能够解决电气化铁路供电长期存在的电能质量和过电分相等问题,但存在高压大功率降压隔离工频变压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同相供电系统能取消工频变压器,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首先提出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采用相量法和相量图分析了系统负序补偿平衡原理,根据系统结构特点提出了高压级联侧电压平衡控制方法和直直隔离侧控制方法;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结构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变压器 补偿 高速铁路 同相供电系统 级联
下载PDF
高速高负荷压气机叶栅损失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唐雨萌 柳阳威 +1 位作者 陆利蓬 陆华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24-1633,共10页
实验测量了某高速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两个马赫数(0.5884和0.5)下-8°、-6°、-4°、-1.69°、0°、2°、4°和8°共8个攻角的栅后流场,分析了其损失特性随着攻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计马赫数0.5884下... 实验测量了某高速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两个马赫数(0.5884和0.5)下-8°、-6°、-4°、-1.69°、0°、2°、4°和8°共8个攻角的栅后流场,分析了其损失特性随着攻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计马赫数0.5884下,该叶栅低总压损失系数对应的攻角范围较小,随着攻角往两端偏离最优攻角,叶栅损失很快就急剧增加;从2°到4°攻角,流场结构发生了改变,近叶中区域也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分离,而近端区的角区分离反而减小,使得总压损失未迅速增加,而是基本不变;随着攻角进一步增大到8°,发展成了全叶高的大尺度分离流动,尾迹速度亏损急剧增大,总压损失也急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 高速叶栅 压气机 攻角特性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高速条件下吸力面复合角孔气膜冷却特性
3
作者 王晓增 阚瑞 +1 位作者 任明 刘存良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为探究高速条件下涡轮叶片吸力面上复合角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在高速风洞中实验测量了吸力面复合角孔的气膜冷却效率与传热系数比,并通过净热通量减少(NHFR)衡量了复合角孔对吸力面的气膜冷却净收益。分析了雷诺数、吹风比以及湍流度对气... 为探究高速条件下涡轮叶片吸力面上复合角孔的气膜冷却特性,在高速风洞中实验测量了吸力面复合角孔的气膜冷却效率与传热系数比,并通过净热通量减少(NHFR)衡量了复合角孔对吸力面的气膜冷却净收益。分析了雷诺数、吹风比以及湍流度对气膜冷却效率、传热系数比及净热通量减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低雷诺数下气膜冷却效率受雷诺数影响较大,但当雷诺数增大至6.4×10^(5)以上时,气膜冷却效率几乎不再变化;随湍流度的增大,气膜冷却效率整体降低,低吹风比下气膜冷效对雷诺数、湍流度较为敏感。传热系数比随气膜吹风比增加而增大,但在湍流度较大时,气膜冷却对传热系数的影响降低。湍流度的增大使NHFR有所升高。研究表明对高的湍流度工况,吹风比为0.8时复合角孔呈现最佳的气膜冷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风洞 复合角孔 气膜冷却效率 传热系数比 净热通量减少(NHFR)
原文传递
基于2阶级联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的高铁接触网悬挂紧固件缺陷识别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周雯 史天运 +2 位作者 李平 马小宁 吴艳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基于高铁接触网悬挂运行状态监测图像,分析监测图像与普通图像的区别;将紧固件缺陷检测问题转换为紧固件检测和运行状态精细识别2个过程,提出基于2阶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紧固件缺陷识别方法。首先,设计紧固件检测网络,由轻量级特征提取... 基于高铁接触网悬挂运行状态监测图像,分析监测图像与普通图像的区别;将紧固件缺陷检测问题转换为紧固件检测和运行状态精细识别2个过程,提出基于2阶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紧固件缺陷识别方法。首先,设计紧固件检测网络,由轻量级特征提取网络、全局注意力模块及相互增强的分类器和检测器组成,实现目标紧固件实例的高效检测;然后,搭建1个包含4个卷积层、2个池化层、1个全连接层和1个输出层的多标签分类网络,完成紧固件运行状态的精细分类,实现缺陷识别。运用紧固体缺陷识别方法,对某高铁线路接触网状态监测图像数据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2阶级联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紧固件的缺陷,紧固件定位平均检出率达98.2%,紧固件缺陷平均识别精度达95.8%,较单一检测网络提高约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2阶级联 卷积神经网络 接触网 缺陷识别 紧固件 目标检测
下载PDF
叶根开槽对高速常规负荷压气机叶栅性能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唐雨萌 柳阳威 陆利蓬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91-2501,共11页
采用基于螺旋度修正的SA模型数值研究了叶根开槽控制NACA65-K48高速常规负荷叶栅三维角区分离流动的效果。对比了原型叶栅及叶根开设有单槽道、双槽道叶栅的性能。研究表明,叶根开槽在较大的攻角范围内均有效降低了损失,改善了叶栅性能... 采用基于螺旋度修正的SA模型数值研究了叶根开槽控制NACA65-K48高速常规负荷叶栅三维角区分离流动的效果。对比了原型叶栅及叶根开设有单槽道、双槽道叶栅的性能。研究表明,叶根开槽在较大的攻角范围内均有效降低了损失,改善了叶栅性能。槽道出口射流具有"自适应"性,其速度略大于当地主流速度,对低能流体具有很好的向下游携带作用。当槽道出口位于吸力面分离区之前时,槽道出口射流可有效推后分离区,减小分离区所占据的展向高度,增大了叶中无分离区的大小,改善了叶中流通能力。单槽道方案槽道出口射流的作用范围有限,引入第二个槽道可起到"接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负荷 高速叶栅 压气机 叶根开槽 数值计算
原文传递
高负荷叶栅角区分离的叶片端区开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雨萌 柳阳威 陆利蓬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5-850,共6页
为了契合新一代高负荷压气机的发展需求,基于我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叶片端区开槽重构端区流场的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了槽道设计方法,并对一高速高负荷叶栅(扩散因子0.55)的角区流动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基于控制理念及数值模拟的优化结... 为了契合新一代高负荷压气机的发展需求,基于我们课题组前期提出的叶片端区开槽重构端区流场的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了槽道设计方法,并对一高速高负荷叶栅(扩散因子0.55)的角区流动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基于控制理念及数值模拟的优化结果,得到了端区20%叶高开设两个槽道的控制方案;进一步采用实验测量了在马赫数0.59来流条件下多个不同攻角时叶片端区开槽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叶片端区开槽可有效重构叶片端区流场,抑制高负荷工况下开式分离的产生,改善多工况下叶片的气动性能,提高叶片的负荷承载极限;槽道出口产生的射流具有工况自适应性,可有效拓宽叶片有效工作攻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荷 高速叶栅 压气机 叶片端区开槽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高速压气机叶栅旋涡结构及其流动损失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海灯 吴云 +1 位作者 李应红 赵勤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38-2450,共13页
为揭示高亚声速来流条件下压气机叶栅内部流动特性,对高速压气机叶栅通道内旋涡结构和流动损失的产生与演变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并用实验验证,然后详细研究了叶栅通道内主要旋涡结构、拓扑规律和旋涡模型,最后分析了... 为揭示高亚声速来流条件下压气机叶栅内部流动特性,对高速压气机叶栅通道内旋涡结构和流动损失的产生与演变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并用实验验证,然后详细研究了叶栅通道内主要旋涡结构、拓扑规律和旋涡模型,最后分析了叶栅通道内流动损失与旋涡结构的内在联系。高速压气机叶栅通道内主要存在马蹄涡、端壁展向涡、通道涡、壁角涡、壁面涡、集中脱落涡和尾缘脱落涡7个集中涡系,通道涡由端壁来流附面层中发展而来,是角区复杂旋涡结构的主要诱因;攻角由0°增大为4°,通道涡的涡核更早地脱落端壁附面层向角区发展,但对角区流动的影响减弱,叶片尾缘未形成明显的集中脱落涡。伴随着集中脱落涡的消失,叶栅固壁面拓扑结构中,叶片尾缘吸力面上没有出现与集中脱落涡对应的分离螺旋点,并且与叶中脱落涡层相对应的分离线和再附线消失,尾缘脱落涡仅包含近端区的一个分支。由总压损失沿流向和展向的变化规律,叶栅通道流动损失主要来源于角区复杂旋涡结构引起的强剪切作用,近端壁区的总压损失与角区主要涡系结构的生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攻角由0°增大至4°,角区旋涡的影响能力变弱,近端区流动损失减小,与叶中部位总压损失的差异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压气机叶栅 轴向涡量 拓扑规律 旋涡结构 流动损失
原文传递
边界层吸气对压气机叶栅角区分离损失的控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萍萍 乔渭阳 +1 位作者 Karsten LIESNER Robert MEYER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00-3011,共12页
压气机角区的大范围回流通常会引起叶片通道中的三维阻塞现象,并伴随有强烈的掺混流动损失。采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开发的TRACE程序,在其推进技术研究所的高速压气机叶栅试验台(包含5个NACA65K48直叶片)上,研究了位于端壁上的边界... 压气机角区的大范围回流通常会引起叶片通道中的三维阻塞现象,并伴随有强烈的掺混流动损失。采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开发的TRACE程序,在其推进技术研究所的高速压气机叶栅试验台(包含5个NACA65K48直叶片)上,研究了位于端壁上的边界层吸气措施——叶片弦中近尾缘吸气槽(MTE)对该直压气机叶栅通道的角区分离进行控制,减小二次流动损失,进而削弱其对总损失的影响。通过基于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与相应的试验研究对比,端壁边界层吸气能够较好地重新组织角区气流流动,减弱附着于叶片吸力面尾缘的集中脱落涡,使得角区分离涡强度显著降低,由此引起的二次流损失也明显降低,与无吸气状态相比最大降幅可达81.2%;在设计状态下采用吸气流量率为1%的MTE,总压损失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在数值计算中,降幅为15.2%;试验测量中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气机角区分离 端壁边界层吸气 叶片弦中近尾缘吸气槽 高速压气机叶栅试验台 总压损失
原文传递
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二次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秦勇 宋彦萍 +2 位作者 陈浮 王若玉 刘华坪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2-802,共11页
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并揭示其推迟分离、降低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成射流可以显著改善叶栅内流场的时空结构,叶栅出口时均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19.8%,静压系数也提高了近8.8%。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 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并揭示其推迟分离、降低损失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合成射流可以显著改善叶栅内流场的时空结构,叶栅出口时均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19.8%,静压系数也提高了近8.8%。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吸气有效控制角区分离,吹气阶段的高动量射流流体增大了吸力面附面层及角区流体的能量,吸气阶段则借助于附面层抽吸作用有效减少了高熵、低能流体的堆积,从而增强了角区流体抵抗流向逆压力梯度的能力、并推迟流动分离,且吸气阶段的流动控制效果明显更好。射流角度和射流动量是影响合成射流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近切向的合成射流有利于向附面层注入动量,增大射流动量也有助于增强流动控制效果。析因设计研究表明,射流角度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但与射流动量之间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高速扩压叶栅 二次流 析因设计
原文传递
端壁凹槽控制扩压叶栅角区分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晓东 孙鹏 傅文广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6-323,共8页
为揭示端壁凹槽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降低叶栅气动损失的物理机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高速扩压叶栅NACA65-K48附加具有不同轴向位置和横向长度的端壁凹槽时叶栅的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8.08%... 为揭示端壁凹槽控制高速扩压叶栅角区分离、降低叶栅气动损失的物理机制,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高速扩压叶栅NACA65-K48附加具有不同轴向位置和横向长度的端壁凹槽时叶栅的流场结构和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系数最大降低8.08%,静压升约提高0.67%。近端壁气流在凹槽内部诱导出复杂旋涡结构,该旋涡结构反过来为凹槽附近的气流注入了径向动量,促进了低能流体在凹槽附近的径向迁移,减轻了低能流体在角区的堆积。当凹槽位于分离点处且横向宽度较小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总压损失;凹槽距前缘0.78弦长、宽度为4mm时可获得最佳控制效果,叶片吸力面螺旋分离点弱化为一小段分离线;随着凹槽位置进一步向尾缘方向移动,凹槽对角区流动的控制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壁凹槽 角区分离 高速扩压叶栅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变攻角下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若玉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浮 秦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9-740,共12页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 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大,吸力面分离位置提前,射流出口与分离区间的距离减小,PJV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附面层内低能流体与主流间的动量交换,使得壁面涡结构得到重新组织,并进一步影响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从而推迟流动分离、减小损失。在综合考虑变攻角流场特性的前提下,应使PJV的作用位置位于分离区上游不远处,所研究的最佳射流位置位于叶片前缘上游40%轴向弦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角 被动射流旋涡(PJV) 高速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流动控制
原文传递
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若玉 刘华坪 +3 位作者 张东飞 卢炳潇 陈浮 宋彦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0-1277,共8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 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结构和尺寸,推迟流动分离,减小角区损失。当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较近时,当地较厚的附面层使得旋涡上洗区的掺混损失增加;而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过远时均会减弱下洗区能量注入对角区低能流体的影响;指向端壁的射流会增加壁面涡强度,而沿远离端壁方向过大的偏角则会减弱射流旋涡强度,从而减弱其控制效果。当射流轴向距叶片前缘xj/cx=40%、沿叶高距端壁h/H=15%、射流偏角β=60°时,其改善栅内流动的效果最佳,总压损失减小可达5.2%,而射流流量仅相当于主流的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射流旋涡 高速扩压叶栅 气动性能 总压损失
下载PDF
局部及全叶高合成射流对高速压气机静叶栅流场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勇 宋彦萍 +1 位作者 陈浮 刘华坪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4-1214,共11页
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压气机静叶栅吸力面角区分离,对比分析了不同射流结构对叶栅内流场结构及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气和吸气推迟角区分离、降低总压损失,由于吹气和吸气阶段的作用效果不同,使得... 数值研究了合成射流控制高速压气机静叶栅吸力面角区分离,对比分析了不同射流结构对叶栅内流场结构及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通过周期性地吹气和吸气推迟角区分离、降低总压损失,由于吹气和吸气阶段的作用效果不同,使得叶栅出口损失系数的改善效果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合成射流对通道涡以及角区二次流的有效控制是其取得良好控制效果的关键,当冲角为2°时,局部、全叶高方案最大可使总压损失系数分别降低22.2%和23.8%。由于局部叶高方案无法控制叶展中部的流动,造成该区域的尾迹损失增大,从而导致其流动控制效果弱于全叶高方案。两种射流结构都具有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全叶高方案在大冲角时逐渐体现出其优势,当冲角为4°时,总压损失系数的改善幅度相比局部叶高方案提高了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流动控制 高速压气机静叶栅 流场结构 变工况
原文传递
双列叶栅相对关系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基于中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 被引量:1
14
作者 晁文雄 万丰云 《工业技术创新》 2021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导水机构在中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中起到调节进口流量、控制进口环量的作用,是决定水轮机水力性能的重要部件。对导水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水力损失。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导叶翼型和双列叶栅的周向位置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分... 导水机构在中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中起到调节进口流量、控制进口环量的作用,是决定水轮机水力性能的重要部件。对导水机构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水力损失。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不同导叶翼型和双列叶栅的周向位置对水力性能的影响,分析相应的流场分布与工作效率。数值模拟结果显示:1)采用正曲率翼型的导叶时,导叶流场产生的平均压力更高,当导叶开度为60°时,水力效率高达88.12%;2)双列叶栅的周向位置也会对水力性能产生影响,当活动导叶以固定导叶为轴向作9°周向旋转时,水力效率可提高至90%以上。导水机构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水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 水力性能 正曲率翼型 双列叶栅 水力效率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来流特性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壁射流旋涡的影响
15
作者 刘华坪 卢炳潇 +1 位作者 陈聪 张东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86-92,共7页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上,开展了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湍流强度对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来流湍流强度相比,进口附面层厚度对栅内流动的影响更大,随着其厚度的增加,栅内二次流动增强,损失增...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上,开展了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湍流强度对端壁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来流湍流强度相比,进口附面层厚度对栅内流动的影响更大,随着其厚度的增加,栅内二次流动增强,损失增大;来流湍流强度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减弱。射流旋涡在较小附面层厚度条件下减小栅内损失的效果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减弱,甚至会恶化其气动性能;而当附面厚度较大时,射流穿透能力减弱,湍流强度的增大将减小射流旋涡上洗区掺混损失并减缓其下洗侧与吸力面间端壁附面层的发展,叶栅气动性能的提高更加显著。当δ=15%H、T_u=10%时,射流旋涡使得栅内损失减小达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扩压叶栅 来流条件 射流旋涡 流动控制 损失
下载PDF
非完全对称欠驱动高速无人艇轨迹跟踪控制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万磊 董早鹏 +1 位作者 李岳明 何斌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5-103,共9页
研究一类非完全对称欠驱动无人艇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考虑系统阻尼系数矩阵和惯性系数矩阵非对角线元素存在非零项,且阻尼系数随着航速变化的情况,首先通过两次全局微分同胚变换将系统矩阵变换为级联系统的形式,使控制模型得以简化;然... 研究一类非完全对称欠驱动无人艇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考虑系统阻尼系数矩阵和惯性系数矩阵非对角线元素存在非零项,且阻尼系数随着航速变化的情况,首先通过两次全局微分同胚变换将系统矩阵变换为级联系统的形式,使控制模型得以简化;然后基于简化后的模型构建轨迹跟踪误差模型,将轨迹跟踪问题转化为误差的镇定问题,同时基于级联系统理论和Lyapunov直接法设计了误差镇定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实现非完全对称欠驱动高速无人艇的任意参考轨迹的跟踪控制,包括原点的镇定控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完全对称 高速无人艇 轨迹跟踪 欠驱动控制 全局微分同胚变换 级联系统
下载PDF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雷击瞬态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州龙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7-182,共6页
信号系统承受雷击电磁瞬态干扰能力弱,要掌握雷击电磁脉冲对信号系统影响的程度,需研究雷击电磁脉冲在信号系统的瞬态传输特性。研究基于黑箱技术的铁路信号系统雷击瞬态过程建模方法,以调谐匹配单元为例,详细分析其雷击瞬态建模过程,... 信号系统承受雷击电磁瞬态干扰能力弱,要掌握雷击电磁脉冲对信号系统影响的程度,需研究雷击电磁脉冲在信号系统的瞬态传输特性。研究基于黑箱技术的铁路信号系统雷击瞬态过程建模方法,以调谐匹配单元为例,详细分析其雷击瞬态建模过程,并采用雷电冲击差模传递特性试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多设备级联模拟试验系统,开展多设备级联雷电冲击共模、差模传递特性验证,得到级联系统对雷击共模传递特性及差模传递特性:级联系统对共模雷电冲击信号的衰减主要依靠隔离变压器,对差模雷电冲击信号无明显衰减作用。通过对比级联系统雷电冲击共模、差模试验结果与级联系统模型计算结果,得到模型计算误差不超过8%,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信号系统 雷击电磁脉冲 瞬态传输特性 级联系统
下载PDF
端壁射流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华坪 张东飞 陈焕龙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69-2575,共7页
采用角区端壁射流控制某进口马赫数为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流动分离。研究了射流轴向位置和角度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角区内注入能量可有效减弱流道后部的流动分离,仅采用相当于主流流量0.6%的射流气体,可使得叶... 采用角区端壁射流控制某进口马赫数为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流动分离。研究了射流轴向位置和角度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角区内注入能量可有效减弱流道后部的流动分离,仅采用相当于主流流量0.6%的射流气体,可使得叶栅出口总压损失系数降低10.0%。位于角区内分离起始位置处的射流控制效果最佳;随着角度的增加,射流与来流间的冲击和掺混损失增大,近叶展中部的分离流动加剧,使得流动控制效果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扩压叶栅 流动分离 角区端壁射流 损失
原文传递
射流旋涡发生器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华坪 卢炳潇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3-1668,共6页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端壁采用射流旋涡发生器以控制其二次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抑制端壁附面层横向迁移,增强端区与主流间的流体掺混,从而显著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侧流动分离,减少栅内... 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平面扩压叶栅端壁采用射流旋涡发生器以控制其二次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抑制端壁附面层横向迁移,增强端区与主流间的流体掺混,从而显著减弱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侧流动分离,减少栅内损失,增强气流折转能力。随着来流冲角的增加,栅内损失减小越明显,当i=4°,仅采用相当于叶栅进口流量0.2%的射流量,即可使得总压损失减小高达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旋涡发生器 高速扩压叶栅 端区流动 损失
原文传递
端壁横向射流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永川 余飞鹏 +3 位作者 孟睿 刘华坪 姜帅 陈焕龙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21-1928,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射流缝长度以及射流总压比对端壁横向射流抑制横向二次流动和减小损失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与流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横向射流可有效抑制端区二次流动,减少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流动分离,提高出口气...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射流缝长度以及射流总压比对端壁横向射流抑制横向二次流动和减小损失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与流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横向射流可有效抑制端区二次流动,减少角区低能流体堆积,推迟吸力面流动分离,提高出口气流角均匀性。仅采用不足叶栅进口流量0.3%的射流气体,就能使总压损失系数降低11.3%。增加射流缝长度的或者提高射流总压均可增强其减弱分离流动的效果,但射流与横向二次流相互作用导致的冲击和掺混损失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扩压叶栅 流动分离 端壁横向射流 损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