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污泥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程瑶 韩芸 +2 位作者 卓杨 代璐 彭党聪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0-334,共5页
以含固率为10%的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热水解过程中有机物转化规律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水解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污泥中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水解率逐渐升高。在热水解时间为20 min时,温度由150℃... 以含固率为10%的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热水解过程中有机物转化规律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水解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污泥中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水解率逐渐升高。在热水解时间为20 min时,温度由150℃升高到180℃,VSS水解率由22.9%增至38.4%,污泥中VSS由46.28 g/L降低到40.63 g/L。水解液组分分析表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主要组成为蛋白质(50%)、碳水化合物(15%~20%)、可挥发性脂肪酸(15%~20%)。水解液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在热水解条件达到165℃、50 min时,氨氮浓度为1.16 g/L,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氨氮浓度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热水解 温度 氮转化 水解液
原文传递
热水解高含固污泥的有机物分布及厌氧消化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韩芸 代璐 +2 位作者 卓杨 王超 彭党聪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4-971,共8页
以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及其脱水后固、液分离产物为对象进行厌氧消化试验,通过生物化学甲烷势(BMP)及脱水性能测定,研究其产气量、有机物分布、污泥脱水性能及生物质能转化特性,评估高含固污泥热水解-脱水-脱水液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 以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及其脱水后固、液分离产物为对象进行厌氧消化试验,通过生物化学甲烷势(BMP)及脱水性能测定,研究其产气量、有机物分布、污泥脱水性能及生物质能转化特性,评估高含固污泥热水解-脱水-脱水液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经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后,其毛细吸收时间(CST)及脱水泥饼含水率由247.5±0.9 s和71.1%±1.3%上升至568.0±1.6 s和80.7%±1.0%,即厌氧消化会导致热水解后污泥脱水性能下降.污泥中74.0%的有机物在水热预处理之后被转移至液相,是厌氧消化所产沼气的主要来源.物质能量衡算结果表明,高含固污泥采用热水解-脱水-脱水液厌氧消化工艺可以有效地将消化装置容积大大减少;沼气燃烧所产能量实现该工艺能量自给自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厌氧消化 热水解 CST 含水率
下载PDF
高含固污泥在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中的流变特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曹秀芹 王鑫 +1 位作者 蒋竹荷 刘青青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93-2498,共6页
对热水解-中温厌氧消化联合工艺中的高含固率调配污泥、热水解污泥和消化污泥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考察了3种污泥的黏度、屈服应力和触变性等流变特征指标在不同工艺中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TSS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配污泥、... 对热水解-中温厌氧消化联合工艺中的高含固率调配污泥、热水解污泥和消化污泥的流变特性进行分析,考察了3种污泥的黏度、屈服应力和触变性等流变特征指标在不同工艺中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TSS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配污泥、热水解污泥和消化污泥均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都可用Herschel-Bulkley模型进行描述;极限黏度与TSS之间呈指数关系;屈服应力在TSS高于7.3%时增长趋势加剧,流动性变差;热水解污泥和消化污泥的触变性与调配污泥相比降低50%以上,使用触变性动力学系数K来表征污泥的触变性较滞后环更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流变特性 热水解-厌氧消化联合工艺 Herschel-Bulkley模型 TSS
原文传递
预处理条件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有机物组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韩芸 王晓飞 +2 位作者 卓杨 曹玉芹 钟晨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7-1532,共6页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含固率为10%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热水解预处理条件对水解效率及有机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解温度和时间对剩余污泥水解有显著影响,COD及VSS水解率在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120 min时达到44.1%及46...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含固率为10%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热水解预处理条件对水解效率及有机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水解温度和时间对剩余污泥水解有显著影响,COD及VSS水解率在热水解温度为160℃、时间为120 min时达到44.1%及46.9%。剩余污泥水解液的主要基团为COO—、NH3+、NH2+、O—H、CH3、CH2,芳香族物质可随着热水解温度和时间的进一步增加逐渐被水解。在160~180℃、60~90 min的热水解条件下,污泥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基团吸收峰峰面积最小且有机物水解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含固污泥 热水解预处理 有机物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超声联合热碱破解高含固污泥的理化性质变化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慧敏 秦卫华 +2 位作者 李中林 顾琪 戴晓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9-473,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和热碱同步处理方法,在超声能量[以总固体(TS)计]9 551 kJ·kg^(-1)、温度73℃和加碱量(以TS计)0.085 g·g^(-1)处理条件下,研究不同含固率污泥预处理后有机质释放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和热碱同步处理方法,在超声能量[以总固体(TS)计]9 551 kJ·kg^(-1)、温度73℃和加碱量(以TS计)0.085 g·g^(-1)处理条件下,研究不同含固率污泥预处理后有机质释放情况及规律。结果表明,含固率w为3%、5%、10%和15%的污泥经预处理后平均粒径分别降低40.14%、58.01%、93.63%和17.46%;含固率10%的污泥预处理后粒径分布中累计体积占10%、50%和90%所对应的粒径值(dp10、dp50和dp90)分别较未处理污泥降低88.38%、93.85%和96.74%。在有机物浓度变化方面,破解后污泥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增量随含固率的增加而上升,而污泥破解度变化趋势则相反,含固率3%的污泥破解度最高达50.3%。在有机物组分方面,含固率10%的污泥预处理后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浓度增量最高,且可降解有机质占溶解性有机质比例最高,达88.94%。以上结论表明,在破解高浓度污泥方面,超声联合热碱处理工艺亦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率污泥 超声联合热碱 粒径 破解度
下载PDF
基于氨氮抑制效应的污泥厌氧产酸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晋 李习伟 +2 位作者 方新磊 徐冉 李定龙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91-3098,共8页
以高含固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协同酸预处理该污泥,然后利用鸟粪石法去除超过相应浓度的氨氮,研究不同浓度氨氮对污泥厌氧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超过500 mg·L^(-1)时可以满足厌氧发酵微生物增殖生长的需要;鸟粪石法去... 以高含固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协同酸预处理该污泥,然后利用鸟粪石法去除超过相应浓度的氨氮,研究不同浓度氨氮对污泥厌氧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超过500 mg·L^(-1)时可以满足厌氧发酵微生物增殖生长的需要;鸟粪石法去除高含固污泥发酵液中过量的氨氮可以达到提高发酵产酸产量的目的,最高可达6 521.95 mg·L^(-1);半抑制浓度条件下,发酵过程中NH_4^+-N对厌氧发酵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丙酸盐降解菌和异丁酸盐降解菌具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未处理条件下可知随着NH_4^+-N浓度的上升,产氢产乙酸菌群和同型产乙酸菌群不仅受到抑制,且菌群间的互营机制可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氨氮抑制效应 鸟粪石法 产氢产乙酸菌 同型产乙酸菌
原文传递
提高污泥含固率对高温厌氧消化互营产甲烷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朱俊兆 卓杨 +4 位作者 华飞虎 周梦雨 王雪娜 刘金洋 韩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697-4707,共11页
以常规含固率(2%)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排泥为接种污泥,分析接种污泥在不同氨浓度下厌氧消化各步骤的动力学速率变化,并以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10%)为基质进行连续试验,探讨高温厌氧消化条件下基质由常规含固率快速切换至高含固率... 以常规含固率(2%)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排泥为接种污泥,分析接种污泥在不同氨浓度下厌氧消化各步骤的动力学速率变化,并以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10%)为基质进行连续试验,探讨高温厌氧消化条件下基质由常规含固率快速切换至高含固率的产甲烷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氨浓度上升,接种污泥对乙酸、丙酸、丁酸和热水解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均有所下降,但其氢利用速率和互营乙酸氧化速率未受到显著影响.高温厌氧消化基质含固率由2%切换至10%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高达14g COD/(L·d)时,虽然系统COD去除率不足(27.99±3.66)%,且存在VFAs积累(10.41±2.25)g COD/L,但pH值仍可稳定在(7.74±0.09),说明该切换策略具有可行性.稳定运行系统中产氢产乙酸和互营乙酸氧化功能菌属以Coprothermobacter(15.29%)、Anaerobaculum(8.89%)、Tepidimicrobium(17.99%)和Syntrophomonas(1.60%)为主,切换后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被淘汰,而参与互营乙酸氧化过程的Methanosarcina和Methanotherm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说明体系通过构建互营乙酸氧化产甲烷途径来抵御高温高氨的环境胁迫.因此,以常规含固率高温厌氧消化污泥作为接种泥是实现由常规含固率切换至高含固热水解-高温厌氧消化的有效策略,并且接种污泥的互营乙酸氧化活性是切换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高温厌氧消化 热水解预处理 互营乙酸氧化 氨抑制
下载PDF
水热处理高含固污泥的无害化效能和资源属性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蔡辰 杨婉 +6 位作者 杨东海 华煜 郭李恒 惠雪松 冷晔衡 刘惠玲 戴晓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19-3725,共7页
污水处理厂污泥除含有易腐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外,还富集了大量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病原菌等污染物质.水热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可提高高含固污泥的生物转化率,然而对于高含固污泥的无害化效能和资源属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考... 污水处理厂污泥除含有易腐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外,还富集了大量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病原菌等污染物质.水热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可提高高含固污泥的生物转化率,然而对于高含固污泥的无害化效能和资源属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温度水热处理条件对高含固污泥无害化效能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种氟喹诺酮抗生素(FQs)、ARGs及常见病毒作为无害化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160℃和180℃处理60 min的情况下,总FQs去除率分别达到了42.5%和59.5%,而低温条件下FQs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表明FQs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高温处理同样对ARGs的消减效果明显,在180℃水热处理后,ARGs和水平转移因子的消减超过了6个数量级(6 logs),显著降低了ARGs的传播风险.尽管高含固污泥中可以检出病毒基因如人腺病毒等,但污泥中病毒对水热温度非常敏感,在120℃的水热条件下即可消减病毒基因.除此以外,水热处理可以释放大量的营养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挥发性脂肪酸等,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后续的微生物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水热 氟喹诺酮 抗性基因 无害化
原文传递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宵宵 吴丽杰 +2 位作者 任瑞鹏 刘玉香 吕永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1-25,共5页
对于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传质效率低、氨抑制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阐述了处理技术,以期为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厌氧消化 传质 水解 氨抑制
下载PDF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Fe/S及pH对原位抑硫效率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芸 曹玉芹 +3 位作者 卓杨 王晓飞 韩雅婷 彭党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75,共7页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连续厌氧消化抑硫试验和消化污泥Fe(Ⅲ)投加抑硫试验,探讨不同Fe/S(摩尔比)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溶解态硫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Fe(Ⅲ)与pH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采用原位抑...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连续厌氧消化抑硫试验和消化污泥Fe(Ⅲ)投加抑硫试验,探讨不同Fe/S(摩尔比)对污泥厌氧消化中溶解态硫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以及Fe(Ⅲ)与pH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采用原位抑硫技术,在Fe/S(摩尔比)为7.75时沼气中H_2S含量可由170.4×10^(-6)降至14.09×10^(-6),无需进行后续处理;当pH为7.00~7.50、Fe/S为1~11时,pH为原位抑硫主要显著影响因子,提高消化池pH有利于降低Fe(Ⅲ)投加量;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沼气满足H_2S利用标准时,所需最低Fe/S为7.0;当消化池pH低于7.30时,将无法通过调节Fe/S实现H_2S浓度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厌氧消化 原位抑硫 预测方程 H2S
原文传递
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中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特性
11
作者 韩芸 文天祥 +2 位作者 卓杨 周梦雨 余芬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7-1595,共9页
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条件下,沼气中硫化氢体积分数较常规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低。沼气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污泥中含硫氨基酸的降解,而硫化氢体积分数下降与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相关。在测定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分解中间产物... 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条件下,沼气中硫化氢体积分数较常规含固率污泥厌氧消化低。沼气中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污泥中含硫氨基酸的降解,而硫化氢体积分数下降与甲硫氨酸分解抑制相关。在测定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含硫氨基酸分解中间产物分布的基础上,以甲硫氨酸为基质对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进行富集,分析富集后微生物种群结构特性及甲硫氨酸分解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分布,探讨高含固厌氧消化环境对甲硫氨酸分解过程的抑制特性。结果显示:高含固厌氧消化环境下,甲硫氨酸厌氧分解含硫产物包括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和硫化氢。常规含固率及高含固率环境下,甲硫氨酸分解批次试验中硫化氢积累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417×10^(-6)和1418×10^(-6),表明高含固厌氧消化过程中硫化氢生成量下降可能由甲硫氨酸厌氧分解时中间产物积累导致。高含固污泥采用甲硫氨酸富集培养时,结果显示Pseudomonas相对丰度为26%,分解产物包括氨氮、甲硫醇和二甲二硫等。其中,二甲二硫先于甲硫醇达峰值,体积分数分别约为267.7×10^(-6)和164.9×10^(-6),推测反应前期甲硫醇快速转化为二甲二硫,后期速率减慢,甲硫醇开始累积。当氨氮质量浓度增至4000 mg/L时,二甲二硫生成速率降低16.79%,表明高含固系统的高氨氮环境可抑制甲硫氨酸分解产生二甲二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高含固污泥 厌氧消化 甲硫氨酸 二甲二硫 氨抑制
下载PDF
不同含固率污泥热水解后厌氧消化特性及有机物转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芸 卓杨 +2 位作者 彭党聪 宜慧 宋小文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3-38,共6页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混合污泥及脱水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含固率污泥经热水解后的厌氧消化特性及其有机物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的中温厌氧消化甲烷产率最高(291.8 m L/g VS),其次为热水解后常规初沉污泥高温厌...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混合污泥及脱水污泥为对象,研究不同含固率污泥经热水解后的厌氧消化特性及其有机物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热水解后高含固污泥的中温厌氧消化甲烷产率最高(291.8 m L/g VS),其次为热水解后常规初沉污泥高温厌氧消化(272.3 m L/g VS)。各工艺条件下未经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厌氧消化水解率(32%~37%)均低于热水解后的水解率(52%~56%),有机物水解仍是未经预处理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限速步骤,是厌氧消化工艺改进的主要目标。水解污泥中有机物可快速、高效降解,热水解预处理可有效加速后续甲烷化进程。经综合考虑,高含固污泥经过热水解预处理后的中温厌氧消化性能最优,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首选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热水解预处理 厌氧消化 工艺比较 污泥稳定化
原文传递
高含固污泥临界剪切应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登志 张静思 +1 位作者 吴志根 李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2,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含固污泥的流变特性,根据污泥含固率rTS选择改进的Herschel-Bulkley流变模型,以模拟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合理流动,并对污泥种类、含固率、剪切速率范围、温度对高含固污泥流变曲线中临界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含固污泥的流变特性,根据污泥含固率rTS选择改进的Herschel-Bulkley流变模型,以模拟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合理流动,并对污泥种类、含固率、剪切速率范围、温度对高含固污泥流变曲线中临界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含固率rTS为5.2%~15.8%的厌氧消化污泥,在0.01~1 000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进行稳态流变特性的测试。结果表明:当rTS<8.8%时,流变曲线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当rTS>8.8%时,流变曲线在1~10s-1内出现临界剪切应力,符合改进的Herschel-Bulkley模型;临界剪切应力与污泥含固率、剪切速率范围有关,与污泥的种类、成分组成、测试温度以及厌氧消化时间无关;临界剪切应力对应的临界剪切速率6)γc与含固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该结果可为污泥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流变特性 临界剪切应力 改进的Herschel-Bulkley模型
下载PDF
亚硫酸盐预处理强化高含固污泥的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处理工艺
14
作者 秦天 袁哲 《净水技术》 CAS 2023年第10期105-110,共6页
城市污泥成分复杂多变,除含有大量有机质外,还可能浓缩重金属、微量有机污染物以及少量病原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是一种快速稳定污泥的生物处理技术。为提高消化效率,缩短稳定时间,高固体污泥在ATAD前采用亚硫... 城市污泥成分复杂多变,除含有大量有机质外,还可能浓缩重金属、微量有机污染物以及少量病原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是一种快速稳定污泥的生物处理技术。为提高消化效率,缩短稳定时间,高固体污泥在ATAD前采用亚硫酸盐预处理。在亚硫酸盐(以S计)投加质量浓度为500 mg/L试验条件下,ATAD反应在第9 d挥发性固体的去除率达到40.9%,实现污泥稳定化,比未经预处理的污泥ATAD稳定化时间缩减了12 d。预处理后胞内有机物释放和水解增强,R4组蛋白质和多糖释放提升14.2倍和8.3倍。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微生物组成的显著差异说明了亚硫酸盐预处理能帮助污泥的加速稳定。研究结果可作为实现高固体污泥的快速稳定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实用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体污泥 自热式高温好氧消化(ATAD) 亚硫酸盐预处理 污泥处置 污泥稳定
下载PDF
Modified ADM1 for modeling free ammonia inhibition in anaerobic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with high-solid sludge 被引量:1
15
作者 Jie Bai He Liu +2 位作者 Bo Yin Huijun Ma Xinchun C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58-65,共8页
Anaerobic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with high-solid sludge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volatile fatty acid(VFA) production to realize resource recovery. In this study, to model inhibition by free ammonia in high-solid s... Anaerobic acidogenic fermentation with high-solid sludge i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volatile fatty acid(VFA) production to realize resource recovery. In this study, to model inhibition by free ammonia in high-solid sludge fermentation,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model No. 1(ADM1) was modified to simulate the VFA generation in batch, semicontinuous and full scale sludge. The ADM1 was operated on the platform AQUASIM 2.0.Three kinds of inhibition forms, e.g., simple inhibition, Monod and non-inhibition forms,were integrated into the ADM1 and tested with the real experimental data for batch and semi-continuous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 The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echnique was used for kinetic parameter estimation using the software MATLAB 7.0. In the modified ADM1, the Ksof acetate is 0.025, the km,acis 12.51, and the KI_NH3is 0.02,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mple inhibition model could simulate the VFA generation accurately while the Monod model was the better inhibition kinetics form in semi-continuous fermentation at pH 10.0. Finally, the modified ADM1 could successfully describe the VFA generation and ammonia accumulation in a 30 m^3full-scale sludge fermentation reactor, indicating that the developed model can be applicable in high-solid sludge anaerobic fer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olid sludge ADM1 SEMI-CONTINUOUS Full scale Free ammonia inhibition
原文传递
臭氧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邰明明 杨春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15-3119,共5页
高固污泥的厌氧消化速率低下,严重限制了有机物的利用。在序批式反应器中探究了臭氧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高固污泥的消化,且最佳臭氧的剂量为80 mg·g^(-1)(SS),相应的最大甲烷产量... 高固污泥的厌氧消化速率低下,严重限制了有机物的利用。在序批式反应器中探究了臭氧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臭氧预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高固污泥的消化,且最佳臭氧的剂量为80 mg·g^(-1)(SS),相应的最大甲烷产量为238 mL·g^(-1)(VSS),是空白对照组的1.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臭氧的投加能够促进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溶出。最后NH_4^+-N和PO_4^(3-)-P的溶出量进一步验证了臭氧能够促进高固污泥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污泥 厌氧消化 臭氧 甲烷
原文传递
微曝气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晶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6-150,共5页
以高固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额微曝气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曝气预处理能够强化高固污泥厌氧产甲烷,并且最佳的微曝气强度为0.4 vvm,相应的甲烷产量为312 m L/g挥发性悬浮固体。此外,微曝气有助于溶解性有机... 以高固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额微曝气预处理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曝气预处理能够强化高固污泥厌氧产甲烷,并且最佳的微曝气强度为0.4 vvm,相应的甲烷产量为312 m L/g挥发性悬浮固体。此外,微曝气有助于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当曝气强度为0.4 vvm时,溶解性COD与总COD的比值为0.31,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2.5、1.2 g/L,进一步研究发现微曝气能够促进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和VSS的减量。微生物种群研究表明微好氧曝气能够促进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并且在0.4 vvm曝气强度作用下,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为4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曝气 高固污泥 甲烷 溶解
下载PDF
磷酸盐缓冲液初始pH值对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冬凌 黄晓婷 +2 位作者 袁海平 楼紫阳 朱南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028-6033,共6页
在高含固污泥厌氧反应器中投加浓度为20 mmol·L-1(以P元素计)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考察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对污泥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H为7.0的缓冲溶液后,总甲烷产量达到最大值61.08 L,较对照提高了38.1%,而投加pH为7.... 在高含固污泥厌氧反应器中投加浓度为20 mmol·L-1(以P元素计)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考察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对污泥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H为7.0的缓冲溶液后,总甲烷产量达到最大值61.08 L,较对照提高了38.1%,而投加pH为7.5和8.0的缓冲溶液后对产甲烷过程产生了抑制。投加缓冲溶液的各组厌氧消化至45 d,污泥的VS去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动力学研究表明,蛋白质和多糖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投加缓冲溶液有利于加速蛋白质的降解,而对多糖的降解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高含固率污泥 磷酸盐缓冲溶液 PH值
原文传递
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高含固污泥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梦 郑志永 +5 位作者 余雷 张丽慧 鲁帅领 崔敏华 刘宏波 刘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24-1228,1233,共6页
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 采用容积为200L的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以下简称卧式反应器),对高含固污泥(总固体(TS)≥10%(质量分数))的厌氧消化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序批运行、低负荷半连续运行、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污泥TS从10.09%至12.58%,并对污泥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计算机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表明,序批运行阶段污泥水解酸化特征显著;在低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平稳上升,在提负荷半连续运行阶段,沼气产率稳定在(0.359 2±0.011 0)m^3/(m^3·d),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稳定在22.05%±0.52%,高含固污泥在卧式反应器中厌氧消化产气性和稳定性良好。CFD模拟结果显示,污泥颗粒在卧式反应器中得到充分混合,卧式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污泥厌氧消化剩余能量可达2.42MJ/(m^3·d),经济效益明显,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污泥 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 厌氧消化 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
下载PDF
椰壳颗粒活性炭活化过硫酸钠预处理促进高固污泥水解产酸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晶伟 杨扬 +2 位作者 徐鹏 贺维鹏 柯水洲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2-1899,共8页
为探究椰壳颗粒活性炭活化过硫酸钠(PS)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发酵水解产酸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挥发性脂肪酸(VFAs)产量、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蛋白质及多糖等指标,探究了不同剂量颗粒活性炭(GAC)与PS预处理对高固污泥产酸发... 为探究椰壳颗粒活性炭活化过硫酸钠(PS)预处理对高固污泥厌氧发酵水解产酸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挥发性脂肪酸(VFAs)产量、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溶解性蛋白质及多糖等指标,探究了不同剂量颗粒活性炭(GAC)与PS预处理对高固污泥产酸发酵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PS和GAC投加量分别为1.50 mmol·g^(-1)(以总固体计)和0.65 g g^(-1)(以总固体计)时,在发酵前期产酸速率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341.43%,后续发酵过程中,VFAs最大产量相比于对照组提高了28.43%。其中,乙酸作为优质碳源,其质量浓度增加了48.98%;继续增加GAC剂量时,反应器厌氧发酵性能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过量GAC会消耗已生成的SO_(4)^(-)·,降低污泥水解作用,同时GAC表面对VFAs的吸附也导致产酸量下降。三维荧光分析表明,在产酸量较高的反应器中,氨基酸、芳香族蛋白质等溶解性有机物的质量浓度较低,这说明适量椰壳颗粒活性炭活化PS预处理方式可提高高固厌氧发酵中微生物对于水解底物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污泥的厌氧产酸性能。本研究结果可为炭活化PS预处理技术在高固污泥厌氧消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污泥 炭活化过硫酸钠 厌氧消化 水解产酸 三维荧光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