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腔内超声引导下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对括约肌的保护效果 被引量:20
1
作者 葛强 韦兰 田颖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5期589-592,596,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腔内超声引导下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对括约肌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10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参考组(50例,常规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与改良组(50例,直肠... 目的探讨直肠腔内超声引导下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对括约肌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10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参考组(50例,常规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与改良组(50例,直肠腔内超声引导下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对比手术后不同时刻疼痛程度,引流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随访2个月,对比术前和2个月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统计切口不愈合、肛瘘形成率、高位肛瘘形成率。结果疼痛评分在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和参考组术后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且各组组内每2个时刻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参考组(P<0.05)。改良组引流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P<0.01)。2个月后两组肛门括约肌功能评分均降低(P<0.01),且改良组低于参考组(P<0.01)。改良组随访期间切口不愈合发生率与参考组相近(P>0.05),前者肛瘘形成率和高位肛瘘形成率均低于后者(P<0.05,P<0.01)。结论采用直肠腔内超声引导下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能够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保护肛门括约肌,减少肛瘘尤其是高位肛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腔内超声 高位括约肌间肛周脓肿 改良切开置管引流术 肛瘘
原文传递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路桥 李姗姗 +6 位作者 杨勇 孟庆良 梁春晖 潘冬 孙尚颖 谢光伟 张正国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接受经肛括... 目的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接受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和对照组(接受切开挂线术治疗)各有6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1、第7天的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2%(59/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1.9%(5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第7天,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为0(0,1)分,低于对照组的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治疗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和括约肌上型肛瘘的临床疗效良好。与切开挂线术相比,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的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患者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括约肌间型肛瘘 括约肌上型肛瘘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切开挂线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