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李氏禾内生细菌去除Cr(VI)的特性 被引量:5
1
作者 韩文 陈海珊 +4 位作者 袁治豪 秦舒琴 陈慧英 李典鹏 李海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Ⅵ)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Ⅵ)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采用摇瓶培养方法,以Cr(Ⅵ)去除率、总Cr(铬)的去除率以及菌体生物量为指标,考察了pH、温度、底物浓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总铬去除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 E. cloacae G04去除Cr(Ⅵ)的较优反应条件为初始pH5.0、温度37 ℃、Cr(Ⅵ)浓度为100 mg·L^-1 、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15%、摇床转速为120 r·min^-1 、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菌株 E. cloacae G04对Cr(Ⅵ)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8%。根据Cr(Ⅵ)去除率和总铬去除率的结果推测该菌株去除Cr(Ⅵ)的机制可能是以还原为主、吸附为辅。这表明李氏禾内生细菌 E. cloacae G04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既有可能直接用于土壤、水环境铬污染的修复,也有可能作为促植物修复铬污染的后备菌株,另外可为深入研究李氏禾的铬积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禾 内生细菌 阴沟肠杆菌 cr() 还原
下载PDF
六价铬Cr(Ⅵ)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孙晓飞 张宁 +2 位作者 刘淑艳 丁健 徐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5-1038,1043,共5页
六价铬Cr(Ⅵ)是指金属铬以6+离子形态存在,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在工业生产中如电镀、不锈钢制造、皮革鞣制、纺织品制造以及为塑料和织物着色并用作耐腐蚀涂料的颜料和油墨,以及燃煤电站产生的工业废渣中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六价铬。... 六价铬Cr(Ⅵ)是指金属铬以6+离子形态存在,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在工业生产中如电镀、不锈钢制造、皮革鞣制、纺织品制造以及为塑料和织物着色并用作耐腐蚀涂料的颜料和油墨,以及燃煤电站产生的工业废渣中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六价铬。由于六价铬的毒性作用,其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一级致癌物。从六价铬化合物的类型以及致病机理阐述了六价铬Cr(Ⅵ)最新检测技术,包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等方法;针对六价铬的有效去除,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化学沉淀、离子交换法、膜过滤法以及生物法等。为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六价铬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 检测方法 处理方法
下载PDF
污染场地六价铬迁移转化机制与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贺勇 胡广 +4 位作者 张召 娄伟 邹艳红 李星 张可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8-538,共11页
随着全球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壤和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日益严重。基于某铁合金厂铬渣场地现场调查与采样分析,开展铬渣场地土样吸附、渗透和弥散试验,研究六价铬在粉质黏土土样中的吸附特性和迁移规律,建立考虑对流-弥散-吸附的六价铬迁移三... 随着全球工业化迅猛发展,土壤和地下水六价铬污染日益严重。基于某铁合金厂铬渣场地现场调查与采样分析,开展铬渣场地土样吸附、渗透和弥散试验,研究六价铬在粉质黏土土样中的吸附特性和迁移规律,建立考虑对流-弥散-吸附的六价铬迁移三维动力学模型,结合数值软件获取污染源位于场地上、下游时地下水中六价铬迁移分布特征,并揭示弥散度α和分配系数Kd对六价铬时空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对六价铬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66.6 mg/kg;蒸馏水和160 mg/L六价铬溶液入渗下粉质黏土渗透系数约为6.5×10^(–7)~6.7×10^(–7)cm/s,1000mg/L六价铬溶液的渗透系数增大至4.4×10^(–6) cm/s;粉质黏土水动力弥散系数D为1.4×10^(–4 )m^(2)/d,计算得到阻滞因子Rd为4.2~10。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场地下游受到六价铬污染时,即使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上游仍有被污染的风险,污染程度取决于含水层的弥散度;考虑含水层对六价铬吸附时,土体分配系数越大,六价铬污染羽分布范围越小,在预测地下水中六价铬浓度分布时应重点考虑六价铬吸附等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六价铬 迁移转化 弥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改性柚皮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六价铬效果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白玉琦 安燕 +3 位作者 胡鸣鸣 汤钦元 刘延静 唐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0-995,共6页
【目的】研究改性柚皮吸附剂制备工艺及其对水中六价铬[Cr(Ⅵ)]的去除效果,为实现果皮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柚皮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改性并经挤压成型制备柚皮炭基颗粒吸附剂(PP-H3PO4),通过红外光谱(IR)、扫描电... 【目的】研究改性柚皮吸附剂制备工艺及其对水中六价铬[Cr(Ⅵ)]的去除效果,为实现果皮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柚皮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改性并经挤压成型制备柚皮炭基颗粒吸附剂(PP-H3PO4),通过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和热重—差热(DSC/TG)检测分析柚皮活化改性前后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并考察PP-H3PO4投加量、pH、处理时间和盐浓度等因素对含100 mg/L Cr(Ⅵ)污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正交试验获得柚皮粉最优磷酸改性制备工艺为:柚皮粉与磷酸质量比1∶1.2、活化温度130 ℃、活化时间45 min,所得产物碘值达1036.79 mg/g;经IR、SEM和DSC/TG检测分析证实,改性吸附剂的-OH、-NH2和-C=O活性基团增多,内部孔道更丰富、结构变粗糙。PP-H3PO4对含100 mg/L Cr(Ⅵ)污水处理的最佳条件为:吸附剂投加量3.0 g/L、温度25 ℃、pH 2.0,处理120 min可达吸附平衡,Cr(Ⅵ)去除率在99.50%以上,且0~3.0 mol/L的氯化钠盐物质对Cr(Ⅵ)去除率影响较小。【结论】采用磷酸活化改性并经挤压成型制备的柚皮炭基颗粒吸附剂(PP-H3PO4)对Cr(Ⅵ)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用于去除污水中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 改性 吸附剂 六价铬[cr()] 去除效果
下载PDF
海藻酸钠负载硫化零价铁对水体中Cr(Ⅵ)的还原去除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旭 杨欣楠 +4 位作者 黄币娟 刘壮 牟诗萌 程敏 谢燕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08-2916,共9页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讨论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选择7%的Fe^(3+)为海藻酸钠螯合剂,S/Fe=3.5、干燥温度70℃作为材料制备的较优条件;SZVI-SA对Cr(Ⅵ)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受Cr(Ⅵ)与SZVI-SA结合位点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表征结果表明,SZVI-SA有效成分为Fe S,比表面积较大为97.83 m^(2)·g^(-1),以微孔为主,孔隙较多.SZVI-SA对Cr(Ⅵ)的还原去除率可达92%,同时能有效地去除反应后溶液中的Cr(Ⅲ)和Fe(Ⅲ).SZVI-SA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还原活性物质为Fe^(2+)、S_(2)-和S_(2)^(2-);反应后生成的Fe(Ⅲ)和Cr(Ⅲ)最终以Fe(OH)_(3)、Cr(OH)_(3)和Cr2O_(3)的形式沉淀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 海藻酸钠 硫化零价铁 还原 机制
原文传递
六价铬分析方法及其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蔡义兰 伦伟灿 +3 位作者 陈少丽 高捷 侯珊 彭军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2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冶金、电镀、制革、玩具、涂料等行业会产生大量有毒的六价铬[Cr(Ⅵ)]化合物,六价铬排放到大气、水、土壤中,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该文详细介绍了六价铬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电化学法... 冶金、电镀、制革、玩具、涂料等行业会产生大量有毒的六价铬[Cr(Ⅵ)]化合物,六价铬排放到大气、水、土壤中,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该文详细介绍了六价铬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电化学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简述了六价铬废水的处理方法,并对行业的发展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 分光光度法 离子色谱法 废水
下载PDF
高炉水渣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对水中土霉素的去除 被引量:5
7
作者 孙秋楠 张荣斌 +2 位作者 邓曼君 李远 王学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7-873,共7页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种高炉水渣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BFS)材料,并将其用于废水中土霉素(OTC)的去除.本研究通过SEM、XRD和BET等手段分析了S-nZVI@BFS的表面结构特征,探讨了反应时间、OTC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和共存六价铬[Cr(...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种高炉水渣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BFS)材料,并将其用于废水中土霉素(OTC)的去除.本研究通过SEM、XRD和BET等手段分析了S-nZVI@BFS的表面结构特征,探讨了反应时间、OTC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和共存六价铬[Cr(Ⅵ)]等对其去除OTC的影响.结果表明,S-nZVI@BFS表面均匀负载了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S-nZVI@BF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41.986 m^(2)·g^(-1)和0.388 cm^(3)·g^(-1).S-nZVI@BFS表面活性点位的利用率随OTC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OTC初始浓度从10 mg·L^(-1)增加到100 mg·L^(-1)时,S-nZVI@BFS对OTC的去除量从20.12 mg·g^(-1)增加到202.74 mg·g^(-1).S-nZVI的等电点为7.2,较低pH有利于S-nZVI@BFS对OTC的去除,当pH从3增加至11时,S-nZVI@BFS对OTC的去除量从99.78 mg·g^(-1)降低至41.12 mg·g^(-1),降解机制由Fendon氧化和络合沉淀作用向静电吸附转移.Cr(Ⅵ)与OTC在S-nZVI@BFS去除体系中存在明显竞争关系,Cr(Ⅵ)对OTC的去除存在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BFS) 土霉素(OTC) 高炉水渣(BFS) 六价铬[cr()] 复合污染
原文传递
阳极电解液pH值对Cr(Ⅵ)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青青 祝方 +2 位作者 任文涛 张卫珂 张子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 为研究不同阳极电解液初始pH值条件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试验以氯化铜溶液为阴极电解液,不同初始pH值(pH=3、4、5)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阳极电解液,并在阴极室靠近土壤处放置阳离子交换膜,以此阻隔阴极的OH-进入土壤,采用电动力学方法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经过400h电动修复后,当阳极电解液初始pH=3时土壤中铬的去除效果最佳,此时靠近阴极部分S7区域土壤为最大截面去除率,达到84.5%。采用BCR四步连续提取法对电动修复前后铬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动修复过程中主要是对土壤中可氧化态和弱酸可提取态的铬进行了去除,而残渣态铬含量几乎不变。选用铜盐作为阴极电解液可以有效促进铬的迁移与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六价铬cr() 电动力学修复 阳极电解液pH值
下载PDF
冰模板制备分级孔生物炭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
9
作者 毕昌军 房良 +2 位作者 侯振华 吴迪 侯建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5,共5页
以冷冻新鲜豆腐渣中水凝结成大量微-纳米结构的冰簇或者雪晶为模板,制备了纳米片状的互连分级多孔生物炭(NHB)。通过XRD、BET、TEM、FTIR等对NHB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依据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NHB材料对六价铬的去除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以冷冻新鲜豆腐渣中水凝结成大量微-纳米结构的冰簇或者雪晶为模板,制备了纳米片状的互连分级多孔生物炭(NHB)。通过XRD、BET、TEM、FTIR等对NHB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并依据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NHB材料对六价铬的去除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pH=2环境当中Cr(Ⅵ)浓度为100 mg/g时,改性后的互连分级多孔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效果(170.3 mg/g)是直接碳化面普通块状生物炭(TB)的7.8倍(21.6 mg/g)。该多孔生物炭材料的互连分级多孔纳米片状结构可以为废水中的六价铬重金属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可利用的离子迁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分级孔 吸附 六价铬 冰模板
下载PDF
硫化亚铁改性生物炭对水中Cr(Ⅵ)的去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思璐 刘天 +2 位作者 王旭 左开霞 谢燕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35-3945,共11页
本研究采用Fe^(3+)和S^(2-)共浸渍剩余污泥后,热解制备硫化亚铁/生物炭复合材料(MBC),考察了MBC的制备条件及其对Cr(Ⅵ)的去除效果,并采用SEM、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选择污泥作为热解碳源和载体,掺入Fe... 本研究采用Fe^(3+)和S^(2-)共浸渍剩余污泥后,热解制备硫化亚铁/生物炭复合材料(MBC),考察了MBC的制备条件及其对Cr(Ⅵ)的去除效果,并采用SEM、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探讨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选择污泥作为热解碳源和载体,掺入Fe^(3+)和S^(2-)后,可在较低的热解温度(500℃)下制备出性能优良的除Cr(Ⅵ)材料;酸性条件有利于MBC对Cr(Ⅵ)的去除,当pH值为2~4时,2.5g/L的MBC对浓度为50mg/L以下的Cr(Ⅵ)去除率高达99%以上;MBC+NaOH(pH=7.8)组合工艺可彻底将溶液中的总Fe和总Cr去除,反应后生成的沉淀较紧实,出水无色透明.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硫化亚铁及氧化铁颗粒成功负载于污泥生物炭上,并以半透明膜的形式包覆在材料表面;复合材料中的Fe^(2+)、Sn^(2-)和C=O均可作为电子供体将大部分Cr(Ⅵ)还原,并形成C-O-Cr、C=O-Cr等络合物,剩余少量Cr(Ⅵ)可通过吸附作用被去除,即MBC对Cr(Ⅵ)的去除机制主要为化学还原、静电吸附和络合作用,且还原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 污泥生物炭 硫化亚铁 化学还原
下载PDF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GO)的制备及其对六价铬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秀文 薛秀玲 +3 位作者 陈小奕 宋磊 张倩 陈国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1-858,共8页
以乙二胺盐酸盐(EDH)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GO),水热法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mino-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AGO).SEM、XRD、FTIR和Zeta电位表征分析发现,AGO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及氨基基团,Zeta电位为pH=10.14.以水中低浓度六... 以乙二胺盐酸盐(EDH)为改性剂改性氧化石墨烯(GO),水热法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mino-functionalized;graphene;oxide,AGO).SEM、XRD、FTIR和Zeta电位表征分析发现,AGO表面含有羟基、羧基及氨基基团,Zeta电位为pH=10.14.以水中低浓度六价铬Cr(Ⅵ)为污染物,探讨了乙二胺盐酸盐(EDH)用量、pH、AGO用量、Cr(Ⅵ)初始浓度以及常见干扰离子对AGO吸附Cr(Ⅵ)影响.结果表明,在pH=6.0、7-AGO用量为0.8;mg·L^(-1)和Cr(Ⅵ)初始浓度为2.0;mg·L^(-1),7-AGO对Cr(Ⅵ)去除率可达95.1%;SO_(4)^(2-)会明显抑制AGO对Cr(Ⅵ)的吸附.AGO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制主要为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化氧化石墨烯(AGO) 六价铬cr() 吸附 二级动力学
下载PDF
Cr(Ⅵ)对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权 李新慧 +3 位作者 纳斯图 宋颖 王晓慧 海热提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68,共5页
采用反硝化反应器,研究了Cr(Ⅵ)对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在进水Cr(Ⅵ)投加量2.5 mg/L条件下,活性污泥反硝化过程中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在10.0 mg/L条件下受到的影响较大,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从最初的... 采用反硝化反应器,研究了Cr(Ⅵ)对活性污泥系统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在进水Cr(Ⅵ)投加量2.5 mg/L条件下,活性污泥反硝化过程中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在10.0 mg/L条件下受到的影响较大,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从最初的97.1%和99.0%降至70.6%和24.7%。在停止投加Cr(Ⅵ)后的恢复期内,反硝化系统可以逐渐恢复对COD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亚硝酸盐氮仍会有积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可恢复至初始状态。硝酸盐氮还原为亚硝酸盐氮的过程比亚硝酸盐氮的还原过程更易受到Cr(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活性污泥 六价铬(cr()) 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
下载PDF
一组Cr(Ⅵ)还原菌群YEM001的培养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月秋 吕育财 +2 位作者 龚大春 任立伟 李宁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0-68,共9页
铬(C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钢铁、鞣革、印染等领域的重要工业原料,由此而带来的Cr(Ⅵ)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之一。YEM001是一组能有效还原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的Cr(Ⅵ),实现Cr(Ⅵ)污染生物修复的微生物菌群。然而菌群的扩大培养成... 铬(C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钢铁、鞣革、印染等领域的重要工业原料,由此而带来的Cr(Ⅵ)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重金属污染之一。YEM001是一组能有效还原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的Cr(Ⅵ),实现Cr(Ⅵ)污染生物修复的微生物菌群。然而菌群的扩大培养成为YEM001进一步应用的障碍。以优化菌群YEM001培养工艺条件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对YEM001菌群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以淀粉为碳源,YEM001能实现快速稳定的生长。优化后的YEM001菌群培养基为淀粉10 g/L,氯化铵3 g/L,硫酸镁2 g/L,酵母浸粉1 g/L。通过对搅拌转速、pH、通气等的调控,获得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28℃、pH值7.5、不通入空气、搅拌转速50 r/min。在该条件下,YEM001的培养液OD_(600)值可达1.91,且在60 h内能够完全还原100 mg/L Cr(Ⅵ)。通过成本分析,优化后每100 L培养基价格降低了38.11元,较优化前成本降低5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菌群 六价铬/cr() 还原 微生物修复 正交实验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印制电路板中六价铬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臧真娟 晋晓峰 +1 位作者 周蕾玲 刘进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8年第1期11-13,共3页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印制电路板中六价铬Cr(Ⅵ)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柱后衍生法、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等方法,未来印制电路板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一定向着新技术联用方向发展。
关键词 印制电路板 六价铬cr() 综述
下载PDF
柱化剂中Fe/Al摩尔比对聚合羟基铁铝改性蒙脱石吸附Cr(Ⅵ)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支亮亮 周少奇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6,共10页
以天然蒙脱石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备了7种不同Fe/Al摩尔比的聚合羟基铁铝复合蒙脱石,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仪对改性前后的蒙脱石进行表征,采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 以天然蒙脱石为原料,采用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备了7种不同Fe/Al摩尔比的聚合羟基铁铝复合蒙脱石,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仪对改性前后的蒙脱石进行表征,采用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拟合.结果表明,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整个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数据.在27℃,Cr(Ⅵ)初始浓度为50 mg·L^-1,pH=7.0,吸附剂投加量0.5 g的条件下,各改性蒙脱石对Cr(Ⅵ)表现出不同的吸附性能,其中聚合羟基铁改性蒙脱石Fe-Mt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达到4.995 mg·g^-1,对Cr(Ⅵ)的去除率达到99.91%,比未改性的蒙脱石提高了99.46%;其次是15∶1的Fe/Al-Mt和5∶1的Fe/Al-Mt,对Cr(Ⅵ)的吸附量为4.7038和4.672 mg·g^-1,比未改性的蒙脱石分别提高了90.22%和90.19%;7种改性蒙脱石对Cr(Ⅵ)的吸附量顺序为Fe-Mt>(15∶1)Fe/Al-Mt>(5∶1)Fe/Al-Mt>(1∶1)Fe/Al-Mt>(1∶5)Fe/Al-Mt>(1∶15)Fe/Al-Mt>Al-Mt.结果说明以羟基铁主导的聚合羟基铁铝改性蒙脱石是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Cr(Ⅵ)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聚合羟基铁铝 改性 cr() 吸附
下载PDF
Fe^(0)去除地下水Cr(Ⅵ)过程中的钝化作用及电化学解钝参数优化
16
作者 彭月 冯艳平 +1 位作者 兰伟伟 刘建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5-1603,共9页
零价铁(Fe^(0))广泛用于Cr(Ⅵ)污染地下水的修复,但存在Fe^(0)钝化降低修复效率的问题。首先使用Fe^(0)去除地下水中的Cr(Ⅵ)并制备不同钝化程度的钝化铁屑,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钝化铁屑进行解钝,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电极... 零价铁(Fe^(0))广泛用于Cr(Ⅵ)污染地下水的修复,但存在Fe^(0)钝化降低修复效率的问题。首先使用Fe^(0)去除地下水中的Cr(Ⅵ)并制备不同钝化程度的钝化铁屑,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钝化铁屑进行解钝,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电极设置、电解电压、电解时间及电极距对解钝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解钝溶液和解钝前后的铁屑及解钝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钝化铁屑作阳极时解钝效果最佳;解钝效果随电解电压增大先上升后降低,随电极距增大而降低,随电解时间增加而上升,3个因素对解钝效果的影响依次为电解时间>电解电压>电极距;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表明,钝化铁屑在电化学作用下因表面沉淀脱落使得其活性得到有效恢复;钝化铁屑解钝的最佳条件(以钝化铁屑作阳极,电解电压为10 V,电解时间为60 min,电极距为2 cm)下,解钝后铁屑对Cr(Ⅵ)的去除率可恢复至原来的90%以上;解钝过程中不会促使Cr(Ⅲ)沉淀溶解,但会增加溶液中Fe的浓度。上述研究成果对提高Fe^(0)修复Cr(Ⅵ)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及材料使用率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修复 零价铁(Fe^(0)) 六价铬〔cr()〕 钝化 电化学解钝
下载PDF
Mn^(2+)对草酸还原Cr(Ⅵ)的强化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芳 许猛 +2 位作者 张婧懿 宣丽爽 秦传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100,178,共8页
地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共同还原降解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Cr(Ⅵ)。通过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体系组分、初始pH值、有机酸浓度、金属离子浓度)下,Cr(Ⅵ)的还原转化效果及其规律,确定了最佳反应组合,并探讨了Mn^(2+)... 地下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共同还原降解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Cr(Ⅵ)。通过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体系组分、初始pH值、有机酸浓度、金属离子浓度)下,Cr(Ⅵ)的还原转化效果及其规律,确定了最佳反应组合,并探讨了Mn^(2+)对草酸还原Cr(Ⅵ)的强化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对比5种常见的小分子有机酸和5种常见的金属阳离子,确定了Mn^(2+)/草酸对Cr(Ⅵ)的还原效果最为显著;Mn^(2+)和草酸同时存在的反应体系中,Cr(Ⅵ)的还原反应分为缓慢诱导期和自动加速期,两个阶段均符合拟一级动力学;随着反应体系初始pH值的增大,Cr(Ⅵ)的还原反应速率逐渐减小;草酸和Mn^(2+)浓度分别上升时,明显加速了Cr(Ⅵ)的还原;在Mn^(2+)/草酸反应体系中引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Mn^(2+)强化草酸还原Cr(Ⅵ)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3次Cr(Ⅵ)循环还原试验,证实了Cr(Ⅵ)还原过程中Mn^(2+)/草酸/Cr(Ⅵ)和Mn^(3+)/草酸/Cr(Ⅵ)两种中间体络合物的重要作用,并且测定了Cr(Ⅵ)还原的最终产物为Cr(Ⅲ)。该研究结果对揭示地下环境中铬的形态变化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 Mn^(2+) 强化还原 六价铬[cr()]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六价铬诱导的L-02肝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18
作者 王海华 肖经纬 +1 位作者 李斌 钟才高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六价铬[Cr(Ⅵ)]诱导的L-02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设Cr(Ⅵ)、GSH单独作用组、联合作用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的变化。结果在2、4、8、16、32和64μmol/LCr(Ⅵ)处理浓度,Cr(Ⅵ)对L-0...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六价铬[Cr(Ⅵ)]诱导的L-02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分别设Cr(Ⅵ)、GSH单独作用组、联合作用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的变化。结果在2、4、8、16、32和64μmol/LCr(Ⅵ)处理浓度,Cr(Ⅵ)对L-02肝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与Cr(Ⅵ)处理浓度呈负相关(r=-0·910)。仅浓度为20μmol/L的GSH对Cr(Ⅵ)诱导的细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Cr(Ⅵ)+GSH联合组的生存率与Cr(Ⅵ)不同浓度单独处理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适宜浓度的GSH可能对Cr(Ⅵ)诱导的L-02肝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L-02肝细胞毒性
下载PDF
热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除Cr(Ⅵ)性能(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颖新 周涛 +2 位作者 毛娟 吴晓晖 袁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8-236,共9页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并在450℃高温下进行热改性处理(即C-LDHs)。系统性比较了上述两种材料除Cr(Ⅵ)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模型,并考察温度、p H、Cr(Ⅵ)初始浓度等重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使用XRD、SEM、F...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得到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并在450℃高温下进行热改性处理(即C-LDHs)。系统性比较了上述两种材料除Cr(Ⅵ)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模型,并考察温度、p H、Cr(Ⅵ)初始浓度等重要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使用XRD、SEM、FT-IR和TG-DTG等对两种吸附材料进行了表面特性表征。结果表明,热改性后C-LDHs的表面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吸附过程仍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C-LDHs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为105.26 mg·g-1,远大于LDHs的吸附量(20.66 mg·g-1)。本文结果表明,对层状双氢氧化物进行经济方便的热改性可大幅度增强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对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 热处理 六价铬 纳米材料 吸附 废水
下载PDF
维生素C在拮抗Cr(Ⅵ)诱导L-02肝细胞毒性中的时序效应
20
作者 徐娟 钟才高 +2 位作者 刘新民 武红叶 陈东方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实验系统中维生素C在拮抗六价铬[Cr(Ⅵ)]诱导L-02肝细胞毒性的时序效应。方法实验设对照组、Cr(Ⅵ)组、维生素C组及二者不同时序联合作用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02肝细胞活力,通过回归方程求出各组细胞生... 目的探讨在体外实验系统中维生素C在拮抗六价铬[Cr(Ⅵ)]诱导L-02肝细胞毒性的时序效应。方法实验设对照组、Cr(Ⅵ)组、维生素C组及二者不同时序联合作用组。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L-02肝细胞活力,通过回归方程求出各组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维生素C组IC50为354.21μmol/L;Cr(Ⅵ)组IC50为35.65μmol/L;维生素C与Cr(Ⅵ)同时加入时,IC50为5 111.79μmol/L;Cr(Ⅵ)染毒后再用维生素C处理时,IC50为1 392.51μmol/L;维生素C处理后再用Cr(Ⅵ)染毒时,IC50为3 247.79μmol/L。维生素C与Cr(Ⅵ)联合作用组IC50均明显高于Cr(Ⅵ)单独染毒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维生素C与Cr(Ⅵ)对L-02肝细胞的IC50值顺序为:两者同时加入试验组>维生素C处理后再用Cr(Ⅵ)染毒组>Cr(Ⅵ)染毒后再用维生素C处理组。结论无论哪一种顺序加入维生素C对Cr(Ⅵ)所致的细胞毒性均具有拮抗作用,如果与Cr(Ⅵ)同时加入,维生素C对Cr(Ⅵ)诱导的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维生素C L-02肝细胞 MTT 细胞毒性 时序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