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被引量:23
1
作者 杜传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30余年来作者等对遗传性红细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的概况。主要包括:①蚕豆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否定了花粉诱发溶血的论断;在国内首先证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G6 PD)缺乏是蚕豆病的... 本文综述了近30余年来作者等对遗传性红细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研究的概况。主要包括:①蚕豆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遗传学及防治研究,否定了花粉诱发溶血的论断;在国内首先证实葡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G6 PD)缺乏是蚕豆病的遗传背景;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了蚕豆病的发病率。②对G6 PD缺乏所致新生儿核黄疸进行了综合防治,取得了满意效果。③对全国13省、市、自治区及12个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基因频率调查,发现本病呈“南高北低”规律;对G6PD缺乏症患者血样进行了变异型鉴定,发现17种新变异型。④在广东省从DNA水平找到中国人中存在6种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病 遗传病 G6PD缺乏症
下载PDF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遗传类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福喜 张学军 +3 位作者 杨森 张学奇 张安平 朱一元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分析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遗传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 家系 调查的方法,对 5个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共计 35例患者进行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分 析。结果①家系Ⅰ、Ⅱ、Ⅳ和Ⅴ中所有患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只是隐性... 目的分析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遗传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 家系 调查的方法,对 5个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共计 35例患者进行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分 析。结果①家系Ⅰ、Ⅱ、Ⅳ和Ⅴ中所有患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只是隐性携带者,属 X连锁隐 性遗传男子型;家系Ⅲ中的患者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男女发病比例接近 1∶ 1,属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②在 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中,首次按照各家系的表现不同,又分为 X连锁隐性 遗传Ⅰ型 (眼睛型 )和Ⅱ型 (牙齿型 ),其中家系Ⅰ和家系Ⅳ属 X连锁隐性遗传Ⅰ型,除表 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视力低下,智力低于正常人;家系Ⅱ和家系Ⅴ属 X连锁隐 性遗传Ⅱ型,除表现为汗腺、毛囊缺陷外,还有先天缺牙或牙齿发育不全,智力与同龄正常 人相同,这也是中国汉族人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患者与国外的不同之处。在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家系中,家系Ⅲ的患者均表现为无汗毛或汗毛稀少,身体部分无汗,无其它特殊体征。 ③ 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毛囊、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先天性缺失,而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患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汗腺发育不良,少于正常人,而毛囊先天性缺失。结论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的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层发育不良 遗传性疾病 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 EDA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广森 易彦 +1 位作者 徐敏 凌柱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918-920,共3页
目的 鉴定一个May Hegglin异常 (MHA)家系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 9基因 (MYH9)突变的类型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先证者及其父亲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 9基因 (MYH9)的 2 5、31~ 32、38、4 0号外显子 ,分析PC... 目的 鉴定一个May Hegglin异常 (MHA)家系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 9基因 (MYH9)突变的类型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扩增先证者及其父亲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 9基因 (MYH9)的 2 5、31~ 32、38、4 0号外显子 ,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确定突变位点后 ,分别扩增正常对照、后天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对应基因区域并行核苷酸序列分析以资对照。进而进行PCR扩增片段的CpoI(RsrII)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结果 本家系中May Hegglin异常患者具有典型的“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粒细胞包涵体”三连征。先证者及其父亲在MYH9的 38号外显子上第 5 5 2 1位核苷酸存在G→A突变 (GAG→AAG) ,并导致特征性的CpoI限制性内切酶图谱改变。结论 中国人的May Hegglin异常存在MYH9基因突变。本家系中 ,其突变位点位于 38号外显子(G5 5 2 1A) ,MYH9基因突变的传递规律与家系中临床表型分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HEGGLIN异常 遗传性疾病 表型 肌球蛋白重链 MYH 基因突变 MHA
原文传递
母系遗传性聋大家系听力学调查及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邢光前 卜行宽 +2 位作者 严明 陆玲 杨舜英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听力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选择一遗传聋大家系中 4代 41人为研究对象 ,详细询问病史和全身体格检查 ,行系统听力学测试和线粒体DNA(mtDNA)A15 5 5G突变分析。结果  2 0例母系亲属均存在...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听力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选择一遗传聋大家系中 4代 41人为研究对象 ,详细询问病史和全身体格检查 ,行系统听力学测试和线粒体DNA(mtDNA)A15 5 5G突变分析。结果  2 0例母系亲属均存在A15 5 5G点突变 ;纯音测听 17例呈程度不等的感音神经性聋 ,双耳对称 ,发病年龄 1~ 5 0岁 ,5例听力近 11年间呈进行性下降 ;声导抗测试均为A型鼓室曲线 ,12耳可在低感觉级引出镫骨肌反射 ;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ABR)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测试无蜗后病变证据。 2 1名父系亲属及配偶无听力障碍 ,mtDNAA15 5 5G突变检测阴性。结论 本家系以迟发性进行性耳蜗性聋为特点 ,导致听力损失的内在因素为mtDNAA15 5 5G突变 ,而环境因素和核基因可能也参与了突变体mtDNA表型表达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系遗传性耳聋 听力学 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山东省主要遗传病调查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亦寿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271-274,共4页
为摸清山东省一般人群的遗传负荷,我们对济南、淄博、济宁、烟台、临沂、潍坊、惠民、聊城、德州9地(市)的普通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病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样本人群1388120人,发现遗传病164种,患者12961人,其中单... 为摸清山东省一般人群的遗传负荷,我们对济南、淄博、济宁、烟台、临沂、潍坊、惠民、聊城、德州9地(市)的普通人群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病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样本人群1388120人,发现遗传病164种,患者12961人,其中单基因病108种,患者3689人,染色体病9种,患者307人,多基因病13种,患者1369人,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12种,患者7339人,遗传方式不明的疾病22种,患者257人。164种遗传病的总患病率为9.34‰。患病率高的前10种疾病依次是:非特异性智力低下、精神分裂症、原发癫痫、先天性聋、牛皮癣、支气管哮喘、先天性心脏病、腹股沟斜疝、唇腭裂和先天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 调查 山东
下载PDF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超 刘爱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40-642,F0003,共4页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既往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引起。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表现。研究发现,MMR基因突变也导致...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既往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引起。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表现。研究发现,MMR基因突变也导致了相当比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目前对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认识非常有限,有些观点还存在争议。本综述总结了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及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S筛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奇综合征 子宫内膜癌 遗传性疾病
下载PDF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与遗传性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高为华 柯肖枚 +2 位作者 刘玉和 朱平 潘凯枫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4-348,共5页
目的 分析中国人无综合征耳聋的间隙连接蛋白 (Connexin31,Cx31)基因突变及突变频率和特性 ,从分子水平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中国人 4 7例无综合征耳聋家系先证者 ,38例散发的无综合征耳聋患者以及 10 0例健康对照 ,应用聚... 目的 分析中国人无综合征耳聋的间隙连接蛋白 (Connexin31,Cx31)基因突变及突变频率和特性 ,从分子水平探讨该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中国人 4 7例无综合征耳聋家系先证者 ,38例散发的无综合征耳聋患者以及 10 0例健康对照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扩增Cx31基因编码区片段 ,通过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denaturing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DHPLC)筛查突变 ,经DNA测序证实突变。结果 Cx31基因编码区 798C→T杂合突变在耳聋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 14 1% (12 / 85 )和 1% (1/ 10 0 ) ,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无综合征耳聋家系中的 2例患者发现Cx31基因编码区 5 80G→A杂合突变 ,导致A194T的错义突变 ,家系中听力正常者及健康对照无此突变。在 1例散发无综合征耳聋患者Cx31基因的编码区 ,发现 2 5 0G→A杂合突变。此外 ,本科题组以往已经对本实验中的耳聋家系及散发耳聋患者和对照筛查了Cx2 6基因突变 ,并发现 2个家系存在Cx2 6基因突变。但本实验在这 2个Cx2 6基因突变引起的无综合征耳聋家系未筛查到Cx31基因突变。而Cx31基因突变者也不存在Cx2 6基因突变。结论 Cx31基因与无综合征耳聋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连接蛋白基因 遗传性聋 基因突变 发病机理
下载PDF
锰离子转运蛋白的发现及功能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黄鑫 李玲玲 +2 位作者 王君豪 闵军霞 王福俤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3-614,共12页
锰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微量元素。锰缺乏或过量均可促发系列重大疾病发生。机体或细胞锰离子的稳态维持受多个锰离子转运蛋白的调控。近年,三个关键的锰离子转运蛋白SLC39A8、SLC39A14和SLC30A10相继被发现,这些基因突变可直接导致锰... 锰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微量元素。锰缺乏或过量均可促发系列重大疾病发生。机体或细胞锰离子的稳态维持受多个锰离子转运蛋白的调控。近年,三个关键的锰离子转运蛋白SLC39A8、SLC39A14和SLC30A10相继被发现,这些基因突变可直接导致锰代谢异常所致的人类遗传病;同时,相关基因敲除或转基因模式动物模型不仅能够模拟人类锰代谢异常的症状,而且可深入研究这些锰离子转运蛋白在器官和细胞内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从而开启了锰稳态调控研究的崭新征程。此外,有研究提示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膜铁转运蛋白(FPN)、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TF/Tf R)、TMEM165、分泌型Ca2+通道1(SPCA1)及ATP13A2等膜蛋白也可能参与细胞锰离子转运,使得锰离子的稳态调控变得更为复杂。现就锰转运蛋白的发现及功能机制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作系统性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蛋白 人类遗传病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染色体技术诊断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慕明涛 霍满鹏 +2 位作者 刘俊俊 蒲力群 张静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4-152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染色体技术诊断某些遗传病病因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G显带、C显带,镜下核型分析。结果:526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71例,检出率为13.49%。其中罗伯逊易位携带者9例,平衡易位携带者32例,倒位携... 目的:探讨应用染色体技术诊断某些遗传病病因的意义。方法:应用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G显带、C显带,镜下核型分析。结果:526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71例,检出率为13.49%。其中罗伯逊易位携带者9例,平衡易位携带者32例,倒位携带者5例,性染色体异常者14例,先天愚型及发育异常者11例。结论:染色体技术是某些遗传性疾病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手段,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某些遗传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技术 遗传性疾病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相同基因型而不同表现型的PRKAG2基因突变一家系报道 被引量:9
10
作者 洪葵 Antonio Oliva +4 位作者 程晓曙 Pedro Brugada Joseph Brugada Eduardo-back Sternick Ramon Brugada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 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γ^2调节亚单位基因(PRKAG2基因)调节代谢通路。报道一个具有PRKAG2基因突变而临床表现型不同的家系。方法 使用DNA直接测序法,对一个具有多种形式心律失常的患者家系(13例患者)进... 目的 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γ^2调节亚单位基因(PRKAG2基因)调节代谢通路。报道一个具有PRKAG2基因突变而临床表现型不同的家系。方法 使用DNA直接测序法,对一个具有多种形式心律失常的患者家系(13例患者)进行PRKAG2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拼接部位序列筛查寻找基因突变。结果 心电图显示患者家系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短PR间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心动过速。其中3例患者在年轻时发生猝死,没有1例有预激综合征(预激)表现,只有1例有心肌肥厚。DNA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所有患者皆有一个PRKAG2错义突变(R302Q)。这个基因突变以前曾描述并与预激和左室肥厚有关。结论 PRKAG2基因突变不仅导致预激而且与多种临床表现型有关。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短PR间期应该高度怀疑有PRKAG2基因突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激综合征 遗传性疾病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早老素-1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二赫 贾建平 孙文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2期1518-1520,共3页
目的 探讨早老素 1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F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变性高效液相 (DHPLC)及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技术 ,对 130人的阿尔茨海默病 (AD)家系和 5 0例正常对照组的... 目的 探讨早老素 1基因突变在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FA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变性高效液相 (DHPLC)及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技术 ,对 130人的阿尔茨海默病 (AD)家系和 5 0例正常对照组的早老素 1(PS 1)基因第 4、5外显子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早老素基因的第 5外显子上发现除 5例AD患者外 ,还有 4例家系内正常人 (Ⅳ 30、37、4 1、4 3)PCR SSCP出现泳动异常。DHPLC检测进一步验证以上 9例均表现双峰 ,提示可能有突变存在。DNA序列分析表明 ,这 9例的早老素 1基因第 5外显子的 136号密码子发生了GCT→GGT错义突变 ,使氨基酸由丙氨酸变为甘氨酸 (Ala136Gly) ;第 4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家系内其他人及正常对照组的PS1基因第 4、5外显子经以上检测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PS1基因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 早老素-1 基因突变 遗传性疾病 FAD 突变位点 变性高效液相法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七个家系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春梅 黄峻 +13 位作者 单其俊 许迪 涂静 陈莉 雍永宏 邹建刚 陈明龙 王连生 李春坚 杨志健 马根山 朱铁兵 陆凤翔 曹克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78-481,共4页
目的 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家系 ,提供国人ARVC的遗传学资料及家系成员的患病情况。方法 调查就诊 16例ARVC患者的家族史 ,包括询问家系成员病史 ,做心脏检查。根据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果  16例患者... 目的 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家系 ,提供国人ARVC的遗传学资料及家系成员的患病情况。方法 调查就诊 16例ARVC患者的家族史 ,包括询问家系成员病史 ,做心脏检查。根据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果  16例患者中 7例有家族史 (44 % ) ,该 7个家系中查出ARVC患者 31例 ,平均年龄 (38.9± 15 .0 )岁。所有家系均表现为显性遗传。除先证者外 ,家系患者有症状者占 19%。每个家系各有发病特点。右胸导联QRS波后部切迹在家系患者中多见。家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占 74%。超声心动图显示 3个家系的所有 2 2例患者都有右室肌小梁增粗。右室的变化多集中于发育不全三角。病变部位室壁变薄伴有室壁瘤样收缩期膨出及运动障碍相当多见。病变严重者 ,右房、右室普遍扩大。结论 国人ARVC多为显性遗传 ,有遗传异质性 ,临床表现复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 右心室发育不良 遗传 性疾病 家系调查
原文传递
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MYH9基因突变新位点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冀洪 张牧霞 +2 位作者 赵驻军 宋文杰 朱芸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0-323,共4页
目的鉴定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MYH9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报告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外周血和骨髓瑞姬染色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血小板功能、血块退缩时间及凝血功能,用PCR技... 目的鉴定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MYH9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报告一个May-Hegglin异常家系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外周血和骨髓瑞姬染色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血小板功能、血块退缩时间及凝血功能,用PCR技术扩增先证者及其母亲的MYH9基因1、10、25、30、38、39、40号外显子,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有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内包涵体,2位患者肝、肾功能,血小板功能、血块退缩时间及凝血功能均正常。此家系患者存在30号外显子第4270位碱基G〉A突变,使第1424位密码子由GAC〉AAC。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转变为天门冬酰胺。而正常对照者无此突变。结论该May—Hegglin异常家系存在30号外显子上Aspl424Asn突变,此突变为中国人May—Hegglin异常家系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HEGGLIN异常 遗传性疾病 表型 肌球蛋白重链 突变
原文传递
133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任华丽 张宏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9期2772-2776,共5页
目的分析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患者临床特点,总结 HAE 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模式。方法通过临床问诊、病历查阅、电话随访、家系调查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个 HAE 家系133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肢体和/或... 目的分析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患者临床特点,总结 HAE 发病规律及临床表现模式。方法通过临床问诊、病历查阅、电话随访、家系调查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个 HAE 家系133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1)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肢体和/或颜面、生殖器水肿史。89例(66.9%)患者病程中出现过喉水肿,有4例患者曾经因喉水肿引起的窒息行气管切开术。102例(76.7%)患者有腹部症状包括轻微腹部不适,甚至难以耐受的腹部绞痛。对就诊时正处于腹痛发作期的6例患者行腹部 B 超检查,均发现有腹水。(2)发病频率:未经诊治时,100例(75.2%)患者发病频率≤每月1次,31例(23.3%)患者每月发病1~3次,仅2例患者发病频率≥每月4次,即每周发病1~2次。(3)家族史:8例无明确家族史。(4)类型:133例患者中130例为Ⅰ型 HAE(HAE-Ⅰ),仅1个家系中的3例患者 C1-INH 含量略高于正常,C1-INH 功能为正常值的2%,诊断为Ⅱ型 HAE(HAE-Ⅱ)。(5)长期预防性治疗:本研究中58例(43.6%)采用口服达那唑行长期预防性治疗,对所有患者都能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大多数患者对达那唑耐受良好。结论 (1)遗传性血管水肿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我国 HAE-Ⅱ罕 S 见,跟国外报道似有不同。(3)长期应用达那唑治疗可有效预防遗传性血管水肿发作,患者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性水肿 遗传性疾病 蛋白质C抑制物 腹痛
原文传递
KCNQ4基因突变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秋菊 曹菊阳 +5 位作者 李宁 杨阳 王启贵 于黎明 韩东一 杨伟炎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 应用候选基因法了解KCNQ4基因对中国耳聋家系的影响 ,检测其突变形式。方法 在一个 6代相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中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P... 目的 应用候选基因法了解KCNQ4基因对中国耳聋家系的影响 ,检测其突变形式。方法 在一个 6代相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中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像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PCR SSCP)及克隆测序方法对KCNQ4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的PCR产物进行突变位点及多态序列检测。结果 在该家系中 ,对 36位家系成员进行了KCNQ4基因的编码序列的检测 ,发现KCNQ4基因外显子 2的分子多态现象 ,经测序分析证明这种多态是由于内含子中 47个碱基复制数的差异所造成的。结论 本实验证明KCNQ4基因外显子2的编码区附近存在一个新的分子多态标记 ,这种分子多态表现出不同的基因型。通过对这些基因型与耳聋表型的相关分析发现 ,随着内含子复制数的增加 ,耳聋表现度明显增加。提示KCNQ4基因外显子 2与外显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 听觉丧失 感音神经性 遗传性疾病 基因 多态现象 系谱
下载PDF
X-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与Cx32基因突变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巍 唐北沙 +4 位作者 萧剑锋 李崎 马燕琳 江泓 羊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43-545,共3页
目的 探讨X 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 (CMTXR)与Cx3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一个X 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中 4名患者 ,9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及家系外... 目的 探讨X 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 (CMTXR)与Cx3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一个X 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中 4名患者 ,9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及家系外 5 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结果 发现该家系中 4例患者及 3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人均出现异常SSCP条带 ,经测序证实为Arg15Gln突变。结论 Cx32基因突变可以导致X 连锁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应用PCR 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可对由Cx32基因突变所致的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蛋白类 遗传性疾病 腓骨肌萎缩症 CMTXR Cx32基因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上皮型钙黏素基因种系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姜勇 万远廉 +3 位作者 王振军 赵博 朱静 黄莚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914-917,共4页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上皮型钙黏素基因 (CDH1)种系突变情况。方法 对符合初筛标准的 5个胃癌家系 (A、B、C、E、F)先证者取血 ,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PCR方法扩增上皮型钙黏素基因的 16个外显子 ,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 ,对... 目的 研究遗传性弥漫型胃癌上皮型钙黏素基因 (CDH1)种系突变情况。方法 对符合初筛标准的 5个胃癌家系 (A、B、C、E、F)先证者取血 ,提取基因组DNA ,利用PCR方法扩增上皮型钙黏素基因的 16个外显子 ,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 ,对可疑突变者双向测序。结果 B家系先证者CDH1基因第 10号外显子 15 0 7位碱基出现杂合性C→T转换 ,导致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CAG转变为终止密码子UAG ,从而产生截短蛋白。该先证者异时性患有乳腺侵润性小叶腺癌和弥漫型胃癌 ,免疫组化研究显示乳腺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表达完全缺失 ,表明乳腺癌组织中CDH1基因完全失活。结论 中国胃癌家系中存在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系 ,并检测到一种新的CDH1基因种系截短突变 ,乳腺侵润性小叶腺癌可能系遗传性弥漫型胃癌肿瘤谱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胃肿瘤 基因 种系突变
原文传递
家族性膜性肾病三家系调查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宏 吕继成 +3 位作者 刘刚 刘章锁 刘玉春 王海燕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9-512,共4页
目的 报道我院近期收集的家族性膜性肾病 3个家系 ,结合文献复习并与非家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比较 ,阐述家族性膜性肾病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经肾穿刺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膜性肾病 3个家系 6例 ,文献 (196 9~ 2 0 0 0年 )报告的... 目的 报道我院近期收集的家族性膜性肾病 3个家系 ,结合文献复习并与非家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比较 ,阐述家族性膜性肾病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经肾穿刺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膜性肾病 3个家系 6例 ,文献 (196 9~ 2 0 0 0年 )报告的 16个家系 33例 ,并随机抽取我院同期收治的非家族性膜性肾病 30例 ,对比此 3组肾穿刺时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 与文献报告不同的是本组患者男女比例相近 ,发病年龄较大 ;相同的是病理分期均以Ⅱ、Ⅲ期膜性肾病多见 ;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相比 ,本组病理改变Ⅱ、Ⅲ期者所占比例较多。结论 首次于国内报告家族性膜性肾病 ,与既往报告的家族性膜性肾病及我科非家族性膜性肾病比较 ,家族性膜性肾病患者除病理类型相对偏重以外 ,其他临床表现与非家族性患者相似。家族性膜性肾病的遗传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加强家系调查、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程度 ,将有助于发现更多的家族性膜性肾病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膜性肾病 家系调查 遗传病 发病特点
原文传递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被引量:5
19
作者 Shinsaku Imashuku 《World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4年第3期71-84,共14页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 is a hyperinflammatory syndrome that develops as a primary(familial/hereditary) or secondary(non-familial/hereditary) disease characterize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by her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 is a hyperinflammatory syndrome that develops as a primary(familial/hereditary) or secondary(non-familial/hereditary) disease characterize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cases by hereditary or acquired impaired cytotoxic T-cell(CTL) and natural killer respons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impaired immune homeostasis have been clarified, particularly for primary diseases. Familial HLH(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type 2-5, Chediak-Higashi syndrome, Griscelli syndrome type 2, Hermansky-Pudlak syndrome type 2) develops due to a defect in lytic granule exocytosis, impairment of(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associated protei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CTL activity [e.g., 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XLP) 1], or impairment of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a potent regulator of lymphocyte homeostasis(e.g., XLP2).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HLH is often triggered by infections, but not in all. Secondary HLH develops in association with infection, autoimmune diseases/rheumat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alignanc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econdary HLH cases remain unknown and the pathophysiology is not the same as primary HLH. For either primary or secondary HLH cases,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should be given to control the hypercytokinemia with steroids, cyclosporine A, or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and if primary HLH is diagnosed, immunochemotherapy with a regimen containing etoposide or anti-thymocyte globulin should be started. There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s recommended for primary HLH or secondary refractory disease(especially EBVH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MTUZUMAB Anti-thymocyte globulin Cyclosporine A Epstein-Barr virus Etoposide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ereditary diseases IMMUNOCHEMOTHERAPY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Molecular diagnosis Rituximab Steroids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样临床表现的FABRY病家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和俊 曹克将 +4 位作者 李诚让 戴健 马继政 雍永宏 孙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对一个临床表现酷似肥厚型心肌病的FABRY病家系进行Α半乳糖苷酶(ΑGALA)基因测序并发现其突变形式。方法该家系成员共15例,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PCR分段扩增Α... 目的对一个临床表现酷似肥厚型心肌病的FABRY病家系进行Α半乳糖苷酶(ΑGALA)基因测序并发现其突变形式。方法该家系成员共15例,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PCR分段扩增ΑGALA基因的7个外显子序列,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筛查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家系中有9例发生ΑGALA基因新的错义突变,突变位点位于ΑGALA基因第5外显子的第32号密码子,均由TGG变为TGA,TGA为终止密码子,故可引起TGG正常编码的色氨酸残基编码中断。其中6例女性为带有突变基因的杂合子,3例男性为带有突变基因的半合子。9例患者中6例患有心肌肥厚。家系中正常人无此类突变。结论对心肌肥厚患者应与FABRY病进行鉴别诊断。ΑGALA基因突变检测可用于FABRY病患者及其亲属,以明确诊断和进行病因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心肌疾病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