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396例肝癌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金玲 丁惠国 +3 位作者 赵龙 李霞 刘斌臣 王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32-535,共4页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肝癌临床特点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为肝癌合理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396例肝癌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病死因构成中,原发性肝癌...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肝癌临床特点及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为肝癌合理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396例肝癌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肝病死因构成中,原发性肝癌为死因第一顺位,2002年至2005年平均死因构成比为42.4%.原发性肝癌死因构成比上升,然而,北京地区2002年至2005年肝病死因构成比(即死亡顺位)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χ2=10.329,P=0.587).主要死亡原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功能衰竭.慢性HBV感染是重要原因,甲胎蛋白(AFP)阳性(>500 μg/L)为49.3%、糖链抗原(CA199)阳性(>100 kU/L)占55%.结论 肝癌仍是肝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多种并发症共存是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肿瘤标志物 死亡
下载PDF
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肖芙蓉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5期803-804,共2页
目的 探讨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发现肝癌组HBV -M阳性 72 6例 ( 94.16% ) ,非肝癌组HBV -M阳性 13 8例 ( 17.3 8% ) ,... 目的 探讨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发现肝癌组HBV -M阳性 72 6例 ( 94.16% ) ,非肝癌组HBV -M阳性 13 8例 ( 17.3 8%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HBV模式中 ,肝癌组HBV -M以“小三阳”( 1-4 -5 )为主 ,占全部肝癌病人的 67% ( 5 17/771) ,明显高于非肝癌组“小三阳”的 13 .5 1% ( 10 7/794)。 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HBV与肝细胞的整合及不同的HBV基因型可能是其发生癌变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HBV感染 “小三阳” 阳性 病人 回顾性 HBV基因型 结论 整合 模式
下载PDF
海南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肖芙蓉 贾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1-42,共2页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肝癌组HBVM阳性 72 6例 (94 16 % ) ,非肝癌组HBVM阳性 138例 (17 38%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在感染HBV模式中 ,肝癌组H... 对 77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 794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HBV标记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肝癌组HBVM阳性 72 6例 (94 16 % ) ,非肝癌组HBVM阳性 138例 (17 38% ) ,有显著差异 (P <0 0 1)。在感染HBV模式中 ,肝癌组HBVM以“小三阳”为主 ,占全部肝癌患者的 6 7 0 6 % (5 17/ 771) ,明显高于非肝癌组的 13 4 8% (10 7/ 794 ) ,“小三阳”中HBVDNA阳性明显高于其他HBVM阳性模式组。说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HBVM 阳性 “小三阳” HBV感染 海南地区 肝癌患者 回顾性 HBV基因型 血清HBV
下载PDF
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林娟 汪秀云 +1 位作者 许辉琼 刘霞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医嘱依从性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0/40)(P<0.05),并... 目的探讨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医嘱依从性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0/40)(P<0.05),并发症发生率17.5%(7/40)显著低于对照组57.5%(23/40)(P<0.05),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生命活力、总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动力干预能够对肝癌患者的心理行为矛盾进行有效缓解,促进患者的医嘱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动力干预 肝癌 心理行为矛盾 医嘱依从性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γ-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8
5
作者 彭冰 李超 +3 位作者 王建国 蔡鹏 朱江 陈桂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591-1594,共4页
目的:探讨伽马刀联合热疗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已行TACE术治疗,治疗后4周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伽马刀联合热疗)和对照组(单纯伽马刀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伽马刀联合热疗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已行TACE术治疗,治疗后4周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伽马刀联合热疗)和对照组(单纯伽马刀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卡氏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为4000~6600cGy/20~33f,每次200cGy,热疗为每周2次,每次间隔72小时,8次/疗程,热疗于放疗结束后即进行,观察KPS评分、近期疗效、生存率及不良反应,随访时间截止2012年8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70.59%(24/34),局部控制率(CR+PR+SD)91.18%,治疗组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3%、79.41%、41.17%、17.64%;对照组有效率58.62%(17/29),局部控制率79.31%,对照组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55%、62.06%、20.69%、6.90%,经比较两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局部控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3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KPS评分、AFP方面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行伽马刀联合热疗较单纯放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近期临床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功能评分KPS,降低AFP程度,不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TACE 伽马刀 热疗
下载PDF
中晚期肝癌化学免疫治疗与单纯TAE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倪鎏达 陈成伟 +1 位作者 茹素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82-84,共3页
本文采用肝动脉化学栓塞(TAE)后1~2周内行LAK/IL2的化学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 CIT)中晚期肝癌(Mid-advanced HCC)42例(CIT组),TAE治疗2 7例为对照(TAE组)。结果:Ⅱ期HCC 2年生存率47.4%,Ⅱ期HCC部分缓解率(PR)和3个月、半年... 本文采用肝动脉化学栓塞(TAE)后1~2周内行LAK/IL2的化学免疫治疗(Chemo-immu-notherapy CIT)中晚期肝癌(Mid-advanced HCC)42例(CIT组),TAE治疗2 7例为对照(TAE组)。结果:Ⅱ期HCC 2年生存率47.4%,Ⅱ期HCC部分缓解率(PR)和3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分别为39.1%、73.9%、56.5%和34.7%,显著高于TAE组Ⅱ期HCC二年生存率16.7%,(P<0.05)和Ⅱ期HCC部分缓解率为6.7%,三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40.0%,13.3%和6.7%,P<0.05;Ⅱ期HCC 1年内肝外转移率(25.5%)明显低于TAE组(66.7%,P<0.05)。表明化学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中晚期肝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肝动脉灌注 肝肿瘤 栓塞疗法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肝脏Gd-DTPA快速动态增强MRI的临床应用──较小HCC与FNH的动态增强表现
7
作者 郑金龙 罗汉超 +3 位作者 邱光淮 肖学宏 刘定西 彭振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运用梯度回波(GRE)的快速场回波(FFE)技术,对20例肝肿块进行Gd-DTPA动态增强,旨在探明不同肿块的增强规律,提高肝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过其他影像学检查未确诊的20例肝肿块,作... 目的:运用梯度回波(GRE)的快速场回波(FFE)技术,对20例肝肿块进行Gd-DTPA动态增强,旨在探明不同肿块的增强规律,提高肝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过其他影像学检查未确诊的20例肝肿块,作常规自旋回波(SE)平扫后作Gd-DTPAFFE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信号强度(SIlesion),灶周正常肝脏信号强度(SIlivsr),背景噪声信号强度和标准差(SInoisec±s),计算不同病变不同时相的肝-病灶对比噪声比(C/N),描出不同肿块(本文只评价其中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肿块,包括肝细胞癌1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的时间-病灶C/N曲线。结果:HCC与FNH两者曲线较接近(包括强化峰值和升降坡度),但在增强早期,HCC的C/N值高于FNH,3分钟以后二者强化值均下降,且FNH的C/N值大于0,HCC的C/N值小于0,此差异可持续15~20分钟。结论:不同的肝肿块,动态增强后的时间-C/N曲线不同,对HCC及FNH而言,增强早期(1分钟以内)及3分钟以后曲线差异较大,最有助于鉴别诊断。动态增强MR成像可作为肝脏常规SE序列成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NMR 成像 GD-DTPA 动态增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