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台河口湿地景观及生态干扰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3
1
作者 陈爱莲 朱博勤 +2 位作者 陈利顶 吴艳华 孙然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0-1128,共9页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使区内自然资源免受人为干扰,维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借助遥感技术,引入生态干扰度(hemeroby)概念,系统地评价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景观格局和生态干扰度的动态变化特征.首先应...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使区内自然资源免受人为干扰,维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借助遥感技术,引入生态干扰度(hemeroby)概念,系统地评价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地区景观格局和生态干扰度的动态变化特征.首先应用专家经验知识将景观类型按生态干扰程度分为全干扰型、半干扰型和无干扰型等3个一级类型,在此基础上细分为30个二级景观类型;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判别,确定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干扰度指数(hemeroby index),制定景观分类系统.并结合1987年4月30日、1995年6月7日、2000年6月12日、2006年10月11日等4期TM(ETM+)遥感影像,获得景观分类图和干扰度指数.结果表明:从1987—2006年,1)保护区及其临近地区景观呈现破碎化趋势,其中以保护区的芦苇湿地最为明显;2)研究区内无干扰类型的景观进一步被开发成半干扰和全干扰类型景观;3)干扰度指数空间分布的总特征是河口地区和河道的生态干扰度跳跃性最大,而城市周围的生态干扰度最高,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渔业的大规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景观变化 生态干扰度 湿地 双台河口 遥感
原文传递
河口湿地人为干扰度时空动态及景观响应——以大洋河口为例 被引量:67
2
作者 孙永光 赵冬至 +4 位作者 吴涛 卫宝泉 高树刚 李媛 曹芳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645-3655,共11页
以大洋河河口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58年、1970年、1984年航摄影像(空间分辨率:2.0 m)和2008年SPOT5影像(空间分辨率:5.0 m)作为数据源,借助人为干扰度指数(HI)、景观格局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大洋河河口湿地人为干扰度时空动... 以大洋河河口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58年、1970年、1984年航摄影像(空间分辨率:2.0 m)和2008年SPOT5影像(空间分辨率:5.0 m)作为数据源,借助人为干扰度指数(HI)、景观格局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大洋河河口湿地人为干扰度时空动态分异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响应机制。结论:1)全干扰类型面积从1958年的4.16 km2上升至9.16 km2;半干扰类型从115.82 km2上升至180.57 km2;而无干扰类型面积从1958年的291.23 km2下降至221.13 km2,人为干扰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非均质化变化,人类活动干扰中心逐渐由陆向海过度;围海养殖是人类干扰度变化的主控景观因子;2)在时间上,人类干扰过程(全干扰、半干扰)会导致斑块数量(NP)、边缘密度指数(ED)、平均形状指数(MSI)和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总体在1958年—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3)空间上,人为干扰度指数与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分布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斑块数量(NP)>边缘密度指数(ED)>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形指数(AWMPFD),呈正相关,平均形状指数(MSI)与人为干扰度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河口 人为干扰度 时空动态 景观格局指数 响应
下载PDF
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生态环境人为干扰度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5
3
作者 冯志贤 张继贤 +1 位作者 侯伟 翟亮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8-516,共9页
利用北京市2007年和2015年高精度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结合人为干扰理论构建了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人为干扰度分级体系,并采用基于面积权重的综合人为干扰指数模型,从行政边界、格网和主体功能区尺度,对北京市地表覆盖的人为干扰程度及其动... 利用北京市2007年和2015年高精度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结合人为干扰理论构建了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人为干扰度分级体系,并采用基于面积权重的综合人为干扰指数模型,从行政边界、格网和主体功能区尺度,对北京市地表覆盖的人为干扰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2007—2015年北京市重度干扰类型地表覆盖面积大幅减少,其他干扰类型地表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中度干扰和完全干扰类型地表覆盖面积增加最显著,分别增加1.97%和1.44%;2)人为干扰指数空间分布呈现以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为界,山麓以北和西南区域较低,东南地区以及延庆县西南、密云县中部区域较高,并以东城区、西城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空间格局;3)北京市人为干扰指数总体呈降低趋势,各区县中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和朝阳区人为干扰指数较高,怀柔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县人为干扰指数较低,石景山区、大兴区和通州区两期人为干扰指数变化较大,分别达到0.14、-0.15和-0.11;4)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人为干扰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中城市发展新区两期人为干扰指数变化较大,其变化值为-0.10。总体上看,2007—2015年各主体功能区的人为干扰指数变化基本符合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人为干扰指数 生态环境 北京
原文传递
辽河口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康婧 孙永光 +5 位作者 李方 袁蕾 齐玥 付元宾 马红伟 林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722-4733,共12页
以辽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析了围填海、养殖用海、工业用海等主要用海活动对河口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海域使用变化下... 以辽河口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2000年、2007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分析了围填海、养殖用海、工业用海等主要用海活动对河口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建立了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ESI),并分析其变化过程;最后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获得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显示,1990~2014年辽河口区域海域使用面积由1990年的2977.32km^2至增加至2014年的3059.96km^2,主要增加类型为开放式养殖用海、围海养殖用海和工业用地,主要由开放海域、盐地碱蓬和泥滩转变而来.研究区人为干扰度呈上升趋势,2007~2014年间变化率较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由1990年的4.65×10~9元减少到2014年的3.34×10~9元,人为干扰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负相关系.海域使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由2001年的2.5增加到2007年的4.7,再增加至2014年的4.8.总体而言,近25a来辽河口区域生态系统敏感性对海域使用变化的响应程度不高.虽然近10a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但整个河口生态系统的所受的影响还不太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使用变化 人为干扰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敏感性分析 辽河口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潘晨 周立志 +2 位作者 王晓辉 徐文彬 宋昀微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116-124,共9页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维持自然状况,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维持自然状况,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并结合特定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的变化情况,研究了1995、2006和2017年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增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剧,相同区域间连通性减弱,斑块的形状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则,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1995-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度呈逐渐增加趋势,从0.476上升到0.499,但是后期(2006-2017年)的增长速度缓于前期(1995-2006年);在空间上,人为干扰度等级基本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规律。自1995至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总体以及各个功能分区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不断增加,在人类活动因子中,农田所占面积最大,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左右,而围网养殖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最高,高达5.5×10^(-3)。针对上述现象,建议严格控制建筑用地,加强林地保护;大力推进“退养还湿”和“退耕还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推进渔民转产和发展社区替代产业,缓解自然保护区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度 人类活动影响指数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主要景区生态干扰度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小林 张敏 马和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8-161,共4页
以西藏林芝地区著名的世界柏树王园林、色季拉山森林公园及错高湖风景区为例,在对相关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旅游对景区生态环境干扰的8个因子,进行指标因子的分级及赋值;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 以西藏林芝地区著名的世界柏树王园林、色季拉山森林公园及错高湖风景区为例,在对相关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旅游对景区生态环境干扰的8个因子,进行指标因子的分级及赋值;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景区生态干扰度指数,进行干扰度的评价。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景区生态干扰度指数为0.84,属于中度干扰;错高湖景区生态干扰度指数为0.72,属于轻度干扰;世界柏树王园林景区干扰指数为0.91,处于中度干扰状态。针对各景区特点,提出了相应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度指数 景区 评价 林芝
下载PDF
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宪钊 马帅 陆元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森林自然度作为森林功能区划和群落生境制图的参考指标,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森林自然度评价的研究进展,从自然度的概念出发,在评价层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自然度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合... 森林自然度作为森林功能区划和群落生境制图的参考指标,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森林自然度评价的研究进展,从自然度的概念出发,在评价层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自然度评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森林的演替理论为基础,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和干扰程度3方面分析不同森林群落的自然度,将定性化的分类体系和定量化的指标分级相结合,提出适用于生态学和经营学的森林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期为森林经营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自然度 生态干扰度 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标准
下载PDF
1990—2020年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动态响应机制
8
作者 毛铭江 韦玲艳 +2 位作者 龚文峰 刘铁冬 吴庚鸿 《农业工程》 2024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探讨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动态响应机制,对维护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流域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法、人为干扰指数、地学... 探讨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动态响应机制,对维护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流域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移动窗口法、人为干扰指数、地学信息图谱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南渡江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动态变化,进而探讨其与人为干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30年间南渡江流域呈现以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体的交错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景观的总面积分别减少69.95和43.56 km^(2),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增长62.45%。南渡江流域整体景观破碎化增加、景观斑块单一化加剧及景观多样性增加,人为干扰是海口市中心城市群景观格局变化剧烈的主要原因。轻微干扰区域占据最大的面积比例,中度和重度干扰次之;轻微和强烈干扰面积显著增加,中度和重度干扰面积显著下降;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西南(自然景观)向东北(人文景观)逐渐增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轻微→轻度干扰和重度→轻微干扰图谱面积变化最显著,分别占据转移图谱总面积的26.79%和11.99%,低干扰等级向高干扰等级区域转移明显。1990—2020年所有干扰区域与最大斑块指数(LPI)呈现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南渡江流域整体人为干扰上升,尤其以海口市最为明显,城镇化进程是人为干扰上升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渡江流域 景观格局 人为干扰度 景观指数 地学信息图谱
下载PDF
利用地理国情数据分析长江沿岸人为干扰度
9
作者 柴燕妮 张浩 +1 位作者 高旭翔 王丹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7期68-71,共4页
为了解近年来长江沿岸人为干扰变化情况,基于江苏省地理国情数据,结合人为干扰理论,利用GIS、RS技术,从时空视角分析了2015—2020年长江苏州段1 km沿岸区域的人为干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区域内地表覆盖呈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 为了解近年来长江沿岸人为干扰变化情况,基于江苏省地理国情数据,结合人为干扰理论,利用GIS、RS技术,从时空视角分析了2015—2020年长江苏州段1 km沿岸区域的人为干扰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区域内地表覆盖呈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协调发展的分布特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②区域内人为干扰总强度以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为主,整体变化较平稳,变化剧烈区域零星分布在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和一些大型码头周边。由此可知,定量分析长江流域的人为干扰情况,对评估长江大保护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度 地表覆盖分类 生态环境 长江苏州段
下载PDF
Centennial Analysis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Associated Historical Events in Heilongjiang River Sino-Russo Watershed
10
作者 SONG Chaoxue LI Xiaoling +1 位作者 HE Hongshi Michael SUND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280-293,共14页
Human activities in a transborder watershed are complex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policies,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global events.Understanding the forces driving human activity change is important for the de... Human activities in a transborder watershed are complex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policies,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global events.Understanding the forces driving human activity change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border watershed.In this study,we used global historical land cover data,the hemeroby index model,and synthesized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to analyze how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changed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Amur River in Russia)watershed(HLR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variation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 the HLRW over the past century(1900-2016).On the Chinese side,the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change shifted from the plain areas for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to the mountainous areas for timber extraction.On the Russian side,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changes mostly concentrated along the Trans-Siberian Railway and the Baikal-Amur Mainline.Localized variation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tended to respond to regional events while regionalized variation tends to reflect national policy change or broad international events.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policies and positions in international events resulted in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changes in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Meanwhile,policy shifts were often confined by the natural features of the watershed.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fundamental connotations of watershed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formulating regional management policies that coordinate population,eco-nomic,social,and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changes hemeroby index centennial scale Heilongjiang River(Amur River in Russia)watershed China RUSSIA
下载PDF
深圳大鹏半岛薇甘菊的空间发生规律
11
作者 唐尚杰 杨龙 +4 位作者 刘美洁 黄钰辉 甘先华 尹光彩 孙中宇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6-234,共9页
【目的】研究薇甘菊的入侵与地形、人为干扰间的关系,量化不同干扰因素对薇甘菊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薇甘菊的发生规律,为薇甘菊的系统防治与管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使用无人机遥感系统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片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 【目的】研究薇甘菊的入侵与地形、人为干扰间的关系,量化不同干扰因素对薇甘菊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薇甘菊的发生规律,为薇甘菊的系统防治与管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使用无人机遥感系统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片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确定薇甘菊的发生区域后结合3S技术手段,对深圳大鹏半岛210000 m^(2)研究区内的薇甘菊发生状况与地形因子及人为干扰度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研究区内薇甘菊在低海拔区和阳坡分布居多,86.80%的薇甘菊入侵发生在人类轻中度干扰区,20°~40°坡度位置是薇甘菊的重点发生区。研究网格单元内薇甘菊的发生面积与坡度、高程显著负相关(P<0.01),与坡向相关性较差。【结论】在人为干扰较小的自然条件下,制约薇甘菊扩散发生的主要因子是入侵地的群落结构,而在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地区,薇甘菊入侵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消失后产生的空白生态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空间分布 地形因子 人为干扰指数 扩散规律 无人机
下载PDF
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典型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任璘婧 李秀珍 +2 位作者 李希之 闫中正 孙永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7-1374,共8页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iformes),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度等指标研究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两类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鸻鹬类共增加682km^2,雁鸭类共增加314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km^2,雁鸭类增加232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比均分别减少56.6%和19.4%。1980-2010年鸻鹬类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由0.92下降到0.53,雁鸭类由0.89下降到0.70,鸻鹬类降幅大于雁鸭类。通过定量分析人为干扰度对水鸟生境的影响,发现鸻鹬类对人类干扰更加敏感,中等强度的人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滩涂湿地 空间多样性指数 生境适宜性 人为干扰度
原文传递
近20年乐清湾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人为干扰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晓敏 余孟杰 +3 位作者 吴涛 解雪峰 蒋国俊 张建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319-328,共10页
滨海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海岸带景观趋于零散化、复杂化,也将提高景观生态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乐清湾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建立1 km×1 km尺度评价单元,分析乐清湾4个时期... 滨海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使得海岸带景观趋于零散化、复杂化,也将提高景观生态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乐清湾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建立1 km×1 km尺度评价单元,分析乐清湾4个时期景观格局指数和人为干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景观格局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95-2010年,乐清湾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之间的连通性逐渐减弱,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多样性增多,2010-2015年景观格局又趋于规则化、均匀化;2)1995-2015年,乐清湾地区人为干扰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干扰等级、中高干扰等级及高干扰等级面积逐年增加;3)乐清湾景观格局指数与人为干扰度关系密切,并出现明显的转折点(I_(H)=4.5),人为干扰强度高低区间的景观指数变化趋势截然相反.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持续加大,地表斑块形态经历先破碎、复杂化,再同质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度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性分析 转折点 乐清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