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族组成与粘度关联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铁军 郑延成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提出了一种能对稠油族组成与粘度进行较好关联的多元线性模型,其复相关系数为0.9885。并根据稠油中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事实,对模型所反映的各组分与粘度的关系作了合理的分析。在将该模型应用到不同油样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稠油 粘度 族组成 多元线性模型
下载PDF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彭通曙 郑爱萍 +2 位作者 刘洪恩 赵刚 侯菊花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9年第3期45-47,共3页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 新疆浅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埋藏浅,地层温度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流体不具备流动性;注蒸汽热采,随吞吐轮次增加,递减加大,采油速度降低,存水率升高,油汽比下降,效果变差,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稠油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注氮气作用机理研究、物理模拟研究、注蒸汽加氮气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确定油藏物性界限条件、氮气注入方式及合理的注采参数与时机。进行稠油注氮气提高开发效果试验取得成功,并首次将大规模工业化注氮应用于新疆九7+8区齐古组浅层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显著。为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吞吐阶段采收率,减缓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氮气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正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庞占喜 吴川 高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129,共4页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 针对稠油蒸汽驱采收率偏低的问题,利用二维物理模拟设备开展N2泡沫辅助蒸汽驱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泡沫注入前后油层波及情况以及泡沫驱的微观图像,并对泡沫驱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水黏度的差异,注采井间容易出现黏性指进现象,从而产生明显的汽窜通道,油层波及范围有限;泡沫驱过程中,泡沫占据多孔介质中的大孔道,使后续流体发生转向进入小孔道,从而扩大油层波及范围;泡沫驱结束后,油层最终波及范围可达到77.93%,比单纯蒸汽驱提高了31.75个百分点;同时,泡沫的乳化作用能够有效地剥离多孔介质中的残余油,从而增大微观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驱 泡沫驱 机理分析 可视化实验 物理模拟
下载PDF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未志杰 康晓东 +1 位作者 何春百 曾杨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进一步有效抑制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单一段塞连续注入产生的剖面返转,提高驱油效果,通过建立基于多相渗流Buckley-Leverett方程的多层油藏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吸液剖面快速表征数学模型,开展了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交替周期是影... 为进一步有效抑制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单一段塞连续注入产生的剖面返转,提高驱油效果,通过建立基于多相渗流Buckley-Leverett方程的多层油藏聚合物驱交替注入吸液剖面快速表征数学模型,开展了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交替周期是影响吸液剖面与驱油效果的关键参数,合理的交替周期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剖面返转,使稠油吸液剖面由倒"V"型转变为倒"U"型,可提高低渗层吸液量10%以上;最佳交替周期随渗透率级差升高而增大,随低渗层相对厚度增大而降低,进一步提出了最佳交替周期计算模型,并应用于渤海油田交替注入矿场试验方案设计。该研究成果对海上稠油油田聚合物驱持续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聚合物驱 剖面返转 交替注入 参数优化 渤海油田
下载PDF
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稠油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建平 王兴谋 +2 位作者 高长海 张云银 李豫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1,共4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仍不甚清楚,制约了稠油的勘探与开发。为此,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洼陷内油源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原油经过微生物降...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仍不甚清楚,制约了稠油的勘探与开发。为此,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洼陷内油源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原油经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发生稠变,形成以高密度、高黏度和高含硫量为特征的稠油。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地层水的性质以及与油层接触的地层水的规模,具有"中间低、周边高"的特征。研究成果对该区深入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浅层稠油降解气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控制因素 林樊家地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污油泥调剖技术 被引量:12
6
作者 滕立勇 王尧 +2 位作者 赵永鸿 于福涛 于学凯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4-137,共4页
辽河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随着含水率升高,集输系统中污油泥大量囤积。针对该问题,在分析污油泥组分和粒径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污油泥做为调剖剂的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等添加剂,研制出污油泥超细颗粒调剖剂、污... 辽河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随着含水率升高,集输系统中污油泥大量囤积。针对该问题,在分析污油泥组分和粒径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污油泥做为调剖剂的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等添加剂,研制出污油泥超细颗粒调剖剂、污油泥高分子聚合物调剖剂和污油泥高温改性封口剂3种污油泥调剖剂,通过段塞组合,用于稠油蒸汽吞吐井的调剖封堵。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有效动用中、低渗透层,节约调剖成本,并解决了污油泥处理难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油泥 调剖 蒸汽吞吐 稠油 曙光油田
下载PDF
考虑变启动压力和压敏效应的蒸汽吞吐产能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宇 李承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5,共7页
低渗透稠油油藏受压敏效应影响,启动压力、渗透率及孔隙度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产量。目前已有吞吐产能预测模型未考虑压敏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适用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低渗透稠油油藏流体渗流理论,结合平面径向... 低渗透稠油油藏受压敏效应影响,启动压力、渗透率及孔隙度发生变化,严重影响产量。目前已有吞吐产能预测模型未考虑压敏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适用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低渗透稠油油藏流体渗流理论,结合平面径向流压力分布规律及地层温度分布规律,应用压敏效应公式,推导了考虑变启动压力和压敏效应的低渗透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直井和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胜利油田A区块。结果表明:试验区3口水平井实际累计产油量为4695 t,模型计算累计产油量为4893 t,误差为4.22%;12口直井实际累计产油量为3868 t,模型计算累计产油量为4080 t,误差为5.46%,模型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用于评价低渗透稠油油藏产能,为油藏有效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稠油 压敏效应 变启动压力 产能预测模型 胜利油田
下载PDF
普通稠油弱凝胶调驱动态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5-128,共4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注水三大矛盾突出的难题,应用弱凝胶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应用谢尔卡乔夫法确定适合弱凝胶调驱的反七点、150m井网井距,采用净水+杀菌+除氧技术提高弱凝胶成胶率,并不断优化...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后期注水三大矛盾突出的难题,应用弱凝胶调驱技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应用谢尔卡乔夫法确定适合弱凝胶调驱的反七点、150m井网井距,采用净水+杀菌+除氧技术提高弱凝胶成胶率,并不断优化注采参数、调整注采结构。现场实施后,23个井组日增油118 t/d,含水率下降5.2个百分点,自然递减率下降14.7个百分点,采收率提高5.8个百分点。弱凝胶调驱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实现海外河油田调驱增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对同类油藏实施弱凝胶调驱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弱凝胶 调驱 注采参数 采收率 海外河油田
下载PDF
基于复配菌的原油降黏效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卫强 丁影影 +1 位作者 王国付 李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解决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的问题,将一株降黏菌D-8与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B-12进行复配得到复配菌DB8-12,并研究DB8-12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原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D-8和B-12按3∶2比例复配,按3%接种量接种,在pH值为7.5,温度... 为解决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的问题,将一株降黏菌D-8与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B-12进行复配得到复配菌DB8-12,并研究DB8-12的生长特性及其对原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D-8和B-12按3∶2比例复配,按3%接种量接种,在pH值为7.5,温度为35℃下培养3 d后具有最大菌体光密度值;复配菌液按体积比为30%与原油进行混合,在45℃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3 d后即可达到最佳降黏效果,原油黏度由2 120 m Pa·s降至810 m Pa·s,降黏率达61.8%;经复配菌作用后,原油大粒径所占比率显著降低,小粒径所占比率明显升高,宏观表现为原油黏度降低,流动性明显提高。DB8-12在原油中生长繁殖快、用量少、耗时短,可改善稠油的流动性能,能有效降低稠油开采及输送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项研究对微生物降黏开采及输送技术的拓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复配菌 生长量 降黏 粒径
下载PDF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布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南 丁祖鹏 +1 位作者 焦松杰 刘新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102,共3页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拥有储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弱底水等油藏特征,世界范围内尚无此类油藏的开发经验。基于油藏地质特征,建立了大尺度仿真物理模拟模型,真实模拟地下流体在裂缝性双重介质中的流动。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 渤海湾裂缝性稠油油藏拥有储层裂缝发育、流体黏度大、弱底水等油藏特征,世界范围内尚无此类油藏的开发经验。基于油藏地质特征,建立了大尺度仿真物理模拟模型,真实模拟地下流体在裂缝性双重介质中的流动。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别对比了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和水平井定向井混合立体注采井网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水平井侧底注水开发效果最好,采出程度比其他注水方式高1.2个百分点,累计产油量最高,综合含水最低,波及效率最高。该研究对此类油藏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稠油 注采方式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沥青对储层特征的影响及测井定量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齐婷婷 苏波 廖茂杰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69-174,共6页
以塔中志留系塔中11井区为例,通过对沥青砂岩进行洗油盐洗沥青前后物性、压汞、核磁共振配套实验,分析沥青对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电性影响及不同离心力核磁共振实验与T_2截止值优选。岩样洗油盐后比洗沥青后孔隙度增加得多,说明孔隙空... 以塔中志留系塔中11井区为例,通过对沥青砂岩进行洗油盐洗沥青前后物性、压汞、核磁共振配套实验,分析沥青对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电性影响及不同离心力核磁共振实验与T_2截止值优选。岩样洗油盐后比洗沥青后孔隙度增加得多,说明孔隙空间中稠油含量高于干沥青含量;干沥青主要分布在大孔喉中,洗沥青后大孔喉分布孔隙结构变好;物性差岩样洗沥青后的导电能力变好,干沥青会导致中低渗透储层电阻率升高。在实际核磁共振资料处理中提出采用变T_2截止值,变T_2截止值是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分界点。沥青砂岩在建模时,应考虑油胶质沥青在粒间孔所占的体积,精确计算沥青含量,有助于准确进行流体性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沥青砂岩 志留系 储层物性 孔隙结构 稠油
下载PDF
风城油田重油SAGD蒸汽腔微震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桑林翔 杨果 +5 位作者 于兵 王怀武 金鑫 王建立 杜明 梁北援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7-249,共13页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1845井区目前有13个井组正在实施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们应用微破裂向量扫描对该井区实施了共35天的微震监测,试图定量确定热蒸汽腔的4D变化.由于微震活动的间歇性和跳跃...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油田1845井区目前有13个井组正在实施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们应用微破裂向量扫描对该井区实施了共35天的微震监测,试图定量确定热蒸汽腔的4D变化.由于微震活动的间歇性和跳跃性,一定期间的监测,很难用含震级或能量的震源分布对蒸汽腔实施解释;故,我们对监测域实施微震释放能量(或最小信噪比)的扫描,对域内各点逐时段(10 min)累积这个能量,结合域内测温等数据,统计分析微震强度相对于注汽线不同距离的平均几何分布.可能有三种SAGD诱发微震机制:热传导引起附加压应力场、微震弹性波传播扰动、及泄(注)液引起的体积变形;而微破裂又加剧了蒸汽腔边界延展和内部的微震活动.此期间井区注热蒸汽腔的状态是:注汽时长分别为2年多到5年多不等的三个井组的蒸汽腔边界(≥32 m)基本已接近或到达平均井组中线(35 m);实际可能两年内甚至注汽开始不久,这个边界即接近完成;以后除腔边界极缓慢地推进,主要注入能量是贡献于腔内微震"填空":在腔内缝间热传导产生的高温梯度子区引起的多重附加热压应力下间歇产生的微震活动.测温和产能数据支持上述结论.腔边界和腔内"填空"区域的时空变化是热蒸汽腔特性、也是重油生产决策的重要参数.这类监测解释方法也适用于任何注水前缘、矿山巷道安全、和断裂带的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SAGD 微地震 蒸汽腔 监测 解释
原文传递
考虑蒸汽热损失的稠油热采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永禄 秦明 +5 位作者 聂仁仕 贾金伟 周兴燕 周贤宗 汪洋松 唐成瑞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6年第2期254-258,共5页
以往Blasingame产量递减典型曲线都未考虑热损失对曲线的影响,而在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热损失难以避免,忽略蒸汽热损失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针对稠油热采,建立考虑蒸汽热损失的产量递减分析理论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特征函数等现代... 以往Blasingame产量递减典型曲线都未考虑热损失对曲线的影响,而在稠油热采过程中蒸汽热损失难以避免,忽略蒸汽热损失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针对稠油热采,建立考虑蒸汽热损失的产量递减分析理论模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特征函数等现代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拉普拉斯空间中的井底压力表达式,然后求得定井底压力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解式。利用数值反演,绘制了考虑热损失的定压生产不稳定流动产量曲线和Blasingame产量递减典型曲线。通过分析蒸汽冷凝系数对不稳定流动产量曲线和Blasingame产量递减典型曲线的影响发现,蒸汽热损失对稠油产量影响很大,蒸汽热损失越大,产量越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忽略蒸汽热损失的影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热油带半径、流度比以及储容比对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早期阶段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随各参数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两区复合油藏 热损失 产量递减 Blasingame典型曲线
原文传递
大庆西部斜坡稠油地层流动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钟立国 刘冰岩 +3 位作者 李大勇 张海龙 林庆祥 文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47,共6页
针对大庆西部斜坡稠油在开采过程中与地层水和注入水乳化生成高黏的油包水型乳状液降低地层流动性的问题,通过流变性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乳化、温度及地层渗透率对稠油黏度和地层流动性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原油在地层中流动困难的... 针对大庆西部斜坡稠油在开采过程中与地层水和注入水乳化生成高黏的油包水型乳状液降低地层流动性的问题,通过流变性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乳化、温度及地层渗透率对稠油黏度和地层流动性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原油在地层中流动困难的原因及改善流动性的技术方向。结果表明:含水乳化和温度是影响其黏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由30℃上升至120℃,脱水稠油黏度降低了95.5%;当含水率低于70%时,原油与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含水率越大黏度越大,含水率为70%的稠油的黏度是脱水黏度的30倍左右;地层渗透率、温度及含水乳化对原油地层流动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地层渗透率越低、温度越低、含水乳化越严重,原油流动性越差,不同温度和含水率下的采油指数相差可达10倍以上。因此,促使含水稠油乳状液转相是油田降黏增产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流动性 大庆西部斜坡
下载PDF
稠油集输伴热管道轴向温度场数值模拟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春 徐太贵 +5 位作者 杜培楠 李博 刘汉强 姜帅 陈飞 宝月 《当代化工》 CAS 2014年第9期1920-1922,1926,共4页
分析了稠油集输伴热管道的传热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伴热管道轴向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给出求解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与前人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其将欧拉坐标下伴热管道充分发展之后的稳态温度场看做是拉格朗日坐标下某一层流体... 分析了稠油集输伴热管道的传热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伴热管道轴向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给出求解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与前人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其将欧拉坐标下伴热管道充分发展之后的稳态温度场看做是拉格朗日坐标下某一层流体从管道入口流动到管道出口温度场非稳态发展的结果。在求解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极坐标奇点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确定最终的算法并进行算例分析,验证算法的良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伴热管道 温度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SHS次中压燃甘蔗渣/油锅炉系列的设计
16
作者 何育恒 《工业锅炉》 2001年第1期37-41,共5页
介绍20t/h-45t/h燃蔗渣/油锅炉系列的设计思路、结构特点及经验。
关键词 锅炉 甘蔗渣 设计 结构 燃油锅炉
下载PDF
国内火驱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81
17
作者 王元基 何江川 +1 位作者 廖广志 王正茂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914,共6页
论述了国内火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的历程,阐述了目前国内在火驱机理研究、地质与油藏工程、火驱工程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了火驱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指出了火驱技术在稠油老区和难动用储量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关键词 火烧油层 发展历程 应用前景 稠油老区 难动用储量
下载PDF
重质油裂解制烯烃的HCC工艺 被引量:54
18
作者 沙颖逊 崔中强 +2 位作者 王明党 王国良 张洁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18-621,共4页
H C C 工艺( Heavy - oil Contact Cracking Process) 是针对乙烯生产原料重质化而开发研究的。主要是采用类似于催化裂化的流态化“反应- 再生”工艺技术,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上,实现重油... H C C 工艺( Heavy - oil Contact Cracking Process) 是针对乙烯生产原料重质化而开发研究的。主要是采用类似于催化裂化的流态化“反应- 再生”工艺技术,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上,实现重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并兼产丙烯、丁烯和轻质芳烃,有效地拓宽了乙烯生产原料的选择范围。在典型的工艺条件下,不同的重质原料油( B M C I 值为20 ~50) 在中型提升管装置上,其乙烯质量产率可达19 % ~27 % ,其中,石蜡基常压渣油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 C2 ~ C4 总烯烃质量产率超过5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裂解 乙烯 丙烯 HCC
下载PDF
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 被引量:58
19
作者 牛传峰 张瑞弛 +1 位作者 戴立顺 李大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与通常的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组合技术不同之处是除了渣油加氢尾油去催化裂化外 ,催化裂化的回炼油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 ,一起加氢后再作催化裂化原料。回炼油的掺入降低了渣油加氢进料的粘度 ,提高... 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RICP与通常的渣油加氢 催化裂化组合技术不同之处是除了渣油加氢尾油去催化裂化外 ,催化裂化的回炼油掺入到渣油加氢原料中 ,一起加氢后再作催化裂化原料。回炼油的掺入降低了渣油加氢进料的粘度 ,提高了渣油加氢脱硫、脱金属、脱残炭和脱沥青质反应的速率 ,改善了生成油的性质。同时回炼油经过加氢 ,增加了氢含量 ,提高了催化裂化装置的轻油收率 ,降低了生焦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加氢-催化裂化 双向组合技术 RICP 回炼油 组合 工艺
下载PDF
中国油气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55
20
作者 韩大匡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5期51-57,共7页
回顾了我国油气田开发所走过的不平凡光辉历程,简要叙述了我国油气田的储层地质特点、主要类型和已形成的技术系列,揭示了近年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对策和开发好高含水、低渗透、稠油、海洋等主要类... 回顾了我国油气田开发所走过的不平凡光辉历程,简要叙述了我国油气田的储层地质特点、主要类型和已形成的技术系列,揭示了近年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对策和开发好高含水、低渗透、稠油、海洋等主要类型油田和各种复杂气田的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油气田开发 技术系列 高含水油田 低渗透油田 稠油油田 海洋油田 复杂气田 技术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