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及近地面要素脉动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沈洁 李耀辉 +1 位作者 胡田田 尹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7-517,共11页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成因,重点探讨了沙尘暴过境民勤时近地面层气象要素脉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本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为乌拉尔山脊前低槽,由于槽后脊前强偏北气流将极地的干冷空气不断输送到低压槽中,低槽发展,槽前锋区加强,从而为形成本次特强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场形势。(2)在沙尘暴过境前后,民勤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明显。(3)沙尘暴过境时,民勤3h变压对风速有明显影响,变压梯度的显著差异引起大风,且随3h变压调整风速也相应呈波动变化,瞬变周期约8h;PM10、能见度也随风速而产生波动变化,3h变压、地面风速、PM10之间相互作用,呈现明显的脉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沙尘暴 成因 近地面要素 脉动
原文传递
北京4个功能区春冬季大气重污染期间PM_(10)和PM_(2.5)化学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艳菊 杨峥 +4 位作者 刘庆阳 亓学奎 张婷婷 王欣欣 朱明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1-646,共16页
选取北京4个功能区,包括西三环(交通带)、花园北路(商业区)、昌平农村(乡村)、麋鹿苑(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春冬季的4次重污染过程分别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的污染来源,分析10... 选取北京4个功能区,包括西三环(交通带)、花园北路(商业区)、昌平农村(乡村)、麋鹿苑(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春冬季的4次重污染过程分别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的污染来源,分析10种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16种多环芳烃(PAHs)以及7种重金属元素(Zn、Mn、Pb、Ni、Cu、Cr和As)的污染特征,结合气象条件和后向轨迹,探讨几次典型污染事件形成的气象影响因素及颗粒物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4月9日、15日的西三环,3月16—17日的花园北路,11月12—16日的昌平农村和3月28—29日的麋鹿苑日均PM_(10)和PM_(2.5)浓度分别大于200和100μg/m 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功能区浓度限值,属于重污染天气。4个采样点颗粒物中主要污染物均为二次水溶性离子NO 3-、SO 42-及NH 4+和二次有机碳(SOC)。颗粒物中PAHs以4~6环为主,重金属元素以Zn和Mn为主。4个功能区采样点50%~95%水溶性离子、43%~93%的PAHs、44%~97%的7种重金属元素富集在PM_(2.5)中。不同功能区采样点颗粒物化学组分各有特点,西三环的NO 3-、花园北路的Cl-和NH 4+、昌平农村的NH 4+以及麋鹿苑的Ca2+浓度在总水溶性离子中占比较高;花园北路的PAHs、昌平农村的PAHs和Ni在颗粒物中占比较高。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源、交通和二次源以及生物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颗粒物 化学组分 污染特征 功能区 重污染天气 沙尘暴
下载PDF
临夏州"010408"强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先荣 李正明 +1 位作者 黄成秀 王式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4,共4页
应用常规各时次的高空、地面资料,对2001年4月7~9日临夏州出现的强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急流轴(≥20m·s-1),从泰梅尔半岛迅速向南扩展,高空锋区随急流持续南压,促使中高纬度地区有效... 应用常规各时次的高空、地面资料,对2001年4月7~9日临夏州出现的强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急流轴(≥20m·s-1),从泰梅尔半岛迅速向南扩展,高空锋区随急流持续南压,促使中高纬度地区有效位能和动能增加;在地面,中高纬度强大的冷高压向南发展,与中、低纬度持续性低值区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气压梯度带。这种高低空系统叠加后,在受灾区附近动力扰动的作用下,出现了这次强沙尘暴、寒潮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州 沙尘暴 寒潮 天气过程分析 有效位能 动能
下载PDF
2010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于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2-248,共7页
2010年1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极涡中心位于新地岛以北,强度比常年略偏强。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分布,其中欧洲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东亚大槽强度接近常年同期。亚洲以正高度距平为主,只有西伯利亚地区呈现负... 2010年1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极涡中心位于新地岛以北,强度比常年略偏强。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分布,其中欧洲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东亚大槽强度接近常年同期。亚洲以正高度距平为主,只有西伯利亚地区呈现负距平,表明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同期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接近常年同期,强度略偏弱,脊线位置偏南,西脊点偏东。1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5℃,比常年同期(2.1℃)偏高1.4℃。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8 mm,比常年同期(18.0 mm)偏少34.4%。月内,冷空气活动频繁,东北部分地区及内蒙古东部遭受雪灾;黄淮、华北等地气象干旱发展;湘鄂川渝黔等地的部分地区多大雾天气;内蒙古中西部遭受沙尘暴袭击;山东、重庆等地遭受风雹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冷空气 大雾 沙尘暴 风雹
下载PDF
2018年济南市PM_(2.5) 叠加沙尘重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治非 张文娟 +5 位作者 李敏 吕波 付华轩 孙凤娟 吕晨 边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88-2598,共11页
为揭示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选取济南市2018年11月25日—12月4日一次长时间、高强度PM_(2.5)污染和沙尘混合的重污染过程,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及水溶性离子在线数据,开展污染特性以及潜在污染源... 为揭示重污染过程中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选取济南市2018年11月25日—12月4日一次长时间、高强度PM_(2.5)污染和沙尘混合的重污染过程,利用气象资料、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及水溶性离子在线数据,开展污染特性以及潜在污染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ρ(PM_(10))、ρ(PM_(2.5))平均值分别为294、141μg/m^(3),污染较严重.②根据ρ(PM_(2.5))ρ(PM_(10))将此次重污染过程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Ⅳ总水溶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07.3±35.9)(95.2±34.5)(99.0±18.2)(29.3±9.3)μg/m^(3),分别占ρ(PM_(2.5))的73.8%、56.9%、64.2%和43.2%.SOR(硫氧转化率)分别为0.47、0.42、0.55、0.25,NOR(氮氧转化率)分别为0.42、0.26、0.28、0.13,表明济南市大气中出现了显著的二次转化过程,SOR均大于NOR表明SO_(4)2-转化程度高于NO_(3)-.NO_(3)-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2.97、1.75、1.69、1.45,表明此次污染各阶段中氮和硫的来源以移动源为主.③此次重污染过程济南市ρ(PM_(2.5))受本地及周边城市传输和两次沙尘过境的综合影响,主要潜在污染源有山东省本地以及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京津冀地区等区域.④近地面均压场、高湿、小风等不利气象因素是导致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济南市此次污染过程是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一次积累和二次转化、区域污染传输、沙尘天气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PM_(2.5) 沙尘天气 水溶性离子 潜在污染源
下载PDF
对一些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雷向杰 王小宁 +1 位作者 李亚丽 黄祖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77,共5页
研究发现,目前被我国一些学者采用的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和气象观测规范中关于水平能见度观测记录的规定有明显差异,这个问题导致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与50a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不匹配,从而引起资料统计上的混乱和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分析... 研究发现,目前被我国一些学者采用的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和气象观测规范中关于水平能见度观测记录的规定有明显差异,这个问题导致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与50a气象能见度观测资料不匹配,从而引起资料统计上的混乱和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分析上很容易出现的错误。为此,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划分标准 问题讨论 能见度
下载PDF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2001年5月11日强沙暴天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利平 王春红 胡建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49,共4页
从天气形势、天气特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方面对乌鲁木齐国际机场 2 0 0 1年5月 1 1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这是一次由冷锋尾部前方产生的对流云团触发的强沙尘暴天气 ,该对流云团具有超级雷暴单体的性质。
关键词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 2001年5月11日 强沙尘暴天气 天气形势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对流云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