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宋巧云 魏凤英 许晨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2-347,共6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输出结果,对2003年7月4—6日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位置和走向均有较好的模拟,但暴雨中心位置偏移。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加强及衰减...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输出结果,对2003年7月4—6日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位置和走向均有较好的模拟,但暴雨中心位置偏移。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加强及衰减均在模拟结果中有所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过程 WRF数值模式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一次大暴雨过程中急流次级环流的激发及作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维桓 董佩明 沈桐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使用双向嵌套数值模式MM4 对1992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副高北侧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伴随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激发次级环流的主要... 使用双向嵌套数值模式MM4 对1992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副高北侧京津冀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成功的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伴随高、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进行了诊断, 结果表明: 激发次级环流的主要因子和台风、夏季江淮气旋有明显不同; 总的次级环流在降水前, 有利于天气区不稳定能量的积累, 而在降水过程中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上升运动条件; 急流和暴雨之间通过次级环流存在着正反馈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急流 次级环流 相互作用 暴雨
下载PDF
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6.19”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瑛 肖安 +3 位作者 马力 王欢 马中元 周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降水中心。在无陆面方案情况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范围、强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另外地表径流预报量和降水趋势表现一致,由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多余的降水分配给地表径流,这种剧增的地表径流也是洪水暴涨、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较湿的土壤状况下,由于净辐射增长,有利于产生厚度更小的边界层高度以及更大的地表向上潜热通量,这也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异常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陆面过程 初始土壤湿度 潜热通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7年8月大连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于德华 王树雄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6期19-23,共5页
运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根据地面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7年8月10—12日大连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大量水汽,稳定的高压坝是暴... 运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并根据地面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7年8月10—12日大连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地面中尺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大量水汽,稳定的高压坝是暴雨落区在出现大连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天气过程 高压坝 地面中尺度气旋 低空急流 卫星云图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对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探测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征宇 薛震刚 高太长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6年第3期21-31,共11页
文章利用位于北京房山地区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发生在2014-09-01~02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可以较好地描述降水期间的水平风场变化,能够清楚地显示出锋前暖区降水、锋面降水过程中低层和高层的... 文章利用位于北京房山地区的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对发生在2014-09-01~02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可以较好地描述降水期间的水平风场变化,能够清楚地显示出锋前暖区降水、锋面降水过程中低层和高层的典型风场特征;谱参数、回波强度及其谱密度分布在融化区内的变化特征呈现出降水粒子由固态向液态的转化,可以清楚显示出融化层的位置,约2900-3900m;谱参数、回波强度及其谱密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反映了降水强度的变化;降水期间Cn^2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在该时段内的降水变化,Cn^2随时间的增大、减小与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有较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强降水过程 资料分析
下载PDF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d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预报指数 被引量:13
6
作者 魏晓雯 梁萍 +1 位作者 何金海 穆海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0,共8页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造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研究表明,(1)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紧密相联,低频降水对强降水过程有显著贡献。在30~60 d低频降水显著年,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低频降水峰值阶段;但对于低频降水而言,仅有56%的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2) 当低频降水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时,来自东北亚和南海的低频位势高度低值系统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南北高、中间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并在经向上形成两个完整的反向低频垂直环流圈,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导致强降水过程发生;而对于低频降水峰值未发生强降水过程的情况,北方冷空气南下较弱,高纬度低频影响系统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附近表现为“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和单圈垂直环流,不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3) 综合高、中、低纬的前期低频信号构造了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对延伸期(10~25 d)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过程 30~60d 低频振荡 预报指数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强降水过程气候态季节内振荡及其在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梁萍 丁一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9-1338,共10页
10天以上低频振荡属季节内变化尺度,比高频天气扰动具有更长的可预报性,是开展延伸预报的重要途径。利用1960—2010年上海地区逐日降水观测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采用非线性序列信号提取方法一经验模态分解(EEMD),... 10天以上低频振荡属季节内变化尺度,比高频天气扰动具有更长的可预报性,是开展延伸预报的重要途径。利用1960—2010年上海地区逐日降水观测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采用非线性序列信号提取方法一经验模态分解(EEMD),首先分析了1960年以来上海地区强降水过程的气候态季节内振荡(CISO)特征,进一步考察其对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然后综合强降水过程CISO及其相联系的大气低频振荡进行强降水过程延伸预报改进试验。结果表明:(1)30天以上低频振荡演变的正、负位相阶段分别与汛期强降水过程的集中期和间歇期相一致。10~30天低频振荡分量除对汛期集中降水期的强降水过程起调制作用外,也是盛夏较强降水阶段性m现的重要原因。(2)就多年平均而言,基于强降水过程的CISO可预报出汛期e/3左右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时段,是强降水过程延伸预报的重要依据。(3)上海地区强降水过程大多与其南、北侧大气环流lo~30天和30天以上准周期低频振荡的辐合相关,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北方系统的低频振荡对5天以上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在CISO的基础上,结合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的辐合演变可进一步提高CIS()对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是一种可参考应用的延伸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延伸预报 强降水过程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下载PDF
初值及物理过程对“98·7”暴雨预报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贝耐芳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4期386-396,共11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系统(ARPS),对1998年7月20日至22日期间长江流域的低涡切变线及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对“98·7”突发暴雨的影响因子及改进预报的可能途径。初值的不完全是影响成功预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用尽可能收...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系统(ARPS),对1998年7月20日至22日期间长江流域的低涡切变线及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对“98·7”突发暴雨的影响因子及改进预报的可能途径。初值的不完全是影响成功预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用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对初值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之后,模式能较好地复制出7月20~22日24h降水及环流形势。利用模式结果,讨论了凝结潜热释放和行星边界层过程在低涡切变线维持中的作用以及云贵高原在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对低涡及切变线的演变过程做了初步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低涡切变线形势维持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预报 物理过程 地形 降水 1998年7月 切变线 潜热
下载PDF
荔波县“三个叫应”阈值研究和外部叫应流程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平会 梁恒飞 +1 位作者 张伟元 汪然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4期74-78,共5页
统计荔波县2010—2018年70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降雨资料,结合灾情、地形、河流分布等信息综合分析,确定分区域、降雨类型致灾阈值,根据阈值优化荔波县"三个叫应"流程,确实发挥"三个叫应"在防范气象灾害中的哨兵作用。
关键词 三个叫应 强降雨 雨强 阈值 流程
下载PDF
重庆“7.17”暴雨过程的波包分布及传播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伟斌 肖天贵 +2 位作者 谌芸 葛非 龙美希 《暴雨灾害》 200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基于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诊断分析了2007年重庆"7.17"强降水过程,研究了高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包能明显反映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和结束特征。500hPa层次上,在... 基于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诊断分析了2007年重庆"7.17"强降水过程,研究了高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包能明显反映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和结束特征。500hPa层次上,在降水发生前,主降水区域波包值突然增大,之后随着降水的发生,强度略为减小,但仍维持在较强位相,在降水过程基本结束之前,波包值突然减小为正常值;波包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本次降水主要受孟加拉湾地区强波包中心及高原地区波包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 波包特征
下载PDF
河南春季一次强降水过程水汽收支和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艳华 马鑫鑫 +1 位作者 邵宇翔 田万顺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3期14-20,共7页
利用ARPS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水汽条件,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选定区域内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及其转化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ARPS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水汽条件,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选定区域内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及其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主要是受850 hPa西南涡和地面江淮气旋影响;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计算区域上空的水汽收支、中低层水汽的垂直输送与地面雨强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中、低层持续的较强西南暖湿气流水汽输送和明显的水汽辐合是导致河南这次强降水的重要条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降水发展不同时段,云内微观结构、各种湿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雨水形成机制都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过程 数值模拟 水汽收支 云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一次两涡作用下的贵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晓龙 李跃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0,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4-28日发生在贵州等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暖湿气流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东移的西南涡与云贵高原涡系统合并、加强,在贵州等地造成强降雨天气;暴雨过程中,两涡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贡献最大,而西边界的水汽流入在两涡发展初期更为重要;两涡靠近阶段,贵州上空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形成,降雨主要出现在黑体亮温低值中心及其梯度大值区;另外,降雨持续时间、强度变化与西南涡和云贵高原涡的发展、合并联系密切,广义湿位温高值区及其梯度大值区的位置能较好地反映地面降雨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暴雨过程 广义湿位温
下载PDF
用T213产品动力过程相似释用法制作暴雨预报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仁勇 陈有龙 符式红 《气象科技》 2012年第3期401-405,共5页
用MICAPS平台中的T213产品场与暴雨发生的初始、中间、结束过程相对应的三维空间物理量场的相似程度,根据场相似的数量综合判别分析作出有无区域暴雨的预报。预报因子选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空间使用850、700、500hPa... 用MICAPS平台中的T213产品场与暴雨发生的初始、中间、结束过程相对应的三维空间物理量场的相似程度,根据场相似的数量综合判别分析作出有无区域暴雨的预报。预报因子选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空间使用850、700、500hPa,时间上选取12、24、36h预报场。该方法实现了区域暴雨预报的客观化和程序化。根据天气过程分类建立的两类模型以场平均距离为依据,作出的暴雨预报检验效果令人满意,2004—2010年的5—10月7年平均预报准确率超过33%,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似预报 暴雨 动力过程 模型 T213 MICAPS
下载PDF
暴雨数值预报若干关键技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4
作者 张立凤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暴雨是导致洪涝灾害的重要天气,也是发生在我国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发展,数值预报已成为暴雨预报的主要手段,然而数值预报的精度依赖于大气运动方程组的完备性、初始状态的准确性、物理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计算... 暴雨是导致洪涝灾害的重要天气,也是发生在我国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随着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发展,数值预报已成为暴雨预报的主要手段,然而数值预报的精度依赖于大气运动方程组的完备性、初始状态的准确性、物理过程的合理性以及计算方法的稳定性。由于大气是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这些方面微小的误差均会产生预报结果的很大不确定性。因此,提升暴雨数值预报水平与资料同化、物理过程参数化和集合预报等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产生降水的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在数值模式中的作用很重要。此外,为改进和完善数值模式,预报结果的评估方法研究也是暴雨数值预报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回顾了暴雨数值预报若干关键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四维集合变分同化方法、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集合预报模式扰动的后向动能散射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动能谱分析的模式结果评估方法,最后凝练出了这几个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预报 资料同化 微物理过程 集合预报
下载PDF
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致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林 陈安 +4 位作者 孔德彪 和江宏 杨子川 徐继刘 付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年第4期20-27,共8页
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研究对象,以野外精细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模拟,对试验中滑坡泥石流演化过程和基质吸力变化进行分析,对灾害链致灾模式展开研究。试验共设置两种工况共3组试验,其中暴雨工况试验共进行了两次,挑选试... 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研究对象,以野外精细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模拟,对试验中滑坡泥石流演化过程和基质吸力变化进行分析,对灾害链致灾模式展开研究。试验共设置两种工况共3组试验,其中暴雨工况试验共进行了两次,挑选试验结果较好的一次工况进行分析,试验结论为灾害治理和区域减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致灾过程极为复杂,降雨使得坡面碎石块大量出露之后,地表水流速也会逐渐降低,更有利于地表水入渗,梯田边坡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发生滑动后演化为泥石流继续沿梯田区运移,上部坡体形成巨大临空面,不稳定性增加,相比于持续暴雨而言持续中雨诱发坡体滑动所需时间更长,滑坡破坏力相比暴雨偏小,该灾害链致灾模式分为滑坡致灾和泥石流致灾,前者破坏力较大,后者影响范围较大,且不同区域致灾程度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雨 梯田边坡 灾害链 试验模拟 致灾过程
原文传递
桂东南“6.23”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勇林 林宝亭 +1 位作者 陆秋霖 苏尉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1220-1222,1228,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1~24日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中部是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1~24日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中部是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的能量场在强降水发生前已形成,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强辐合明显,短时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分析红外云图和TBB均可以很好反映了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出现的强降水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天气过程 桂东南
下载PDF
宜春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敏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2年第1期110-113,共4页
利用MICAPS资料,对2007-06-24~27宜春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就高空环流形势、中低层水汽条件和温度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东退并南撤、中层低涡生成、中低层切变生成与维持的形式,这些动力条... 利用MICAPS资料,对2007-06-24~27宜春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就高空环流形势、中低层水汽条件和温度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东退并南撤、中层低涡生成、中低层切变生成与维持的形式,这些动力条件易出现强降水天气。但宜春上游地区出现的高温形成的干暖气团较强,该温度脊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隔断了北方干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本地的直接交汇,导致宜春未出现区域性暴雨,而出现局地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同时因为干暖气团减弱了暖湿气流水汽的影响作用,又促使强对流天气出现强雷电特征。这些结果可对今后宜春地区强降水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春地区 强降水过程 天气分析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20次暴雨过程环流形势及低空急流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超 隆霄 +3 位作者 曹怡清 王思懿 韩子霏 王晖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53-1767,共15页
贺兰山东麓是中国西北极端暴雨易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暴雨发生时大气环流配置及低空急流系统演变特征,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及防灾减灾能力,本文利用加密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2020年贺兰山东... 贺兰山东麓是中国西北极端暴雨易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暴雨发生时大气环流配置及低空急流系统演变特征,提高该地区暴雨预报准确率及防灾减灾能力,本文利用加密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2020年贺兰山东麓20次暴雨事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特征可将该地区20次暴雨过程分为高空槽前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型。高空槽前型降水是在高空西风槽影响下,配合高空急流及低空水汽辐合场发生与维持,副高西北侧型降水过程中贺兰山东麓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副高边缘带来充沛水汽,高低空动力辐合配合使得该类降水强度更强。(2)两类降水过程对应的低空急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副高西北侧型降水其低空急流呈北进增强-南退减弱特点,急流轴在贺兰山体左侧,在暴雨过程中起到了水汽输送及增大迎风坡风速等作用。(3)高空槽前型降水过程中低空急流多呈东移减弱特点,急流轴位于山体右侧,低空急流动力作用所产生的中尺度气旋的发展演变对此类暴雨的触发与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空急流 环流形势 合成分析 贺兰山东麓
下载PDF
陕西榆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三维风场结构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勤 黄鑫 李亚丽 《干旱气象》 2020年第5期747-754,共8页
利用榆林和延安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下双雷达反演三维风场方法,针对2017年7月26日榆林东南部地区暴雨过程的三维风场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的风场能够再现此次暴雨过程中偏南气流由增强到减弱变... 利用榆林和延安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采用动态地球坐标下双雷达反演三维风场方法,针对2017年7月26日榆林东南部地区暴雨过程的三维风场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演的风场能够再现此次暴雨过程中偏南气流由增强到减弱变化、切变线由东北转向东南方向移动以及雷暴单体内部上升气流由增强到减弱变化。开始阶段,子洲附近地区存在低空急流,气流呈上升运动,切变线位于强回波区东北侧,降水向东北方向发展;发展阶段,偏南气流不断增强,雷暴单体内部上升气流增强,强回波伴随切变线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最强阶段,切变线转向东南方向移动,有进一步南压之势,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回波顶部下沉气流增强;减弱阶段,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偏南暖湿气流减弱,偏北干冷气流占据主导,出现明显下沉气流,强回波高度降低并向东南方向逐渐消散,降水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暴雨过程 三维风场结构 不同阶段
下载PDF
陕西省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永跃 陈小婷 郭立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117,共7页
利用实况资料和NECP资料、雷达资料对陕西省2010年8月18-25日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以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找此次暴雨特征,以期对提高今后的暴雨预报有所帮助。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良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伴随着副高先北上后... 利用实况资料和NECP资料、雷达资料对陕西省2010年8月18-25日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以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找此次暴雨特征,以期对提高今后的暴雨预报有所帮助。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良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伴随着副高先北上后南落,贝加尔湖槽区底部冷空气不断南下,冷暖空气交汇的位置逐渐由北向南移,陕西自北向南经历了一次降水过程。高、低空的有利配置及相互作用,对该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偏南低空急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和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低空急流 天气过程 陕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