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辊法制备非晶合金中的传热与熔体流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
作者 惠希东 杨院生 +1 位作者 陈晓明 胡壮麒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206-1210,共5页
基于耦合的二维Navier-Stokes动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建立了单辊法制备非晶合金中的传热和熔体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SIMPLE差分算法计算了熔池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获得了不同辊速条件下熔体的平均冷却速度.与红外热... 基于耦合的二维Navier-Stokes动量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建立了单辊法制备非晶合金中的传热和熔体流体动力学模型.利用SIMPLE差分算法计算了熔池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获得了不同辊速条件下熔体的平均冷却速度.与红外热像法测得的Fe78Si9B12Mo非晶合金的冷却速度相比,数值模拟得到的冷却速度在熔池大部分范围内与实验结果接近.在熔池的左右边界,由于界面换热系数难以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合金 数值模拟 单辊法 传热 熔池
下载PDF
保温对地热单井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冉运敏 卜宪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91-4198,共8页
建立了单井地热传热数学模型,模拟了单井地热流动换热过程,比较分析了不同保温材料及保温深度对采出水温度和取热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材料热导率和保温深度对系统取热功率有很大影响。当保温材料热导率为0.03 W/(m·K)和0.5 W... 建立了单井地热传热数学模型,模拟了单井地热流动换热过程,比较分析了不同保温材料及保温深度对采出水温度和取热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材料热导率和保温深度对系统取热功率有很大影响。当保温材料热导率为0.03 W/(m·K)和0.5 W/(m·K)时,平均取热功率分别为732.08 kW和640.98 kW;采用热导率为0.03 W/(m·K)的保温材料,保温深度1000 m时流体进出口温差为10.33 K,保温深度为2000 m时流体进出口温差为15.98 K,保温深度为3000 m时流体进出口温差为17.93 K。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材料组合安装的形式对采出井进行保温,保温重点为井深较小处,这样既能保证采出水温,又能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热单井 传热 保温管 数值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新型喷嘴R404a闪蒸瞬态喷雾冷却传热特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致富 陈斌 +2 位作者 白飞龙 王锐 王国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00-105,共6页
制冷剂闪蒸瞬态喷雾冷却在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激光照射前选择性地冷却表皮。本文搭建了喷雾冷却实验台,设计不同长径比膨胀腔新型透明喷嘴,应用薄膜热电偶瞬态温度快速测量技术和杜哈梅尔定理计算方法对... 制冷剂闪蒸瞬态喷雾冷却在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激光照射前选择性地冷却表皮。本文搭建了喷雾冷却实验台,设计不同长径比膨胀腔新型透明喷嘴,应用薄膜热电偶瞬态温度快速测量技术和杜哈梅尔定理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膨胀型喷嘴和传统直管型喷嘴应用低沸点的新型制冷剂R404a的闪蒸瞬态喷雾冷却表面动态传热特性。应用高速摄像仪和采用背光法对新型喷嘴膨胀腔内部制冷剂流动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制冷剂液体在膨胀腔内首先发生一次闪蒸破碎,剧烈相变产生大量气泡,可导致液滴温度在喷嘴内部大幅降低,而直管型喷嘴制冷剂只在喷嘴喷出后才形成闪蒸喷雾并降温。因此,膨胀腔型喷嘴比直管喷嘴具有更佳的冷却效果,能够产生更低的冷却温度,更高的热通量、传热系数和换热量。膨胀腔长径比是影响此类喷嘴喷雾冷却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长径比1:2时其冷却能力最强、有效冷却时间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蒸喷雾冷却 激光皮肤手术 膨胀腔喷嘴 瞬态传热 R404A
下载PDF
激光手术中喷嘴尺寸对制冷剂闪蒸喷雾冷却表面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周致富 王锐 +3 位作者 王国祥 郭烈锦 陈斌 王跃社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80,共7页
制冷剂闪蒸喷雾冷却(CSC)已经成为激光治疗葡萄酒色斑等皮肤病手术中的标准冷却辅助手段。为优化喷嘴设计,进一步增进冷却效率和改善治疗效果,搭建了制冷剂闪蒸瞬态喷雾冷却实验台,设计了8个不同内径和长度的直管型喷嘴,采用先进的磁控... 制冷剂闪蒸喷雾冷却(CSC)已经成为激光治疗葡萄酒色斑等皮肤病手术中的标准冷却辅助手段。为优化喷嘴设计,进一步增进冷却效率和改善治疗效果,搭建了制冷剂闪蒸瞬态喷雾冷却实验台,设计了8个不同内径和长度的直管型喷嘴,采用先进的磁控溅射沉积薄膜热电偶测温方法,应用杜哈梅尔定理计算表面热流密度,定量研究了不同喷嘴对冷却表面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对其传热规律和雾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此外,提出了评价喷嘴冷却效率标准,给出了采用不同几何尺寸喷嘴时冷却表面换热量随喷雾距离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制冷剂闪蒸喷雾冷却 激光皮肤手术 喷嘴 传热特性
原文传递
外伴管伴热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戚学贵 谭晓勇 徐宏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7,共5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外伴管伴热体系传热特性及其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与讨论。分析表明系统中存在传导、对流及辐射传热,其中封闭空气夹层又存在层流自然对流。计入空气对流的模拟表明,工艺管受热不均匀,而伴管布置在其正下方、保持空气层... 利用FLUENT软件,对外伴管伴热体系传热特性及其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与讨论。分析表明系统中存在传导、对流及辐射传热,其中封闭空气夹层又存在层流自然对流。计入空气对流的模拟表明,工艺管受热不均匀,而伴管布置在其正下方、保持空气层不被保温层挤占可提高伴热效果。伴热平衡时,伴热介质温度、热损失随物料温度近似线性增加。空气层均温假设导致工程设计不合理,而降低工艺管与伴管之间的热阻是提高伴热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伴热 管道 传热特性 动态 数值计算 优化 自然对流
下载PDF
表面润湿性影响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周儒鸿 纪献兵 +1 位作者 孔庆盼 代超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沸腾传热主要受汽泡产生、成长和脱离的控制,而这些汽泡行为与表面润湿性密切相关,通过改变加热面的润湿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汽泡在加热面上的发展过程,从而影响沸腾传热。介绍了不同润湿性表面及其对沸腾传热的强化机理和气泡动力学... 沸腾传热主要受汽泡产生、成长和脱离的控制,而这些汽泡行为与表面润湿性密切相关,通过改变加热面的润湿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汽泡在加热面上的发展过程,从而影响沸腾传热。介绍了不同润湿性表面及其对沸腾传热的强化机理和气泡动力学,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表面润湿改性影响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并指明表面润湿性与多尺度结构相结合的沸腾传热的研究新动向,为未来利用润湿性强化沸腾传热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传热 润湿性 气泡动力学
原文传递
内置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换热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月 丁玉梅 杨卫民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79-983,共5页
建立了换热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三维数学模型,对内置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换热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内置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换热管内冷热流体产生了置换混合的效果,充分换热,管... 建立了换热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三维数学模型,对内置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换热管内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模拟结果表明,内置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换热管内冷热流体产生了置换混合的效果,充分换热,管内温度梯度小于1 K,进出口温差较光管提高了29%;流场变为复杂的三维螺旋流,加剧了流体的湍流强度及边界层的扰动,使传热强化并起到清洁污垢的作用,但管内压降较光管增加了4.7 kPa;与光管相比,表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平均值提高了7%,而且表面对流传热系数的分布也变得均匀。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 强化传热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常/微重力下微结构表面强化沸腾换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魏进家 刘斌 张永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9,共16页
表面改性是提高沸腾换热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自主开发的微结构表面为基础,简述了近三年来常重力条件下的微/纳结构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及经验关联、微重力条件下(重力水平为10^(-2)~10^(-3)g0,g0=9.8m/s^2)加... 表面改性是提高沸腾换热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自主开发的微结构表面为基础,简述了近三年来常重力条件下的微/纳结构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及经验关联、微重力条件下(重力水平为10^(-2)~10^(-3)g0,g0=9.8m/s^2)加热面尺寸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和气泡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柱状微结构参数和排布方式进行优化后的多尺度复合微结构表面相比柱状微结构表面和光滑表面,其壁面温度可分别降低8K和30K以上,而临界热流密度(CHF)则分别提高了28%和119%以上。体积分数为0.02%的乙醇/银纳米流体相对于单纯的乙醇工质,相同条件下换热壁面温度可降低8~15K,而机械作用对CHF约有25%的提高。通过对柱状微结构的几何参数以及临界发生时的供液机理研究,建立了考虑柱状微结构参数的CHF关联式、微/纳结构表面考虑液体毛细芯吸作用的CHF预测模型以及考虑液体铺展速度的CHF预测关联式。根据微重力下加热面尺寸对沸腾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恒定热流密度的换热预测关联式。考虑微重力条件下主气泡和小气泡的表面张力,对传统的气泡脱离直径预测的力平衡模型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微重力下气泡的脱离半径的预测精度。此外,对近年来以FC-72为工质的其他强化池沸腾换热微结构表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与自主研发的微结构表面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指出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结构 纳米结构 多尺度 传热 池沸腾 微重力 气泡动力学
下载PDF
管型SOFC内部传热传质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晨 张雨英 徐泽亚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3206-3209,3257,共5页
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平衡并耦合流体流动、热量产生和传递以及电化学知识建立了管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模型中采用质量、动量、能量和组分守恒方程描述电池内的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过程,并对电池内部... 基于质量、动量和能量平衡并耦合流体流动、热量产生和传递以及电化学知识建立了管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模型中采用质量、动量、能量和组分守恒方程描述电池内的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过程,并对电池内部的温度、气体流速及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OFC空气流道中的气体温度和电池的总体温度沿气流方向逐渐升高;燃料和氧化剂气体的浓度则沿气流方向降低。另外,空气流速也会对电池的工作温度产生影响,流速越快,带走的热量就越多,电池的总体温度就越低越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传热传质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螺旋片强化的套管换热器性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定标 董永申 +3 位作者 向飒 夏春杰 王艺玮 张光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8-1214,共7页
基于RNGκ-ε模型对螺旋片强化的套管换热器的传热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模拟的可行性;分析了Reynolds数为2362-16860范围内的螺旋升角α变化对Nusselt数和摩擦阻力系数f的影响;并考察了等泵功率下... 基于RNGκ-ε模型对螺旋片强化的套管换热器的传热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模拟的可行性;分析了Reynolds数为2362-16860范围内的螺旋升角α变化对Nusselt数和摩擦阻力系数f的影响;并考察了等泵功率下的综合传热性能PEC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u和f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1%和1.3%,证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α在15°~75°范围内,Nu和f均随着α的减小而增大,特别地,当α小于35°时,f随α的减小剧烈增大;在等泵功率下,PEC值为0.84~1.93;α在15°~45°时,α为35°具有较好的综合传热性能,α为55°、65°和75°时,虽然其PEC值比35°时略高,但其Nu与35°时相比要小很多,实际应用中考虑到传热速率的问题,选择35。的螺旋升角较为合适,此时,PEC值为1.26~1.62。另外,为减小f,提出倾斜螺旋片强化的方法;螺旋升角α为35°、螺旋片倾斜角β为10°时,与普通螺旋片相比,Nu基本一致,甚至略大,而厂减小了12.5%~14.5%,此时,PEC值为1-38~1.71;场协同理论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套管式换热器 螺旋片 螺旋升角 数学模拟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均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铜薄膜的热导率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杰成 申爽 唐祯安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7-321,共5页
为研究微电子器件中薄膜的“超常”传热行为 ,基于等温线性响应理论 (LRT)和嵌入原子法 (EAM)势函数 ,采用均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 ,对铜薄膜的热导率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 ,给出了铜薄膜热导率与薄膜厚度及温度之间的关系 .模拟结... 为研究微电子器件中薄膜的“超常”传热行为 ,基于等温线性响应理论 (LRT)和嵌入原子法 (EAM)势函数 ,采用均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 ,对铜薄膜的热导率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 ,给出了铜薄膜热导率与薄膜厚度及温度之间的关系 .模拟结果符合 Flik关于微尺度薄膜导热的判据并与其他文献的实验数据基本一致 ,表明该方法和结果可以用于微电子器件中的微尺度传热及热应力问题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非平衡态 分子动力学 模拟 铜薄膜 热导率
下载PDF
高超声速热气动弹性中结构热边界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坤 叶正寅 屈展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基于分层求解思路研究结构热边界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全动舵面和翼面结构热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首先,基于CFD求解N-S方程得到热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瞬态热传导分析,进而分析结构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和温度对材料属性的影响下... 基于分层求解思路研究结构热边界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全动舵面和翼面结构热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首先,基于CFD求解N-S方程得到热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的瞬态热传导分析,进而分析结构由于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和温度对材料属性的影响下的模态固有特性,然后将结构振型插值到气动网格上,最后,通过求解Euler方程得到流动参数,基于CFD的当地流活塞理论计算气动力,在状态空间中进行了气动弹性分析。通过对4组结构模型进行热气动弹性分析,研究了结构热边界对舵面和翼面热气动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全动舵面而言,结构热边界首先会影响舵轴处结构的热传导过程及温度分布,进而对结构固有频率、频率间距、颤振速度以及颤振频率的变化产生的影响达到了16%。对翼面而言,结构热边界对结构固有频率、频率间距、颤振速度以及颤振频率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约为1%。因此,工程实际当中,进行热气动弹性分析时应采用合理的结构热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热气动弹性 结构热边界 气动加热 当地流活塞理论
下载PDF
封装铜纳米线的碳米纳管热输运温度影响机制探究
13
作者 邹瀚影 邱琳 +1 位作者 冯妍卉 张欣欣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40,共6页
碳纳米管的独特中空结构使其能够通过内部封装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制备各种可调控功能性纳米器件。受限于纳米特征尺寸,有限的研究报道导致微观热输运机制尚不明晰,导致碳纳米管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其中,管内封装金属... 碳纳米管的独特中空结构使其能够通过内部封装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制备各种可调控功能性纳米器件。受限于纳米特征尺寸,有限的研究报道导致微观热输运机制尚不明晰,导致碳纳米管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其中,管内封装金属纳米线的制备、调控和应用已经得到初步探索,作为一种典型的碳管核壳结构,其热输运特性及机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因此,本工作以铜金属为典型,探究碳管内封装铜纳米线结构在不同的加热温度下复合结构的热导率变化,并通过管内纳米线轨迹、温度分布、声子态密度和重叠能等进行热输运机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铜金属纳米线 界面热输运 强化机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文传递
双管程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机理分析
14
作者 徐义程 汪世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6期146-156,共11页
为探究双管程换热器内部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机理,建立单管程、双管程换热器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单管程、双管程换热器性能的异同,并探究了不同折流板配置下的双管程换热器内部流体的湍流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双管程换热器的管程... 为探究双管程换热器内部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机理,建立单管程、双管程换热器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单管程、双管程换热器性能的异同,并探究了不同折流板配置下的双管程换热器内部流体的湍流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双管程换热器的管程压降远大于单管程换热器,其管程流体在由第一管程进入第二管程时,会有较大的逆压梯度,在管程封盖中部分流体从主流流体中分离,形成涡流和流动死区,三种不同折流板配置的双管程换热器中,螺旋流换热器的壳程流体混合地较为均匀,并取得了优良的壳程综合性能。研究内容可为双管程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指导,也为热力系统中换热器的选型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管程管壳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效能评价系数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柱–孔复合微结构沸腾换热性能及强化机理的研究
15
作者 杨曦 孙雪振 +1 位作者 李庆 刘斌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6-864,共9页
本实验研究了9种不同的柱–孔复合微结构表面在HFE-7100中的池沸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柱–孔复合微结构表面核态沸腾起始点的壁面过热度均降至0 K左右,显著低于光滑表面(SS)与普通微柱表面(PF-30-60),其核态沸腾换热系数(HTC)相比于PF-... 本实验研究了9种不同的柱–孔复合微结构表面在HFE-7100中的池沸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柱–孔复合微结构表面核态沸腾起始点的壁面过热度均降至0 K左右,显著低于光滑表面(SS)与普通微柱表面(PF-30-60),其核态沸腾换热系数(HTC)相比于PF-30-60和SS显著增加,且HTC的增幅随着微孔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柱–孔复合微结构表面的汽泡主要产生于微柱顶部的微孔,因此在高热流密度下,微通道中的汽泡堵塞得以缓解,使其临界热流密度(CHF)高于PF-30-60和SS。表面的HTC随着微柱高度(H)的增大而提高,但CHF却随着H的提高出现先提高后保持不变的趋势,这说明对于这种表面而言,柱高的提高不一定可以有效提升CH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传热 微结构 多尺度 气泡动力学行为
原文传递
热功转换实现冷态液滴驱动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超强 马骁婧 徐进良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860,共13页
液滴操控是微流控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Leidenfrost效应驱动液滴实现热功转换的方式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该方法基于高温环境,同时工质消耗较大,热功转换效率低.本文将部分沸腾传热面与超疏水表面相结合,利用冷态液滴和过热壁面之间部分沸... 液滴操控是微流控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Leidenfrost效应驱动液滴实现热功转换的方式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该方法基于高温环境,同时工质消耗较大,热功转换效率低.本文将部分沸腾传热面与超疏水表面相结合,利用冷态液滴和过热壁面之间部分沸腾产生的动力驱动液滴直线运动,实现低工质消耗与高热功转换效率.实验系统主要包含两个功能性表面:水平超疏水表面和竖直部分沸腾换热面,部分沸腾换热面布置在超疏水直通道的两侧.建立了随竖直换热面温度变化的液滴振荡运动分区图,在部分沸腾模式下,液滴撞击壁面实现热功转换并加速,同时液滴在两侧壁面之间振荡运动,其平均撞击频率达到8.3 Hz,平均运动速度达到156.2 mm/s.在原本平直的轨道上液滴出现了纵向振荡,其纵向偏移量的峰值随着液滴直径的减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该纵向运动由液滴发生接触沸腾产生的驱动力切向分量强化,在液滴重力作用下被抑制,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液滴纵向振荡运动规律.本文提出了冷态液滴驱动新思路,有望在微流控等领域得到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驱动 传热模式 液滴动力学 热功转换
原文传递
歧管式射流微通道液冷散热性能
17
作者 刘帆 张芫通 +3 位作者 陶成 胡成玉 杨小平 魏进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7-1786,共10页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芯片向大面积、高功率方向发展,对热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微通道液冷能够解决高功率芯片散热难题,但传统平直微通道热沉流阻大、温度均匀性差。提出了一种耦合歧管式进出液结构、分布式射流和微针翅的新型歧管式微通...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芯片向大面积、高功率方向发展,对热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微通道液冷能够解决高功率芯片散热难题,但传统平直微通道热沉流阻大、温度均匀性差。提出了一种耦合歧管式进出液结构、分布式射流和微针翅的新型歧管式微通道散热器,在平均热通量高于330 W/cm^(2)、总功率达到2500 W时,芯片平均温度低于70℃,实现了高效散热。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降低散热器射流腔高度可显著强化传热,但整体压降也随之陡升,存在一个最佳射流腔高度;散热器底板的微针翅尺寸及其与射流腔的相对尺寸是新型歧管式微通道散热器的重要结构参数,微针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有益于传热强化。定义了微针翅与射流腔之间相对高度的无量纲参数——翅占比,存在临界翅占比使得阻碍效应和强化效应相抵消,当翅占比高于这一临界值时才能达到强化换热效果。本研究为新型歧管式微通道散热器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传热 数值模拟 湍流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预测与仿真
18
作者 李倩 张蓉民 +2 位作者 林子杰 战琪 蔡伟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52-2864,共13页
基于Zigzag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内跨临界甲烷的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结果开展通道内局部对流传热系数与压降机器学习与预测。采用微元分段法提取各通道内局部多物理场参数构建数据库,通过互信息法筛选输入参数,并根据验证集预测效果确... 基于Zigzag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内跨临界甲烷的流动换热数值模拟结果开展通道内局部对流传热系数与压降机器学习与预测。采用微元分段法提取各通道内局部多物理场参数构建数据库,通过互信息法筛选输入参数,并根据验证集预测效果确定最佳网络结构和超参数。预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表现最佳,预测对流传热系数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228%,预测压降则为5.009%。利用机器学习对流动换热参数的预测开发了一种Zigzag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一维仿真方法,实现了通道内流体温度、壁温、对流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快速准确预测,为换热器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传热 计算流体力学 神经网络 一维仿真
下载PDF
降膜分子蒸馏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旭斌 许春建 周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8-563,共6页
通过对降膜分子蒸馏器蒸发表面上液膜流动和传质传热的分析,建立了液膜的传质和传热方程;并在单组分非线性BGK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多组分稀薄气体流动的非线性BGK模型方程。通过适当的边界条件将液膜方程和气体方程耦合在一起,得到... 通过对降膜分子蒸馏器蒸发表面上液膜流动和传质传热的分析,建立了液膜的传质和传热方程;并在单组分非线性BGK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多组分稀薄气体流动的非线性BGK模型方程。通过适当的边界条件将液膜方程和气体方程耦合在一起,得到了降膜分子蒸馏过程的传质与传热数学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液膜温度和浓度在径向和轴向上的变化规律以及气相空间气体的密度、温度和速度的变化规律,适用于恒壁温和绝热壁等不同操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膜分子蒸馏器 数值模拟 分子蒸馏 BGK方程
下载PDF
热冲压钢板氧化行为对传热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常颖 李烨 +3 位作者 盈亮 卢金栋 唐行辉 郭威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51-1557,共7页
基于静态失重及金相测定法,获得了不同保温时间下典型热冲压钢板22MnB5的高温氧化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热冲压钢板氧化失重及厚度减薄的氧化回归方程;并将等效接触换热系数引入到考虑氧化脱碳层的热冲压换热反求数值计算模型中,研究了氧化... 基于静态失重及金相测定法,获得了不同保温时间下典型热冲压钢板22MnB5的高温氧化规律,建立了适用于热冲压钢板氧化失重及厚度减薄的氧化回归方程;并将等效接触换热系数引入到考虑氧化脱碳层的热冲压换热反求数值计算模型中,研究了氧化行为对热冲压过程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氧化脱碳层厚度和载荷因素对等效接触换热系数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在900℃加热条件下,保温开始阶段板料的氧化速率较高,4~5min后逐渐减缓。1.6mm冷轧热冲压钢板B1500HS最高单位面积氧化失重为0.471mg/mm2,最大减薄厚度为99.3μm,氧化脱碳层最大深度为87.0μm,氧化过程遵循抛物线规律,其氧化失重与减薄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达0.95以上,拟合程度良好。等效接触换热系数与氧化层厚度的关系呈反比关系,并随界面载荷的增加而增大,氧化行为对热冲压过程传热动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热冲压 22MnB5 氧化行为 接触换热系数 传热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