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性能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俊兰 马一太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8-392,共5页
管内插物的种类很多,扭带、螺旋线圈以及绕花丝是三种较常用的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技术,对它们的强化换热性能以及应用进行分析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综合强化性能来看,螺旋线圈内插物比扭带内插物效果好;绕花丝内插物是一种新型综合强... 管内插物的种类很多,扭带、螺旋线圈以及绕花丝是三种较常用的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技术,对它们的强化换热性能以及应用进行分析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综合强化性能来看,螺旋线圈内插物比扭带内插物效果好;绕花丝内插物是一种新型综合强化换热技术,它优于前两种内插物的特点是:可使流体在流动方向上做复杂的三维混合流动,并且所产生的阻力降非常小,所以综合强化换热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管子 内插物 强化换热 节能 应用
下载PDF
旋转射流冲击换热液晶显示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玉阳 苑中显 +2 位作者 马重芳 俞坚 胡云芝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648,共3页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对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稳态射流冲击换热和管内插入扭转带方式的旋转射流冲击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普通射流相比,旋转射流导致驻点附近区域的换热趋于均匀化。其换热系数在大于某一半径之后高于普通射流,但在驻点...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对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稳态射流冲击换热和管内插入扭转带方式的旋转射流冲击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普通射流相比,旋转射流导致驻点附近区域的换热趋于均匀化。其换热系数在大于某一半径之后高于普通射流,但在驻点附近相对较低。旋转射流对换热的此种影响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射流 强化传热 液晶显示
下载PDF
波纹通道板间距对通道内流动与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阴继翔 李国君 丰镇平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流体在不同板间距的正弦型波纹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稳态层流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探讨了板间距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Re相同的条件下,通道内所形成旋涡的尺寸随相对间距λ/H ...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流体在不同板间距的正弦型波纹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稳态层流流动与换热的特性;探讨了板间距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Re相同的条件下,通道内所形成旋涡的尺寸随相对间距λ/H (波长/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通道 板间距 数值研究 热影响 内流动 数值模拟方法 层流流动 充分发展 综合性能 周期性 换热
下载PDF
多孔介质强化传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公维平 曹玉荣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6-282,共7页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绕花丝多孔体 (孔隙率ε>95 % )的管内换热以及流动特性 ,建立贴附多孔层圆管内流体的流动模型。通过用Brinkman extended Darcy方程分析多孔层内流体的流动 ,以及在能量方程中加入弥散系数 ,得到模型内速度场和...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绕花丝多孔体 (孔隙率ε>95 % )的管内换热以及流动特性 ,建立贴附多孔层圆管内流体的流动模型。通过用Brinkman extended Darcy方程分析多孔层内流体的流动 ,以及在能量方程中加入弥散系数 ,得到模型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的理论解。实验结果表明 :在层流范围内其实验数据与理论解吻合较好 ,说明理论模型能够分析多孔体管内的层流流动和换热。通过改进这一模型还可以为各种多孔介质强化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强化传热 孔隙率 弥散效应 温度场
下载PDF
间断环面槽肋片管束的传热和流动阻力 被引量:7
5
作者 姜国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4-608,共5页
应用热 -质比拟技术 ,对间断环面槽肋片管束进行了传质与流动阻力实验 ,根据热 -质比拟关系得出传热结果 .分析了该种换热芯子在不同板间距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 .与光板肋片管换热芯子比较 ,该种换热元件的传热与阻力都有很大提高 ,而阻... 应用热 -质比拟技术 ,对间断环面槽肋片管束进行了传质与流动阻力实验 ,根据热 -质比拟关系得出传热结果 .分析了该种换热芯子在不同板间距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 .与光板肋片管换热芯子比较 ,该种换热元件的传热与阻力都有很大提高 ,而阻力增加幅度更大 .实验结果为运用单位选用肋片管式换热器提供了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比拟 肋片管换热器 传热 流动阻力
下载PDF
煤矿机械液压系统冷却净化器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明连 许淑惠 葛振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9-332,共4页
在研究不同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基础上 ,结合强化传热技术、高梯度磁过滤技术 ,研制了适合煤矿机械液压及润滑系统使用的冷却净化器 .测试表明 ,冷却净化器对 1 0 μm以上颗粒的过滤效率为 84% ,是一般磁过滤器效... 在研究不同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基础上 ,结合强化传热技术、高梯度磁过滤技术 ,研制了适合煤矿机械液压及润滑系统使用的冷却净化器 .测试表明 ,冷却净化器对 1 0 μm以上颗粒的过滤效率为 84% ,是一般磁过滤器效率的 3倍 ;壳侧对流换热系数比现有冷却器高 1 9 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系统 冷却净化器 强化传热 煤矿机械
下载PDF
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沈自求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1999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在气-液两相流传热中,当气-液界面上液相汽化时,要带出潜热。若这一汽化界面十分邻近于加热壁面时,将成为一个热阱,使界面温度下降,促使传热显著增强。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次资助下,对上述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界面汽化... 在气-液两相流传热中,当气-液界面上液相汽化时,要带出潜热。若这一汽化界面十分邻近于加热壁面时,将成为一个热阱,使界面温度下降,促使传热显著增强。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次资助下,对上述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界面汽化热阱增强传热的原理”,发展了用电化学方法与传热测定同时进行,分离出“热阱效应”的实验方法,开发成功了“载气蒸发”的新技术。本文将对有关成果作一简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界面 汽化 热阱 传热增强 气-液两相传热
全文增补中
CC型通道波纹相对节距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国君 阴继翔 丰镇平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7-572,共6页
在三维空间上对CC(Cross corrugated)型原表面换热器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道表面为正弦型曲面,上、下波纹板交错角固定为60°,节距与高度的比P/H取值范围为1.5~4.O.结果表明:当雷诺数Re约大于100后,各通道... 在三维空间上对CC(Cross corrugated)型原表面换热器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道表面为正弦型曲面,上、下波纹板交错角固定为60°,节距与高度的比P/H取值范围为1.5~4.O.结果表明:当雷诺数Re约大于100后,各通道在中平面处产生的旋涡所形成的螺旋型自由剪切层开始变得不稳定,加强了流体间的混合;Re在约100~500的范围内,随P/H的增大,阻力系数f和平均努谢尔特数Nu增加,当Re继续增加(约大于2000)时,以P/H=2.2为界,P/H对f及Nu的影响呈相反的趋势变化;在适中的Re范围内,不同表面均可获得较好的表面性能,且随P/H的增大,获得最佳表面性能的Re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CC型原表面 换热强化 不稳定性 相对节距
下载PDF
小高径比扰流柱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龙飞 王松涛 +2 位作者 卢少鹏 罗磊 温风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7-1318,共12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轮叶片尾缘处圆形小高径比扰流柱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进口雷诺数和扰流柱间距对冷却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进口雷诺数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冷却通道端壁的换热性能,但这种...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涡轮叶片尾缘处圆形小高径比扰流柱冷却通道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进口雷诺数和扰流柱间距对冷却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进口雷诺数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冷却通道端壁的换热性能,但这种改善能力随着进口雷诺数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同时降低冷却通道的压力损失系数.在两种扰流柱间距中,流向间距是影响端壁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随着流向间距的减小,冷却通道换热性能逐渐变好,压力损失系数降低;横向间距是影响冷却通道流动损失的主要因素,两者大小成反比关系.在通道计算中,扰流柱平均换热性能约是端壁平均换热性能的1.8倍,端壁换热权重约是换热面积比0.824倍,同时该权重几乎不受进口雷诺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高径比扰流柱 换热改善 扰流柱间距 压力损失系数 燃气涡轮 进口雷诺数
原文传递
三维内微肋水热管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德军 辛明道 廖全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2年第4期237-242,共6页
首次报道了三维内微肋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性能.在实验范围内,与光管相比,竖直放置时,平均沸腾换热系数可以提高50%~238%,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提高100%~222%;小倾角下,平均沸腾换热系数可以提高51%~171%,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提高42... 首次报道了三维内微肋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性能.在实验范围内,与光管相比,竖直放置时,平均沸腾换热系数可以提高50%~238%,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提高100%~222%;小倾角下,平均沸腾换热系数可以提高51%~171%,平均凝结换热系数可以提高42%~170%.三维内微肋结构能够大大强化热管的沸腾换热与凝结换热,有效地减小热管的内热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 三维内微肋 强化传热 沸腾 凝结 测量 换热系数
下载PDF
多孔表面微细结构内的蒸发换热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玉雁 王维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3-56,共4页
为了研究多孔槽道几何参数对多孔表面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 ,从分析多孔结构内微液膜蒸发和气液两相流的机理出发 ,借鉴微热管的研究方法 ,建立了描述多孔表面沸腾换热的细观动态模型。通过对沸腾起泡点分布的简化处理 ,进行了数值求解 ,... 为了研究多孔槽道几何参数对多孔表面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 ,从分析多孔结构内微液膜蒸发和气液两相流的机理出发 ,借鉴微热管的研究方法 ,建立了描述多孔表面沸腾换热的细观动态模型。通过对沸腾起泡点分布的简化处理 ,进行了数值求解 ,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的实验数据一致。计算结果还表明 :对于微液膜换热 ,存在最佳液膜厚度 ,使液膜换热热阻最小。利用该模型 ,导出了多孔表面在常用沸腾工质中沸腾换热时的结构优化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表面 蒸发换热 强化换热 微细结构 池沸腾
原文传递
电晕放电强化气体对流换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春艳 李瑞阳 郁鸿凌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3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在气体中施加高压电场后,引起气体放电,产生的电晕风可以强化空气的对流换热。综述了国内外电晕风强化气体对流换热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了以往研究的特点,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重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电晕放电 对流换热 强化传热 电水动力学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与传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红枫 周明连 《发电设备》 2001年第1期18-21,40,共5页
对不同壳程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壳侧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 ,螺旋板的壳侧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4 9.4 %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 对不同壳程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壳侧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 ,螺旋板的壳侧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4 9.4 %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壳侧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比直挡流板高 79.5%。同时得到了最佳螺旋角为 4 0°,多孔介质的最佳孔隙率为 0 .985。图 9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壳侧流动 传热 实验
下载PDF
高温流动系统内置辐射板强化传热的研究
14
作者 邢玉明 袁修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43-646,共4页
高温气流换热通道中,沿气流方向插入辐射板,可利用板的热辐射增强换热.本文利用辐射与对流联合作用的非耦合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在最高气温为900℃的高温风洞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文中对入口温度、风... 高温气流换热通道中,沿气流方向插入辐射板,可利用板的热辐射增强换热.本文利用辐射与对流联合作用的非耦合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在最高气温为900℃的高温风洞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文中对入口温度、风速及板数等因素的影响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体 辐射板 强化换热 传热 热辐射
下载PDF
稳态与瞬态冲击射流换热性能实验对比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明阳 常士楠 杨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9-623,共5页
为了对比研究稳态与瞬态单孔冲击射流的传热性能,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获取实验件被冲击表面的传热系数分布。实验中改变了冲击雷诺数Re和冲击孔直径比L/d,利用工业相机拍摄实验件凹表面颜色变化过程,计算并对比两种射流条件下局部努塞... 为了对比研究稳态与瞬态单孔冲击射流的传热性能,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技术获取实验件被冲击表面的传热系数分布。实验中改变了冲击雷诺数Re和冲击孔直径比L/d,利用工业相机拍摄实验件凹表面颜色变化过程,计算并对比两种射流条件下局部努塞尔数Nu_D的分布,并与文献值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稳态冲击射流,瞬态冲击射流的传热性能更佳。通过记录整个冲击射流过程,得到Nu_D随时间t变化关系。驻点附近NuD随冲击的进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随冲击雷诺数Re增大或冲击孔直径比L/d接近6,瞬态冲击射流的强化传热效果逐渐明显,强化效果可达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冲击射流 热色液晶 传热强化 实验对比
下载PDF
三角型通道内流动与换热性能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萍 郭瑞 阴继翔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雷诺数下研究了不同放缩比的三角型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特性,分析了放缩比和雷诺数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放缩比越小或越大时,流体都容易产生旋涡;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流体在各种放缩...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不同雷诺数下研究了不同放缩比的三角型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和换热特性,分析了放缩比和雷诺数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放缩比越小或越大时,流体都容易产生旋涡;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流体在各种放缩比通道中的阻力系数都是减小的,而换热速率在不同放缩比时随雷诺数的变化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比 三角型通道 层流流动 换热强化 旋涡
下载PDF
涡产生器强化圆管管片式换热器传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永恒 王良璧 董元信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1-4,共4页
涡产生器式管片式换热器有着不同于传统管片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其结构简单,强化传热效果明显.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翅片区域内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计算结构根据某实际换热器结构放大确定,计算时选... 涡产生器式管片式换热器有着不同于传统管片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机理,其结构简单,强化传热效果明显.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翅片区域内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计算结构根据某实际换热器结构放大确定,计算时选取Re范围为100~30 000.分析了平直翅片与涡产生器翅片传热单元局部及平均传热特性.单根圆管翅片单元有两个低换热区,涡产生器可增强圆管尾部的换热.两种换热板芯的传热能力均虽Re的增加而提高,在中等Re范围内,涡产生器可使传热有较大提高,而阻力增加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产生器 管片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数值计算
下载PDF
辐射换热器强化传热的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志甲 王璋保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0-55,共6页
本文建立了辐射换热器双侧强化传热的通用数学模型,并对五种不同的强化传热方案进行了评述,着重讨论了两侧强化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强化传热 辐射换热器
下载PDF
多孔介质流动显示与强化传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葛振玉 许淑惠 倪开锋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对添加挡流板、螺旋板及多孔介质的管束外掠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管束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螺旋板的管束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79%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管... 对添加挡流板、螺旋板及多孔介质的管束外掠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管束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螺旋板的管束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79%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管束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比直挡流板高 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板 多孔介质 流动显示 挡流板 热交换器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带涡产生器的圆管管片式换热器流场及温度场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永恒 王良璧 曹茹 《甘肃科学学报》 2005年第3期76-81,共6页
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单元区域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计算结构针对某实际换热器结构,S1=20 mm,S2=15.5 mm,tp=2.5 mm,涡产生器攻角为45°.计算时选取雷诺数范围为500~20000,选取Re=1000和10000时的... 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单个圆管单元区域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计算结构针对某实际换热器结构,S1=20 mm,S2=15.5 mm,tp=2.5 mm,涡产生器攻角为45°.计算时选取雷诺数范围为500~20000,选取Re=1000和10000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涡产生器产生的纵向涡旋增强了圆管尾流区流体的掺混和能量交换,并带动尾流区流体及时向下游流动.与平片翅片结构比较,涡产生器式圆管管片式换热板芯尾流区流体与壁面温差增大,有利于增强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产生器 管片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数值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